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自话题:富春山居图
原标题:600年传奇国宝富春山居图,黄公望画它的时候已经80岁了
从这周开始,我们将开启新的艺术之旅。作为一个中国人,关于中国艺术你知道多少?而你又想通过中国艺术得到什么?
“你该知道的中国艺术”系列将全方位解读中国艺术,带你走进一个你熟悉又陌生的大千世界中。
如果我问你:
当你80岁的时候,有没有勇气开启新的人生?
你该如何作答
600多年前,80岁的黄公望驻足富春江边,用了整整四年的时间,只做了一件事情——画《富春山居图》。
其实,人生道理至简,每个人都会用一些外化的事物,表达自己对人生立世的哲学态度,如同乔布斯一样,他把他的极简主义哲学观浓缩在苹果的产品当中。
黄公望则将其一生所思所想所感暗含在《富春山居图》里。
▲富春山居图 剩山图
如果你跟黄公望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用现在成功与否的标准去评价他,他可能是一个彻底底的Loser。
时间回到南宋时的 1269 年,那时的黄公望出生于江苏常熟一户姓陆的人家,取名陆坚。七八岁时,父亲早逝的他,成为黄乐的继子。
黄乐家境富裕却无子,九十岁高龄的老人高兴得叹道:“黄公望子久矣。”从此陆坚改名黄公望,字子久。
▲黄公望
黄公望自幼按照宋代的人才培养模式,习通经作诗赋,通晓儒家经典。因此,受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影响,他有着热切的参政欲望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希望可以在仕途上一展宏图。
如果不出意外,他会考取功名,学而优则仕。
结果,一进入元朝,科举制就被废除。汉人的传统是追求仕途,大男儿当忠君爱国。然而仕途无门,如同天塌了般。眼前于他而言只剩一条路,先去做个小吏拼拼资历,或许还有当官的可能。
他不甘将所学付之东流,跟着一群江南才子排队等机会,一等就等到二十四五岁,终于做成文吏,起草有关监察方面的文件,断断续续做到了 42 岁。或许他自己也没想到,这就是他一生的仕途顶峰了。
1314 年,黄公望的领导张闾,在南方地区“经理田粮”,也就是核实土地,增加税收,平均差徭。张闾为人十分苛暴,办事过程中闹出了人命,引发了江西蔡五九起义。为平民愤,元仁宗将张闾逮捕,黄公望受牵连一同入狱。
而恰恰就在这时,元朝举行了第一次开科取士。热衷于功名仕途的黄公望却因身陷囹圄,失去了这次非常难得的机会,这对他无疑又是沉重一击。
黄公望为了仕途奋斗了半生,到头来地位也好,名声也罢,皆成虚妄。牢狱之灾和错失科举,让他幡然醒悟,从此便绝了仕途之想,浪迹天涯,一边卖卜作画。
在黄公望所处的元朝以前,中国画中的山水部分,渐渐地不再仅是人物肖像的背景,山水开始独立成体。五代、宋以来的画家董源、巨然、李成、范宽等,都对包括黄公望在内的元代画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到了元代,山水画开始走出宫廷,脱离了宋画从严、从实的束缚,开始追求意象上的自由创造。从松、从虚的静逸,使山水文人画达到了新的境界。
▲董源 夏山图
元代之前,文人也会在画作题字,但宗旨是不让文字影响画面整体效果和布局,所以文字都藏在石缝等不起眼的地方。元代文人的诗文则是画作中的一部分,大大方方的出现,有点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弹幕。
其实,将书法技巧融于绘画中,是文人出于情感的表达。最先带起风气的是赵孟頫,他是元代文人画的先驱,黄公望在 50 岁时,拜他为师。
▲赵孟頫 秀石疏林图
赵孟頫作画时喜欢将书法融入绘画,他的学生黄公望后来将这点发扬光大,这让整个元代山水画,在强调笔墨方面变得十分突出,是中国绘画艺术的又一次创造性发展。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曾说,在元代画家眼中,绘画的美不仅在于描绘自然,还在于笔墨本身。书法所强调的气韵,既能展现文人的功底,又能抒发心胸。
▲黄公望 天池石壁图
其实,至简与至深的情意,无非是在苦不堪言的环境下找寻一条精神出路。政治上无所建树的汉族知识分子,除了将书法融入绘画中,甚至不惜把古典文学、篆刻、绘画等艺术形式,统统放入画作,使其不仅成为了布局的一部分,更直接代表了作者的心声。
如此,寓情于笔墨间的元代文人,好像没了魏晋子弟的狂放,变得内敛低调,不是性格孤僻,就是有令人哭笑不得的怪癖。
放弃了功名以后的黄公望生活平淡,有时为了一副画面,呆呆地坐在石头上,一坐就是一天,下了雨也不知觉,被世人称为“大痴本色”。
▲黄公望 洞庭奇峰图
61岁时,黄公望和倪瓒一起拜金月岩为师,加入了全真教。全真教教义中云游、打坐、炼性等主张对他的山水画风格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
古稀之年时,他云游来到富春江畔,见风光如画、恬静野逸,终于在此结庐隐居。居富春江时,他身上总是带着皮囊,内置画具,每见山中胜景,必取具展纸,摹写下来。
80岁时,他应好友无用师的邀请,开始创作《富春山居图》。
在这幅画里,有苏东坡想看的 " 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也有屈原想看到的沧浪之水可以濯吾缨。
在富春江畔,他仿佛听到河流喜悦的声音,也听到了河流哭泣的声音,听到自己科考时的得意,也同样听到了牢狱时的痛苦。
对比前半生被时代紧紧包裹的无力感,晚年的他将自己的人生经验与感悟,融汇在一幅画作之中,仿佛是一种自我完成。
(图片较长,请上下滑动观看)
▲富春山居图 无用师卷
《富春山居图》里我们看到,丘陵起伏,峰回路转,江流沃土,沙汀平畴,云烟掩映村舍,水波出没渔舟,近树苍苍,亭台小桥……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展现出一副暗淡的秋日景象。
为了画好这幅画,他“搜尽奇峰打草稿”,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构图布局由平面向纵深展宽,画面显得宽阔而空灵,圆浑的山体、宽广的江面、穿插其间的沙洲,达到“景随人迁,人随景移”,步步可观的效果。
有人说,黄公望画富春山居时,笔法游戏如草篆。想来,时代视我如游戏,我又何必太认真?江南子弟在科考的年纪,国家取消科举;在重开科举时,又身陷牢狱;出狱时年届半百,一事无成,后人眼中飘逸的云游生活,何尝不是命运在游戏他一番后给的安慰?
在笔墨技法上,画作以长披麻皴为主,并以书法用笔入画,如此勾勒疏松出的墨线,浓淡粗细相照应。偶尔会有重叠交叉,后人将这种技法称为“勾写”,而不是“勾皴”。在色彩渲染上,黄公望用淡赭色来表达秋意,若明若暗地笼罩于画中的景物之上,在秋季水气之上形成明媚色调,生动自然。
然而,可惜的是,这幅画如今只能一分为二,分隔海峡两岸。
相传,明朝末年《富春山居图》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他对此画深爱有加,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幸被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
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较长的后段称《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前段称《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当你看完黄公望的一生,可否能回答我“当你80岁的时候,有没有勇气开启新的人生” ?
-END-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