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自话题:袁隆平
5月22日13点07分,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获得过“共和国勋章”。
但写下袁隆平这个名字,早已无需加上任何头衔,几乎没有中国人不知道他。
霍金去世了,但我不懂时空;
金庸去世了,但我不看武侠。
可是只有袁老去世了,我才知道,再笨的人,也要吃饭。
有人说:
“看到这条消息,我不敢相信,我默默放下手中的饭碗,想着些什么。但随后我又端起了手中的饭碗,猛的吃了起来。
直到碗中的米饭一粒不剩。我想,这是能对袁老做出的最大敬意。”
这一刻,举国皆悲,无数人共同缅怀这位“国民偶像”。
“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都远离饥饿,苦也值得”
早在2010年,袁隆平就被确诊为慢阻肺,有高血压,也有心脏病。
旁人劝他休息,他却十分倔强。
走路时,有人来扶,他满脸的不乐意:“你别扶我。”
他不怕苦累,不怕疾病,却最怕痴呆。
体检时,医生给他出了一道算术题,95+13=多少?
袁隆平立刻答了上来,开心地笑道:“我们搞科研的,最怕痴呆。既然我还没有痴呆,那就要继续工作,退休对于我来说是不存在的事。”
鞠躬尽瘁,殚精竭虑,源于袁老从未改变的两个梦想。
一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有人曾问他:“为什么心甘情愿让世界共享技术?”
他的回答单纯却伟大:“这是个好事情,为什么不让别人知道呢?”
为此,他天天守着天气预报,了解各地水稻的长势。
他出远门,参加那些本可以推辞的会议,提出自己的建议:“XX水稻不适合在你们那里种植啊,你们那里纬度不适合。”
他站在泥土里,却总是凝视远方,记挂着那些苦难。
二是“禾下乘凉梦”。
”很久之前,我曾做过一个梦。
梦里我种的水稻长得跟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
满眼的稻谷都是金灿灿的,夏日里天气热,我和助手们就拿着蒲扇,坐在稻穗下面,静静乘凉。”
一生的付出,使得全球7%的耕地,养活了全世界21%的人口。
他却从不满足,说:“我们的目标就是高产、更高产、超高产。我贪产量,产量越高,我越放心啊!”
就连2019年,袁老的生日愿望也是:“希望今年我们的示范田,百亩片能够实现亩产1200公斤,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礼。”
这样的一生,苦吗?
袁老说:“苦,可是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都远离饥饿,苦也值得。”
“有困难,有坎坷,你要发奋图强才行”
有记者曾拿着这个表情包给袁老看。
他看完,笑了笑,认真道:“你们年轻人不知道,没饭吃真难受啊,饿死人啊。”
上世纪50年代末,我国经历了全国范围的饥荒。
袁老忘不了那时的饥饿感:
“刚吃完饭肚子就饿了,有时候用糠来代替米,越吃越饿,一天到晚就想着吃饭,根本吃不饱。吃不饱身体就没有能量,双脚松软无力,浑身冰凉,那个日子真的很难受。”
而让他无法释怀的是:“那天我走在路上,我亲眼看见5个人倒在路边,他们都是饿死的。”
他想:“一粒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要研究水稻,要让每个人都能吃饱饭。”
1960年前后,他在试验田无意间发现一株特别的水稻,它不仅长得更高,籽粒也更为饱满。
就此,他认为水稻有天然的杂交优势。
在当时,这样的试验与主流遗传学理论截然不同。
一片质疑声中,袁老却满怀期待,开始了“人工杂交稻”的试验。
然而,“第二年收成的时候去看,高的高,矮的矮,稻米大的大,小的小,没有一个质量过关的。”
质疑声变本加厉,不少人嘲笑道:“袁隆平根本不懂遗传学。”
袁老没有就此止步,反而在思考之后,认为:
“发生天然杂交行为的水稻,是因为雄蕊退化,雌蕊正常。那么,让更多品质优良的雄性不育水稻,与正常的优势常规水稻授粉,就有可能产生大规模的杂交稻种子。”
又是2年过去,他终于在14万多个稻穗中,找到6株不育株。
眼看着试验将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打击再一次来了。
那天,天刚亮,他来到试验田:“所有的秧苗都被人连根拔起,甚至连挽救的机会都没有留给我们。”
多年后,再提到此事,他仍是悔恨:“这件事把我的试验推迟了整整3年。”
多年研究,毁于一旦,他沉默地望向水田,听到的话却是:
“秧苗八成是他害怕实验不成功,自己拔的。他就是在骗国家的实验基金!”
面对险恶的人心,看不到希望的前路,他淡然处之:“有困难,有坎坷,你要发奋图强才行。事情不是那么简单的,要与困难作斗争。”
他在废井里找回5株株苗,离开刚出生3天的儿子,提起行李,去到南方,找寻“野生不育株”。
整整7年,他一心扑在水稻上,没能回过家。
十年研究,前八年都是失败,他却说:“在千百次的失败中,我坚信,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
1973年,袁老的赤诚付出终于迎来了收获。
第一株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每亩地的产量增加了100斤左右。
那一年,他已44岁。
中国人再也不怕饿肚子了。
袁隆平的教育观,一生做好一件事
他是英雄人物,是国之脊梁。
有人说:“像袁隆平这样的人,可能真的是被普罗米修斯盗下来的火种。他存在,便是人间的一道光,驱散了黑暗。”
他却说自己就是个种了一辈子稻的老农民,但其实他一点都不普通。
他教给家中后辈最为重要的是:一辈子,只要做好一件事就足够了。
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工作如此,家庭也是如此。
33岁那年,袁老与邓哲相识,仅仅一个月就闪婚。
自此,将近60年,他都是不折不扣的“宠妻狂魔”。
剥好水果,他总是自己吃一半,给老婆留一半。
老婆洗澡时,他担心她煤气中毒,隔两分钟便要喊她。
出差时,每天一定会主动打去电话,听到老婆的声音才踏实。
他对自己抠门,却不忘记每一个纪念日,给老婆买买买。
他为邓哲写下情诗:
一个人如同一粒尘土,无论如何飞扬,怎样喧嚣,到末了,还是要落到自家的土地上;
一个丈夫,如同一片树叶,无论它怎样张扬,怎样由绿变红、变黄,到末了,还是要落到自己妻子身边。
赤诚爱意,跨越大半个世纪,始终如一。
这也是他对孩子的要求。
长子是农业领域知名企业家,次子是农业科技上市公司副总裁,小儿子子承父业,是超级杂交水稻分子育种创新团队的首席专家。
三人皆在自己的领域深耕,始终不忘“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在孙女眼里,他是宝藏爷爷。
“他从来不会问孙女学习怎么样啊,但他一定会问,你锻炼了没有啊?你有没有去跑步啊?有没有去游泳啊?有没有做运动啊?”
但三个孙女皆有一个梦想:“我们也要成为像爷爷那样有坚持的人。”
“做普通老百姓,是最幸福的事”
功勋之外,袁老总能用你想不到的方式上热搜。
谈到带博士生,他眉头一皱:“辛苦得很、麻烦得很呐,那是要死脑细胞的。”
“团队中的精英好不好管?”
他愁到挠头,用浑身在拒绝。
90岁生日,他戏谑道:“原来叫80后,现在变90后了。”
穿上西装,有人问:“袁老师今天帅不帅?”
他一脸的骄傲:“帅!”
每次理发后,他都忍不住夸夸自己:“哈,又年轻了。”
每晚八点,准时坐上麻将桌,他称其为“脑力锻炼”。
午后闲暇,他亦能沉下心来,拉会儿小提琴。
这样率性有趣的灵魂,谁不爱呢?
他自封“自由散漫”,上下班不按规矩。
然而,面对后辈时,他总是严肃认真的。
年近九旬,做完汇报,已十分疲倦。
他婉拒记者的采访,可听到有中学生等着合影时,又立刻问“他们在哪里”,随后站得笔直。
合完影,吸了四十分钟氧,才回过神来。
他说:“累点无所谓,不能让孩子们失望。”
他赠给青年人的话语,让我们享用不尽。
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我没有什么秘诀,我有八个字,知识、汗水、灵感、机遇。钱是要有的,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你不能为了钱去努力奋斗,而要为实现你的理想去奋斗。
你真正有了成绩、有了贡献,会有这个回报的。”
岁月淬炼后,他的脊梁仍旧笔直,指引着我们前行。
袁老一生功勋无数,身价早已过亿,留给自己的少之又少,最贵的衣服仅花了35元。
然而,他留给世界的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和坚定信仰更是光芒熠熠。
看了袁隆平的一生才知道,他才是这个时代真正的巨星,他才是真正的国士无双。
斯人已去,风范长存。
袁老,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