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醒吧,自由职业比上班还累啊

首页 > 科技 > 正文
2021-11-01

发表自话题:住五星级酒店比上班还累

自从去年夏天考上研究生,到现在已有1年多的时间。

在这个1年里,始终在边读书边工作边学习。还好学校课不紧,能让我做上许多自己想做的事。

多年前的某个下午,我脱离了公司体制,选择做一名自由职业者。现在每每想起那个下午,便觉得庆幸。人生若是一连串选择的结果,毕业后的第一个选择,我总算是蒙对了。那时候我没有很清楚自己要什么,但至少清楚自己不要什么。

“如果你从事着一份自以为很重要的工作,却不能从中发现油然而生的乐趣和喜悦,如果工作时完全没有心花怒放的感觉,那里面就有些不对头,不调和的东西了。这种时候就必须回归初心,将妨碍乐趣与喜悦的多余部件和不自然的要素一个个抛弃掉。”

这段话出自村上春树的《我的职业是小说家》。

一个人是否适合一份工作,是否适合一种工作形式,适配不适配,内心或许是最好的检测仪

以前工作无法给予我兴奋、价值感、一种剧烈的使命上的召唤。

这些我所不曾拥有的东西,我在日后的编剧工作中找到了。

关于村上所说的内心上的不可调和,在很久以前的那段时间,我的感受尤为猛烈。就心理层面而言,那种不甘愿、枯燥无聊、隐约想要脱离、如针扎般焦躁的心态我都一一感受过。

在所有有自由职业愿望的人真正成为自由职业者之前,他的内心必然已经提前自由了。

当你发现内心的不可调和之后,或许跨出那一步只是时间问题

我一跟朋友说自己做编剧工作,他们会以为我整天跑剧组见明星。

其实没有,我整天在家写稿。

他们会以为我整天住五星级酒店,吃住全包,生活滋润得像小白脸。

其实没有,我整天在家写稿。

他们以为我在搞艺术。

其实没有,是艺术在搞我。

逃离体制之后,自由职业者的代价就是孤独感、间歇性焦虑、短暂性迷茫、社交属性削弱、语言能力下降... ...我有时候两个月不出门,一出门买水果,连话都讲不清楚了。

没有外力的监控,很容易各种堕落... ...

有时候自由职业者们在精神和心理上所承受的压力甚至比上班更大。

自由职业者的重点根本不是自由,而是职业。

基本等于同于一个人在家创业

昨天,我自己在家写个人总结与心得。

在过去1年里,我对自由职业者的工作法有几点特别的感受,也许不仅适用于自由职业者,也适用于大多数学习工作的人。

我把它大致细分为三个阶段

这三个阶段也是每一位自由职业者都需经历的三个阶段。此三个阶段经历后,仍旧会反复,但总体情况算是趋于稳定了。

1、整理阶段:请像整理垃圾一样整理自己!

自由职业者刚开始工作时,会经历一段时间的空白期。通俗讲,就是拥有大把时间,但不知道怎么花。

为何要整理?那个阶段你会感到自己像一团刚从口袋里掏出来的耳机线,线索纠缠不清,理不出头绪。

因此整理是必要的,且它的意义是多方面的,我把它分为3个方面。

工作整理

学习整理

情绪整理

我大概每隔3个月就会进行以上三个方面的整理。

工作整理是为了更好地输出,理清楚每个阶段的工作框架。尤其当代自由职业者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斜杠青年(Slash),即“多重职业者”。

在单个固定阶段中,需要为不同工作排序,他们占用的时间、精力都应该有相应的比重。

像我自己最近买了一块小白板放家里,上面写了编剧、约稿、公众号推送、策划好几种工作,我会依次在旁边备注:60%、10%、20%、10%。百分比代表了我在这个阶段计划投入的时间和精力。

辅助性道具:两本本子。 一本用来列每日工作清单,另一本用来列月计划与周计划。

(需要承担各类功能的本子)

学习整理是为了更好地输入,即定期整理消化自己的知识与信息,争取形成框架。知识获取的场景有来自线上,也有来自线下的

线上获取到的,我大部分整理在印象笔记里,少部分整理在有道云里。线下得到的,我会整理在读书笔记里。

我的“读书笔记”没有采用一般的书页式记录法,而是把每一本书的知识框架复盘在一张A4纸上,然后按照类别分类到资料夹里,主要为了便于提取和查找。

辅助性道具:印象笔记、有道云、A4纸知识分类整理。

情绪整理:每个人都会定期产生情绪垃圾,不定期清理的话,日子一久,整个人就都不好了。基本上每个人都有情绪问题和心理问题,仅是程度不同的区别。一些小的方式可以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我自己一个人在家的时候经常会练习自己跟自己说话,也会通过写日记来调节。还有一种方法是在赤羽雄二的《零秒思考》里学到的:用A4纸,在上面以提问的方式写上近期的焦虑点,然后逐条列出可能存在的原因... ...我今年5月份为了实践这个方法采购了几大盒子A4纸,搞得我妈以为我要开打印店... ...但话说回来,此法亲测有效。

辅助性工具:A4纸,日记本。

2、塑形阶段:生活体系一旦形成,不要打破。

经历整理阶段后,你会对自己的生活建立全新的感触与认识。你会发现生活从未有过的有序、自然、充满着律动的节奏感,而不再像过去一样无序、不稳定、充满焦躁,好像随便一个小打击,都能成为压垮你的一根稻草。

过去我写成长类的文章,“体系感”可能是提及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因为我发现在某个领域有杰出成就的人,其中大部分人的生活都是有个人节奏与章法的。

在《巴黎评论》里面,采访了世界文学史上的主流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加西亚·马尔克斯、亨利·米勒、雷蒙德·卡佛... ...

看完后给我的感觉是,这些家伙在各自生活中都有自己独有的习惯与规则。有的人上午写作,有的人下午写作,有的人凌晨写作。有的人可能一连好几个月都不运动,有的人一天不去运动就浑身难受。有的人习惯站着写东西,有的人喜欢坐着,有的人还只能在有窗户的房间写东西... ...

当然,这些人的都工作法,没有谁对谁错,唯一的衡量标准是哪种更适合自己

自由职业者在作息方面有两点特别重要:

一、作息规律一旦形成,别轻易打破,因为你不知道需要付出多少额外的代价才能恢复过来。

二、自由职业者虽然不上班不打卡,但并不意味着他不需要“准时”的素质。恰恰相反,他们这类人需要比任何人都准时。一到什么点,便开始做什么事。有时候他们甚至会因为一个时间节点没卡上,而堕落一整天。

3、焦虑阶段:越焦虑,越沦陷?!

有一朋友是搞心理咨询的,他常常跟我分享一个观点:面对焦虑以及诸多心理问题时,务必别急着抵抗,越抵抗,越沦陷。它就是个正常现象,先接受它,才有解决的可能

今年6月份我差不多在家闷了一个月,每天晚上在厕所镜子都感觉自己像《鲁兵逊漂流记》的男主角。心里经常有个邪恶小人对自己喊:“要死了要死了,快变成废物了,快变成猿人了。”

当然,除此之外,更惨的是你会面对不计其数的无效焦虑。

请注意同学们,是无效焦虑,也就是说这些焦虑会把你流放到一个心灵的孤岛,你在此期间的任何想法与行为都不会令你有丝毫增益,只会让你在没有尽头的苦恼中徘徊。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伴随着无效焦虑,其后便是犹豫不决,反复决策。比如你早已定下要做的事,没过几天你会开始怀疑它存在的意义,怀疑自己应不应该,然后便是无限的延迟与推缓。

时间均浪费在反复决策与无效焦虑上,正事儿一件没办。

好了, 经过长时间的修炼,我总结了自己的应对方法:

一、一旦确认完自己的目标后,像疯狗般投入执行

把握大方向上的正确即可,主动忽视细小的焦虑。

二、警惕思维怪圈

很多人犹豫不决的原因是因为陷入“A或者B选项哪个选择更好”的思维里,但我告诉自己的是,除非是人生重要的阶段性选择需要反复斟酌,其余的都没有“最优”之说。正因为没有最优,所以哪个选择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贯彻这个选择。最后你会发现,30%的大事情上,选择比坚持重要,但70%的小事情上,坚持比选择重要。

三、先走心地选择目标,再走肾地再忘记目标

过去几个月来,我最重要的一个心得是:当一个人确认目标后,他应该逐渐淡忘,然后长期保持一种系统和习惯,只是去坚毅地执行,而不问为什么,且不忘当初选择时的激情。

这样可以避免太多焦虑给你挖的坑。

焦虑就像一个狙击手,当你跑得足够快,他便瞄不准你

在此推荐一个TED,安杰拉·达克沃思的演讲,她会告诉你,为何“坚毅”是最重要的品质,甚至超越情商和智商。

当然,自由职业者的方法论还有很多,像仪式感、断网、番茄工作法、冥想之类的,这些也许你在其他地方都看到过,在此不赘述。

最后我还想分享的一点的是,其实很多人被自由职业者这个名词给骗了,它应该还有别的名字,比如“在家就业者”、“你自己看着办职业者”、“自己堕落自己负责职业者”、“根本控制不住既己啊职业者”。也许多数人只羡慕该名词的前两个字,却无意识地忽视了它的后三个字。

自由职业者的内核,终究绕不开职业属性

在成为自由职业者的路上,有时候我甚至没把自己当人,戒断情绪和坏习惯。

个人欲望降到最低,执行力放到最大

这个过程就像在爬天梯,起初抬头看,误以为上面是蓝天白云。

爬到上面才发现云层之上是无尽的黑暗和暴风雨。

你需要经历漫漫漫漫漫漫漫漫漫漫长的攀爬和等待,才会望见晴天。

那个时候你才能意识到自由职业这条路本就通向光明。

标签组:[工作选择

上一篇在五星级酒店工作是什么感觉?

下一篇在五星级酒店工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相关阅读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