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全力打赢“双抢”攻坚战 坚决做好稳粮保农工作

首页 > 时事 > 三农 > 正文
2021-11-02

发表自话题:元气森林运营事故损失或超200万

   面对今年秋雨秋汛带来的“三秋”生产灾情,我市坚定信心、周密部署,举全市之力服务助推抢收抢种,确保打赢“双抢”攻坚战,坚决扛牢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产增收重大政治任务。

  据全市农情调查统计,预计2021年全市秋粮面积496.9万亩、单产513.12公斤/亩、总产254.97万吨,与去年农情数据相比,分别同比增加25.86万亩、22.51公斤/亩、23.87万吨。

  超前研判“三秋”生产不利形势,加强组织领导压实各级责任

  滨州是全国产粮大市,在山东省跻身全国地级市粮食产业经济“十强”的3市中位列第一,被授予“全国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示范市”称号。近年来,滨州坚决扛牢保障粮食安全政治担当,粮食年产量连年稳定在37亿公斤以上,2020年全市人均粮食产量达到942公斤,是全省的1.76倍,接近全国的2倍。

  今年以来,我市平均降水831毫米,较历史同期偏多54%;尤其9月1日以来,全市平均降水234毫米,较去年同期偏多290%。持续强降雨天气给正处于关键时期的“三秋”生产造成严重不利影响,

  滨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超前谋划,先后召开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三秋”生产会议,精准研判秋汛秋收严峻形势,专题研究部署“三秋”生产工作,切实压紧压实各级政治责任。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带头深入田间调研督导,市委书记佘春明强调,要根据天气变化抓紧抢收,确保一户不落,做到颗粒归仓、应收尽收。全市各级领导干部统筹推进防洪防汛和秋收秋种工作,坚守一线调度指导,并下田入地帮助农户抢收玉米。

  10月21日,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一行到滨州调研“三秋”生产工作,对我市不等不靠、精心组织,努力克服困难,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全力推进“三秋”生产进度的做法和取得的成效表示肯定,要求我市确保秋粮应收尽收、小麦应种尽种,努力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应有贡献。为此,市委主要领导亲自安排,市委市政府政策研究室会同市农业农村局组织专门力量,对全市秋收秋种工作进一步深入调研,强化推进措施。

  分类施策应对到位,赢得抢收工作可喜进度

  针对持续阴雨、田间泥涝造成的秋粮收获难、晾晒难等问题,全市各级提前做好人力储备和农机具调配,采取针对性举措,统筹资源全力保秋收。截至10月27日,全市已收获秋粮485.77万亩,占比98.11%。其中玉米已收获469.85万亩,占比98.84%。

  精准应对,体制机制到位。市农业农村部门及时印发《关于加强农作物雨后管理的通知》《关于加强农业防灾减灾工作确保全年粮食和农业丰收的通知》等技术指导性文件,组建8个“三秋”农业生产技术指导服务团队和2个特色果蔬产业专业技术服务团队,在田间地头实地开展技术指导,积极运用报刊、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指导农户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帮助农户解决当前生产中遇到的难题。

  精准谋划,物资保障到位。我市对各类秋粮地块进行提前预判,根据雨水受灾情况精准采取措施。对田间积水较多的,及时调用机械抢挖沟渠排水,为农机进地作业创造条件;对雨后土壤水分极度饱和、传统轮式机具无法作业的,依托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和64个为农服务中心,一周内调集履带式收获机械750台进田作业;为解决非玉米专用履带收割机掉穗、漏粒问题,及时改装改造325台,预计实现减损玉米1万多吨;根据玉米成熟情况,采取了优先抢收已成熟地块、因时因地制宜,引导未成熟地块适期收获措施。秋收期间,全市共调集10614台收割机、112台烘干机进行作业;并把收割作业费用控制在80元/亩,烘干费用控制在0.09元/公斤,分别压低25元和0.03元,确保了及时收获、尽快入仓,实现了成本稳定、保产增收。

  精准识别,政策落实到位。我市精准识别秋收各类问题和困难,积极落实各项惠农助农政策,全面开展扶持、救助。市级财政紧急拨付了“三秋”生产补助补贴资金3000万元,对农机购置、粮食烘干等实施救灾补助;各级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对4.2万户脱贫群众实施帮扶,助推弱势群体“三秋”生产顺利开展,确保不因灾返贫;农业农村部门及时组织农业保险公司成立抗灾救灾查勘、理赔工作组,深入一线查勘核损,做好先期预付赔款准备;积极发挥各银行机构和金融支农联盟作用,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对新型经营主体、种粮大户、小农户等给与资金支持。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市累计为4721个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放“鲁担惠农贷”26.3亿元。

  精准对接,指导服务到位。市县乡三级成立了160个“三秋”工作小组,深入一线精准对接秋收问题,现场解决秋收难题。印发了《关于组织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开展“三秋”生产救灾帮扶工作的通知》,发动党员干部、机关工作人员9500余人次帮助生产困难农户秋收秋种;统一开展农机管理、社会服务、土地托管等业务,全市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达5297家,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90.68%;全市共有510名签约农技骨干人员,覆盖基层、精准到户开展技术指导。

  精准施策,市场监管到位。我市千方百计加大收储企业秋粮收储量和收储效率,坚决杜绝“卖粮难”和压级压价现象;多渠道协调烘干设备和空闲场地,帮助群众做好晾晒、烘干,防止霉变发芽造成“二次损失”;加强农资市场监管,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加大农资打假行动力度,严禁哄抬物价、严禁坑农害农、严禁压质压价,杜绝假劣种子、化肥、农药下地。为全力保障农资供应,我市成立了供销社农资统采联盟,提前做好种子、肥料、农药需求预测,抓好调剂调运,确保了农资商品货源足、质量优、流通畅。目前,全市已储备种子2.2亿斤、化肥33万吨,充分满足“三秋”生产需要。

  多项举措稳推秋种,最大限度减少晚种不利影响

  从当前情况看,受雨情墒情影响,我市秋种较往年将推迟10天左右时间。针对晚种实际,我市接续“保秋收”的各项运行机制和工作措施,稳妥推进秋种秋播,最大限度减少不利影响,确保明年夏粮丰产丰收。预计全市今年小麦播种总面积为440.59万亩,截至10月27日,已播295.12万亩,占比66.98%。

  坚持因地制宜,实施以墒补晚。市农业农村部门本着适应墒情、用好墒情的原则,统筹指导全市秋种工作,确保播种质量。对墒情适宜地块,适墒播种、抢时播种,特别是对往年因干旱和盐碱地淡水缺乏无法播种地块,借此墒情千方百计扩大适期播种面积,全市力争多播小麦20万亩,较上年提升5%左右;对湿度较大地块,采用适度深翻、旋耕等方式散墒;对于基础差的地块,引导群众适墒应墒播种。

  坚持政府引导,实施以种补晚。我市提前谋划,注重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最大限度用好1600万元粮食激励奖励资金,重点对300万亩优质小麦开展统一供种工作,大力推广优质良种,确保优质种源稳定;根据墒情选用“济麦22号”等适应力强的品种,预计可播种170万亩。同时,根据播期、土壤、品种等不同,视情适当增加播量,达到以增量补晚播的目的。

  坚持政策惠民,实施以肥补晚。针对土壤养分淋失较多问题,我市积极推广采取在播种时适当增加施肥量措施,确保以肥补晚。考虑到因受化肥价格上涨、施肥量增加等因素影响,农户种植成本增加,市财政加大补贴力度,按照每亩80元的补贴标准对从事种粮的1.7万脱贫户进行化肥专项补贴,保证低收入农户产量不减、收入有增,确保他们正常的生产生活。

  坚持模式创新,实施以技补晚。积极推广二次镇压划锄全幅匀播、双深双晚等实用种植模式和技术,努力提高亩均产量。市县乡三级成立秋种秋播技术指导服务团队,派驻农技骨干人员到秋种现场开展技术指导。发挥规模化经营率高、社会化服务程度高的优势,突出种粮大户、农场主表率作用,以新技术推广带动广大农户,增产增效,降低成本。同时,立足农机农艺融合,发挥好农机专业合作社作用,及时调度各类农机具,全力保障秋种。

标签组:[山东滨州市

上一篇2021绿色建筑与智慧建造创新发展大会,助力行业前行

下一篇限价528元/吨,期市煤炭品种跌停,发改委9天28文降煤价

相关阅读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