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次人口普查结果公布!大城市罕见出现女多男少,暗藏哪些玄机?_女性

首页 > 教育 > 求职 > 正文
2021-05-12

发表自话题:第7次人口普查结果

原标题:第7次人口普查结果公布!大城市罕见出现女多男少,暗藏哪些玄机?

作者:陈兴杰,媒体人

1

先说一下昨天的大热门事件:国家统计局公布第七次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结果。

这份姗姗来迟的报告,包含人口总量、各地人口、性别和年龄构成等大项指标。还有一些重要的数据没有明示,却可以推算出来,比如出生率。

2020年中国新出生人口1200万,比2019年下降18%;拿育龄女性数量计算,能得出中国生育率为1.3,处于极低水平。这个数据被掩盖在“中国人口总量增长”的迷雾中,被忽视了。

人口走势背后反映经济大势,再怎样解读都不为过。

围绕第七次人口普查,各地在发统计年鉴,很多信息很有意思,可以帮我们深入中国的人口和经济——比如最近上微博热搜的“大城市女多男少”,就值得解读。

这个看似花边的新闻,同样可以管窥中国人口的大趋势。

最近各大城市陆续发布统计年鉴,有媒体发现了一个现象:包括北上广深在内的15个特大城市,均有一个“共性”:女多男少。

随之而来是各种分析:有说年轻女性高学历比重在提升,她们倾向于留在大城市;有说男性留在大城市负担重(结婚需买房),这让男性流失;也有说是因为大城市服务业发达,女性就业机会多,等等。

这些说法都对,不过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城市化。城市化的自然结果是人均寿命延长,而女性比男性活得更长一些,结果是女性人口略多于男性。

以上海最新的数据看,上海市民平均期望寿命83.67岁,男性81.24岁,女性86.20岁,多了将近5岁,这就多出不少人口。

发达国家也是如此,从欧美到日韩,都是女多男少。将来中国大部分城市也会女多男少,正如新生儿中男婴略多于女婴,都是正常现象,只要比例不是特别悬殊,就无需担心。

至于女性为何比男性活得长,这就是事关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知识(比如说,在生活习惯和情绪表达方面,女性比男性更健康)。

社会科学就是这样,定量分析极难,甚至不可能。大城市女多男少的具体原因如何,我只能说“城市化”不可忽略,至于比重多大,我也不知道。

幸好社会科学的定性分析还是容易的。这个话题的一个引申结论,“女性在城市生活,比在农村容易”,也非常有价值。

2

相比农村生活,女性在城市生活更加如鱼得水。这个结论不需要经济学家论证,作家王安忆的一句话,就足够诠释了:“城市中,女性得以摆脱农业社会对体魄的限制,可以充分发挥女性的灵巧和智慧。”

农村的工作机会多是体力劳动,女性没有优势。她们只得做洗衣做饭,照看孩子老人,虽说也是家庭分工,但不直接获得收入,因此家庭话语权通常低于男性。

当然,农村女性的男女经济地位并不会过于悬殊,有时女性甚至比男性略强,原因就在于女性深度参与生产,也是重要劳动力。只是在农村社会,女性可选择的劳动范围要小得多。

在城市生活,绝大多数工作对体力要求不高,女性工作机会大大扩展。从写字楼文员到路面销售,到处可见女性。

城市工作更多强调人与人协作,女性攻击性弱,似乎更擅于表达、交流和组织,因此很受欢迎。

在服务类的行业,基本女多男少;至于一些特定行业,比如医院的护士、小学的老师,由于人们对男性的攻击性的忧虑达到极点,女性占据了绝大多数岗位。

经济发展的趋势是,第一第二产业就业比例减少,服务业吸纳了最多劳动人口。

在城市里,女性薪酬并未全面超过男性;但是相比于在农村,城市对她们更友好。在这里能赚更多钱,拥有更多选择,为什么不选择城市呢?

农村生活选择机会少,生活空间逼仄,人际关系一旦发生矛盾,一些女性会走极端。

据2012年香港大学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称,1990年代中国女性自杀人数统计,农村女性的人数曾占90%以上,人群自杀率居高不下。进入2000年,中国人群自杀率大幅下降,达到东亚国家最低的水平之一。

▲自杀占全部死亡的百分比:中国1995-1999年,来自《一席》费立鹏演讲

在这其中,城市化起到关键作用。城市化不仅给城市女性提供机会,也给农村困境女性带来希望,避免她们走上绝望道路。

3

“城市对女性更友好”这样看似浅显的议题,也很值得细说,原因就在于,当代城市是极端女权主义的策源地,她们一些说法明显不符合事实,需要认真驳斥。

比如女权主义者经常控诉城市就业充满对女性的歧视;女性生活水平比男性低,就没什么依据。

事实上,城市女性拥有的就业机会不亚于男性,她们的经济状况似乎也更好。未婚女性没有太大的储蓄压力(男性在婚姻中通常承担买房责任),婚外女性在家庭开支方面也拥有主导权。

无论天猫、京东还是唯品会甚至拼多多,女性是各种电商平台的主力消费者。(通常是60%的女性用户贡献80%左右消费额,电商平台有“得女性用户得天下”的说法)。

就业市场上,女性平均薪资水平确实不如男性(各国普遍如此),原因在于:大部分女性在其精力最旺盛的时期,都要花很长时间用于生育哺乳;孩子成长的初期,她们的工作精力很难专注。这些削弱了女性的工作竞争力,薪资偏低很正常。

这不是谁的错,而生理特性带来的自然结果;这也谈不上是女性劣势——对家庭和社会而言,女性通过生儿育女和经营家庭,创造了更加丰凡的价值。

现代女权主义者所做的事情,就是极力贬低这种价值。她们攻击男女分工形成的自然壁垒,一见“男多女少”就称歧视(但她们却对女多男少的行业视而不见)。

她们贬低女性生育价值,极力主张少生不生;她们将全职主妇踩踏为“婚驴”,嘲笑她们从家庭生活中获取幸福。这种恶劣风气让一些女性陷入错误认识,还挑动了社会矛盾。

4

谈完城市女性,回来谈人口(在中国谈社会经济话题,人口是绕不过的大山)。

目前中国育龄女性的总和生育率为1.3,放在东亚地区看,这个生育率都处于极低水平,人口减少的大势不可避免。未来中国一定会出台鼓励生育的政策。这对城市育龄女性而言,意味着什么呢?

从国际经验看,补贴是最常见的鼓励生育政策,效果却不大。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补贴是让孩子和家庭获益,对于女性职场困境并无改善。补贴的规模再大,也很难补偿女性对于失去工作的焦虑。要让女性从生育中获益,必得让女性从生育中享受好处。

一个可试行的尝试是,对雇佣生育女性的企业,实行减税和退税。

凡企业有在职女职工生育的,可申请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的扣除;对育儿女性(比如孩子5岁以内)的个体经营和创业,可给予税收优惠。

企业从鼓励生育的政策中获益,自然愿意雇佣女性——这就解除了育龄女性的后顾之忧。

类似操作在鼓励残疾人就业创业方面,早有成熟经验。

中国的残疾人就业率稳步提升,从十多年前的不足20%,逐步提高到56%持证残疾人有稳定工作(2019年数据)。大城市的残疾人就业率,甚至高达80%以上。这样的成就,正有赖于成功的法律制度。

这样的法律制度可能会遭遇女权主义者阻击——她们会认为,这是对女性的歧视。

不过这样的制度肯定有效:育龄女性不再被企业视为累赘,而是能为公司减轻负担、创造效益的高价值员工;企业将给育龄女性提供便利,甚至开出各种优厚条件延揽,而不是像今天制度下,百般刁难。

女性在城市生活,将全面展现女性价值:除了工作价值,还有特有的生育价值。

这样的制度创新不仅对女性友好,也可能扭转生育率低下的现状,值得中国各地试验推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标签组:[经济] [城市中国

上一篇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七号)——城乡人口和流动人口情况_直辖市

下一篇国家统计局:第7次人口普查结果呈现6个特点

相关阅读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