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少去谈对某一个人的印象,尤其是单独写一篇文章。可能因为我生性胆怯,不愿公开表达对一个人的喜欢和讨厌,所以总私下支支吾吾地糊弄过去。
但其实担心一个人的评价会影响其他人的判断,甚至是喜恶,就像之前,我看到网上出现那么多不同的声音,这些评价差点让我动摇,让我怀疑当初的决定,所以不敢轻易发声。
我尊重每一个人真实的感受,但不能理解部分有意无据的差评。所以我还是觉得需要出来说说真实的感受。平时在课上,我总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现。这次,为了能相对客观(当然没办法完全客观,既然是评价,会存在一定主观的成分),我把自己预设为一个观察者,给你们还原一个目前我所接触到的“众人眼中的他们”。
我不是老粉,观察不如那些接触久的朋友细致。我大一开始接触的,但这一年,我报了不少课,参与和见证了很多,得到了大大小小的收获。接触最多的就是孔玮老师,大家口中的“女神”。最开始是四级班,因为便宜。孔老师只是众多授课老师中负责阅读部分的一位,那时候我对思思老师的了解远超过“女神”。结课后只觉得这个老师长得好看,讲课温柔耐心,没了。
后来在秋季,看到联报有五折优惠,我报了五门,其中有孔老师的两门——《飘》精讲和英美名篇第四季。从开学到期末,每个周末的接触,加上平时的四级课程,不想认识都难。慢慢的,我发现老师的可爱之处。
坦白讲,两门课程都不是考试类课程,这对于今天这个大学生忙于考证、获取高分、充满焦虑的环境下,显得格格不入,所以我特理解那些网上说“课程无用”、“净讲一堆废话”、“学不到东西”的评价。因为开始我也是这样想的。我想考证,我要成绩,我想证明自己。于是,我没怎么认真听,反倒是四级这样的应试课我听得津津有味,我想赢。
后来网上出现了什么热议事件,出现两种声音,原先我高中班上的同学和我却选择站在“少数派”理性冷静的思考。我开始想起了高中语文老师,至今仍很清楚的记得,当所有同级老师都在不断引发试卷、课上带着刷题、课后要求同学排队背课文的时候,在那个紧张压抑的备考环境,他除了会给我们引发试题,还会给我们每个周五印发他整理的好文章作为周末的“精神大餐”,其中包括散文诗歌书评影评和时评。在每个寒暑假,都会给我们整理厚厚一沓的课外读物,按不同主题划分。
那些文章他一定都看过筛选过。那么厚的资料,一定被学校的油印室师傅骂过。可他坚持着。我知道会有同学把这些随手一丢或拿来垫桌子,但我全留了下来,带回和家人分享。后来这些“无用”的资料让我作文每次都拿到52以上的高分,作文越写越好,参与出版了第一本书。更重要的是,无用的东西教会了我成长,让我成为独立思考、理性表达、有态度有温度的年轻人,不是人云亦云的盲从者。所以我才能在网上出现那么多与我相反的观点时,依然相信孔老师,依然认可孔老师的教学方式和内容。
现代社会,每个人忙于学习和工作,却没时间听听内心的声音,和自己独处。《飘》和英美名篇当然也教“实用”的词汇和句式,可这样的课程太多了,随着考试结束,你得到了知识,精神世界却寸草不生。就像高中语文老师引发课外阅读材料,就像孔老师开设所谓“废话”课程一样,是在充盈灵魂,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待人,如何与自己与世界和解,成为更全面的自己。
后来我进了孔老师的终生学员群(果冻壳),在那里看到了走下讲台,充满烟火气的孔妈妈孔姐姐,她会让她的儿子用语音录脑筋急转弯给我们,会让孩子给我们说一些加油打气的话,她自己也会时不时冒出来,聊几句家常,大到人生规划,对我们的期许和建议,小到跟我们诉苦最近好累可还是要咬牙坚持,小到跟我们分享她今天中午吃了什么,这道菜是怎么做出来的。她会给我们发红包,给认真上课、完成作业的同学发奖励,课上课下一次次鼓励大家:好好生活,不惧出身,你会更好的。
她总能记得很多学生的名字,我想这是真的用心花在学生身上,我想她已不只是把我们当成学生,更多的是当成家人和朋友。我在她成立的这个群里,每天都看到积极向上,温暖善良,优秀可爱的果冻壳们每天在努力学习,当有人需要时,最用力的给出拥抱,因为他们都是孔老师的学生啊。
我不再讨论关于能否出来上课,有无实力,价值取向,如何平衡学校和机构,家人和学生关系这些问题,因为老师已经做出了表态,我们自行判断。至于为什么她被称为“女神”,我想看到这里大家都已经很清楚了。不仅是因为长相穿着,更因为她真实的有温度,真实的做自己,收放自如却不精明世故。该大笑的时候大笑,该痛哭时痛哭。更因为她有趣接地气,真实的爱着每个学生,给我们拥抱和掌声。
再说说大学最早认识的思思老师。那时候我是在书店因为封面上一张“有点像杂志”的四级词汇书吸引的,买回来背完,开始喜欢这个给了我很多力量的人。每次听思思老师讲课,总是特别欢乐,感慨时光短暂。我想这是因为他总有魔力把晦涩难懂的知识和你背了很多遍依然会忘的单词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讲出来。但更重要的是,他全情投入、积极热情的态度。
有时他睡得很晚,彻夜失眠;有时他刚从国外回来,在倒时差;有时他忙于工作教学,浑身疲惫。可不管是第一次听课还是第五百次听课,都能看到他努力而挺拔的姿态,似乎他是超人,从来不会感到疲惫。
因为他知道,作为老师,他应该以身作则,给学生展示自己状态最好的一面。连事业名声都有的老师亦如此努力,学生在影响下也变得不敢松懈。他也知道,这是他从大二开始教书,这么多年对一件事情,就是教学的热爱和坚持。这种热爱和坚持,落在学生身上,就是负责和认真。光阴一晃,他已从一个大二的学生迈入了“三字开头”的年纪。与之换来的,还有他的身份。他从一个农村小青年,成为了教育机构的“明星讲师”,如今又开始创业,风生水起。
熟悉他的人知道他是怎么一步步走过来的。刚认识的以为他总喜欢“撒鸡汤”。但事实是,他就是鸡汤本人啊。他的故事充满了传奇。那种小镇青年的奋斗史像极了郭(作家),但没想到处境却如此相似。
之前有朋友说,喜欢郭,喜欢他的书,结果被疏远了。可是我眼中郭努力有才华,私下孝顺,朋友因为喜欢而被别人不喜欢。我知道他们的过往,也听说过很多故事。曾经因为外形长相家境被否定,一无所有只能让努力成为自己的铠甲,让看不起的人闭嘴。于是他们非常努力,最后都成功了。我不知道说喜欢听思思老师的课存不存在鄙视链,因为我知道生活里的标签和偏见太多。
读纸质书看不起读电子书,读原版看不起读译本的,甚至喝咖啡的看不起喝粥的。读书是为了让我们用更广阔的视角理性思考,平和地讨论利弊,不是尖酸刻薄的否定和攻击,带着优越感。没有谁比谁更高级,都会有人喜欢和不喜欢。每个人的知识储备、思维框架、成长背景、价值取向、三观都不一样,那么看见的和收获的不同是很正常的。这时候自己的感受是最重要的。
我不会因为看过哪本书,听过哪个老师的课而羞耻,不会因为支持他们被唾弃而遗憾。老师的过去我不了解,自有老学员会去讲。但过去一年发生在我身上的改变是那么真实而完整,四小只带给我的青春是那么多彩绚丽,这就够了。在一九年的暑假,哪都没去,背了整个暑假的单词,听了一整暑假的课,用完了一百多张草稿纸。从一开始因为好难,好累,好贵到后来坚持跟直播,每天七点去跟早班地铁,只为了排队抢一个图书馆的位置。
上学的日子,白天被课安排的满满,晚上七点还有四六级的课程,第二天还有做演讲和上课。周末别人睡到中午,而我已经上了两节。虽然累,但收获知识和这种充实饱满的状态带来的喜悦超过了疲惫。我越来越懂得:青春是宝贵的,应该让自己忙起来,做自己想做的,应做的,有意义的事情。停止抱怨,让自己在大学在以后的每一天都过的值得。
听过很多次思思讲故事,越发佩服那个今天能够谈笑风生,从容洒脱的他。因为我知道,那是经过多少日夜的坚持才换来的光荣。
太强的人总是孤独的。熟悉思思的就知道,从小他不受待见,永远是被疏离走最远的那个。今天,他奔跑了很多年才换来身后的学生,我实在不忍心再让他回归到十八岁那年孤立无援、被人排斥的年纪。
因为我也一样。
我体会过,经历过。因为长相、外形、声音,还有爱好被疏远过。
个子在男生中不算突出,和一些女生都持平;外形不帅,还戴着大大的眼镜;声音不man,没有磁性的嗓音;当男生们结伴打着网游和篮球时,我只能拿起键盘敲着文字,我只能捧着书,在黑暗里奔跑。现实生活里,有很多不同的观点:有人觉得那么努力干嘛,都已经定型了。有人说男生不会打球,不看比赛怎么行?有人说看个电影有必要多此一举写影评吗?
后来慢慢没理会这些声音。活着不是为了所有人喜欢,而是为了找到有趣且有意义的事做下去,在这个过程中成为更好的自己,邂逅属于自己理解自己的同路人。思思看起来外表冰冷,其实我猜那是多年被排斥被疏远,暗自竖起的盾牌。冰冷只是伪装出来的坚强,私下的他对工作,对身边的人,对学生有多柔软,我们知道。
最后说一下,现在很多平台都有试听,好不好听一听就知道了,何必问别人。喜欢就跟下去,坚持你的喜欢;不喜欢就离开,趁早找到适合的。评价本就是主观和私人化的产物,没有绝对统一的观点,所以别忘了内心的声音和心里的标尺。
其实这个世界,每天都有新的事物出现。有那么多好老师和优质课程,我们穷极一生也难以接触到所有美好,但你认识几个有缘的一直跟下去就够了,加上努力会成功的。我很幸运,可以认识思思、孔老师、智鸣哥、腿姐还有其他优秀的老师小伙伴们。
这不寒假的课刚结束,我又在前行的路上了,每天二刷课,背单词,做规划。今天的我仍在路上步履不停,每天都在做出新的改变,我相信我也能成为自己的光芒。
这个世界有太多种声音了。有那么多主流的思想,主流的观点,主流的审美,主流的标准,好像只有这样才应该。可我的语文老师,四小只,还有我见过的一些朋友,他们都在把人生过成自己的T台,在嘈杂的世界绽放自己的色彩。
是啊,你可以不喜欢,但不要阻止别人的喜欢,更不要熄灭那些心中仍有梦想火苗的学生。外界的评价不重要,内心的感受和观察最重要,你自己最珍贵。
请相信你相信的,看见你看见的。
2020.2.20
标签组:[周思成]
上一篇:教师资格证面试通过率真的很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