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自话题:

社交焦虑如今已成为一种流行病,

美国有4000万人深受其害,

中国的社交焦虑者据说也达到了3000万,

其中90后、95后年轻人的症状尤其严重。

当众说话会局促不安,

发了朋友圈没人点赞会尴尬,

“看到十个人以上的场合就不去了”,

“群聊里有红包,第一个点进去拿的绝对不会是我”,

“虚拟的世界里无尽风骚,见面怂成狗”……

一条最近做了一个关于“零压力社交”的调查,

收到了近500份社交焦虑的典型样本,

许多人十分害怕冒犯别人,

却自带无限冷场的属性,

“啊,做个社交达人,真难!”

撰文 陈星

在发调查问卷之前,我们请身边的朋友们列举自己的社交焦虑瞬间,没想到大家的答案五花八门:

在公共卫生间小便,不会站在尿池,会选择到一格一格里。过个马路,一排小汽车停着,就我一个人过,感觉浑身不自在,被围观了。不能在公共场合吃东西。出门在外想回家,在家又劝自己得出门……

和同事社交会焦虑:

下班地铁口,遇到不熟的同事,会故意说你先走吧,我去买点东西,其实是不知道聊啥。远处看到不是特别熟的人,会躲起来,或者掉头走。与不熟悉的人目光对视,我会很尴尬……与别人说完再见,忽然意识到你将要和ta往同一个方向走。

和朋友社交会焦虑:

“不好意思,我就不过去了,我已经计划好在家待着啥也不干了”
轮到我点菜了,可自己还没在脑中彩排好等下要说的食物名称……过生日,别人给我唱生日歌,自己要许愿的时候。“能发信息,绝对不打电话”

和领导社交当然最焦虑:

与权威人物谈话,我会很紧张。每次遭到公开表扬,恨不得钻进地缝里。

和陌生人社交还是焦虑:

在满是陌生人的派对上,不知道如何融入,只能像个树袋熊一样整场挂在朋友身边…自己在吃饭时,有陌生人坐在对面,就不敢看对方,眼睛只能盯着食物。宁愿迷路也不愿意开口问陌生人。

我们震惊地发现,超过85%的人“在他人注视下工作,会觉得难受”。63%的人选择“能发信息,绝对不打电话”。

“在他人注视下工作,会觉得难受”

65%的人不会第一个去点微信群里的红包。44%的人认为自己“网络上是话痨,现实里安静如鸡”。

患上社交恐惧症的,有学生:

一个人的时候每次都要装作很忙的样子,拿着手机打电话其实没打给任何人,自言自语,路过一个店必须会买点东西才离开。 @张持,00后,学生

有白领:

晚上加班刚起身穿外套准备下班回家,看到斜后方有个同事也在穿外套,应该也是准备下班回家,但是不是特别熟悉的人,一想到一会要一起走到地铁站,有点没话聊,就借故先溜了…… @Miss.D ,90后,建筑师

也有夫妻:

刚才吃完饭回来,准备从车库去搭电梯,看到一帮人正在进电梯房,为了避免可能产生的社交,我和爱人对看了一眼,两人默默地躲回了自家车位等了五分钟才往电梯房走去。整个过程行云流水到没有一句沟通和疑问,完全是靠社恐对社恐的理解和默契。 @天空,80后,国企采购

社交焦虑是一种病吗?那要看这种焦虑对你造成的困扰到何种程度。

焦虑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交焦虑”(social anxiety)变成“社交恐惧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就被科学家们列为一种精神病症了。

在美国,社交恐惧症是仅次于抑郁症和酗酒的第三大精神病症。

初三暑假,整整一个暑假没出过门,见到人群的一瞬间觉得这个世界很陌生,心里恐惧感特别强,以至于我呆楞了5分钟都不敢走到人群当中。@丽萍,90后,学生

然而,按照科学家们的标准,其实真正能够诊断为“社交恐惧症”的人是极少数,绝大部分人都是“社交焦虑”。

内向的人往往容易焦虑,因为内向的人更容易对自己的评价偏低,陷入自我怀疑。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体验到社交焦虑。年轻人比年长者更容易体验到焦虑。

大多数人都是在青春期第一次经历社交焦虑。 15到24岁人群是社交焦虑的重灾区。如果你25岁之前从来没有体验过社交焦虑,那么很有可能你一辈子都不会因为社交而焦虑了。

社交很必要,但社交技能为零

调查问卷中,接近一半的人都认为社交是很有必要的,有四分之一的人认为“社交必不可少”。认为社交“有没有无所谓”的人只有十分之一。人毕竟是社会动物,还是要生活在人群之中。

然而,越是需要社交,就越怕社交。将近五分之一的人“尽可能避免社交”。

90%的人近半个月内感受过社交焦虑。还有五分之一的人,填问卷前刚刚体验过社交焦虑。

还有的人说,填写我们的问卷,本身就让ta感到焦虑……

焦虑会耽误很多事情。

在办公室和班委开班级会议,因为太焦虑一直抓头发,头发掉了一地,手指节也啃破了,实在受不了,最后借口上厕所跑了。 @易耳,00后,学生

那么多年轻人不恋爱、没朋友、孤独、宅,想来也是社交焦虑引起的一部分后果。

一个party,跟我很欣赏的一个男孩约好,我却躲在厕所里一直不敢出来。最后假装有事,面都没见,就走了。 @Sansan,90后,助理拍集体毕业照那天,我自己一个人领了毕业所需的材料然后迅速的离开了现场,路上碰见同班同学问为什么不拍毕业照,我只能尴尬的笑笑并且加快脚步。@王宣,00后,学生

因为焦虑,所以逃避社交,然后更加焦虑,形成恶性循环。

“刚刚焦虑了,因为微信提示了一下”

《2017全球网络社交调查》的数据显示,全球互联网用户总数为38亿人,使用各种社交网络的用户数为30.28亿人。也就是说,我们这些网民里面,80%的人都使用过网络来社交。

很多科学家都在研究,网络上的虚拟社交,对我们真实世界里的社交到底造成了什么影响。有的认为是正面影响,有的认为是负面影响。然而对于年轻人来说,网络社交占他们社交生活的比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大家评估网络对自己社交状态的影响,基本上是各占三分之一。社交焦虑因使用网络而更严重的人稍多,焦虑因为网络反而得到缓解的人稍少。

交流从线下变成线上的时候,除了文字,社交中许多其他信息都被过滤掉了——例如对方的语气、表情、肢体动作。这个时候,需要更加小心翼翼才能完成一次得体的社交。

一堆人线上聊天聊的火热,尝试几次插话进去,尝试了很多种语气都打在草稿栏里了,最后还是删掉没有发出去。@喵莎,90后,舞蹈演员

新的社交礼仪因此催生。比如,网上聊天的时候,你不应该回复“哈哈”,而应该回复“哈哈哈哈”,才能表明你是真的觉得好笑。

还可以再多打几个“哈”字,或者一串“h”,表达你的诚意。“呵呵”是应该严格避免的字眼,因为基本等于“滚”。

同理,不应该回复“嗯”、“哦”,请多动动手指,回复成“嗯嗯”、“哦哦”。

也有人不小心在网络社交时踩坑。

在微信群里,别人都回复了得到热烈回应,我一说话,然后就冷场很久。 @白啦啦,90后,护士

有60%的95后选择在社交网络上屏蔽父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分组可见”的功能,“三天可见”成为朋友圈的标配。

在“每天可以有多余一小时时间,愿意出门社交,还是自己宅着?”的选项中,有三分之二的人更愿意一个人呆着。

高中基本只穿黑衣服,完全不希望有人看到我……大学基本呆图书馆和宿舍,最喜欢看书到半夜四点,中午才起来,与大多数人作息和爱好不一样就没有多少人能打搅我了…… @小雾,90后,店主赚钱时开门出去,不赚时关门进来。@九哥,80后,设计狗

无处不在的移动网络让人紧张。我们随时要响应朋友的呼唤、上级的指令。个人的舒适区进一步被围剿,这个世界好像随时在凝视自己,无处可遁。

调查问卷里,我们请大家选择,如果只能有一个朋友,自己是愿意要一个AI还是真人。选择AI的人高达41%,比选择真人的还高5个百分点。

社交焦虑者更害怕领导、权威人士

我们发现,在社交中最让人紧张的,就是领导、客户、面试官、老师。

在和这些人打交道时,我们常常会潜意识认为自己处于被审视的状态,于是害怕权威人士的拒绝或评断,倾向于想象别人对自己评价结果是不合格的。

工作中和领导打交道特别焦虑,领导的职位越高,带来的焦虑越严重。@邢静,70后,财务职员给领导做汇报,提前把要点写好,还要在心里排练好几遍,拖到快下班不得不去时,才逼着自己去汇报。@赵,90后,警察和领导在饭桌上,没有主动说过一句话,一直在尴尬地附和,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存在在这个饭局上。@阿廖沙,90后,行政老师迎面走来,我绕开了,因为不敢与老师交谈,老师却看到了我还叫了我的名字,瞬间脸红发烫。@贝妍,00后,学生公司老板让我去给客人送礼搞好业务关系。从杭州到北京,出差三天,我焦虑了三天,该怎么约客人出来吃饭、怎么说话、怎么找一个理由把礼物送出去,真是把我弄的好像要上刑场般的焦虑难受,一直拖到最后一天最后一刻,我也没敢当面把礼物给客人,而是找了个机会悄悄把东西放在客人办公桌上留了张纸条就逃走了。 @小林子,80后,服装公司职员

有些人甚至从领导恐惧症,发展为了上班恐惧症,宁愿选择自由职业:

怕的是跟半生不熟有必须合作、不是自己发自内心但又不得不面对的人。@x,80后,自由职业自己的失败,还有一些不怎么会处世的行为语言,总觉得给别人带来了失望。@王,90后,自由职业

其实,社交焦虑这么流行,也就意味着人人都在焦虑。

社交的时候,一点都不焦虑的人,不到5%。极度焦虑和相对焦虑的人加起来,相当于十个人里,九个人都在焦虑。

得知你对面的人焦虑程度一点儿也不比你少,会不会让你感觉好过一点?

在问卷中,许多人和我们分享了他们缓解社交压力的方法。其中,最多的人选择和自己信任的人倾诉(43%)。也就是说,解决社交问题最常用的办法,还是社交。

许多年轻人缓解社交焦虑的方法偏消极:

不停的买买买是个好办法,但依然是通过网购,实体店逛街还是害怕。@阿晨,90后,投资经理回家,哭,抽烟。@宗竟,90后,店主酗酒。@纪先生,90后,自由职业

年长一点的人的方法比较积极,比如锻炼身体,可以很好地转移情绪:

沿着台北河右岸步行2小时以上。@国铭,60后,教练

吃货缓解社交压力是这样的:

只能靠下班一顿火锅和小酒缓解释然。@大北,80后,国际合作吃。自己就不停地吃吃吃。无聊又不能走,尴尬,就不如吃啊吃。有时不得不吃撑自己。@糖颖,80后,高职教师

文艺青年的做法是这样的:

做感兴趣的事,建筑设计,庭院设计,园林植物,盆景,前沿艺术设计等等……还有旅游。@刘通,90后,平面设计师跳舞、画画、看电影、听音乐以及和熟悉的朋友或者微信距离远的“熟人”倾诉。@Camila,80后,自由职业在朋友圈发布私密日记(或开放给有6个人的朋友小组)。@刘天,90后,实习生把注意力放到生活中,断网,看书,提升自我认知感。@饭饭,90后,软件客服

很多人都意识到,焦虑是因为自己社交技能太差,不会讲话。

与情商高的几个人对话,无法幽默的接话题,或者无法参与进对话,没有办法揣测别人讲话做事的用意。@俞城杨,90后,建筑师

于是有的人不断复盘、反省自己。治病要治本,最核心的还是要提高自己的社交技能,才能真正克服社交恐惧:

反复想。确保不会再犯错。@小八,90后,采购经历了各种“灾难性”事件后会一直在脑子里回放,慢放,快放,倒放,重新编辑,直到写出一个我觉得完美的剧本。想多了想久了,也就想开了。@麦乐泥,90后,插画系学生写日记,把焦虑的东西全部写下来。@小桥,90后,施工单位管理人员写东西或者录,和自己对话,一人分饰两角都是自己,一个倾诉一个开导。@咖啡,90后,摄影师

还有的人真正实现了“零压力社交”,或者说,至少表面上实现了“零压力社交”。

商业假笑。 @小白,90后,学生选择性遗忘。 @Jo,90后,设计师假装擅长社交像是演戏。@成豪,90后,活动运营适应到不熟的人甚至以为我很外向…… @sjt ,90后,空乘只要学会了尬聊,学会了KY,就好了。 @武斯,90后,插画师

不过我们不必苛求,说到底,社交本质上不就是“表面上”的一种前台表演么?

其实最重要的是心理建设。自我关注是产生社交焦虑的核心原因。它会占据你的注意力,让你无法关注内心之外的任何事,也会让你产生自己处于劣势的错觉。

觉得“我遇到优秀的人,一定想不出该说些什么”,或者“我和别人不同,我无法真正地融入他们”。

反之,自我关注越少,反而越容易表现出真正的自己,从而在社交上畅通无阻。

绝大多数90后、95后,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即便不是,拥有的兄弟姐妹数量也比较少,可以说是一家人的焦点,自我关注程度自然也非常高。很容易潜意识里觉得自己是宇宙中心。

然而,只有你打破这种概念,意识到自己对于这个世界来说并非如此重要,自己也没必要方方面面都很完美,你才能“零压力”,最后在社交场合大松一口气。

告诉自己可以犯错,可以颤抖,如果非要颤抖的话。在场的人只需要照顾好自己就OK了。多感受别人的善意,接下对方的幽默和温暖。哈哈大笑。不预设接下来的反应。@Aki,80后,餐饮经理问自己到底在怕什么,在地球上,大家都是蚂蚁一样的存在。@么么,90后,学生想象自己掉进深海里周围很安静只有我一个人,或者是突然有个别的什么出来把自己腰斩砍头之类的方式弄死,自责的情绪就会戛然而止。@李又又,90后,考研中的无业游民

坦然社交的前提,是先坦然接受自己。焦虑成习惯时,你可能会失去解决问题的信心,但是要记住,永远存在另外一种看待问题的方法,你永远不会没有选择。

祝大家未来都能零压力社交,社交快乐!

标签组:[社交恐惧症

上一篇调查显示「八成大学生认为自己轻微社恐」,社恐的原因是什么?该如何克服社交恐惧症?

下一篇社交恐惧应该怎么克服?

相关阅读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