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自话题:蒋方舟日本
原标题:【读书】蒋方舟来啦!《东京一年》新书分享会
我们本该成为的样子
蒋方舟《东京一年》西西弗书店新书分享会
[威海站]
9月10日(周日)15:00
西西弗书店·威海威高店
作为活在注视中的写作者,蒋方舟承受了太多写作之外的目光和重量。一位作家,自然而然,只因其作品而获得社会承认的身份。然而自9岁出道开始,蒋方舟最出名且持续出名的作品就是她本人。
以叛逆出名的蒋方舟,近年来作风颇为中规中矩和主旋律,巧妙利用主流话语的缝隙展现自己的才情。他人的注视也是他人的期待,而蒋方舟过早成熟的身心很擅长扮演他人期待的实现者。当社会需要出位的年轻人时,她就是《邪童正史》;当人们开始感慨直播败坏了文化风气的时候,她就是《圆桌π》里的话题制造者。
作家的道路来自他者的期许与谋生的必要。对于这条道路,她自己是否从未有疑惑?在名声和利益之外,写作是否对她而言有着内在价值? 这些问题淹没在喧嚣中,只有拉开距离才能得到恰当的拷问。不仅要离开制造声光的剧场,也要离开剧场下按部就班的她自己。在彷徨之海的尽头,只有回答是唯一的声纳。
蒋方舟在日的一年,不是单纯的去国怀乡,还是拨乱反正,是把颠倒的乾坤再扳回来。分裂之家无法持久相存,矛盾的螺线也不能无限期妥协。发现自我就是创造自我。蒋方舟的《东京一年》既是作品,又创作日记,讲述一个不再年轻的少女天才和没有作品的青年作家如何面对、打磨平生第一个也是最出名的作品:她自己。
“自我”是这本书当之无愧的主角。以东京都为基地,踏遍苇原中国,蒋方舟说“这一年也拯救了自己”。东京的她是参与文化交流的异乡人,可以说是一文不名。走在大街上只会单纯因为可爱被搭讪,镁光灯和注目也离她远去。对蒋方舟来说,日本不是刺激和激励的来源,而只是提供机会,深入内心,挖掘自己曾被埋葬的选择和可能性。就像一株植物从逼仄的花瓶移栽到了广袤的平原。
然而这却不是一部“自我之书,” 大写的“我”并没有无处不在,充斥字里行间。书中的蒋方舟冷静、克制,近乎不带感情色彩。“蒋方舟”只是一个视角的代号,一个并非不独特的透镜。在这双眼睛中,日本的日常和非日常,从神保町的旧书店到金泽的铃木大拙馆,都客观也刁钻的展现在读者眼前。甚至作家本人也只是这幅风情画卷的出场人物之一。《东京一年》中出场的蒋方舟,和作为叙事者的蒋方舟分属两者。即便是写到在座的日本朋友略带性暗示的赞美年轻肉体 令自己“惊慌不安”时,叙事的蒋方舟也是冷静而平和的——在东京游荡,没有目的,没有意义,没有任务的自己,是忙碌精致世界的过客和一部分,不再是聚光灯和宇宙的中心。
书中所述不仅是身为“我”的作者,同时亦是身处特定时间地点,有耳可听、有眼可看、有嘴可说,和身边环境互动的“一个人”。 描述自己就是在描述日本的一切。在观察-创作中,她重新强调或者发现了作家这个身份独特的重要性。作家是写者,但首先是看者。她写濑户内海那两天的日记不仅以优美的笔法记叙了所见所闻,也更延伸到安藤忠雄的建筑美学与杉本博司的设计哲学;那些写脱衣舞的段落在冷峻、淡漠,精确的同时,也没忘记加上日本性风俗的小历史。即便不看作者是谁,《东京一年》也是一本优雅又有趣的小书。一位作者的作品不因本人的名声而值得彰显,就是对作者本人最大的赞誉。从这个意义来说,这本书也许更像是作为真正的“写作新人”的蒋方舟展现其作家一面的里程碑。
《东京一年》与其说给出了蒋方舟(和一部分读者)想要的答案本身,不如说给出了答案所在的方向和道路。她不是通过离开而突然参透真理,而是在迷雾漫漫的树林中看到隐隐约约的光线。这一道光线不会因为她的归来而再次被遮蔽。
(授权转载,文有删节)
新书介绍
《东京一年》
作 者:蒋方舟
本书日记共有四十六则,收录了蒋方舟最新的短篇小说、演讲和时评,驳杂不失纯粹。从社会、艺术到当今中日两国世间百态,都有其独特又不失严肃的描摹与思考。同时,这也是一本病历,记录了一个人要活成本来面目所需付出的努力。“就像在东京度过的一年并没有把我变成一个新人,我们只是更像自己本来该成为的样子。”
本书邀请日本纪录片导演伊藤王树一路旅拍,彩插30余幅。内附精致别册:蒋方舟短篇小说《雨男》:丧丧的日式爱情;蒋方舟灵魂手绘地图……
威海站
9月10日(周日)15:00
西西弗书店·威海威高店
活动免费 二维码可预约座位 欢迎参加
预约丨扫二维码预约报名抢座位
确认丨活动前一天收到电话回访即为抢座成功
签到丨提前15分钟凭签到二维码到场签到
*活动不限人数,未抢到座位的书友仍可驻足聆听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