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问17位作家、学者、诗人:有没有一本书,曾深刻地改变你

首页 > 文化 > 文学 > 正文
2021-06-30

发表自话题:蒋方舟读书

原标题:我们问17位作家、学者、诗人:有没有一本书,曾深刻地改变你

时间的确改变了很多事,比如推陈出新的科技,比如阅读的介质和方式。但时间没有改变一件事——阅读的价值和其对一个人生命的真实意义。

当浪潮褪去,时代更迭,文字会穿透时间,留存记忆,记录或改写一个人或一群人的故事。

我们找到了17位知名作家、学者、诗人、媒体人,只问了他们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有没有一本书,曾深刻地改变你?

他们给出了答案——

采写 | 新京报记者 张畅

1

《日瓦戈医生》

袁凌(作家、媒体人)

在我出租屋的床头,有一本书是跟随我20年不曾分离的,砖红色封面,译者蓝英年和张秉衡,1997年初版的《日瓦戈医生》,我是当年在上研究生时购买的。

我还记得刚买来时,陪同当时的爱人去上海郊外一家公司面试,在难得一见的稻田埂上卧读它,蜻蜓不时撞上我的头,像是日瓦戈在西伯利亚流亡的某个场景。当读到日瓦戈最后挤下一辆公交车感到身体内部撕裂,我的身体似乎也有了某种断裂感,以后我在辗转生涯中挤公交车时,这种感觉会不时出现。

20年过去,我换了三座城市,十几个住处和工作,这本书仍旧跟着我。我在不乏卑微软弱,有一个知识分子的心灵世界和良善品格,在一个权力逻辑的世界里无从反抗和安顿的日瓦戈身上,看到了我自己。

我喜欢帕斯捷尔纳克诗意的沉重,和沉重之下的诗意,甚至也羡慕他有伊文斯卡娅这样的红颜知己。二十年过去,我们的处境和日瓦戈的仍旧近似,越来越感到身体内断裂的临近。在一个权力主宰的世界上,我和日瓦戈一样,是那个善良然而软弱的人,在不安的命运中漂泊。

江弱水(诗人、作家)

十年前,我遭遇到个人生命中一段最困难的日子,看天地万物尽皆灰色,嘴里也如同含满了灰。读《日瓦戈医生》使我沉浸在俄罗斯广阔的空间里,追随着日瓦戈医生和拉拉的命运而起伏辗转,我忘掉了自己,我活回来了。我至今仍然感谢帕斯捷尔纳克给我的疗伤。

《日瓦戈医生》

作者: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

译者:蓝英年/张秉衡

版本:漓江出版社 1997年12月

2

《纳尔齐斯与哥尔德蒙》

李静(作家,剧作家)

我的青春期总在寻找一本钥匙般的书,祈望它开启茫然的生命。自认为找到了,那就是赫尔曼·黑塞的长篇小说《纳尔齐斯与哥尔德蒙》。其时我正被感性与理性的分裂所苦:耽于思索,却不安于纳尔齐斯式的书斋生涯;渴望生活,却不敢像歌尔德蒙那样浪游和行动。总对一个问题若有所思:是做个哲学家呢还是艺术家?一副生怕被浪费的样子,从没想过自个儿可能屁都不是。此书看完,觉得有了答案:无限度地打开生命,让世间声色和思想全部进入身体和灵魂;敢于造孽,并承担其可怕后果。

经历了十年纳尔齐斯式的评论生涯,终于决定从零开始,转向完全陌生的戏剧创作。许多朋友诧异这选择,只有我自己知道,那不过是体内的哥尔德蒙太晚地苏醒了而已。为此,感谢黑塞这把钥匙。

《纳尔齐斯和哥尔德蒙》

作者:赫尔曼·黑塞

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6月

3

《圣徒永恒的安息》

严彬(诗人、凤凰网读书频道主编)

随着年纪越大,面对和承担的生活越多,我逐渐成为需要尽孝的儿子、不合格的丈夫、深爱女儿的父亲、自私的诗人,俗世的压力和我的内心、我的理想人生冲突越来越剧烈。很多年前我曾将《圣经》作为文学作品读过,如今感到个人的无力,而希望有某种更大的力量帮助我、支撑我。以我现有的现实和精神状况,我又偏向于接近了基督徒的生活,粗浅地选择读了“基督教经典译丛”中的几本。

理查德·巴克斯特以他虔敬、务实而通向圣洁的人生与心灵吸引了我。我想象过像他那样,在村镇那自己熟悉和生活的教堂前面,和熟悉的人聊天,为他们告解,尽量保持相对圣洁的日常生活,直到作为人死去。身体不好的他曾感受到自己的死亡,但并不妨碍他继续走完圣徒的人生,成为无害的、对他人有益的、保有了自己内心的好人。这本书便是他在感受到死亡的时期写下的。以我如今的状况,不可能理解更多,但能尽力亲近或幻想他曾经走过的人生,已经获得了力量,是一种洗礼了。

《圣徒永恒的安息》

作者:理查德·巴克斯特

版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3月

4

《燃烧的迷津》

羽戈(青年学者,时评人)

2002年秋天,我在重庆沙坪坝区图书馆锈迹斑斑的书架一角邂逅朱大可《燃烧的迷津》,书比书架还要破,出版寿命已经超过十载。我读得相当缓慢,作者的话语模式,一来尖锐,二来绵密,有时一段话,要消化半天。不过,数日之后,当我合上这本书,终于解决了一个长久以来令我困苦不堪的难题,从此我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去写作。

此后两年,我的写作状态,一直处于对大可先生的模仿,那本《燃烧的迷津》复印本,于我而言,则可比作“话语的闪电”(大可先生的另一本书名)。2004年秋天,我到上海拜谒大可先生,他的淡然与和气超乎想象,偶尔说到兴处,双目神光四射,有睥睨天下之气,此刻我才确信,面前这个人,正是《燃烧的迷津》的作者。

《燃烧的迷津》

作者:朱大可

版本:学林出版社,1991年

5

《奥斯卡·瓦奥短暂而奇妙的一生》

走走(作家)

如果说奥威尔的伟大在于他的预言,那么朱诺·迪亚斯的力量则在于他用文字为无数承受过极权暴力的人民立起小碑。我们真的不需要了解一个恶魔一样的特鲁希略吗?(虽然略萨在《公羊的节日》里已然有所展现)我们真的相信,特鲁希略只是一个我们通常只会在书里遇到的恐怖角色吗?我们真的不需要再次看清压制、告密、篡改真相、废除记忆,以及令反对声音彻底被消灭的那个体制吗?我们真的认为,这些极端残忍的暴行,仅仅是发生在一个岛国之上的反常行为吗?

历史的真正方向,或许就是,怀揣爱情,向死而生。让微弱的乐观主义之光,唤起零星的、瞬间的个人幸福,那种传承,对祖先声音(命运)的传承,不仅仅是魔幻现实主义的精髓,也是任何体制都无法完全抹杀的某种永恒。

《奥斯卡·瓦奥短暂而奇妙的一生》

作者:(美)朱诺·迪亚斯

版本:译林出版社,2016年11月

6

《圣经》

范晔(译者,北京大学西语系教师)

喜欢圣经《箴言》里的一句话,但一直不大懂:“那时,我在他那里为工师,日日为他所喜爱,常常在他面前踊跃。”什么叫“在他面前踊跃?”直到那天看见一只小橘猫才明白。它不好好走路,用小猫特有的方式一蹦一蹦,煞有介事地追捕某个看不见的猎物。我刚靠近些,它已经钻进灌木丛。然而没一秒钟,它又冲了出来,还不忘时时挥舞着小爪子朝前方拍打。

那时,造物主“上使穹苍坚硬,下使渊源稳固,为沧海定出界限,立定大地的根基”,而在这一切的同时,那神秘的“智慧”,生生化育的创造之灵,仿佛一只光闪闪的毛团小猫,天上地下,欢喜踊跃。

《圣经》

中国基督教协会 1996年

7

《曾文正公嘉言钞》

冯唐(作家)

这本书是梁启超编选的,到今年,出版正好一百年整。我前段时间又重读了一遍。在温习曾国藩的言传身教之后,对梁启超为什么编这本书,也有了一番感慨。中国儒家的传统讲究“三立”,立言、立功、立德。从世俗的标准看,曾国藩达到了这个标准,成功了,“完胜”。梁启超失败了——在大清时,维新变法失败了,君主立宪失败了;在民国时,组织政党失败了,当司法总长、财政总长也失败了,最后命丧于庸医之手。一百年过去,是非成败转头空。

我在想一个问题:梁启超为什么要编选一本曾国藩语录?在编选的过程中,梁启超会是什么心情呢?曾国藩说过,不信书,要信命。梁启超对这句话应该深有体会吧。但在“信命”的同时,更关键的,更重要的,更需坚持的,还是做事,“耐冷耐苦,耐劳耐烦”。可以说,梁启超深深体会到“做事”二字,短短五十六年人生,他写了那么多书,都值得读。梁启超有个对联很好,“更能消几番风雨?最可惜一片江山”。

《曾文正公嘉言钞》

作者:曾国藩 著,梁启超 辑录

版本:中国书店出版社,2012年5月

8

《西窗集》

赵丽宏(作家、诗人)

这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在旧书店花一毛钱购得的一本旧书。对我而言,这是对现代文学的一次启蒙。这是卞之琳青年时代翻译的一本奇书,他从自己阅读过的西方现代文学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字,片断节译了很多作家的作品,其中有普罗斯特、纪德、阿索林、波德莱尔、里尔克等,这些名字和他们的文字,我大多是第一次认识。

这本书使我为之迷恋,也是我的西方现代文学的启蒙读物。在下乡插队的孤独艰困的日子里,这本薄薄的书曾无次数为我打开神奇的文学之窗,使我产生探寻、求索和表达的欲望。

《西窗集》

编译:卞之琳

版本: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9

《尘土》

黄集伟(专栏作家、出版人)

我一直把自己定义为“三浮”之人:浮躁,浮夸,浮浅。贾行家的《尘土》强化了这一自我认知,让我对自身的失望尘埃落定,可我还是非常感谢他,就像一个痼疾缠身的患者,虽深知必将带病终生,可当有人能用文章帮你少许减轻些许尴尬或混沌时,不由满怀感激。贾行家扎实、悲悯的文字就像把尺子,未来我会不断用它衡量自己和世界,校准生命的欢欣与愁苦。

《尘土》

作者:贾行家

版本: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年10月

10

《沉默》

韩松(科幻作家)

读到的最感动最深刻的小说,像以这样美丽而痛苦的文学描写信仰的文学,不仅在东方,就是在世界,也是不多见的。书中的人物充满焦虑恐惧纠结困惑隐忍,却能在绵延的冲突挣扎中一往无前,去究问和探寻对他认定的真实,与宇宙进行一场终极对话,让我看到了人这种卑微生物最终实现超越的可能性,这里面或许隐喻了进化的目的。这部书展现的日本文学的高度和广度是让人非常吃惊的,它让我重新审视和评判很多东西。

《沉默》

作者:远藤周作

译者:林水福

版本:南海出版公司 2013年5月

11

《现实即弯路》

沈诞琦(青年作家)

三四年前我看了这本书,是一本由诗人写的非虚构报道。如果我早几年看到它,就不会自己开始写非虚构了:因为这本书展现出的写作野心和我所想的如出一辙。这本书完成得很成功,于是也清晰地表明了这种野心的注定失败。这种失败并非“不好”,“不成熟”,而是一种风格全然成熟之后必然的结果,就像《追忆似水年华》或者《尤利西斯》必然失败那样。一本“穷极了可能性”的书是最好的书。几年内我重读了这本书好几遍,总想写书评,却仍然认为自己并没有足够的深度能评论这样一本书。强烈推荐给大家。

《现实即弯路》

作者:邹波

版本: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0年9月

12

《尽头》

邓安庆(青年作家)

唐诺是小说的局外人,因为他不写小说。但他可谓是最了解小说家的亲人,是一位小说家的爱人,也是几位小说家的家人,他最切身地在小说家创作的现场观察她们,并督促她们。此书如此深入细腻地探讨小说家和小说的关系,对于一个小说从业者来说,都是最贴切的描述。看这本书时,自己平日写作时的困惑和焦虑都能在此书中得到呼应和解答,“是啊是啊,你说得太对了,我当时就是这么想的!”

那种得遇知音之感,着实让我难忘。同时,他也是视野开阔要求严厉的老师,他能比我们更远地看到小说之路通往何处,并因此回望我们要求我们,我们有时懈怠有时偷懒,他其实看得透透,看书时不免又有羞愧之心。

《尽头》

作者:唐诺

版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年11月

13

《鼠疫》

蒋方舟(青年作家)

我会反复阅读这本书,不断告诉自己什么是善,以及在动荡、战争、劫难的极端环境下怎样继续做一个善良的人,告诉自己怎样在集体的荒谬和失控中坚守正义。

《鼠疫》

作者:阿尔贝·加缪

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年8月

14

《好骨头》

王宁(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主持人)

我喜欢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好骨头》很轻,却硬朗。“我嗜好黎明和黄昏的微妙时光,而不是吵吵嚷嚷的,粗俗的正午。”当我拖着疲倦向孤独缴械投降的时候,我看到了阿特伍德臭名昭著的聪明。生活原来可以这样有趣,我跟随着她变成蝙蝠,俯视天使自杀,骂哈姆雷特,用眼睛吃掉这个世界。我甘愿继续做个傻女人,没有傻女人就没有故事,没有缪斯,没有史诗,傻女人是全人类的珍宝。我们永远相信:只要有希望,就会有慰藉。男人们,傻不起。

《好骨头》

作者: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年10月

15

《修道院纪事》《失明症漫记》

徐则臣(作家)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如果非要遥想自己能成为哪样的作家,我会选葡萄牙的萨拉马戈。首先当然是写得好,《修道院纪事》和《失明症漫记》,任何指标下衡量,这两部长篇都是能够留下来的经典。看范维信先生的译本,你会惊叹萨拉马戈的中文如此之好。当然,我想成为他,不仅是因为修辞,他肯定是这个世界上风格的辨识度最高的作家之一,更因为小说的理念和写作上的方法论。萨拉马戈总能选择一个宏大奇崛的假设,然后通过细节层层推理论证;他的假设如此之虚,他以小说特有的方式论证的过程又如此之实,完美地实现了在我以为的小说的最高境界:以实写虚,以大实写大虚。

《修道院纪事》《失明症漫记》

作者:若泽·萨拉马戈

译者:范维信

版本:三环出版社1999年3月/ 南海出版公司 2014年2月

16

《奇特的一生》

止庵(作家)

这是影响我一生最大的一本书。还是三十多年读的,一共只读过一次,但当初读时那种震撼,现在还记忆犹新。《奇特的一生》所介绍的柳比歇夫的“时间管理法”,让我从二十岁就意识到自己的一生应该如何度过。古往今来,人们大都希望自己能够活得长久,为此方设法,结果多半落空。其实生命并不在乎长短,而在乎是否有效。《奇特的一生》介绍了延长生命的另一种方式:尽量增加自己一生中的有效时间。这本书带给我一种深深的时间焦虑,对时间的焦虑其实就是对生命的焦虑,对生命的焦虑其实就是对死亡的焦虑。我希望能像柳比歇夫那样,数十年如一日地抢夺自己的每一分钟。

《奇特的一生》

作者:格拉宁

版本:外国文学出版社 1979年8月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张畅;编辑:小盐。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标签组:[文学] [读书] [作家] [小说] [失明症漫记] [梁启超] [日瓦戈医生] [奇特的一生

上一篇蒋方舟所钟爱的5本寓言小说

下一篇她被清华降60分录取,毕业后频频上综艺节目,扬言:就是为了赚钱

相关阅读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