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农业专家陶卫新忆:我与袁隆平先生的一次短暂相处_利通区

首页 > 时事 > 三农 > 正文
2021-06-01

发表自话题:袁隆平

原标题:宁夏农业专家陶卫新忆:我与袁隆平先生的一次短暂相处

“一日三餐,米香弥漫,饱食者当常忆袁公。”5月27日,看着手机中两张袁隆平院士生前在银川、吴忠考察时留下的珍贵照片,吴忠市利通区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农业推广研究员陶卫新泪眼婆娑。

“22日下午,得知袁老去世的消息,我和同事都觉得不可能,老人家的身体一向很硬朗,怎么会突然病重过世?”陶卫新说,与其说不相信这是事实,不如说这是农业人舍不得袁隆平院士的离去。2002年8月,袁隆平院士到吴忠市利通区考察指导工作,陶卫新和他在田间地头曾有过一次短暂的相处。

陶卫新看着照片回忆起19年前的往事。

突如其来的惊喜

陶卫新今年58岁,1983年毕业后就开始与农田打交道。他说,他这个“庄稼人”一生最爱的就是 水稻。为啥?首先,水稻是主要 粮食;其次,水稻的 种植生产需要科技支撑;第三,为了提高水稻产量,水稻的育苗技术要求很高;最后,平整土地、 插秧这两项繁重的劳动,真正体现了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

出于对水稻的热爱,农业人自然少不了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崇拜。2002年8月23日,陶卫新接到上级领导的电话,告诉他袁隆平院士第二天要来 宁夏考察指导工作,而 利通区是首选地之一。“挂断电话后,我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袁老能来,这不仅是对利通区 杂交水稻工作的肯定,也会对今后当地杂交水稻的生产推广工作有巨大影响,这是天大的好事呀!”

短暂又珍贵的相处

陶卫新记得,8月24日这一天, 吴忠市的天气特别好,晴空万里。还不到上班时间,他早早就来到位于利通区原早元乡李闸渠村水稻 标准化旱育稀植机械化插秧新品种示范田等候。

终于,袁隆平一行人到了考察地点。“老人家当时已经70多岁了,但精神特别好!”这是陶卫新对袁隆平的第一印象。走到稻田边,袁隆平院士先是对稻田的四周进行查看,随后“脱鞋、脱袜子、卷起裤管,光脚踏进了稻田中……”整个动作一气呵成。“袁老赤脚走在稻田中,话不多,但看得十分仔细,大约绕田一周后,走到稻田中央的位置停了下来。”陶卫新回忆说,8月底的水稻已经长到及腰高,稻穗开始泛黄。“水稻就要搞这种黄穗绿叶青杆子,这种顶花型的要向穗里藏花型、向高杆大穗、穗位低的这种株型发展。”陶卫新对袁隆平院士说的这句话记忆犹新。同时,袁隆平院士也对宁夏水质、土地和杂交水稻的生产条件给予肯定,并高度评价了利通区在杂交水稻生产方面取得的成绩。

利通水稻向高品质发展

吴忠市利通区位于宁夏平原腹地南侧,地力肥沃、 黄河自流灌溉条件充分、水稻是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其品质也能让人竖起大拇指。

作为老“庄稼人”的陶卫新表示,利通区的水稻发展,从一开始的传统种植到自给自足,到向田地要产量,发展到农业的标准化、规模化发展,再到高产量高品质,近40年来的变化是巨大的。

从2002年以后,利通区加大对旱育稀植的推广,用了近3年时间,实现了该项种植技术在利通区的全面推广。2005年,当地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达12万亩至14万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当地农科人员按照袁隆平院士有关杂交水稻的指导思想采用两系杂交法,对优秀的水稻种子进行有针对性有目标性的培育,培育出了适合当地种植的“秋优88杂交水稻”。

2010年以后,利通区大力提高高产优质水稻的种植,使其 单产最高可达每亩800公斤左右。“目前,利通区水稻种植面积虽然不大,但栽培水平、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等方面均领跑全区。”陶卫新说。利通区农业农村局相关领导表示,袁隆平院士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杰出贡献,他辛勤耕耘、鞠躬尽瘁的精神更像是一座灯塔,为宁夏的农业科研人员指明前行的方向,激励大家不忘初心、不懈探索。(新消息报记者 黄英 文/图)

标签组:[袁隆平] [农业] [三农] [水稻] [种植业] [庄稼

上一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遭网络暴力,是时代的悲哀!

下一篇袁隆平的“特殊驾照”,全国仅此一本,上面7个大字让人肃然起敬

相关阅读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