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自话题:袁隆平
袁隆平,一个我们从小听到大的教科书人物,对他创造的奇迹已经习以为常。
▲艰难的科研攻坚过程,用再多的文字也无法表述
如今,首批实验水稻终于成熟,在6‰盐度的灌溉水下,研发出亩产超过600公斤的海水稻。
袁老还宣布,在全国六省将开展海水稻的试种攻关,争取能在2020年国内大面积推广。
他希望在三年内,全国能种植一亿亩海水稻,若按每亩盐碱地最低300公斤算,每年可增产粮食300亿公斤,多养活约2亿人。
这本是惠民惠国的好事,但反对声音早有出现,认为海水稻没有效益和优势,而且从盐碱地上种的稻谷,口感会很差。
更有不少舆论觉得,国内不缺粮食,海水稻更像是不计成本的面子工程,好骗补经费。
这些惊为天人的臆想观点,随便一个网站和论坛都能看到,我就不贴出来了。
这种“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的人,选择性忽略了中国适宜开垦的土地面积只有全国的3.7%,也忽略了中国还有15亿亩盐碱地无法开垦的事实。
对海水稻的质疑只是一小部分,事实上,许多对袁隆平的诋毁言论从未停歇过,且愈演愈烈。
我翻看过此类观点,来来去去无非以下几点:
1、袁隆平没有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所培育的杂交水稻,只占中国水稻种植面积的2%;
2、杂交水稻除了产量是优势外,口感不行,且对化肥和农药的需求很高;
3、袁隆平不配“杂交水稻之父”的头衔,他一个人鲸吞了所有中国农业科研者的劳动成果。
4、如今袁隆平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家的隆平高科,炒作才能让股价上涨。
还有更难听的话我就不罗列了,像欺世盗名、打压后辈、蹭热度等标签等,还有高人总结袁老是一名勤奋的农业技术商人。
现在,我来逐一驳斥所有的牛鬼蛇神言论,还袁老一个清白。
►杂交水稻的意义在哪?
我们都听过一句话:“谁控制了粮食,就控制了人类。”
这句话是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说的,他对此肯定深有体会。当代人普遍能吃饱饭,没有饥饿的概念,根本不知道,粮食储备对一个国家有多么重要。
美苏争霸时期,要论国土面积,苏联比美国大一倍,但由于纬度、光照和热量问题,加上片面的重工业化,导致农业的生产效率极低,粮食缺口大。
相反,美国的土地广阔、气势适宜,加上对农业扶持力度大,发展迅速,粮食安全上没有丝毫后顾之忧。
苏联只能使用大量外汇向欧美购买粮食,并在粮食问题上多次妥协。一旦欧美对苏联采取贸易封锁,苏联人民就要饿肚子,造成政治动荡。
▲苏联大饥荒时期
有了前车之鉴,中国为避免饥荒,只能努力研发杂交水稻,将提升粮食产量的任务放在首位,优先解决温饱问题。
在没有产量的前提下,先谈好不好吃,是典型的何不食肉糜。
他们嫌弃杂交水稻,却不知道,杂交水稻有上千个品种,无论是东北大米、泰国香米还是在食堂或外卖吃的米,其实都属于杂交米,而全国有将近一半的稻田都是杂交稻。
正因为手握杂交水稻这张王牌,中国的粮食自给率才能始终保持90%以上,才能在中美贸易战中从容面对,丝毫不受国际粮价的波动影响。
换言之,杂交水稻的意义,是帮国家守住了粮食底线。
如今,中国看似解决了世界1/5人口的温饱问题,但土地压力愈来愈大,随着人口和非农业用地的增加,只能继续研究生长力更强的水稻,如能在盐碱地存活的海水稻。
只有提高粮食产量,中国才能养活更多人,才能腾出更多耕地,好种植其它作物,才能减少农业的劳力需求,让更多人奔赴城市发展,这才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逻辑。
用经济学家帕尔伯格的观点来阐明:
“袁隆平把西方国家远远甩到了后面,为中国争取到宝贵时间,引导中国和世界过上不再饥饿的生活。”
►袁隆平是否沽名钓誉?
一些人会刨根问底:袁隆平哪里解决了中国13亿人的温饱问题?都是媒体的鼓吹而已。
他们给出的理由是:70年代后,国内的粮食增产,主要依赖化肥技术的引进,和杂交水稻没什么关系,袁隆平更没有做出什么贡献。
首先,粮食增产是系统工程,它既需要气候,土地和化肥的配合,也需要农业高产种子的优化。否则弄再多的化肥,盐碱地也不可能变成肥沃的黑土地。
如何才算解决中国13亿人的温饱问题?从快饿死到半饱状态,这属于养活;再从半饱到温饱状态,属于解决温饱问题。
不是说没有了杂交水稻,中国人就要饿死,但袁老推广杂交水稻后,确实让更多人摆脱了挨饿。
如果你不信,可去问问长辈,六七十年代是如何靠着树根皮、野草和红薯熬过来的。
袁隆平不是杂交稻的创始人,为什么能称为“杂交水稻之父”,还抢走所有农业科研者的成果?
我们要明白,但凡开创某领域的伟人,通常不是最先发现的第一人,在科学史上有太多的例子。
如狭义相对论提出之前,庞加莱、劳伦兹等人都对相对论的理论做过铺垫和完善,但真正打开相对论大门的,只有爱因斯坦,你也只记得爱因斯坦。
而杂交水稻的概念,是由日本人先提出来,欧美日等国都尝试研发杂交水稻,最后都无法产业化,应用上存在许多问题。
一直到袁老发现雄性不育株,忍着被国内学者嘲笑的压力,率先做出了三系法样本,才成为杂交水稻领域的开创者和引领人。
国内的科研者才能轻松地站在袁老的理论上研究,仅此一点,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一点都不为过。
饮水不忘思源,不能因为袁老培育的杂交水稻,不是当今种植面积最广的品种,就可以质疑他所做的贡献。
国家的强盛非一人所造,为杂交水稻做出的功劳也不止袁隆平团队,还有许多被媒体忽略的水稻专家,如石明松、李必湖、颜龙安等。
▲石明松、李必湖、颜龙安
还有被誉为“海水稻之父”的陈日胜,他带领团队研发水稻的“抗性”,袁隆平团队则主攻“高产”,两个研发方向并不矛盾,更不存在谁抢夺了谁的劳动成果。
如果袁老没有研究海水稻,或许这个领域一直都得不到重视和关注,也难怪会被人误解成,袁老抢夺了他人的劳动成果。
只是在媒体的聚光灯效应下,新闻报道喜欢抓住典型来宣传,忽略了其他水稻专家的光芒。一旦没有媒体或袁老的聚焦,科研资金往往欠缺,令人叹息。
这本非袁老之意,他所做的一切,完全值得“杂交水稻之父”的荣誉。
►87岁的袁隆平,到底图什么?
如果你有看新闻,会发现耄耋之年的袁老,比语文课本里的照片苍老得多。
他完全可以和别的老头一样安享晚年,和老伴游泳、拉小提琴,或者逛公园遛狗。游但他没有,依旧整体在田里弯腰,琢磨着如何提高粮食产量。
5月28日这天,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的两院大会,却不见袁老身影,原来他正和团队在青岛试种海水稻。
想起袁老曾经说的话:
“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我和我的助手们一块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
他劳累了一辈子,却被人说吃饱了撑着......说的也对,袁老的梦想是让任何一个中国人都能“吃饱了撑着”,毕生的追求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这是一个伟人期盼的和平时代,也是伟人逐渐凋零的时代,我宁愿你跟风盲目地吹捧,也不要沾沾自喜地捕风捉影。
那些为了“被媒体忽略的科研人员”而抱不平的人,为了昭彰自己的清醒和心怀天下,除了装模作样地关注科学研究,就是不断地贬低袁老,喊几句“天日昭昭、世风日下”。
如果你真想为中国的农业科研做点贡献,就请放下手中的键盘,别在网上骂科研项目劳民伤财,少转发被辟谣多次的伪科学文章,更不要鄙夷农业类专业的大学生。
他们弯腰在田地研究的时候,脊梁比站着的所有人都要直。
对未知领域多一点敬重,对科学少一分指点江山,要感谢一个让你吃饱饭的老人,真的没那么难。
标签组:[袁隆平] [农业] [三农] [水稻] [海水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