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自话题:八卦方位图解
摘要:本文从八卦的方位和排列序数两个方面探讨了"先天"八卦方位图的设计。认为无论是八卦方位的设计,还是八卦序数的设计,都是伏羲"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结果。并提出三个明显的观点:1 、"先天"八卦序数之和36是一个天文密码。2、世称"先天"和"后天"八卦方位图,原本是伏羲设计的两种"天人合一"的宇宙模式。"先天"八卦旨在体现宇宙生命内在结构的本质特征。"后天"八卦旨在体现宇宙生命的内在结构与宇宙方位、宇宙时序相统一的关系特征。3.三层爻象的八卦是在法则的层次上模拟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六层爻象的六十四重卦是在具象的层次上模拟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伏羲为了实现"将以顺性命之理"的创制宇宙模式的目的,必然将八卦推演为六十四卦。关键词:7;36;72;"先天"八卦序数;岁差;天人合一;本质特征;关系特征。
自从易学数学派大师邵雍把八卦图式分为"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提出"先天之学"和"后天之学"的学术概念以后,加之朱熹为之弘扬,从而在易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直至现在的学术界仍然随处可见。譬如近年有学者说:"易学史上的先天、后天则是天地形成之前和天地形成之后的指代。天地形成之前,所以八卦要从’天地定位’开始。而天地形成之后,所以八卦要从’帝出乎震’(即从君臣伦理王天下开始)开始"[1]又有学者说:"先天八卦为天体运行周期图,后天八卦为万物变化规律图。先天八卦为宇宙万物本然的规律,后天八卦为人为利用自然的规律。""先天八卦讲天道,后天八卦讲人道。"[2]由此可见,易学传统观念的影响多么根深蒂固!然而,我们只要换一个研究路数,即从八卦的设计上去研究,就会发现,八卦图式本来就没有什么"先天"和"后天"的区别,根本就不是什么"先天八卦讲天道,后天八卦讲人?quot; 。所谓"先天"八卦方位图和"后天"八卦方位图,原本是八卦的发明者伏羲设计出来的两种"天人合一"的宇宙模式。下面,本文拟从《说卦》的描述入手讨论八卦方位图的设计。
一、《说卦》的描述--通向伏羲的桥梁
世传"先天"八卦方位图和"后天"八卦方位图均载朱熹的《周易本义》卷首。"先天"八卦又称伏羲八卦。"后天"八卦又称文王八卦。这两种八卦方位图均来自《说卦》的描述。《说卦》关于"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一段话,就是讲"先天"八卦方位及其排列顺序的画法。而"帝出乎震"一段文字则是描?quot;后天"八卦方位。
对《说卦》关于"先天"八卦方位及其排列顺序的描述,最早是由邵雍和朱熹予以揭示和解释的。然而,邵雍和朱熹的解释却未能说清是如何从《说卦》的描述中获得"先天"八卦方位的。邵雍"错会经指"[3] ,误以为"八卦相错"句是"明重卦之意"[4] 。"邵子学于师迟之又久,始告以先天八卦次第,乃知此章为伏羲之卦"[5] 。而朱熹"《本义》因之,亦未及考证"[6] 。而自邵雍和朱熹之后的学者,包括江永在内,同样也未能说明白这个问题。那么究竟如何从《说卦》关于"天地定位"一段文字的描述中推定"先天"八卦方位及其排列序数呢?笔者以为,这须分两步来探讨。首先要逐句读解这段文字,其次要辅之以数学计算的方法来设计。下面,我们先逐句读解。
"天地定位" :乾为天,坤为地;乾为上,坤为下。这句是说要把乾、坤二卦分别画在正上位和正下位。
"山泽通气" :艮为山,兑为泽。这句是说要把艮、兑二卦画在相对通气的位置上。
"雷风相薄" :薄,迫也。双方相向接近。(如《左传·文公十三年》 :"薄诸河,必败之"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 )震为雷,巽为风。雷鸣风动虽然不同,却能相对迫入。这句是说要把震、巽放在相对互动的位置上。
"水火不相射" :坎为水,离为火。从上下文看,均为四字一句,讲两卦相对而画。此句似也应如此。"不"字为衍文。应依帛书本作"火水相射" 。如此,这句是说,要把坎、离二卦画在相射的目标上。
"八卦相错" :指八卦相临排列,相对之卦的爻与爻均作阴阳交错、相对、互变之状。通过读解,我们发现,只根据这几句的描述,虽然可以确定乾上、坤下的位置,知道在八卦方位图中须把艮与兑、震与巽、坎与离画在对角线端,但还不能确定其具体方位。因为即使满足其相对排列的要求,但仍然既可以将其置于东、西坐标轴上,也可以将其置于东南、西北,或西南、东北坐标轴上。如果用数学排列组合的方法,按?quot;天地定位"的要求,则可以画出如下所示的48种不同的八卦方位图(为了简便易看,图中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卦分别用1、2.3、4、5、6.7.8来表示):
这48种八卦方位图是根据《说卦》"天地定位"的要求画出来的。"天地定位" ,从八卦方位图的画法上说,即要求乾上坤下之位不动。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只能画出这48种。这48种八卦方位图的排列组合数公式为:
如图所示,这48种八卦方位图都符合"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簿,火水相射,八卦相错"的要求。既然如此,那么世传的"乾南、坤北、离东、坎西、震东北、巽西南、艮西北、兑东南"的"先天"八卦方位又是如何确定下来的呢?对此,我们不应当只停留在宋人研究出的结论上,而要知其所以然。其实,这个所以然的答案就在"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这句话中。仔细体会这句话的意思,是从卦象与爻象的关系上阐明"先天"八卦的排列次序。下面我们试揭示之。
如图(卦象省略)(1)所示,数左边四卦,由震到乾,初爻皆为阳爻。在数序上有规律的爻象变化是从一阳到二阳,直至三阳,表示阳气渐增到极盛。所谓"往者" ,指过去之阳气。过去之阳气,从一数到二,从二数到三,是顺着数,故曰"数 往者顺" 。依照"易逆数"(易,指《易》卦;数,读作sh?)之要求,这四卦应按照与"数往者顺"之相反的顺序来数。这样便获得了乾1、兑2、离3、震4的排列数序。数右边四卦,从坤到巽,在数序上有规律的爻象变化是从三阴到二阴,直至一阴,表示阴气从三爻起开始递减,自上而下地呈现出由盛渐衰的趋势。所谓"来者" , 指将来之阴气。将来之阴气,从三数到二,从二数到一,是倒着数,故曰"知来者逆" 。依照"易逆数"之要求,这四卦应按照与"知来者逆"之相反的顺序来数。同时与震4相连。这样便获得了巽5、坎6、艮7、坤8的排列数序。卦序既定,卦象所在方位亦出。逐一审视这48种八卦方位图,图(卦象省略)(37)和图(1)一样,也可以按照"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的要求获得乾l、兑2、离3、震4、巽5、坎6、艮7、坤8的排列数序。除此以外,其他46种八卦方位图都不符合"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的要求。至此,排除了46种八卦方位图,还有图(37)和图(1)两种需要选择。那么如何选择呢?其实,这只要从当时的方位观念着手就可以进行选择。伏羲时代的方位观念,是以日出之方为东,以日落之方为西。这是毫无疑问的。这一方位观念与伏羲观察天体的运动有关。伏羲观察天体的运动,与天文学史上所谓"盖天派"相同。是以所在地面为固定的静点进行观测。白天,观察太阳的运行变化,故面南而定其位。左为东、为阳,右为西、为阴。而确定八卦方位,须与实际观测太阳所在的方位相同。由此可见,图(37)虽然可以按照《说卦》的描述确定乾l、兑2、离3、震4、巽5、坎6、艮7、坤8的次序,但图中显示由震至乾四卦中有增减变化规律的阳爻在西,由坤至巽四卦中有增减变化规律的阴爻在东,这样描述出来的阴阳二气的变化规律与实际观测到的东阳西阴不相符合,故舍弃不用。而图(1)的描述与实际观测到的东阳西阴相同,故取用此图。这就是世?quot;先天"八卦方位图。这样,我们用数学排列组合的方法,就从48种方位图的设计中确定了"先天"八卦方位。这可能不是伏羲确定"先天"八卦方位的方法,但《说卦》的描述却为我们搭起了通向伏羲的桥梁。二、某种自然现象触动了伏羲的灵感
通过前面的讨论可以看出,确定八卦方位不在一端。发明者设计八卦方位图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大概伏羲具有超凡的智慧。但这超凡的智慧必竟仍然是人的智慧,只不过论智商比时人高出许多罢了。仔细揣度,这超凡的智慧大概不外乎领悟宇宙的灵感和运用数学的方法进行计算两个方面。那么,具有超凡智慧的伏羲是如何构思和设计出所 先天"八卦方位图的呢?要正确回答这个问题,必须结合伏羲创制八卦的目的进行考察。伏羲作《易》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将以顺性命之理"[7] ,就是要创制合乎宇宙生命的本质性法则的宇宙模式。为实现这一目的,伏羲自然会经常留意于天体日月的运行,地理阴阳的变化,"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8] ,不断地积累各方面的材料。并运用这些材料进行构思和设计。或许正当他进行构思和设计的时候,某种自然现象触动了他的灵感,于是便开始画卦,并进而确定了八卦的方位。那么是什么自然现象触动了他的灵感呢?对此,根据黄国卿先生的论?quot;对天水卦台山伏羲画卦传说的新思考"[9] 提供的论证,可以说是天水卦台山早、中、晚三阳时刻的阴阳变化现象触动了他的灵感。黄先生指出:"三阳时刻卦台山的阴阳变化现象是:’朝阳启明’时,其台一分为二,西阴东阳。’太阳中天’时,下阴上阳,西东阴阳两部分被一分为二成不同阴阳停留时间的四块:东北角先阳后阴,是为少阴。东南角重阳,是为太阳。西南角先阴后阳,是为少阳。西北角重阴,是为太阴。与《系辞》所言’两仪生四象’完全吻合。’夕阳返照’时,西东阴阳互变,余辉将尽,四象消失,白天结束。太阳总是由东而上,旺在南上空,夕阳西下,故为上南。就台山不同方位上阴和阳停留的时间而论,阳在东北和西北最短,午南最长;阴在西南和东南最短,子北最长,形成北南两极。以生消位序论,阳生子北,左上行极于午南,又右下行消退于子北;阴生午南,右下行极于子北,又左上行消退于午南,均顺时针,与先天卦画及阴阳鱼太极图阴阳变化规律相吻合。日复一日,周期性变化。四象引伸为四季时,
时序以阳为准,自然是阴消阳生东北春,阴退阳旺东南夏,阴生阳消西南秋,阴盛阳退西北冬。冬去春来,周而复始。先四正得四隅,而后四隅才能等分。在四象由生成到消失的过程中,太阳在东南和西南时,先后将’二少’和’二太’等分成八块。大地恒北的四维线两侧,总是下阴上阳。象分两块,分别下阴上阳的加画相应的阴阳符号,便是’四象生八卦’的伏羲八卦。"
黄先生的这一发现虽然揭示了最能触动伏羲创造灵感的自然现象的客观依据,但从伏羲"将以顺性命之理"的创制八卦的目的看,伏羲绝不仅仅是为了制订历法而画卦,而最初就是为了创制体现宇宙生命的本质性法则的宇宙模式(能体现历数法则只是其功能之一)。因此伏羲也绝不会只限于获得了这一种自然现象的依据便创制出八卦宇宙模式,而是还应有其它"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以及"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客观依据,还应有"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的客观依据。换言之,《易》卦作为宇宙模式,它既要模拟白天夜晚、寒暑冷暖、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又要模拟动植物的生长化收藏的客观规律,那么如何设计八卦宇宙模式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这就不是仅凭一个卦台山三阳时刻的阴阳变化现象确定了八卦方位就能解决得了的。而是必须抓住宇宙万物共生共在的东西,必须抓住宇宙生命的本质性法则,必须求取能统一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空间和时间关系的数理法则。为此,伏羲除了需要具有领悟宇宙的灵感以外,还必须运用数学计算的方法进行设计,并让八卦方位图体现出这些数理法则。否则,是无法把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规律统一在同一的宇宙模式之中的。那么"先天"八卦方位图是否体现了统一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空间和时间关系的数理法则呢?
三、"先天"八卦排列序数--隐含着天文数字的密码
从"先天"八卦方位图可以看出,"先天"八卦排列序数可分可合。分而言之,乾为1,兑为2,离为3,震为4,巽为5,坎为6,艮为7,坤为8;合而言之,其中两两相对之卦的序数之和为9,八个序数之和为36。由于历代学者多求图、书之数与"先天"八卦之间的关系,争相给"先天"八卦配"河图"、"洛书"之数,一般都忽视、冷落了这个八卦序数。到了江永,更提出八卦有实数和虚数之说,视所配"洛书"之数为实数,而称"先天"八卦排列序数为"虚数"[10] 。因为是"虚数" ,故对其不予深究。当代易学界也有人附和其说。唯独明代的来知德在《易图》中称其中两两相对之?quot;皆合九"为妙[11] 。但也未明妙在何处。"先天"八卦的排列序数确实很微妙,但其妙义并不止于相对之卦"皆合九"上,而主要妙在隐含的八个序数之和 36是一个天文数字。
天文学告诉我们,地球每天围绕太阳运行,同时也绕着自己的轴旋转。它的轨道略呈椭圆,而不是完整的圆形。"相对于轨道面,地球的自转轴略为倾斜(大约和垂直线成23.5度角)。"[12]"在天文学中,地球的倾斜被称为’斜交’( obliquity),它的轨道面向外延伸在天球中形成一个大圆圈,则被称为’黄道’(ecliptic)。天文学家常提到的’天赤道’(celestial equator),是将地球的赤道延伸到天球。"[13]"现在我们知道,太阳的引力范围延伸到太空中广达15兆英里,几乎是前往最近的恒星的一半路程,而地球就是被困在这个引力范围的内圈。"[14]"同时影响我们的,还有太阳系其他行星的地心吸力。这些星体竞相发挥吸引力" [15]试图将地球导离它的正常轨道。"多少亿年以来,地球扁平的两极和膨胀的赤道,就一直跟奇妙的引力展开一场隐秘的数学互动。"[16]由于这些引力和未知的其他形式的星体的影响,地球的轴总是被引到一边而发生倾斜。"同时,赤道的膨胀--赤道周边地区体积的增加--促使地球稳定在自身的轴上,如同回旋器(gyroscope)的边缘所发挥的作用一样。年复一年,在星际互动中,这种回旋器效应防止太阳和月亮之间的’拔河’剧烈改变地球自转轴的方向。然而,这两个星体共同发挥的引力作用毕竟相当强大,足以迫使地球的轴’进动’(to process)--天文学上,这意味着地球的轴以顺时针方向缓慢地摆荡前进,与地球的旋转方向相反。"[17]"这种摆荡--天文学上称为’岁差’(precession)--改变地球的轴所指引的方向,同时使它新近取得的倾斜角度保持稳定。"[18]
"地球的轴向岁差(axial precession)--巨大的引力和回旋力造成的运动,具有规律性,利用现代仪器很容易推测出来。例如,现在的北极星( polaris)是小熊座α型星(alpha Ursae Minoris),但是,通过电脑我们可以精确计算出,公元前 3000年时占据北极位置的却是天龙座α型星(alpha Dracoenis)。在古希腊时代,北极星是小熊座β型星(beta Ursae Minoris);到了公元4000年,它将变成织女星(Vega)。"[19]
经科学家计算,"春分太阳沿着黄道,完成半度的岁差移动所需的时间"是36年[20] ,完成1度的岁差移动所需的时间是72年[21] 。"每25776年,地球完成一个岁差周期。"[22]
对我们来说,关键性的数字是36和 72。如前所述,"先天"八卦的序数之和为 36,恰与春分太阳沿着黄道完成半度的岁差移动(即"地球缓慢的进动促使春分日出的位置沿着黄道移动半度" )所需的时间36年之数相合。从《周易》预测取用"后天"八卦方位,却用"先天"八卦序数来推论,"后天"八卦中不连续的八个序数之和也为36。"先天"八卦排列序数和"后天"八卦所用序数相加则为72。恰合地球完成1度的岁差移动所需时间72年之数。由此,我们是否可以说,"先天"八卦序数之和36即来源于地球完成半度的岁差移动所需的时间36年呢?如果对此予以肯定的回答,或许有人会问,伏羲有这么高深的科学知识吗?有运用数学方法进行复杂计算的能力吗?这确实又是难以回答的问题。说难以回答,难就难在历史没有留下伏羲时代有关这方面实际操作计算的任何痕迹。但我们却不能因此就停止思考了。
就"先天"八卦方位图本身而言,"先天"八卦序数描述了一种物质运动的S形旋转状态。如图(l)所示,我们只要按照乾l、兑2、离3、震4、巽5、坎6、艮7、坤8的排列数序连接八个卦象,即呈现出如下图所示的旋转状态:
地球的轴向岁差移动即造成这种S形旋转状态。如前所述,地球围绕太阳旋转(并自转),是按照从西向东的方向进行;而地球的轴向岁差则是从东向西的方向缓慢摆荡前进。一个向东,一个向西,方向相逆,正加急速旋转的陀螺偏离垂直方向时的摆荡,构成S形旋转状态。这与连接"先天"八卦方位排列序数所描述的S形相同。在这里,地球的岁差移动造成的地球缓慢摆荡的客现状态与"先天"八卦排列序数的描述达到了一致,既有形,又有数。这正是《易》卦的发明者经过"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23]的认知过程,把天体运动的客观规律与八卦宇宙模式统一起来的结果。显然,这不能说是巧合,相反却说明:"《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quot;[24]诚如恩格斯所言:"数和形的概念不是从其它任何地方,而是从现实世界中得来的。"[25]由此我们推断,"先天"八卦的排列顺序数是伏羲以地球完成半度的岁差移动所需的时间36年为客观依据进行设计的。
然而问题也就随之而出:虽然"先天"八卦排列序数隐含着地球的轴向岁差这一密码,而计算这一岁差的程序和方法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失传了,这就容易使人或对其不予理睬,或对其不相信,因而也就影响认识其庐山真面目了。现在,我们在"先天"八卦序数与现代天文学的研究成果之间找到了"36"这一数理法则的联系纽带,是否可以说是对"先天"八卦排列顺序数的破译了呢?
或问:伏羲有用数学方法进行复杂计算的能力吗?对此,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大家知道,《系辞》对筮法有明确的记载。所谓筮法,就是用蓍草成卦的程序和方法。而这个程序和方法,其实质就是以数成象。也就是说,卦象是用数推演的结果。无论《系辞》是何人所写,何时写成,或者是用时人的语气和数学知识传述的,它所记录的筮法必定是发明《易》卦者的智慧的结晶,必定是伏羲时代的传留。试想,《易》卦的发明者如果没有用数学方法进行计算的能力,他如何能设计出让别人以数成象的《易》卦模式?况且,论难度,用数学方法设计包罗万象的《易》卦模式要比操作《易》卦模式难得多。这是其一。其二,根据《系辞》对筮法的记述,从"大衍之数五十" 到"十有八变而成卦"这段文字记载来看,筮法涉及到的数有九个个位数:1、2、3、4、5、6、7、8、9;六个十位数:10、25、30、55、49、18;三个百位数:216、144、360;一个万位数:11520。筮法和卦象中能容纳这些数字,这说明《易》卦的发明者已经能充分理解和运用"零"的抽象概念,对数学的进位制已经非常熟悉。其三,筮法本身也说明,伏羲时代已经有了丰富的天文历法知识,能计算出年的长度和周天度数,能区分春、夏、秋、冬四时,懂得置闰法。所谓"五岁再闰",所谓"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和六十四卦384爻以当闰年384天即是明证。退一步说,假如伏羲时代还不拥有十位数的抽象概念,便由此得出伏羲时代不会计算十位以上的数的结论也是不对的。伏羲的思维方式可能不适合于我们的运算程序和运算方法,但是通过他当时所固有的计算方法,同样能达到与我们的运算相同的结果。这类情况是已被诸多人类学资料反复证明了的。就象玛雅人可以用自己的一套表示数字的符号,"以百万为单位,进行繁复的计算" [26]一样。
无独有偶,一件出土的七孔骨笛为我们的立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据中央电视台1999年9月23日午间新闻报道,1989年在河南省舞阳发掘出土了一种吹奏乐器----七孔骨笛。这种七孔骨笛孔与孔之间相隔3厘米,已具有六音阶的水准。而制造这样的七孔骨笛则需要较高水平的数学计算能力。据考证,这七孔骨笛产生的时代在9000年以前。比伏羲时代还要早。由此推论,断言伏羲有用数学方法进行复杂计算的能力,并不是毫无根据的。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说"先天"八卦的排列顺序数之和36是一个天文数字,是一个表示恒定的宇宙变化状态--地球的轴向岁差的密码,这绝不是数字的简单巧合,而是伏羲为了创制八卦宇宙模式进行设计和选择的结果。地球上任何生命的运动变化以及季节的循环都与这个密码有关。因此,伏羲便把它贯穿于八卦和六十四卦之中,从而使之成为用来进行预测的具有宇宙真理的普适意义的数理法则。如果改变这一数理法则,改变这一数理法则与八卦之象的对应关系,就不能用来进行准确地预测。这说明,"先天"八卦序数不是"虚数" ,而是伏羲用数学方法设计出来的具有显示宇宙生命运动变化的客观实在性和规律性的实数。
综合上述,伏羲对"先天"八卦方位图的设计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八卦方位的设计,二是对八卦排列序数的设计。无论是八卦方位的设计,还是八卦序数的设计,都是伏羲"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 "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结果。"先天"八卦方位的确定是由于对某种自然阴阳变化现象的领悟。"先天"八卦序数之和36则来源于地球完成半度的轴向岁差所需的时间36年。伏羲把八卦方位和八卦序数结合起来,旨在体现宇宙生命阴阳互动的内在结构的本质性法则。四、具有宇宙真理的普适意义的数理法则
通过本文第三部分的讨论,我们得出结论说,"先天"八卦的排列序数之和36是一个天文密码。这个密码来源于地球完成半度的岁差所需的时间36年。既然如此,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先天"八卦排列序数所描述的只是地球在太阳系中所表现的这一特征呢?当然不是。可观察、可检验的事实告诉我们?quot;先天"八卦排列序数所描述的阴阳互动的S旋转状态,不只是地球因轴向岁差造成的摆荡如此,而是宇宙生命普遍存在的物质运动结构。为了说明问题,在列举经验的事实之前,我们先将"先天"八卦序数所描述的宇宙生命的本质性法则梳理如下:
(1)连结"先天"八卦方位图中1至8的序数,即呈现出一条S曲线。这条曲线蕴含着三层意义:以形观之,它描述宇宙生命的内在结构--阴阳互动的螺旋式状态;以数观之,它描述宇宙生命阴阳消长率;以八卦圆图观之,可以过同一圆心画出不同的S曲线。这说明,S曲线是动态的,可变的。它可以描述阴阳互动的结构伸缩不同的曲率。
(2)"先天"八卦序数与"后天"八卦所用序数之和为72,以表示宇宙生命阴阳互动的周期。
"先天"八卦序数之和为36,"后天"八卦配"先天"八卦序数,序数之和也为36。两卦序数相加则为72。72之数来源于地球完成1度的岁差移动所需的时间72年。经科学家计算,地球完成1度的岁差移动所需的时间,实际为71.6年[27] ,大约是7的十倍数[现代天文学计算,地球每年的岁差值为50.274秒(秒是l度的l/3600),还不到1度的1/60[28] 。2年(实为1.6年)的岁差值微小到几乎察觉不出来,可忽略不计。故曰72年大约是7的十倍数。]实际上任何对宇宙天体运动变化的空间和时间关系的计算,其结果大都是约数,而不是绝对的整数。因此我们可以视"先天"八卦序数36与"后天"八卦所用序数3 6之和72为宇宙生命阴阳互动的周期。
"先天"八卦序数所描述的这些宇宙生命的本质性法则是从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现象中提升出来的。放眼我们生活的环境,稍微留意于周围的事物,我们会发现:牛和羊的双角呈现自下面上的螺旋形;田螺和蜗牛之类的外壳呈现左右旋转的螺旋形;葡萄、紫藤之类的藤本植物按照螺旋形曲线缠绕它物向上生长;许多植物的叶子也都呈现出螺旋形;人的头旋和指纹的螺旋形,或作箕状,或作斗状。这些凭肉眼所见的各种生命体的螺旋形可以说是宇宙生命阴阳互动的内在结构在不同生命体上的外在表现。
此外,遗传科学告诉我们,人的遗传密码DNA分子是两条平行的多核苷酸链所组成的向右盘旋形。科学家发现,不论什么生命,从植物到动物,从病毒到大象,它们的遗传密码DNA分子结构都是螺旋形。
不止生命体如此,在茫茫太空则有物质和反物质构成对峙的情况,"它们相接触之处会爆发阵阵的辐射线,把质量转化为光子" ,从而形成一幅如下图所示的完美的S形太极图[29] 。这幅物质和反物质对峙图是1975年美国太空船在探测火星途中测得的。
总之,无论是微观世界,还是宏观世界,处处存在着阴阳互动的S形旋转状态。阴阳互动的S形旋转状态是宇宙中普遍存在的物质运动结构,是宇宙生命的本质性法则。"先天"八卦序数所描述的正是这种普遍的物质运动结构。
这种物质运动结构不仅具有S旋转特点,而且还具有共同的周期节律7。譬如人们熟悉的月相,每隔7天便发生一次明显的变化。人的成长节律一般为7年,尤以女性为明显。女性自1岁始,每到一个7年,便发生生理和心理上的根本性变化。这是自神话时代以来就被人类自身所预感到的周期节律。地球完成1度的岁差移动所需的时间为72年,大约是人的成长节律的10倍数,相当于人的一生度过的时间。现代科学还发现人的精神敏感性周期,牡蛎的张合、附着和迁移,百年乌龟、法螺、老鼠和萝卜的新陈代谢,也都与月相的变化规律相一致。
善于理解宇宙的伏羲就是通过对类如上述宇宙生命运动现象的观察、研究和计算,只用"先天"八卦序数便既描述了宇宙生命阴阳互动的内在结构,又描述了宇宙生命阴阳互动的周期节律,[30] ,从而使"先天"八卦序数成为具有宇宙真理的普适意义的数理法则。
五、"天人合一"的宇宙模式
通过以上讨论,对"先天"八卦方位图的设计,我们结论如下:
1、作为宇宙模式,只有体现出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空间和时间关系相统一的数理法则,才能达到模拟宇宙的目的。伏羲创制的两种八卦宇宙模式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如前所述,世称"先天"八卦方位图旨在体现宇宙生命内在结构的本质特征。 世称"后天"八卦方位图则旨在体现宇宙生命的内在结构与宇宙方位、宇宙时序相统一的关系特征。
阴阳互动的内在结构可以从任何自然现象或生命现象中获得。因此,任何自然现象或生命现象都可以成为激发伏羲领悟宇宙的灵感的动因。就此而言,认为伏羲是根据天水卦台山三阳时刻的阴阳变化现象而画卦是对的。但如果所配之数是单阴或单阳的递变规律数,是缺5或缺10的不连续的数序,其结果是用不连续的数序与象征万物的八卦相对应,因此也就不能体现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空间和时间关系相统一的数理法则,也就达不到模拟宇宙万物的目的。《周易》预测?quot;先天"八卦序数和"后天"八卦方位,而不用"河图"、"洛书"之数,不用根据卦台山三阳时刻的阴阳变化现象所配置的象数和序数便是明证。
2、阴阳互动的内在结构和周期节律属于宇宙万物所共有,而宇宙万物又是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那么如何用八卦模式体现宇宙万物的流变过程呢?显然,如果用"先天"八卦方位图来体现这一流变过程是不可能的。因为"先天"八卦排列序数描述的是宇宙万物阴阳互动的内在结构,不可能再在同一八卦图上用来描述宇宙方位和宇宙时序相统一的流变过程。所以只能再创制一个八卦方位图。世称"后天"八卦方位图便是为了满足这一设计要求而产生的。有了"后天"八卦方位图,就可以将宇宙万物阴阳互动的内在结构(实为先天八卦序数)置于其中,这样,"后天"八卦方位图就体现出宇宙生命的内在结构和宇宙方位、宇宙时序相统一的关系特征。也就是说,"后天"八卦方位图配上"先天"八卦序数,就可以模拟万物在特定的时空中产生,又随不同时空坐标的变换而显示其不同的发展趋势,就可以展现出万物的生长化收藏在宇宙时序上的统一性。
3、世?quot;先天"八卦方位图模拟的是宇宙生命的本质特征――阴阳互动的内在结构。世称"后天"八卦方位图模拟的是万物和宇宙方位、宇宙时序相统一的关系特征。人和万物都在特定的时空中产生,又随不同时空坐标的变换而显示出不同的发展趋势。由此可见,世称"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方位图是两种"天人合一"的宇宙模式。推其本,"先天"八卦方位图应称为宇宙万物结构图。"后天"八卦方位图应称为宇宙万物流变图。无论是"先天"八卦,还是"后天"八卦,都是既讲天道,又讲人道的宇宙模式,模拟的是宇宙万物共生共在的东西。因此,任何用类似"先天八卦讲天道,后天八卦讲人道"的"天人相分"的理论和观念去看待它、读解它,都不可能从中获得真知。
4、伏羲创制《易》卦,建构体现宇宙生命的本质法则和关系法则的宇宙模式,不似今人作纯理论的学术研究,而是为了实际应用,为了便于人们把握天下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如果仅仅创制出两种八卦模式还不能达到这一目的。这是因为,八卦是三层爻象模式,只能在法则的层次模拟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而不能通过爻象的变化,在具象的层次上模拟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只有六层爻象的重卦模式才能在具象的层次上模拟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所以从宇宙模式的设计上看,伏羲只有把三层爻象的八卦变为六层爻象的六十四重卦,才能彻底实现"将以顺性命之理"的创制目的。由此可见,伏羲不仅发明了八卦,而且还把八卦推演为六十四重卦,那种所谓文王演为六十四重卦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参考文献:
[1]刘正:《周易发生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79年8月第一次印刷,第106页。
[2]张其成:《易符与易图》,中国书店,1999年1月第1版,第79页。
[3][4][5][6][10][11]江永:《河洛精蕴》卷之一,学苑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第 36、38、52页。
[7]《说卦》,徐子宏:《周易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5月第1版,第393页。
[8] [23] [24]《系辞》,徐子宏:《周易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第373、353页。
[9] 山东大学:《周易研究》1999年第2期,第12页,济南市山东大学印刷厂印刷。
[12][13][14][15][16][17][18][19][20][21][22][26][27][28](英国)葛瑞姆·汉卡克:《上帝的指纹》(上册),(台湾)李永平译,民族出版社, 1991年 1月第 1版,第310、312、313、313、315、316、316、319、351、351、319、218、353、328页。
[29]徐道一:《周易科学观》,地震出版社,1992年第1版,第143页。
[25]弗·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第1版,第156页。
[30]刘金明:"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论《周易》’天人合一’观中’天’与’人’的结合点" ,山东大学:《周易研究》 1998年第3期,济南市山东大学印刷厂印刷。
(责任编辑:shurenadmin)
共2页,当前第1页 第一页 前一页 下一页标签组:[八卦方位] [后天八卦] [八卦图] [数学] [伏羲八卦] [太阳] [宇宙结构] [宇宙法则] [生命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