发表自话题:袁隆平
5月22日,我们的英雄袁隆平院士去世了,全国人民都处于悲痛之中,外国媒体也是对袁老做出了高度评价,美国彭博社称袁隆平为象征中国粮食安全的科学家,西班牙21世纪世界报表示,这位91岁的农学大师被认为是亚洲的英雄,养活了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而英国则是这样盛赞袁隆平称他的高产水稻帮助全世界的人们养活了自己的生命。
袁老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贡献都是无法衡量的,但其实在我们国家,向袁老一样值得我们敬重的还有一位,他被成为小麦界的袁隆平,他就是杂交小麦之父李振声,可是为何90岁高龄的李振声却不被众人所知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听一听李院士的故事。
除了水稻以外,小麦是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了我国农作物面积的27%左右,我国小麦的年总产量高达一亿吨以上,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生产国,而我国小麦种植能够有今天这个成就,离不开李振声院士的贡献。
李振声上世纪30年代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在他小时候父亲就不幸去世了,是母亲一个人辛辛苦苦的将他和3个兄妹带大,所以李振声从小就饱受了饥饿的味道。
并且还因为家庭贫困,只能辍学出来工作,偶然的一次机会,李振声看到了山东农学院的一则招生广告,上面写着又有饭吃,又能上大学,于是李振声便报考了这所学院,并且因为从小就挨了不少的饿,李振声知道农业技术意味着什么,所以大学期间,李振声专注于粮食作物的研究。
毕业之后,李振声就被分配到了北京工作,之后又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李振声前往了大西北的一个小镇研究所,1956年,中国爆发了史上最严重的小麦条锈病,这种病是由真菌引发的,能够寄生在小麦叶片上,破坏光合作用,导致小麦大量减产,甚至是绝收,就连其他国家对此也是束手无策。
看到百姓陷入饥荒的情景,李振声下定决心开始对小麦进行改良研究,要培养出优良抗病能力的小麦,于是就想到了通过杂交的办法来使得小麦得到得到其他作物的抗病基因。
他看中了一种牧草,觉得可以用杂交的方式来让小麦产生抗病性,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十分艰难,如果小麦遗传到了草的光长叶子不结果也不行,而且小麦和草的花期也不同,难度系数非常的高。
但是李振声一旦下定了决心,就不会放弃,他一干就是50年,研究出来的第一代牧草和小麦的杂交品种就出现了很多问题,不仅长得不像小麦,而且还出现了后代分离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李振声还对遗传学进行了大量研究,最终皇天不负有心人,李振声终于找到了问题的根本原因,很快他的杂交小麦研究就有了新的突破,他培育出了一株叶片金黄,种子饱满,而且又抗高温,抗病害的杂交小麦,这就是后来推广面积最大的小偃6号的祖父。
不过这只是一个初步的成功,而真正的成功却用了20多年,但是李振声却是用20年的时间,让小麦走过了自然界要用上几千年才可能走完的路。
李振声研究出的小偃6号已经衍生出了70多个良种,增产超过150亿斤,由小偃麦衍生出的品种高原333至今依然保持着单产最高的世界纪录。
不过李振声院士在功成名就之后并没有停止前进,他和袁老一样,大部分时间都选择待在试验田里继续研究,就在这种时候,李振声发现了新的问题,那就是远缘杂交的育种时间太长,需要整整20年之久,对此李振声院士后来又研究出了一个新品种长(chng)武134,累计推广面积达到了一千万亩以上,这个研究成果震惊了全世界。
曾经有一段时间,中国的粮食生产连续四年都不稳定,而那时就有一个美国作家写了一本书,叫做谁来养活中国,书上描绘了中国在未来的农业景象,并且作者还认为,中国的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口却在不断增加,因此他断定中国水稻平均单产量不会超过日本,中国人养不起自己。
文章已发表就引发了轩然大波,书中的一些数据也成为了他国议论的对象,于是就在2005年,博鳌论坛上,李振声院士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对10年前美国作家的那本书进行了逐一批驳,并且用实际行动告诉了全世界,中国人能够养活自己
李振声和袁老一样,一生都在为农业发展而奋斗,2006年,李振声获得了国家最高科技奖,但是他却是十分低调,依然整天埋头于农田之中,一直都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李院士和袁老一样,都是我们骄傲,是全国人民的英雄。
下一篇:重温经典电影《袁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