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婚姻家庭帮助交流群】【国学精讲】三阴三阳

首页 > 文化 > 正文
2021-05-08

发表自话题:正确的先天八卦图

本文為易潼美容美容体验中心顾问独孤园丁原创,转载请标明出处。本文最终解释权归易潼美容体验中心所有。


作者简介:

独孤园丁,易潼美容文化机构顾问,民间中华文化的探索者,於儒、道、释均有涉猎,尤重道家文化,主研古中医。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核心内涵,既非知识,也非科学,更非技术,而是文化,更是智慧,阴阳五行。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内含道、儒、法、释,诸子百家等;可归纳为经、史、子、集四大类;其内容关乎天地人而无所不包。然其核心经典则称“三坟”,《易经》《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易经》为群经之首,言阴阳之道的开端。


宇宙有其自身的演化规律,即天地阴阳之道也。

何为“宇宙”?庄子说:“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宙,就是时空的总体。


人类为适应生存环境,不断观察自然现象并积累之,待到圣人出世,内修反观,发现了天地人运行的规律(比如经络、穴位等),创造出阴阳、五行等概念,逐步形成了文化体系,继尔可“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论道,必有“概念”为载体,进而要有语言、图象,文字,才能赋予“概念“特定之涵义,方可言述传承。

所以,古代圣贤不得已创造出道、无极,太极,阴阳,河图、洛书,三阴三阳,五行,五运六气,八卦等概念,继尔论道,流传后世。


伏羲女娲传说图: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而成卦。

圣人者,伏羲!


《河图》、《洛书》、《伏羲八卦》,是中华民族文化一切的总源头。伏羲之于华夏,如同太阳之于万物。

先有真人,而后有真言。伏羲氏是第一个掌握了天地运行规律之人,他所发现的规律以图示,就是河图、洛书、八卦。这是个表达春夏秋冬四季的模型,揭示了天地运行的基本规律。


河图:

河图表达的主要内容:


一、阴阳术数含义:

河图以十个数合东西南北中(左右上下中)五方,以白点为阳,奇数;黑点为阴,偶数。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是说五行生数与成数,又是五行之象。


比如水,一月(农历)水生,六月水成(达到最大)。现代科学发现水的分子结晶是六角形,印证了水的成数。科学家还拍摄到冰即将融化,但是还没有变成为水的一张照片,奇妙的是,水分子的凝结形状是中文“水”的字形。


二、四季:春、夏、秋、冬,包括长夏。

河图的运行规律是东升,南浮,西降,北沉。即左旋右转。旋者,升也;转者,降也。应人为肝气升,肺气降,中气(脾)斡旋。

宇宙万物运行莫不如此。


星系运行图(左旋右转)



原子的运行也是一样的。


原子运动示意图:

三、五行:木(春)、火(夏)、土(长夏)、金(秋)、水(冬)。

阴阳合气,生成五行。河图中,土的生数为五,成数为十,其阴阳合数为十五,比其它四行都多。其它四行的生数、成数之差,均为五,含土之生数也,故董仲舒《春秋繁露》曰:“土居中央,为五行之主”。在人身,中土脾胃斡旋,四维才能升降沉浮。


《子平真诠》:“天地之间,一气而已。唯有动静,遂分阴阳;有老少,遂分四象。水者,太阴也;火者,太阳也;木者,少阳也;金者,少阴也;土者,阴阳老少,木火金水冲气所结也。”


阴阳构成万物,但用阴阳解释万物过于笼统,所以细分成五行。

关于五行之性,《尚书洪范》曰:“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稼穑:种曰稼,敛曰穑。种植和收获农作物之意)


五行中存在着四种关系,生、克、乘、侮。相生,是指一行对另外一行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的作用;相克,是指一行对另外一行的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约的作用。相乘,是指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从而引起一系列过度克制的反应。乘,即是以强凌弱的意思。相侮,侮,在这里是指“反侮”。是指一行过于强盛,对原来“克我”的一行进行反侮,反侮亦称反克。


四、六气:厥阴风木(春)、少阴君火(夏)、少阳相火(夏)、太阴湿土(夏)、阳明燥金(秋)、太阳寒水(冬)。

此为六气之主气。以地球为参照物,是太阳的视运动的结果;以太阳为参照物,则是地球椭圆形运动的轨道。


五行之火一分为二,即为六气中的君火与相火。为何火要分?而其它不分?简而言之,是五行、六气对应人时的需要!

五行对应五藏是,木(肝)、火(心)、土(脾)、金(肺)、水(肾)。除了心,其它四藏都是月肉旁字,是实体,属于形而下;只有心字,无月肉,即无实体,属于形而上。我们看到的“心藏”实际不是心,只是心胞而已。“胞”者,月肉旁,是实体,形而下。


人的生命由形而上(心中藏神)和形而下(肉体)构成,心作为“君主之官”,不仅要“明”(君火以明”,思想等精神活动),还要有“位”,才能参与肉体的生化过程(“相火以位”,腐熟食物等活动)。因此,必须要把心火一分为二,分别行使君、相之职。这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区别,是天地生命的设计!


世人既然做不到“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就必须服从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比如,古人占岁,以测五行每年对农业的影响。

计然曰:“故岁在金,穰;水,毁;木,饥;火,旱。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计然是说,按照五行的说法,岁星处于金位,是丰年;处于水位,是荒年;处于木位,有饥荒;处于火位,是旱年。旱年则预造船只,水年则预造车辆,这是适应市场变化的经营法则。六年一穰﹐六年一旱,十二年一大饥荒循环。

《史记.货殖列传》也有:"故岁在金﹐穰;水﹐毁;木﹐饥;火﹐旱…六岁穰﹐六岁旱﹐十二歳一大饥。"


张仲景:



五行在医学方面,仲景《伤寒杂病论》序曰:“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腑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


进一步把河图细分,把每一个季节一分为二,就能得出八卦。

伏羲八卦,每卦也称为“节”,就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这八节,是一年中天气变化(六气之主气)的最重要的节点。

在每一卦中,有三个爻,每一爻代表一个“气”,那么八卦就可以概括一年中的二十四个节气(八个节十六个气,合称节气)。


二十四节气:

阳气指天,阴气指地,在一年中的重要节点上,用术数来标识。在春夏两季,万物负阴而抱阳,主生;在秋冬两季,万物负阳而抱阴,主化。


八个重要的节点,比如春分和夏至等,是伏羲通过圭表测量总结出来的。卦这个字,左边的圭是带刻度的圭表,也就是一根棍子。把这根带刻度的棍子插在地上,测量它在地上影子的变化。卜字,就是在影子走到哪里,就画上一个标记。


同一个地方,不同时间,会因为日地关系阴阳此消彼长的变化,而变化出不同的现象。而同一个时间,在不同的地方,又会表现出不同的现象。如果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囊括天地阴阳消长,而带来的不同变化现象的种类,就要让时空相交,让八卦相交,得出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


张三丰《无根树》曰:

无根树,花正偏,离了阴阳道不全。

金隔木,汞隔铅,孤阴寡阳各一边。

世上阴阳男配女,生子生孙代代传。

顺为凡,逆为仙,只在中间颠倒颠。


顺为凡,逆为仙”,六十四卦是八卦的叠加组合,这样的做法可以无限地进行下去,就演化出我们的凡间世界,万事万物,无所不包。逆而进行,由具象不断抽象,则回归阴阳之道,超凡入圣。道家、儒家、释家的修炼之法,莫不如此,逆行也!只不过是,道家天雨大,不润无根草;道法宽,只度有心人。

明其义,则八卦,或六十四卦的应用可以无所不在。


比如,家庭中居室的方位。

八卦,可寓为乾坤为父母,生六子,三男三女,一家八口。人多,往往五行齐全,而互有生克制化,符合自然之道。故人虽多而心齐。“人心齐,泰山移。”也。


八方中,东西南北为四正位,又以南北为贵,东、西次之;其它四方为四隅,又次。


先天八卦图:


先天八卦图中,子女幼年,父母独掌乾坤,居家理事,故位居南北。幼子成人,父母退位,乾移西北,坤移西南,由次男次女主持家政,以坎为主,离为辅。


后天八卦图:

为何由次男次女主政?是因为次男次女多得父母之全性,其余则多得偏性也。圣人中,孔仲尼、董仲舒、张仲景…伯仲叔季,仲者,次男也。


震为长子,位在东,于帝王之家,则居东宫,谓东宫太子,储君也。君王则居乾清宫,主政国事。王后,在王的后面,则居君王背后坤宁宫,中间是交泰殿,殿是王与后共同的庆典活动之地,宫则是居住地。

乾要清,坤要宁,阴阳交而安泰。殿名出自《易经》"天地交合、康泰美满"之意。此后廷三宫在紫禁城的方位乃是典型的八卦布局。


故宫布局:


子女成人后,谈婚论嫁。古之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考虑男女“郎才女貌”要相配外,还要双方家庭地位、经济条件等,也要相般配。这实际也是阴阳相合之道,使阴能涵阳,阳能化阴,小家庭多结构稳定,幸福美满。

今人自由恋爱,一见钟情,反而离婚率逐年上升,不讲阴阳和谐故也。男追女(男配女)尚好,更有女追男(女配男),婚姻往往坎坷多变。



泰卦:

此何道理?

男追女(男配女),女在前(上),男在后(下),得地天泰卦,如正月三阳生于下,乃是“三洋开泰”,有吉享兴盛之象。


彖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财(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反之,女追男(女配男),得天地否卦。否者,闭也。天气上升,地气下降,阴阳不交,否塞不通之象。


《彖》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

《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


否卦:


当今家庭,又独子居多,或震或巽,缺坎无离。没有次男次女,社会一大憾事。又一家三口,人少,五行不全,或生或克,不能制化,故人虽少而心难齐也。


乾移西北。乾为天,高之意,所谓“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西北地势最高,故“天不足”;东南地势最低,故“地不满”。父亲虽已不主家事,然位至尊也!

年龄更高时,含饴弄孙,或养老,则要移至艮位居住,成为天山遁卦。遁者,隐也,退避也,养老也。


遁:“亨。小利贞。” 

象曰:“天下有山,遁。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   


遁卦:


再观后天八卦图,男性均居北方,女性均在南方,负阴(阳)而抱阳(阴),阴阳不可分离也。

若再深推,更有不可言说之妙…所谓“天机不可泄露”也!

所谓“顺道者昌 逆道者亡”。如此选房、择室,则得天地之道,必有益家庭和睦,幸福。


八卦的应用原理是万物类象,如邵康节的《梅花易数》等。

易曰:“同声以相应,同气以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各从其类也。”说明天下万物都是亲附同类的。


洛书:


洛书,可以看做是一个四季模型,也可以看做是天文模型,也可以看做是地理模型,也可以看做是万物模型。

与河图同义,黑点表示阴气,白点表示阳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阳气,从左边(东方)由一、三、五、七到九,逐渐生长壮大,再从右边(西方)由九、七、五到一,逐渐衰减回归,构成一个循环。既是一天的小循环,也是一年的大循环;既是一个生命从生到死的小循环,也是万物从生到死的大循环。

阴气,是在阳气的最巅峰,阴气开始萌生,开始驱动万物,进入消亡阶段。从二、六到八,阴气到了巅峰,开始一阳生。随着阳气的复苏,阴气逐渐消退,从八、四到二阴气退尽。紧接着,盛阳一过,一阴复生。

阴生阳,阳生阴,互相此消彼长,生生死死,循环往复。


洛书既然表达万物,则能应用于万物。在中医方面,《黄帝内经》用洛书可推衍每年气化和灾害发生的方位,以及人可能发生的疾病和部位。

比如今年,2017年,是农历丁酉年。应“灾三宫,燥化九,风化三,热化七。”则可知燥在南方,热在西方,因风可能有自然灾害,发生在东方;在人身,心燥,肺热,而对于风火体质之人(厥阴风木,少阳相火),可能因肝风内动而有性命之忧。

这里,洛书九宫条文“灾三宫”,是直接给出了肝病严重性的,提示我们提前防范。


从另外一个角度,依据五运六气的理论,也可以推断出同样的结论,可从三个层面看:

一是大司天,当前是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对应肝胆。所以当今肝胆病人很多。当然还有情志、压力、饮食等其它因素,但大司天肯定是一个共性的重要原因。

二是丁酉年,岁木(肝)不及,必然金(肺)乃克之而受伤。

三是年司天也是阳明燥金,燥金双重的力量已不再是“克”,而是“乘”!肝木已不是受伤,而是有灾。故曰“灾三宫”。待复气之火来救方可有缓。

论治则需扶木制金法,方甚多,三因司天方可为其一。


上述分析,可参考《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相关论述:

“遇六丁年,委和之纪,岁木不及,燥乃盛行,民病中清,胁小腹痛,肠鸣溏泄。为火所复,则反寒热,疮疡痤痱痈肿,咳而鼽。

   苁蓉牛膝汤

肉苁蓉牛膝木瓜干白芍药熟地黄当归甘草(炙,各等分)上为锉散。每服四钱,水盏半,姜三片,乌梅半个,煎七分,去滓,食前服。筋痿脚弱,镑鹿角屑同煎。

治肝虚为燥热所伤,胁并小腹痛,肠鸣溏泄,或发热,遍体疮疡,咳嗽肢满,鼻鼽。”



因为有了河图洛书和八卦,华夏人确立了自己的世界观。对世界的认知,可以做到了然于胸。不仅能够知道万物是怎么来的,也能知道万物即将会怎么没的。还能够根据现在事物的阴阳状态,来推知它未来的下一个状态。这样一来,通过认识和理解自然,顺应自然,就可以做到趋吉避凶,见机而动,动则必成,成则有功,功成而有大业。





从此,伏羲以河图、洛书、八卦掌握农时,驾驭农耕,从而脱离了游牧,带领华夏人走上了文明之路。


从汉字中可知,很多美好的字,都与羊有关,比如美,善,鲜等,说明在伏羲之前,华夏人也是和其他民族一样的游牧民族。

掌握了节气这个天地运行的规律,这对于农耕生产来说,极其重要。由于农耕技术,使生产力大幅提升,才能有足够的食物繁殖后代,从而形成华夏人口的绝对优势。


在中国文化典籍中,《易经》所陈道理最多,并且范围天地、大小无间,因而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中国文化中,但凡建大功立恒业者,以及历代先贤,几乎无不与《易》有关。虞世南说“不知易,不足以为将相。”邵雍说“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苏东坡说“抚视《易传》、《书传》、《论语说》三书 , 即觉此生不虚过。……其他何足道 。”孙思邈则为明医定下了标准:“不研易,不足以为太医。”


《易经》居群经之首,是中国文化的综合源头,古代共有《连山易》《归藏易》《周易》三部易书。《连山易》以艮卦开头,《归藏易》则以坤开头乾次之,《周易》则乾为首坤次之。这三种《易》的共同源头,就是伏羲氏画的八卦,所不同是卦序、卦辞与爻辞。也就是说三易间有其共通性。


《易经》分两部分,一为“经”,为伏羲氏和周文王所作,只有八卦(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辞和爻辞;二是“传”,是为易经做注释的,称为“十翼”,为孔子所作。


道家、儒家、法家、诸子百家之学,都可从《易》中窥探其思想源头。孔子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道与《易》的融通,这已是历史的共识。汉代《新论·闵友》:“宓羲氏谓之易老子谓之道”。易经用阴阳术数的象数模型,就可以概括整个世界。

关于《易经》中的智慧,最耳熟能详的,莫过于“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是说无德不足以润后。


提及因果,世人往往认为是佛教专属,其实不是。因果是社会规律,是古代智者们共有的运命观。


《易经》的一个根本思想,是“日中则昃,月盈则食”,也就是物极必反、过犹不及的道理。所以,乾卦第五爻“飞龙在天”之后,就是第六爻“亢龙有悔”。这就告诉我们,做人做事都不可太满,须留有余地,才有回旋、不受反噬。此乃最为深刻的自我成就之道。

所以,自我克制,或者自律,既是一种最高的修养,也是一种最好的状态,一种最佳的修身。


谁说中国人没有信仰?中国人是有信仰的!中国文化是圣贤的教育,中国人的信仰就是“比肩圣贤、见贤思齐”(《论语·里仁》)。

与其仰望,不如与先贤并肩。比肩圣贤,就要以圣贤为明灯,就会明了取舍的智慧,就会对治和断除种种烦恼。而取舍的智慧在就在道理之中。


《易经》最伟大的贡献就是阴阳。

《周易·说卦》云:“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宇宙之大,无非阴阳;人之灵长,无非阴阳。

那么,阴阳从何而来,天地又是如何而来呢?这就需要用道的思想来回答。

宇宙中存在着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大“道”;人若能行于“道”上,则叫做有“德”;而阐述这个道,教人怎么能找到上道的门径,叫做“经”。径,通假为经也。

此为《道德经》之意也!



老子从宇宙万物的生成发展或事物矛盾对立统一的角度,继承了《易》的变化思想,从而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宇宙论体系。

老子的《道德经》,三皇之学之集大成,是对易的总结和升华,也是后世儒法两家的思想根源。

老子的思想,后来发展出了五个比较突出的流派。鬼谷子,杨朱,苏秦,张仪,韩非子,申不害,庄子、列子,关尹子、尹文,被称之为老学五派。孔子,也是老子的思想传人。


万物本来都是不存在的,是天地的阴阳二气,创造了它们。天地,也是由阴阳所生,那么同理可知,天地本来也是不存在的,一定是有其它的东西创造了天地。这就有了《道德经》中,无生有的概念。那么无既然能生有,那么无又是从何而来呢?无,从一个连无都没有的地方来。这个连无都没有的地方,就是道。道从何而来呢,道不生也不死,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道从道中来,它只效法自己,这便是道法自然。自然一词,指道自己的样子。


董仲舒说:“道之大源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道,为亘古不变之真理!

中医的思想源头,在易经。中医作为易经思想的一个支流和具体应用,才有了四大名著《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伤寒杂病论》



《黄帝内经》是中医的最高经典,《难经》思想,承自《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讲的是医家至道,而《本草纲目》等后世药典书籍,多是对《神农本草经》在传承上的污染。《汤液经法》进一步发展了神农本草经,而成为《伤寒杂病论》的方剂理论源头。


今人不肯下功夫,不研易,不读内经,想仅用伤寒的方剂来包办中医,甚至把中医等同于中药,只开药不会开方,这是古中医的堕落。


伤寒论,虽是大道至简的法门,但仅是法门之一。

道,理、法、方、药,一气呵成,方为明医。明道理,可有万千法门;随证变化,又有千万方药。不明道理,只执一法,死守一方,还强调要尊仲景法度,原方原量,并以不加减为贵,这只是不会权变之术的托辞而已。仲景之前,有神医扁鹊、华佗,用伤寒六经辨证否?

懂伤寒,可成大师;明易、内,方可为明医!


古中医概念中,阴阳的概念是核心。有了阴阳,各分三爻,就有了三阴三阳。对于古中医而言,三阴三阳就显得极为重要,也很抽象,容易混淆,姑且细论之。


言其重要,是《伤寒杂病论》引入了三阴三阳的概念,首创六经辨证;说其抽象,是因为三阴三阳是阴阳概念的进一步细分;曰其容易混淆,一是《黄帝内经素问·热论》中引入了三阴三阳概念,将热病分作三阴三阳六个阶段;二是《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中也引入了三阴三阳的概念,将天气的运行变化也分为六个阶段;三是《伤寒杂病论》也引入三阴三阳,用于六经辨证。


虽然热论、五运六气、伤寒论都应用了三阴三阳,但这三个三阴三阳一样吗?当然不一样。它们各有各自的含义,都是假三阴三阳之名而言它,因为它们所描述的对象是不同的,所以不能混淆。

然而,这三个三阴三阳开、闔、枢的本质却是一致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讲的是宇宙的生成,“万物负阴而抱阳,沖气以为和”讲的就是阴阳的运动规律,即三阴三阳。

陈鼎三《医学探源》说“风寒暑湿燥火为本,三阴三阳为标”。


六经辨证的方法是依据三阴三阳,而三阴三阳的本质却是六气。阴阳运动的三种状态是开、闔、枢

理解六经辨证,关键在于理解六气和三阴三阳,而要理解三阳三阳,必须明白阴阳开、闔、枢的运动方式。


阴、阳是气,性质相反之气。气是运动的。二气的运动,各有开、闔、枢三种状态(或方式)。开是增长,闔是减少,枢是增减的转折。这就产生了六种状态,谓“三阴三阳”:太阳为开,阳明为闔,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闔,少阴为枢


六经中有两个枢机,少阳和少阴。虽同为枢机,然而它们的意义和地位不可同日而语,少阳枢更为重要和特殊。


一是作为枢机,少阳更为重要。它不但是阳枢,也是阴阳枢!是病由三阳入三阴之枢。


二是所主开阖中,少阳的地位更为突出。观少阳病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中,口、咽、目,均是人身全部三个能开能合的部位,均为少阳枢所主。


三是少阳对应胆经,内寄相火,苦、干、眩均为少阳相火为病:苦为火之味,干为火所烤,眩也是由火热导致。


另外,胆在五藏六腑中具有特殊意义。《六节藏象论》说:“凡十一藏皆取决于胆”。为何?因为“胆为中正之官”。就是五藏六腑中,五藏属阴,六腑属阳。而左为阳,右为阴,除了胆,其它都不在“中正”。唯有胆“中正”。而且胆还有另外一个称号,“奇恒之腑”。它叫“腑”,腑应该属阳。但是,五藏的功用是“藏精气而不泻”,六腑是“传化物而不藏”。但奇恒之腑的功用却也是“藏精气而不泻”。所以,虽然它是腑,但是它的功用跟五藏是一样的。因此,奇恒之腑,严格来说,它是属阴的。这样,在五藏六腑里面,唯独胆是既阳既阴的,它就在“中正”,其它都偏。这就是胆为“中正之官”的来源。所以,它能够主决断。只有居中、居正了,才能当“裁判”,才能进行正确的决断。而其他的藏腑有偏,故不能主决断。从这种角度来看,人身只有五藏五腑,而胆是介于中间,兼而有之的中正“藏腑”。


三阴三阳,是古中医对阴阳学说非常重要的发挥,是阴阳学说之精髓,意义重大。

开、阖、枢也是人体气化运动(升降出入)的主要依据,关系到中医基础理论的各个方面,但在现代国学、医学研究中,三阴三阳的开阖枢几乎是个盲区,或陷入误区。


《黄帝内经》阐述了阴阳开阖枢和五行学说的关系,曰“其生五,其气三”。五指五行,三指开、闔、枢。


开、闔、枢(“其气三”)的概念源于《素问•阴阳离合论》

“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厥阴之表,名曰少阳。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上文所述的时间上,实际是四个阶段:太阳、厥阴同时进行;太阴、阳明同时进行。这如同两个门开合,共用一个轴,一门开时,另一门则同时合。


以太极图表示:


上图仅是示意,实际上,《阴阳离合论》的时相图应该如下:


阴阳离合论描述的是太阳的视运动,即五运六气的主气。

太阳的视运动,从另一个角度看,实际上也是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椭圆形运动。因为运动是相对的,针对不同的参照系而已。

世上的东西,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都是不同的,但实际上却是同一个东西。所以,不要完全相信眼睛,眼见不一定为实,好比肓人摸象。其它感官亦是如此。


阴阴运行一周中的五个阶段,分别命名为水、木、火、土、金(“其生五"),即所谓五行。


主气是相生的次序,故尔生生不息。


图中,立春对应阳旦,立秋对应阴旦,故《辅行诀》有阳旦汤、阴旦汤。此乃阴阳运行之枢杻也!


图中的时间上:

上午时叫太阳,中午时叫少阳,下午时叫阳明;前半夜叫太阴,夜中叫少阴,后半夜叫厥阴。一年的划分也是如此。

三阳顺序是,太阳->少阳->阳明->太阳;三阴顺序是,太阴->少阴->厥阴->太阴。循环往复。

太是初的意思,不是大的意思。

三阴三阳最早叫一阳、二阳、三阳、一阴、二阴、三阴。春天来了叫三阳开泰,同样也有三阴开泰。

阳明叫两阳合明,就是太阳、少阳两个合到阳明;厥阴叫两阴交尽,就是太阴、少阴将要结束了,交接到厥阴。这是《黄帝内经》对阳明、厥阴的定义。


空间上(以地球为参照系):

太阳在东,少阳在南,阳明在西;太阴在西,少阴在北,厥阴在东。


仲㬌将三阴三阳落实到人,便是三个部位:太阳、少阴在表,阳明、太阴在里,少阳、厥阴在半表半里(中间)。

三个部位各分阴阳,便有六经。各经病不同,对应各证,便有三部六证:“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属表部表阳;“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属里部里阳;“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属半表半里阳;“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属里阴;“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属半表半里阴;“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此六证即是六经提纲。


六经提纲中,还有二点情况确有特殊性,一是足厥阴肝经,二是手太阴肺经。

关于厥阴,有学者建议把厥阴病的提纲改成厥阴病篇的一条条文:“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关于主方,用厥阴病篇另一个条文中的当归四逆汤:“脉微欲绝,当归四逆汤主之”。


对于太阴肺,首先它主皮毛、司呼吸,是一个表系统;但它不仅是表,也是里,因为肺泡一面接受空气,一面连通血液,即“肺朝百脉”,是气血交换之地。既然是表,也是里,那必然也是半表半里,经过之地嘛。这是太阴肺的特殊性。

这两点,是六经辨证的存疑之处。



《本经疏证》曰:当导阳而下者,必阳实阴虚者也。当导阴而上者必阴实阳虚者也。如下之阴不足以纳阳、上之阳不足以化阴,则升降之原已戾,可期其升降相因推移气化乎!


若明此图,可知阴升阳降之秘;枢机乃为关键;太阳、厥阴同治,太阴、阳明同治、反治之理。


比如病人整天没精神,无精而打采,这是太阳不开。如果用升阳之法不效,则往往是厥阴也不合,可治厥阴而开太阳。此为太阳为标,厥阴为本。同理,阳明病而不降,可能要开太阴方效。

这如同汽车方向盘,左右运动相反,效果却一致也。


还有很多情况(当然需要辨证),却是枢机也有问题,特别是少阳枢。枢机不枢,则开闔息矣。这如同方向盘之轴也!


《道德经》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想到哪儿写哪儿,勿笑!




·······························································································································································································································································································




标签组:[国学] [五行八卦] [易经] [中医五行] [河图] [中医] [阴阳学] [黄帝内经] [神农本草经] [伤寒杂病论

上一篇特色战役 解密6711《秦美人》先天八卦阵

下一篇设计科普:国学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

相关阅读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