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自话题:袁隆平
"5 月 22 日,恩师袁隆平先生仙逝。他生前最后两天,我守护在床前一步也不愿意离开,不舍、难忍的悲痛一直在持续。"5 月 25 日,袁隆平的学生、民建中央委员、民建湖南省委会常委、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邓华凤伫立袁隆平灵前,泪流满面,回忆往事。
" 袁老师的精神,影响和改变了我的一生 "
1984 年,邓华凤从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毕业,加入了袁隆平在安江农校的杂交水稻研究团队。据他回忆,当时,袁隆平一般每月回来一次,一回来就会到田里指导团队,根据实验进展情况,结合学科发展方向,给团队上课。
"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堂课,是他系统地讲解了当时杂交水稻的两个重要发现,即:湖北光敏核不育基因,以及广亲和材料的发现及重要意义。那时,我还只是一个中专生。没有材料、没有经验,可以说什么都没有,我要选择什么研究方向,是研究三系法还是两系法?我当时想:反正都是一点基础都没有,倒不如选择难度更大、创新性更强的两系法。正是袁老师的授课内容和敢于创新的精神,影响和改变了我的一生。"
在袁隆平的指导下,邓华凤率先开展籼稻杂种优势利用新途径研究,于 1987 年,首次在籼稻中发现温敏核不育材料,继而从形态特征、遗传特性、温度作用模式、育性转换机理、杂交育种等方面开展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育成世界上第一个籼型水稻温敏核不育系安农 S-1。
" 袁老师思路 " 成为国内外杂交水稻研究指南针
据邓华凤回忆,1973 年,袁隆平带领助手实现了杂交水稻的三系配套。但令人遗憾的是,最初试种的杂交稻,增产优势只表现在稻株的茎叶上,这时有人嘲笑说:" 可惜人不吃草,不然杂交水稻还是大有发展前途的。" 面对冷嘲热讽,袁隆平毫不气馁,带领大家及时改进技术,实现了稻谷增产优势。
面对制种产量低的难题,袁隆平鼓励大家再接再厉,研究制种技术体系。经过两年多的共同努力,团队终于解决了制种难题,使三系杂交水稻在世界上率先成为生产实用技术。" 袁老师正是凭着这种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带领科研团队克服重重困难,闯过道道难关,终于登上了世界水稻科学研究的最高峰,并于 1981 年获国家技术发明特等奖。" 邓华凤说。
1989 年夏天,南方遇到罕见的低温天气,两系法研究陷入困境、跌入低谷,许多同行感到悲观失望。袁隆平却乐观地认为,出现这样的低温天气能够暴露问题,正好可以研究解决问题的技术策略。于是他带领团队反复探索,摸清了两用不育系的温光规律,找到了安全繁殖制种的奥秘。他及时提出了不育起点温度低于 23.5 ℃的实用光温敏不育系关键技术指标的选育理论,为两系法研究指明了方向。在袁隆平这一技术理论指导下,邓华凤用安农 S-1 转育成第一个实用早籼温敏不育系 810S,选育出长江流域第一个温敏型两系法杂交早稻八两优 100,该创新性成果对温敏型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和推广应用起到了重要引领作用。由于在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中做出突出贡献,2014 年,邓华凤同袁隆平一起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 恩师不断创新三系杂交稻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平均亩产提高了 20%,产生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袁老师也获得了许多奖励和荣誉。但他既没有陶醉,也没有居功自傲,更没有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而是又开始了新的征程。"
1981 年,袁隆平在被授予国家特等发明奖时提出,杂交水稻还有 " 三个有余,三个不足 ",即 " 前劲有余、后劲不足;分蘖有余,成穗不足;穗大有余,结实不足 "。他组织助手们从育种与栽培两个方面,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1987 年,他在论文《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中指出,从育种方法上,杂交水稻可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这也是 3 个战略发展阶段,同时指出了杂交水稻研究发展的方向。他的这一战略设想,被称为 " 袁老师思路 ",成为国内外杂交水稻研究的指南针,得到国际农学界的广泛赞同和遵循。
不断 " 跳高 ",90 岁高龄仍在设定新目标
三系法研究成功了,袁隆平又再向两系法进军。这时,又有 " 好心人 " 劝他:" 袁老师,您已经是著名科学家,功成名就,万一搞砸了,岂不败坏了您的名声?" 他坦然答道:" 搞科研就像跳高,跳过一个高度,又有新的高度在等着你。要是不跳,早晚要落在后头;即使跳不过,也可为后人积累经验,个人的荣辱得失又算得了什么。"
随着三系、两系法研究的接连成功,袁隆平又瞄准了世界水稻研究另一个重大难题——培育 " 超级杂交稻 "。1989 年,国际水稻研究所公布了他们的新株型(即超级稻)育种计划的超高产株型,袁隆平认为存在 " 库大源不足 " 等缺陷。他设计了许多不同类型株型模式,都不是很满意,很难形成能够指导研究的株型模式。直到有一天,袁隆平到江苏省农科院邹江石的试验田考察,看到培矮 64S/E32,他思如泉涌,惊喜地说:" 这不就是我日思夜想的、超高产的理想株型吗?" 返湘后,袁隆平立即设计出了超级杂交水稻的理想株型模式。
" 在这一株型模式技术路线的指导下,我们团队分别于 2000、2004、2012、2014、2018 年,先后实现了我国超级稻育种计划亩产 700 公斤、800 公斤、900 公斤、1000、1100 公斤的第一、二、三、四、五期育种目标。" 邓华凤说。
在 1200 公斤攻关目标有望实现的基础上,现已经 90 岁高龄的袁隆平又提出了更高、更难、更新的奋斗目标:培育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杂交稻和耐盐碱水稻,不断创新研究计划,确保我国杂交水稻持续领跑世界。
在袁隆平的主持和指导下,第三代超级稻和耐盐碱杂交水稻研究已取得可喜的进展。袁隆平高兴地说:" 有生之年,我要实现大面积亩产 20 吨 / 公顷,即亩产 1350 公斤的目标,我很有信心!"
邓华凤回忆起一个细节:在袁隆平的书房里,挂着一首他自题的小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自然探秘永无休。" 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当尽头。这正是袁老师创新精神的写照,这也是我国杂交水稻技术一直领先于世界的原因所在。"
大师千古,国士无双。禾下乘凉梦,仓满无饥恐。看着吊唁的人群久久不愿散去,层层花海簇拥着自己的恩师,邓华凤说:" 我想,恩师的精神会永传世人,激励一代又一代的科技工作者攀登高峰、攻克难关。吾辈当自强,恩师一路走好!向您致敬!"
潇湘晨报记者李姝 通讯员夏坚
上一篇:袁隆平怎样发明的杂交水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