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图的阴阳本源

首页 > 文化 > 正文
2021-05-11

发表自话题:阴阳八卦图简单解释

太极图的阴阳本源

我们走得太远,而忘记了为什么要出发。——纪伯伦



那些文人雅士啊,引用典籍典故时,头头是道,总是圣人前和圣人后,最终在不断重复解释的死循环中落下文化的俗套。他们比大众多读几本传世的书,凭着舌灿莲花的本领,投机取巧地抚慰着人们空虚的心灵。然而这些书,远远不够。

我们尊重古人的思想,就要尊重他们的本意,更需要尊重他们时代的局限性。以今人之心过度升华或玄化古人的思想,并不可取。古人在理解更古的人的传世作品时,因当时的传播条件,误会的可能性会很大,久而久之,我们后来的人,就越来越找不到原本的“初心”。

研究中国的文化,尤其是语言文字、哲学思想、数术、民俗、神话传说等,有两门学科相当重要,那就是:考古学和中国古代天文学。纯文科生一般很难有能力以实证的思维、综合的推理来追溯古人思想演化的过程,以“文化”作为贴金手段的某些人,更是不假思索人以讹传讹。

如今我抛砖引玉,分享浅薄的学识,从太极的阴阳说起……

阴阳是中华文化传承已久的哲学思想,阴阳是一种以简易成其博大的哲学。究竟是太极催生了阴阳思想,还是阴阳思想催生了太极?我想,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太极究竟是如何获得的图案呢?古人是凭空想象的还是有所根据的呢?

《易传·系辞上传》记载:“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孔颖达疏:“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上古的先民,没有时间和空间的观念,思想一片混沌,思想有多混沌,人类心中的世界乃至于宇宙就有多混沌。到后来,传说中的华夏始祖之一的太昊伏羲氏(据考古学和历史学,伏羲身份有待考证),站在前辈智者们的肩膀上,立杆测日,画出先天太极图(太极图的前身)。


图一

一年365-366天,每一天都记录日影的数据,将这些数据点按照古人的思维连接起来,就成为了最原初的太极图。进而太极生两仪,阴阳始分。

延伸知识:在四时规律被应用之前,我们的祖先直接观察到的是日出和日落,白天和黑夜,夏至点和冬至点(阴阳)。因此很久以前,祖先的历法一年只有春秋两季。为什么我们以“几度春秋”而不是以“几度夏冬”来形容年岁,其原因莫过于此。

太极图生成之前,智慧的先知们也逐步发现了四时的规律,在一年当中,日夜平分有两个点,就是春分和秋分;白天最长有一个点就是夏至,冬天黑夜最长的有一个点就是冬至(在太极图中能看出来),四个点产生了四象(四个象限),所以两仪生四象。



图3

而后,八又增加四而成为十二,十二月,十二时辰观念确立,十二乘以二为二十四,进而二十四节气观念确立。


图4

太极的阴阳本源是:人类立足于地球,观测太阳一年之内两次经过日夜平分点(春分与秋分)的往返运动(本质上是阳光直射赤道两次),从而产生了上半年阳生至阳极,下半年阴生至阴极的“阴阳”运动。太极图是阴阳此消彼长的图像表达(当然演化至今,阴阳思想的内涵远不止原本的那样)。

详细说明:


图一


图2


图4

如图2所示,冬至点是1,夏至点是中间的13,13这个点有一根立杆,参考图1所示,冬至正午日影最长,所以日影点在1(图2),夏至正午日影最短,在北回归线上的就是没有日影(在其他纬度日影最短时就可经过换算,映射成中心点13,或者是让圭表倾斜一个角度,让夏至正午太阳针对斜立杆没有日影即可),夏至点在于立杆点13,14是夏至的后面一个节气小暑,古人并不是将小暑文字的表述定在夏至的顺时针方向(实际上看数字所在的点),而是定在了冬至的逆时针方向(请看图1),这样的映射处理,才能体现阴阳始分之思想,形成阴阳相对的太极图。空心原点实际上是冬至的复归点,代表测日影之始。在上古时代,曾经是以冬至作为一年的开始,流传至今仍有这样的俗语:“冬至比过年大。(粤语说就是冬至大过年)”如图2所示,把24节气的24个特征点,加上复归点,用平滑的弧线连接,就勾勒出先天太极图的线条,将左上半部分以阳表示,右下半部分以阴表示,然后古人做了一下调整,将右半部分的节气上下倒转,从圆周上形成24节气的顺序循环,冬至为一阳之初动,阴极而阳生,夏至为阳极而阴生,结合图4看,冬至点是黑色之极,白色开始的点,夏至点是白色之极,黑色开始的点。

标签组:[文化] [国学] [太极] [阴阳] [冬至

上一篇呼市一高三数学教师画"神板书",解释三角函数"亲子关系"

下一篇易学家李亮德:教你一分钟学会周易八卦图,晓阴阳懂乾坤!

相关阅读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