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高考看图说话编曲都入题 作弊泄题遭腰斩杖毙

首页 > 综合 > 中国历史 > 正文
2021-06-15

发表自话题:高考历史上最大作弊案

  2013年高考今天就要结束了。考季凶猛,自古如此。在中国,考试经历了一个发展和成熟的过程。隋唐之前,比较时兴的是举孝廉,也就是推荐有才华者当官。但因徇私空间很大,堵塞了底层的上升空间,于是,科举考试应运而生。虽然它依旧有着残酷的一面,但就选拔人才而言,与之前的考试相比,它已经是相对合理、公正的了。道路崎岖,但这毕竟是条道路。

  考试内容

  有考编剧编曲的,还有考看图说话的

  科举考试初期,可不是只有八股文,诗词歌赋都考过。《茶香室丛钞》引明朝著作说,元朝在没有灭南宋的时候,是用元曲来进行考试的——出上一个题目,让考生填曲。难怪元朝戏曲如此发达,合着考试选拔的都是编剧编曲。无独有偶,北宋徽宗年间考试,要求考生看着画说出一句唐诗,“得画外趣者登高第”。所以有“宋画元曲,千古无匹”之说。

  当然,正史里并无这样的记载,也许只是个别考试的个别行为,但足以说明,古人的考试,并非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索然无味。

  考试方式

  有时候不严肃,考生自己写榜单

  考试内容繁杂,考试方式也不太正规。唐朝时考试竟然不将试卷上考生的名字糊起来。

  有一年考试,考官竟公然在考场里说:“诸位都是一时才俊啊,可惜了,无人来救。 ”当时在场五百多考生,面面相觑,不知道他想说什么。有个七十多岁的老考生叫袁枢的,问了一句:“您……啥意思? ”考官答:“没有榜单啊。 ”合着他懒得看卷子,榜单竟然没写。袁枢说:“要不,我来吧。 ”主考官闻听大喜,立刻把这个艰巨的任务给了袁枢。袁枢真不含糊,接了纸笔,稀里哗啦一挥而就,写完了,就是状元那名字还空着呢。考官问:“那状元是谁啊? ”袁枢说:“状元啊,非老夫不可。 ”得,他就这么成了第一了。

  作弊泄题 惩罚严重,甚至被腰斩、杖毙

  古代考试作弊的不少,惩罚也确实严重。

  明朝有一种专门的太监,叫随堂秉笔,就是抄抄写写的记录员。崇祯十二年夏,司礼监负责人叫李承芳,他手下有个叫顾三聘的想考随堂秉笔。千不该万不该,顾三聘找到一位叫王建鼎的代写了一篇作文,作为考试答题交了上去。结果被人告发,这下子,老上级李承芳也救不了他,只好上报。得知情况的崇祯皇帝二话没说下了指令:顾三聘杖毙,王建鼎发往南海子,一辈子别想在宫里混了。

  大名鼎鼎的唐伯虎也栽在作弊上。弘治年间,唐伯虎考取了顺天府的解元,次年和江南著名的富二代、好友徐经(徐霞客的爷爷)一起进京会试。由于有老师梁储的推荐,唐伯虎到北京后就投奔了考官程敏政。程敏政对这位才华横溢的晚辈非常喜爱,还为他的诗集写了序言。有考官提携,又满腹诗书,状元还有跑吗?于是当时整个舆论都预测唐伯虎将会是本科状元,引起了其他参考考生的极大不满。考试过后,一道偏题竟然真有两个人答对了,于是大家纷纷猜测,这两个人就是唐伯虎和徐经。这时有人告发程敏政有意泄题,虽无真凭实据,但弘治皇帝还是把此事做成了钦案,由锦衣卫将程敏政、唐伯虎和徐经逮捕,严厉审问。半年多之后,因为证据不足,三个人才被释放,程敏政已身败名裂,出狱三天后就病死,唐伯虎和徐经也因为过于狂傲,被永久剥夺了士子的身份,不得再参加科举考试。

  当然,最为大家熟悉也最惨烈的考试泄题案,就是清雍正年间的俞鸿图案了。在闽中督学负责组织考试的俞鸿图因为家人受贿,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泄露了考题,结果被判腰斩。俞鸿图受刑后蘸着自己的血连写七个“惨”字才断气——这让严苛的雍正下决心,废除了腰斩一刑,俞鸿图也作为最后一个腰斩受刑者而留在了历史中。

  考场百态 进出考场都搜身,有的考生崩溃直接自杀

  古人的考场叫贡院,北京的贡院就在现在北京站正对面,国际饭店的后身儿那一带。考试可不是一天能考完的,要一连考上好几天,所以考试不仅要带笔墨纸砚,还要带吃喝用度的东西。于是,进场搜身也就成了必须的。搜完身,考生要进入属于自己的小隔断,除了打水或上厕所不能出去。有的考生在里面憋屈,加上精神紧张,往往会崩溃,借着打水的当口儿,直接就跳井自杀了。

  在清朝的科考中,成都考场不仅进场要搜身,考完出场还要搜身。原来,成都贡院是设立在三国时蜀汉宫殿的旧址上,据说房子上的瓦片都是三国旧物,每片瓦长宽都有一尺多,旁边还有一行小字:“臣诸葛亮造”。本着秀才不走空的原则,很多考生考试之余就顺手牵羊往外带,于是就出现了出场搜身的奇观。到了乾隆三十年,朝廷终于下了决心:这么搜身太麻烦了,干脆把所有“诸葛瓦”拆掉,尽数送到北京。也不知道这些古老的瓦片,最后流落到了什么地方。

  考试万花筒

  ●考生为考试改名

  唐朝有一位宋岳,怎么考都考不上。他觉得是因为自己这名字不行,岳(繁体为嶽),脑袋上压着一大山,怎么可能出头呢?就想把那“山”字给去了,可那样就变成“狱”了,依旧不咋地。一狠心,两边的“犬”旁都删了,改名叫宋言了,还真别说,中了个解元。为啥啊?说不清楚。反正那届的主考官冯涯被参作弊,宋言后来也从第一被抹到了第六十五名。这位宋言还真有信心,第二年再考,终于中了个第四。

  ●宋太宗出了一道自以为很深奥的题

  到了宋朝,考试就严多了。科举的时候,皇帝还亲自出题。《东轩笔录》里说,有一次宋太宗出的题目是“巵言日出赋”。他去看考生们答题,一边看还一边说:“最近举子们风气比较轻薄,写文章不往深里想,就追求早交卷。现在我出这题,比较深奥,就是为了让考生们好好思考,扭转这种萝卜快了不洗泥的恶劣风气。”结果话音未落,考生钱易交卷了,把宋太宗气得破口大骂,将此人轰了出去。从此以后,皇帝对科考失去了信心,竟然十年没有举办考试。

  要说这事,也不全赖考生,谁让他出这题呢?“巵言”,就是随便说说的意思啊。

  ●连中三元,没当上官就去世了

  宋仁宗年间有位杨窴(音田),是一心想得状元的。他得过解元,会试考了会元,最后考小赋给皇上看,要是皇上点了状元,那就是连中三元了。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哥哥是枢密使晏殊的女婿,有背景啊。

  杨窴信心满满,参考之后他求他哥哥找晏殊,想预先看看自己得第几了。结果是第四。杨窴气得直拍桌子:“不知道哪头驴得了我的状元了。 ”

  这头驴叫王安石。本来稳稳拿了状元,谁知皇帝阅卷的时候看到其中有一句“孺子其朋”,不高兴了:“这话犯忌讳,不可魁天下。 ”犯啥忌讳了?这话是周公教育周成王的,皇帝不乐意了。要说杨窴的运气还真是好,第二名、第三名都是官员应试,考多好没职称(宋朝可以先当官后考试,但没有名分),也不能当状元,于是,状元就给了第四名杨窴。他真的连中三元了。

  可惜的是,杨窴身体不好,没多久就死了。连中三元不容易,连中三元又没当官,没给政府做贡献,历史上还就他一个,也算留名了。 据《法制晚报》报道

  古代高考内容

  ●元朝:元曲编曲,就是出一个题目,让考生填曲。

  ●北宋:看图说话,就是看画说一句唐诗。

  ●隋唐以后:

  第一场:八股文,从四书五经里选择材料出题写作文。

  第二场:官场应用文。

  第三场:策问,涉及的是具体的国计民生,要求考生给出对策和办法。

  科举程序

  第一步:童子试→秀才

  第二步:岁试、科试→通过了才有资格参加乡试

  第三步:乡试(在省里考)→举人

  考试时间:9天7夜

  第四步:会试(到京城考)→贡士

  第五步:廷试(皇上亲自考)→进士→

  第一名 状元

  第二名 榜眼

  第三名 探花

  古代高考真要命

  天气炎热,空间狭窄,一考考好多天

  1中暑生病

  2食物中毒

  3被号舍里藏着的毒蛇咬死

  4还有精神崩溃自杀的

  5开考后号舍就会上锁,就算着火烧死考生也不能开

  状元轶闻

  历史上当上驸马的状元就一个还是被骗被逼的

  驸马、又叫副马,中国古代帝王女婿的专称。驸马的故事很多,在民间往往把状元和驸马联系在一起。不论正史、野史和民间都流传着许多轶闻趣谈。其实,在中国科举历史上招赘驸马状元是非常少见的。

  在中国历史上,只有唐朝有一个入赘驸马状元,就是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壬戌科状元郑颢,这桩婚事还是被骗被逼弄成的。唐宣宗继位后看中了郑颢,就托宰相白敏中(白居易的堂弟)去做媒人。郑颢已和楚州士族卢家联姻,正赴楚州迎亲。白敏中追到楚州拦住郑颢,以朝廷公务的名义暂停迎娶、立即回京。回京后郑颢就被逼和万寿公主成亲。

  郑颢是中国绝无仅有的一个状元驸马,终日赌气斗殴,生活得很不愉快。

  当涂人周震炎是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年)己未科状元,也差点成了驸马。但公主嫌他岁数大,最后没当成。

标签:唐伯虎 状元 驸马 郑颢 程敏政

标签组:[历史] [中国古代史] [高考] [唐朝] [唐伯虎] [程敏政] [看图说话] [郑颢

上一篇900万学子今迎“史上最严”高考 各部门严防作弊

下一篇高考四十二年,哪一张照片是属于你的记忆?

相关阅读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