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自话题:蒋方舟读书

原标题:INS | 蒋方舟 : 他人的生活

关注他人的生活不是为了帮助他们

而是为了让我们自己成为更好的人

所以

我愿意生活在每个人都不是孤岛的世界当中

我愿意生活在一个文学依然存在

依然茂盛的世界中

青年作家蒋方舟

以《他人的生活》为题进行演讲,告诉我们关于文学的未来,以及我们生活的未来。

他人的生活

前两天,一位记者采访我,问我觉得文学的未来会是什么样。我很直白地告诉他,可能我在有生之年会看到小说的死亡,不再有小说这种艺术体裁。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明确,我并不是说人们不读书了,而只看电视剧。因为图书行业还在逆势上涨,其实政府也花了很大精力投入到宣传阅读。

我所指的是非常具体的小说或者文学这种体裁。原因在于我觉得人们越来越不关心他人的生活了。

首先,这是一个全球化的议题。我之前在日本待了一年,那一年是日本年轻人出国旅游和出国留学人数最少的一年,也是他们读外国作品最少的一年,他们不关心他人怎么想,维持着自己低欲望、低消费的生活。

其次,这也是一个社会性议题。9月7、8、9三天都属于99公益日的范围。我刚刚接到一个电话,一个做公益的朋友向我抱怨。去年99公益日因为有配捐,所以捐款的人很多,但到了今年,捐款的人寥寥无几,包括做公益的人。其实这不仅仅是一个消费问题,捐款也不过五块、十块而已,而更多是一个心态问题。我们觉得他人的生活跟我们不再有关系了,因为自顾不暇了。

同时,这其实也是一个艺术问题,为什么我又回到文学上来?前两天,一个年轻人让我推荐书单,我推荐了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关于一战前后的变化,这个年轻人面露尴尬,问能不能推荐一些与自己有关的书,说不看与己无关的书。

我们也许每天都刷朋友圈,毛大庆今天早上跑了几公里?他中午吃了什么?晚上又开了什么会?我们看朋友圈,看别人怎么样生活,但这其实不是一种真正有效的阅读。因为我们读的是书,而不是读的脸书。不断在自己社交圈反复阅读,只会造成信息的内卷化

什么是内卷化?这其实是美国的一个人类学家提出的一个概念,他在爪哇国生活过一段时间,发现人们的耕作方式从来没有发生变化,日复一日,没有任何创新。同时,人也会造成信息的内卷化,世界观、价值观和信息量不会有任何的增量,而是一个死循环。

我今天看到微博上转我的一句话:人为什么要读书?因为一个人如果不读书的话,那么他的价值观就只能由亲朋好友决定了。

所以为什么要读书?

因为书介绍的是他人的生活,或者更确切的说,介绍的是我们生活经验以外的一种生活。

为什么说人们不再关心他人的生活了?

我想到的其实有两个最显著的原因。首先,我觉得人们越来越关注自我了,一个膨胀的自我是没有能力去关注他人的。我们为什么会那么关注自我?因为社交媒体不断地提醒,我们应该自恋,我们应该关注自我。所有的社交平台的slogan都是:世界因你而不同,你有你的精彩,做自己生活的导演,你站的地方就是舞台等等,不断渲染自我的特殊性。

每天,我们看到的营销号也在不断渲染人们的共鸣。北漂因《通勤正在杀死一千万年轻人》的文章而热泪盈眶,觉得找到了自我。看《延禧攻略》,也要设想自己到底是魏璎珞还是高贵妃。

我们不断在书里和文艺作品里寻找自我,越发觉得自己是特殊的。但是人成长的经历、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一遍一遍发现自己自以为特殊的经历原来没有那么特殊。你经历过失恋,别人比你经历过的更刻骨铭心;你目睹过亲人的死亡,别人同样也有这种经验。

所以,如果人一定要成长的话,必须经过的一关就是要破除掉自恋,意识到自己是普通的,而不是特殊的。所以这个膨胀的自我是人们为什么人们不再关注他人生活的原因。

第二个原因其实是某种虚无。现在人喜欢用“佛系”这个词,我不太喜欢,我更多的归为懒惰。我们懒得去判断、懒得去声援、懒得去关注,因为虚无显得很聪明。只要在一件事情上判断,就永远有失误的时候;如果在一件事情上押宝,总有错误的时候。

历史的经验一遍一遍告诉我们,所有的投入都是浪费的;历史的经验不断告诉我们,认真的你就输了。

所以,我们愿意显得自己很聪明。

发生了什么事,就告诉自己人间不值得,这件事情不值得我们关注。所以,渐渐的我们放弃了关注大的问题,我们放弃了去思考大的问题,我们沉浸于自己的小幸福感当中。

我不是说沉浸于这种幸福感是错的,只是很多时候我相信一种说法,这种幸福感是由某种麻木所换来的话,不如不要。

一个年轻人咨询我,他不想每天关注社会新闻,因为让他很痛苦,削弱了幸福感。但是我对他说,你的幸福只是以蒙蔽自己换来的,你痛苦说明你还在关注,还希望这个世界更好一点。某种程度上说,痛苦是智慧人所有的特权

所以我们应该读书,应该关注他人的生活。我无法想象生活在一个没有书、没有文学、没有小说的世界当中。小说或者文学告诉我,我可以勇敢一点,我可以慷慨一点,我可以宽容一点,我可以包容一点,不用局限于眼前的人与事。

我们为什么要关注他人的生活?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其实也无力改变什么,关注他人的生活不是为了帮助他们,而是为了让我们自己成为更好的人。

所以我愿意生活在每个人都不是孤岛的世界当中,我愿意生活在一个文学依然存在、依然茂盛的世界中。我的演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蒋方舟

1989年10月27日出生于湖北襄阳,中国青年作家、杂志副主编。她自7岁开始写作,9岁写成散文集《打开天窗》,此书被湖南省教委定为素质教育推荐读本并改编为漫画书。2008年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并引起了较大争议;2009年10月在由《人民文学》杂志社主办的第七届人民文学奖评奖中,蒋方舟获得散文奖。2012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就任《新周刊》杂志副主编。

新周刊由广东出版集团、三九企业集团联合主办。每期128页全彩印刷,每月1日、15日出版,属于时事生活类杂志。创刊于1996年8月18日,历经十余年发展,已成为中国社会变迁敏锐的观察者与记录者。新周刊始终保持对社会潮流动态的高度敏感,彰扬无情解构的犀利风格,并开创多种全新传媒报道模式,“中国最新锐的时事生活周刊”之定位深入人心,是中国期刊市场上最具代表性和舆论影响力的杂志之一。同时,《新周刊》享有传媒界“话题发源地”的美誉。

主办方

出品方

or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标签组:[文学] [蒋方舟

上一篇蒋方舟回应方舟子质疑作品代笔

下一篇我害怕这些阅读的人!_生活

相关阅读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