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6月时评:紧跟热点不掉队!

首页 > 文化 > 正文
2022-04-25

发表自话题:嫦娥六号七号八号排队奔月

一、太空之旅是什么样子?听杨利伟讲述《太空一日》


这几天,一篇名为《太空一日》的七年级课文火了。和以往第三人称的科普文不同,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我国首位造访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18年前,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飞船搭载杨利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在轨运行14圈,历时21小时23分钟成功返回地面,首次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的梦想。字里行间,讲述的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程。

浩瀚宇宙,渺渺星辰。一趟直冲云天的太空之旅究竟是什么样子?有人觉得是浪漫:“嫦娥奔月”“祝融驭火”“天问出征”“天和筑穹”“墨子传信”“北斗联网”“天舟穿梭”……充满神话色彩的名字里,道出了专属于中国人对宇宙的浪漫遐想。也有人觉得是趣味:就在前不久,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三位宇航员首次入驻“太空之家”,吃宫保鸡丁、用太空WiFi、骑动感单车……网友们兴致勃勃地围观“吃播”、催更“直播”,“简直就像快乐星球”。

但,果真如此吗?

美好的愿望不假,新鲜的体验也没错。只不过,看似风平浪静的旅程背后,多少步步惊心,多少竭尽全力。“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就在刚才短短一刹那,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我的汗水出来了……我紧张了,心想:完了”……在《太空一日》里,杨利伟用细致的笔触,向读者还原了最真实的紧张、疼痛、恐惧和困惑,也展示了面对未知世界时的勇敢、果断、毅力和韧性。读到这些感同身受的文字,不少人才忽然觉察:这趟看似一帆风顺的浪漫之旅、奇妙之旅、圆梦之旅,实际上却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探险之旅、一条险象环生的漫漫征途。

事实上,人类的太空探索发展史,就是一部关于勇气和冒险的史诗。对一个载人航天领域的“新手”国家,每一步都是未知的挑战;对一名首次叩问太空的中国来客,每一秒都是陌生的闯关。由此不难理解,忍受“痛苦的极点”,做好了随时牺牲的觉悟;发现舷窗的裂纹,“紧张以至惊慌”的状态。因为,纵然万事俱备,即便运筹帷幄,倘若没有视死如归的勇气、没有坚如磐石的定力、没有含辛茹苦的付出,就不会有神舟故事的新篇,不会有中国航天的丰碑。

有人说,读罢《太空一日》,既是精神的洗礼,也是科学的浸染。平实的语言里,蕴含着丰富而宝贵的信息。“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的共振持续时间是26秒,“航天员在太空唯一能看到的建筑就是长城”的说法被最终证伪,“时不时出现的敲击声”的谜题至今未解……极端条件下,依然记录下一个个精准的数字;倒悬颠簸中,依然留意着一件件突发的状况。或许,从杨利伟的一段话中可以瞧出端倪:“困难和挫折就像湍急河水里湿滑的石头,一不留神就可能让你滑倒,然而了解了这些困难、战胜了这些挫折,却又可以摸着石头过河,让它们变成帮助你渡过河流的助力。在一次次体能和心理的超负荷训练后,我慢慢摸索到一条规律:当一件事坚持到快要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实际上就已经接近成功了。

从更长远来看,与其说《太空一日》是来自回忆的纪实,不如说是折射未来的隐喻。5年后,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执行太空行走任务遭遇险情时,三位宇航员临危不惧、成功排险,“如果真回不来,就把这舞动国旗的画面,作为我们的永别吧。”这是所有像杨利伟一样的航天英雄们的默契。恰恰是这种选择,让我们肃然起敬,让我们慨然前行。

二、月壤入港,带来自豪,培植希望

6月26日,“时代精神耀香江”之百年中国科学家主题展暨月壤入港揭幕仪式上,月壤在香江正式亮相。市民迫切期待一睹“天外之土”的真容,社会各界对科技发展充满希冀,“追梦太空”的热浪在全城涌动。

仰望浩渺星空,追寻光辉历史。航天事业向来是一个国家追求创新发展的生动缩影。从“一曲星梦东方红”,到“嫦娥奔月创奇迹”,从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到中国航天员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几多艰辛、几多拼搏,半个多世纪的努力见证着我国科技实力正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更映照着一个国家的自信、执着和担当。

祖国好,香港好;香港好,祖国更好。此次,港人对月壤的极大兴趣、对展览的热切关注,既缘于科学家的魅力、国家科技实力的强大吸引力,还有一个原因在于,包括探月工程在内的祖国航天事业,有香港人的参与和贡献。这是一份骄傲,展现了香港科技界的雄厚科研实力和科技报国、科技强国的高尚情怀;更是一个印证,证明着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为香港科技界实现抱负、施展才华提供了最大舞台。

祖国的繁荣昌盛,是香港的底气所在,也是香港的机遇所在。“十四五”规划明确支持香港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中国航天探索战略正快速迈进。背靠祖国、面向世界,香港的科技发展将大有可为。此次科学家团队访港,每到学校交流,结束时都被港生团团围住索要签名、求合影、追问问题;在香港培侨书院,一名小学生为中国航天英雄们画了一副画,写道:我将以你们为榜样,努力学习,顽强拼搏,创造中华民族未来的星辰大海……在更多香港年轻学子心中厚植家国情怀,让更多融入祖国发展的理想抱负拔节生长,这样的香港,明天可期可待。

美好未来可期,也更让人倍感珍惜。不能忘记,一度,“黑暴”“港独”横行,煽惑本该在课堂汲取知识的年轻人破坏家园,在孩子们心里种下偏见、仇恨的恶果;一度,反中乱港分子为了一己私利,置香港整体利益于不顾,不惜把香港的大学变成“修罗场”和“兵工厂”,导致城市偏离轨道,失去生机和活力。试想,如果任由“黑暴”重来,任由鼓吹分裂、祸乱香港横行,科创人士如何能专注做科研?年轻人又如何能安心施展才能?是要奋进奋发、向阳生长,还是放任邪恶的种子滋生?哪个才是香港年轻人该有的模样?哪种才是香港想要的繁荣稳定?广大香港市民心中,有了更加明确的答案。

事实一再证明,陷于冲突、对抗和内耗,只会错失发展良机;走出政治纷争的泥潭,回归健康发展的正轨,才能迎接广阔天地。对香港来说,进一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主动承担更多国家重要的科技任务,鼓励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到科研工作中来,才是香港以自身所长、服务国家所需的正确打开方式。

“我最亲爱的祖国,我永远紧依着你的心窝,你用你那母亲的脉搏,和我诉说……”在月壤入港揭幕仪式上,小学生齐唱《我和我的祖国》,唱响热爱祖国的动人心弦。光耀香江,碧浪清波,相信在未来国家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更多“香港智慧”“香港方案”,成为推动“一国两制”发展的新实践。

三、穿“国潮”赏“国漫”,“国风”为何成流量密码?

不久前,我们曾经聊过河南卫视推出的舞蹈节目《洛神水赋》。这一出圈爆款不仅让观众发出“衣袂翩跹,看不尽中华气象”的感慨,更收获外交部发言人点赞推介。每个好作品都来之不易。为了最好的表现力,团队在水下作业26小时,舞者数十次潜入水面,只为求得完整、自然的表演效果,综合运用的5G、AR等技术,更为作品插上科技的翅膀。正是传统优秀文化与现代表达相融合,让“国风”获得越来越多青年群体的青睐。

时下,浓郁的“中国味道”正在成为文化作品的一种“流量密码”。你可以看到李子柒在山间挑水砍竹,田园牧歌的生活风靡五洲;看到阿木爷爷不用一颗钉子,榫接卯和为孙子打造一件件工艺品;更可以看到手工博主“雁鸿Aimee”耗时一周将《山海经》中的神兽制成配饰,璀璨夺目……源自传统文化的创意与审美,屡上热搜,常获热捧,渐成热潮。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扎根生活;生活的美好,需要文化的滋养。在今天的闹市观察一番,不难见到一身“国潮”的少年鱼贯进入中式茶饮店,身着汉服的少女手机上播放着“国漫”动画。小学生诵读古籍经典的书声琅琅、爷爷奶奶们爱听的戏曲再焕生机、电影屏幕上也多有中华传统文化题材……饱含生命力的“国风”,讲述今世今人的故事,不仅丰富着社会生活,也成就了不少地方的特色产业。

某种意义上讲,叫好又叫座的“国风”文化,正是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鲜明注脚。回顾中国历史,中华文化既有着一以贯之的内核,也在与时代、与世界的对话中不断演进。今天,走向民族复兴的我们发现,祖辈留存的文化瑰宝依然光辉璀璨,千年不辍的东方思维为生活与未来提供新的答案。于传统哲学中领悟为人处世的道理,从诗词歌赋中感受东方审美的意境,在古典艺术中体察均衡细致的和谐……当传统文化照进当代生活,映射出的光芒格外绚烂夺目。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讲究“民胞物与”、追求“兼济天下”、重视“鼎鼐调和”的中华文化,不仅依然对当代生活有着巨大的解释力,更能与其他文化形成互补。慢一点、静下来、心平气和、含蓄内敛的韵味情致,常能为快节奏生活、满负荷工作的当代人疗愈心中最柔软的地方。而这,或许正是“国风”成为许多人心底乡愁的原因之一。

有网友说:“国风”正在取代“古风”。在他们看来,不辨时代的汉服及架空历史的古装剧,折射出“古风”文化对古代元素的拼贴堆砌,以及用现代观念构想历史图景的倾向。而“国风”则不满足于虚拟的古典,而是在融合传统审美与时代趣味中,不断返本开新。姑且不论这一区分是否精准,但在追求外表古色古香之外也深究内涵的古韵,在追捧传统元素的经济热潮之中也追问文化发展的趋势,这折射出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转变,值得点赞。

文化的流变发展,既是传承的过程,也是扬弃的过程。现象越是火热,越需要冷静理性的思考,比如以今律古、食古不化不时见诸网络,粗制滥造、中西杂糅偶有闪现,糟粕掺杂、泥沙俱下更值得警惕。站在历史的脉络中,我们要记得自己既在回收、运用着传统文化,更在创造、积淀着新的文化传统。由此观之,在文化消费的产业属性之外,当代“国风”也有着承前启后、贯通中西的公共属性。对此,我们理当多一份不愧对先人、不辜负子孙的精益求精与历史自觉。

四、这件事,放心来!其他的,“国家管!”

紧张的高考早已结束,有人在焦灼地等待分数,有人在反复地斟酌志愿。就在这个时候,一条熟悉的微博再次刷屏:“你只需要带着录取通知书到学校,其他的,国家管!”语气颇有些“霸气”,却带来最真诚、最温柔的感动

关于教育,总是牵动人心。几年前的微博再次走红,虽说预料之外,却也意料之中,因为它的内容是详尽介绍国家奖助学金政策。现实中,不少经济困难家庭的学子却为学费、生活费而发愁,及时、精准给予他们帮扶和资助,不仅仅是施以爱心的善意之举,更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守护教育公平的必然之举。

事实上,经过多年发展,国家早已建立了完备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不只是高等教育阶段,资助已经实现了“三个覆盖”,即所有学段全覆盖、公办民办学校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不只是入学前,入学时有“绿色通道”,入学后还有勤工助学、校内奖助学金等等,资助实现了“三不愁”;不只是读书时,毕业后的还款期限和利息,也有相关政策保障。

实实在在的政策,正是“国家管”的底气所在。看似“霸气”的语气,其实也表达着最真诚的期望:绝不能落下每一个有需要的学生和家庭。对很多人来说,人生的路关键的往往是那么几步。在初中、高中毕业这些关键时候,如果明明有希望、有向往,却因为一时的经济困难而停下脚步、因为不知道有路可走而转身错过,对个人、家庭和社会,这都是一种遗憾和惋惜。

善意的提醒,在微博上转发,也在现实中回响。每年高考、中考前后,相关政策的信息发布已经是固定流程。今年5月,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致高中、初中毕业生的两封信如约而至,详细宣讲国家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叮嘱学子们警惕打着发放奖学金、助学金旗号的电信诈骗。自2005年起,每年暑期,教育部都会开通热线电话,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答疑解惑、排忧解难。随着录取通知书的到来,每一位大学新生也都将收到《国家资助助你飞翔——高校本专科学生资助政策简介》……卡住每个时间点,以各种方式“被看见”“被听见”,可谓竭尽全力。千方百计,为的是一个目标——“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千言万语,可以汇成一句话——“请一定不要放弃读书”。

资助只是一种方式,而非目的;助学为了筑梦,最终也是育人。“因为有了国家助学金的相伴,才使我前行的道路更加宽广,才使我的心灵不再寂寞与无助”“我觉得我当时不仅仅是进入了一个学校,更是一个家,一个国家学校给我的家”……在受资助学生们的讲述里,坎坷经历让人心疼,知恩感恩更让人心安。因为有资助政策,无数孩子收获了温暖,也传递着更多温暖;因为政策的推进,无数的家庭看到了希望,也必将延续更多希望。让更多的路途,虽有荆棘,也能花香弥漫,这是对资助的最好回报。

再回看那条微博,刷屏的背后,不只是教育部门在努力。各行业接力扩散、网友纷纷点赞,亲历者的感恩、众人的加油声,是对国家助学政策的一次集体关注,也是对学子们的一次集中鼓励,折射出全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和关心,何尝不也是对我们每个人的激励:路上纵有挫折,别放弃,总有温暖,会有希望。

五、“洛神”起舞,给时光以惊艳,给我们以惊喜

每一个传统佳节,都少不了醇厚的文化味儿。今年端午节期间,河南卫视《端午奇妙游》的一个舞蹈圈粉无数。这个名为《祈》的水下舞蹈,以美轮美奂的舞姿、精美绝伦的光影,让“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洛神”仿佛穿越千年、跃然眼前。在网上,这个不到2分钟的视频,已收获超过30亿次的相关话题阅读量。

拿起精巧的洛阳铲,拆开热销的文物盲盒“挖土”;社交平台上,文化类节目屡屡刷屏;说走就走的旅行中,“打卡”博物馆成为热潮;重大考古发现揭晓,引发“全民围观”……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与文化的相遇愈发频繁,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日益融入日常的同时,也在带给人们层出不穷的惊喜。

惊喜源于供给侧的“更新”,越来越多的人专注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匠心演绎和创新呈现。惊艳的演出背后,实则饱含着各种不易:编导用精巧的构思重现曹植名篇《洛神赋》,工作人员在水下泡了26个小时、一天出水入水200次,舞者身上需要带几公斤的配重……正是创意的出彩、样式的多彩、科技的添彩,让泛黄的故纸堆里、博物馆展示柜中沉淀的历史记忆,转译为可感可知的时代风采,收获更多人的热爱和尊重。

惊喜也来自需求侧的“迭代”,公众逐渐萌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热情和不断提升审美素养。观赏完舞蹈后,有网友留言:“还有多少惊喜是我们不知道的?”从文物斗图大赛到文物雪糕打卡,从三星堆新发现的围观探讨到文创产品的走俏市场,传统文化持续攀升的热度,折射的是公众越来越广泛的参与度。因为喜欢博物馆,选择成为文物摄影师,在镜头里穿透时间;因为热爱传统建筑,选择在自家小院里,用榫卯技术复原经典;因为醉心非遗传承,选择拜师学艺,在非凡技艺中感受历史魅力……今天,优秀传统文化有各种各样的打开方式,只要心之所向,定能寻得亲近之道,领略传统之美。

传承与创新,让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里源远流长;互动与共鸣,让传统文化在时代的舞台上大放异彩。近些年来,许多尝试都在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在年轻人里赢得欢呼和掌声。《典籍里的中国》以沉浸式体验展现典籍的魅力,《国家宝藏》将文物背后的故事徐徐展开,“唐宫小姐姐”从古老画卷中走出……一次次播放点赞,一条条留言评论,观众既成为走近传统文化的接受者,又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岁月洗礼的古老文化由此展现出鲜活的生命力,思接千载的当下观众由此徜徉在丰富的文化宝库。

当然,节目火了、人气高了、文创产品卖脱销了,并不意味着就要一拥而上、千篇一律。让更多人爱上优秀传统文化,唯美的情境、精致的设计、宏大的场面只是其次,观众心灵深处的认同才是关键。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开掘历经千年的旋律、故事、姿态、图像等,用忠于历史的讲述、属于当代的表达,进行各有机杼的书写,才能展现传统文化的感染力,催生更多打动人心的自觉赓续,真正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坚持做文化的我们,遇到了正在坚持等文化的他们”。来自文化从业者的坚守与执着,终将创作出现实与历史相得益彰的佳作。让那些积淀着历史烟云、凝结着先贤智慧的经典作品“热起来”、文化遗产“活起来”,观众进行的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国家和民族延续的将是“亘古亘今、日新又新”的发展。

六、扫码点餐,是方便的借口,还是不便的入口?

生活中,不管是下个馆子,还是买杯奶茶,手机扫码点餐早已成为消费者的习惯。然而最近有新闻报道,不少扫码点餐都需要顾客授权信息或关注公众号,一些扫码点餐软件或系统开发商宣称,想要获取顾客的哪类信息可以自由设置,只要建立独立的服务器和数据库,顾客数据就能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扫码、登录、授权、选定、下单、结账……与传统的人工点餐相比,扫码点餐优势不小。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这种减少接触、线上操作的做法更有其积极意义。对消费者来说,扫码点餐减少了对服务人员的依赖,也避免了挑选菜品时间过长的尴尬,既能节约时间也能方便选择。对商家来说,在一定程度上,扫码点餐还能节省餐饮行业人力成本,提升客户粘合度,何乐而不为?

不过,硬币都有两面。“知情同意”的扫码点餐再方便,消费者也担心个人信息和隐私安全会一起“扫没了”。尽管市场上大多的餐饮店面都保留了人工点餐这一渠道,然而架不住商家的推荐和扫码点餐的便捷,消费者扫码下单的情形非常普遍。而就在“扫一下就下单”的背后,消费者近乎无感知地“让渡”了自己的信息,市场、商家则是乐见其成。毕竟,购买扫码设备的成本较低廉,消费者扫码关注店面既能快速拉新涨粉,还可以对庞大的消费者进行数据画像和精准营销。一来一去,扫码点餐的重点似乎并不在于“点餐”,而在背后所授权的种种信息和数据。

更值得重视的是,这些采集起来的数据,大多掌握在系统软件开发商的后台或者商家手中。他们的数据安全保障能力和防泄漏水平如何,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扫码点餐”的行为,客观上放大了消费者隐私泄露的风险。没有得到有力保障的个人信息,容易成为电信诈骗、兜售营销的工具。原本致力于“方便”的扫码点餐,无形中成为了“不便”的入口。

说到底,扫码点餐只是一种全新的服务形式。既然是服务,就应该注重消费者的消费体验和服务质量,而不能夹带私货,让扫码变相成为获取客户信息的工具。然而,在当前的商业活动中,仍然存在个别要求顾客强制授权的情形,不明确告知信息使用目的和注销方式,过度采集姓名、电话号码等状况也依旧存在。

要眼前的便利,更要长远的保障。对此,国家相关部门、行业协会和地方监管部门针对扫码点餐展开了持续治理。比如,《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中就提出,对于一些敏感的个人生物特征信息、位置信息、个人行踪等,必须要逐项授权,取得消费者同意。中国消费者协会今年3月也“点名”扫码点餐,称技术进步应当让消费者享受发展红利,而不是成为经营者商业欺凌的工具。除此之外,在不少地方,也出台了相关条规定,展开了市场监管执法行动。种种“查漏补缺”的举措,目的就是要确保扫码点餐始终遵循合法、正当和必要,始终在正确的法律轨道内运行。

如今,我们已步入智能手机时代。但用什么方式点餐下单,商家应把选择权交给消费者,而扫码点餐更要注重消费者的信息安全和权益保障。在完善法律和行业协会倡议之外,不妨把日常监管的关口前移,对“扫码侵权”和其他违法行为坚决说“不”。如此,才能逐步构建起安心、放心的消费环境。

七、消除百年时差,他们就是我们同龄人

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中国电影的发祥地,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以电影《1921》作为开幕影片,展现着这一“初心之地”的红色印记,也表达着对百年前一群风华正茂的“点火者”的深情礼赞。

《1921》以细腻的故事和细节,展现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开天辟地”大事件的过程。阅读马克思主义文献时求知若渴的神情,罢工抗议中愤怒的呐喊,谈及革命理想时神采飞扬的面庞……构成了当时中共一大参会人员最生动的模样。宏阔的历史中,既有大江大河,也有暗流涌动,共同汇就一个时代的景深。大历史中的小细节,更能给予人们深刻透彻的领悟与震撼人心的力量。

虽说电影是艺术与现实的交汇,却足以使荧屏前的观众与历史人物产生感同身受的链接。百年前,正是这样一群平均年龄不过28岁的年轻人,怀抱着坚定的信仰,从五湖四海而来,肩负着救亡图存的使命,突破各方势力的阻挠,相聚在上海,让一个新的革命火种“在沉沉黑夜的中国大地上点燃起来了”。他们中,有的人为革命身陷囹圄,却不改救亡图存初心;有的人冒着被抓的风险,重返被查封的印刷厂印刷杂志以启民智、聚民心;有的人投身工人运动,领导劳动人民群众奋起抗争,头破血流也不后退一步……历史已经足够波澜壮阔,不需要复杂的表达,即便以平实的镜头语言呈现也能有强大的感染力。

从1921年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走过了整整一百年的历程。如果将这百年时光折叠,与活跃在历史上的革命先烈见上一面,就会发现在这一时期他们也只是和你我同龄的年轻人。他们以青年之热血和无畏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着,也感染和指引着一代代青年树立远大志向,继续奋斗前行。今日,无数年轻的身影依然活跃在国家和民族最需要的地方。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驻村干部双脚扎进泥土,挥洒着青春的汗水与智慧;建设科技强国的道路上,青年科技工作者潜心钻研,助力九天揽月、深海探秘梦想成真……尽管我们不能一一唤出他们的名字,但丝毫不影响我们心怀敬意。来自各行各业的年轻人,在自己的岗位勉力耕耘,汇聚成了强国富民、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投身革命历史洪流使人伟大,但回归生活,他们也是你我一般的平凡人,有鲜活的性格和饱满的情绪。影片里,志同道合的革命者也会因为具体问题的分歧争得面红耳赤;在回忆起高中举人的同乡面对封建强权却无法抬头做人时,何叔衡也会委屈流泪;刘仁静等年轻人初到上海,也会被繁华夜晚吸引,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真实的情感流露,伟大的形象变得更加有血有肉,我们也更能知道他们以平凡之小我,投身伟大之事业的不易。百年岁月苦难辉煌,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从改变中国命运,到挺起中国脊梁,再到书写中国奇迹,一代代青年奋斗的身影同样打动了无数人,也让人们更加珍惜今日生活的来之不易。

青年是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的力量,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创造新的历史,是致敬历史最好的方式。今天,我们不用面对烽火硝烟,也鲜少会有生死抉择,但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把每一项平凡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在自己的岗位兢兢业业,发光发热,正是创造伟大事业的第一步。

八、文和友、和平菓局、1192弄……你愿意为场景买单吗

你或许没去吃过文和友,但这个名字你多半不陌生。长沙文和友平均每天接待2万顾客,平均排队时间超过3小时;入驻广州文和友的一家店铺,开业时每天营业额超过4万元,排队接近4000号;“超级文和友”在深圳开业时,在线取号超过5万人,堵了整整一条街……如此盛况成为大众关注的一种现象。

从主打炸串和小龙虾的小馆子,到长沙的总计7层楼、占地超过2万平方米、开设文化展览的餐饮综合体,再到走向广州、深圳并还有多个城市开店计划,同时拥有不少小吃子品牌和文创周边的餐饮IP,文和友的发展故事,已经不是早年媒体报道中“草根发家”那么简单。文和友很火,这毋庸置疑;但对它的评价,已现两极分化。喜欢的能从食物好吃夸到情境消费场景新颖,吐槽的则抓着食物不顶尖、环境假复古、排队打卡人太多等槽点。尤其是一些新店,火了没多久就“遇冷”,还有不少商户选择退出,这也说明了文化加持的餐饮不能靠简单复制,而要因地制宜。

网红商店大排长龙,在餐饮行业早已不是新闻。前有海底捞、喜茶,现在有文和友、茶颜悦色,背后则是网红餐饮的起起落落。但一波潮流来了,就大排长龙、资本涌入;这波潮流走了,顾客和资本就渐渐趋冷——“网红如何才能长红”,一直萦绕在经营者的脑海。只是,在网红餐饮冷热交替中,消费者的阈值也被逐渐抬高,因为总会有更新潮、更出圈、更离奇的网红店在等着他们。这也启示人们,一味靠场景驱动,往往猎奇容易、复购很难。用户新增快但难以留存、到了新地方容易水土不服,这是许多网红店需要共同迈过的难关。

靠着文化记忆打造品牌,并非文和友独有。北京有“和平菓局”,以四合院、旧时商铺和胡同等微型场景,还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北京;上海有“1192弄”,通过轮船、黄包车、有轨电车等元素,再现民国时期的老上海……让老一辈缅怀青春,让年轻人体验新奇,“城市的怀旧消费”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虽然具体内容不同,但整体都瞄准了怀旧、复古、沉浸式。比起早年间的美食城、小吃街,现在的餐饮主题街区或者餐饮超级大店已经不再满足于色香味俱全,而是瞄准形、声、闻、味、触的“五感”,把餐饮做成集成策展、休闲的综合体,甚至成为响当当的IP。

一个有意思的点是,这些“新兴物种”的选址布局,往往体现出顺应需求更迭、客群更新的一面。比如第一家超级文和友,选址在长沙市海信广场,盘活了这个原本已经走下坡路的商场,巨大的溢出效应带动商场升级扩建并成长为文旅新地标;和平菓局的前身,是王府井百货的尾货打折区,改造后迅速扭转颓势,一度达到了进门要限流的盛况。从购物吃喝到与休闲娱乐一体化,从注重消费体验到社交需求崛起,年轻消费群体的成长和消费模式的升级,也深刻地影响了消费场景的布局。比起简单的贩卖商品,现在的商场和店铺,更多要提供一种综合化的、重服务和体验的消费配套。

话说回来,主打餐饮的,不管是超级综合体还是餐厅,能否做得长久,核心竞争力还是食物。附着其上的环境、氛围和情感投射创造了新的价值,但讲故事、造氛围永远不能替代对于产品和服务的深耕。“农村已经科学地长出了城市”“城市又艺术地长出了农村”,有首歌中这样唱道。其实文化也好,情怀也罢,不应该只是一层用以圈粉、博眼球的外衣,不然再红的网红店,也只能沦为到此一游、用后即弃的一次性消费。


标签组:[鎵爜鐐归] [鏂囧拰

上一篇实践20号直接进奔月轨道!卫星打高3.2万公里,目的不同寻常

下一篇欧洲,空间局,中国,嫦娥三号,登月,采集任务信号

相关阅读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