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太极图》与《八卦图》实为《阴阳八卦图》(上)_武医佛_232_新浪博客

首页 > 文化 > 正文
2021-05-11

发表自话题:阴阳八卦图简单解释

 

《太极图》与《八卦图》实为《阴阳八卦图》(上)

                                                                                                                          尚古玉

 

 

 

 

世传《八卦图》,迄今所见,至少有三个。宋代朱熹的《周易本义》中有两个:《伏羲八卦图》(见图一)和《文王八卦图》(见图二),第三个载于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中(见图三)。若根据马王堆帛书《周易》中的《六十四卦图》里“八经卦”的方位,还可画出一个《帛易八卦图》。其他样式的“八卦图”,民间流传的大概还有,因不常见,此不赘谈。

众多的《八卦图》,其共同点是:卦名与卦象一致,即乾为    ,坤为    ,坎为      ,离为    ,兑为      ,艮为     ,震为    ,巽为     ;不同之处则是:各图中八卦的方位及次序别有一套,且看卦的方法也不一样。同为“八卦”,何以有多种图式?众多图式中,哪一个为正宗?哪一个为误传呢?

造成图式混乱的原因,一是古图失传,后人补画有误;二是有图不识,乱加解释。其实,古《易》画卦之初,“八卦”只有符号或卦象,并无其名,更无解释文字。其原因,一是上古符号时代,没有文字,无法命名;二是“八卦”含义众多,不便命名,以免误会。如《连山易》的“八卦”代表“八山”和“八象”;《归藏易》中则代表“八物”和“八态”;《乾坤易》中又代表“八形”和“八气”。到《周易》时,给“八卦”起了八个名号:乾、坤、艮、兑、坎、离、震、巽,以代表天、地、山、泽、水、火、雷、风,以及父、母、君、臣、男、女、长、幼等等。一般来说,“八卦”象征“宇”与“宙”,即空间八方(正东、东南、正南、西南、正西、西北、正北、东北)和时间八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因“八卦”含义繁多,明哲的古人便只画卦爻而不定其名,也不附解释文字,免得画蛇添足,弄巧成拙。因为“易道周普,无所不备”(郑玄语),源于万物,化于万象,高度概括,一言难尽。因此,古哲画而不说,既是聪明做法,也属不得已而为之。而此等《易》之真昧,只有后唐道士陈抟味得。

明代笔记《焦氏笔乘》所载《陈抟易说》曰:“象卦示人本无文字,使人消息吉凶嘿会。希夷先生曰:羲皇画八卦,重为六十四,不立文字,使天下人嘿观其象而已。如其象则吉凶应,违其象则吉凶反。此羲皇不言之教也。《易》道不行,乃有周、孔,周、孔孤行,《易》道复晦。盖上古卦画明,《易》道行;后世卦画不明,《易》道不行。圣人于是不得已而有辞。学者一著其辞,便谓《易》止于是,而周、孔遂自孤行,更不知有卦画微旨。此之谓买椟还珠,由汉以来皆然。《易》道胡为而不晦也!”

可见,上古传《易》,只传图画。卦象之意,默然会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更不能著辞,“一著其辞,便谓《易》止于是,”形成一孔之见,不免以偏概全了。即便是圣如文王,贤如孔丘,也难逃其责。但,这也不能全怪周、孔,彼时之前,已“卦画不明”、“《易》道不行”了。这情形,庄子当年便已指出:“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庄子天下》)天下大乱,卦画失传,百家争鸣,各执一偏,《易》道复晦,后世茫然。于是,孔子叹曰:“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礼记•礼运》)可见,孔子之时,《易》道已晦,上下求索,仅“得坤乾焉”。知其名而不知其实,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圣人毕竟谦虚,“述而不作”,选编世传《易》说为“十翼”,流传于后。后人则以圣人之编为准绳,“便谓《易》止于是”,“更不知有卦画微旨”了。

汉代去上古不远,汉易学家如孟喜、京房、费直、郑玄、荀爽、虞翻等注《易》,还尚存不少古《易》真义。但汉代以后,“我注六经,六经注我”,特别自王弼解《易》,“舍象取意”,搞得古《易》面目全非。其后,又经晋武帝、北魏孝文帝、隋文帝、隋炀帝等历代皇帝昭令焚毁“图谶”,致使“图、书”、“卦画”之学尽绝。至宋,蔡元定、朱熹高价搜购民间遗传之“卦图”,审校刊出,于是便有伏羲、文王两种“卦图”行世了。既有两种“卦图”,为便于区别,根据时间先后,分别称之谓“伏羲先天八卦”和“文王后天八卦”。于是,“易学”便分为“先天之学”和“后天之学”了。

据朱熹《本义》所言:“伏羲四图,其说皆出于邵氏。盖邵氏得之李之才(挺之),挺之得之穆修(伯长),伯长得之华山希夷先生陈抟。”但有人考证,陈抟作图是参考东汉《周易参同契》和唐《真元妙经品》中之图。如朱熹便曾说“希夷之学源出《参同契》”。(见注一)但比较《参同契》中《八卦图》的八卦方位,与朱熹刊定的伏羲、文王两个《八卦图》均不相同。此种混乱,便是“后世卦画不明”所造成的。

“象卦示人本无文字”,卦画一旦失传或失真,便“易道复晦”了。朱熹虽然搜集到不少“卦图”,无奈不辨真伪,不得已,只好先按《说卦》之辞来加以鉴定了。

通行本《说卦》云:“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乾为天,坤为地;艮为山,兑为泽;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因此,邵、朱将根据乾与坤、艮与兑、震与巽、坎与离两两相对、相错而画成的《八卦图》定为“伏羲八卦”,或称“先天八卦”,义为最早的《八卦图》。

关于《说卦》之文的真伪,历代史家多有怀疑。东汉王充在《论衡•正说篇》说:“孝宣皇帝时,河内女子发老屋,得逸易礼尚书各一篇,奏之皇帝,下示博士,然后易礼尚书各益一篇。”所说“易益一篇”,即《说卦》也。因为《隋书•经籍志》也说:“及秦焚书,周易独以卜筮得存唯失《说卦》三篇,后河内女子得之。”所谓三篇,即《说卦》兼含《序卦》、《杂卦》。其后,历代都有学者论证《说卦》、《序卦》、《杂卦》三篇系东汉后儒家所为,以凑成所谓《十翼》。现在看来,怀疑有理,因为近年发掘出土的西汉《帛书周易》中,就没有《说卦》、《序卦》、《杂卦》三篇名目。但与“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这句话相近的话,却存于《帛易》的《系辞》中,其言曰:“天地定立(位),[山泽通气],水火相射,雷风相榑(搏)。”可见后来的《说卦》抄自早先的《系辞》,因为《系辞》原文古朴,且四言一句,整齐划一。而《说卦》却将“水火相射”误抄为“水火不相射”,显得凌乱不一、画蛇添足。虽有错讹,两段话的含义基本一致,均能体现《伏羲八卦图》“两两相对”的定位原则。

但我们看所谓“文王八卦”,据宋儒说也是参考《说卦》之语画成的。其语曰:“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按震、巽、离、坤、兑、乾、坎、艮的顺序,顺时针旋转排列八卦方位而画成了“文王八卦图”(见图四)。

这种画法对吗?我们看《说卦》这段话(“帝出乎震……成言乎艮”)的上文是:“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烜之;艮以止之,兑以说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这段话的下文又是:“乾为天、为父,坤为地、为母;震为雷、为长子,巽为木,为长女;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上下两文明明都是乾与坤、艮与兑、震与巽、坎与离两两相对而言,理应“相对排卦”以成图,且“伏羲八卦”即是依此原则确定八卦方位的。(见图五)所以,《八卦图》的定位原则本是“两两相对”,至少伏羲时代便是这样画《八卦图》的。

而后起的所谓“文王八卦”却偏偏违背“两两相对”定位原则,而以“依次旋转”的原则来定八卦方位,岂不别扭?!于是,我们对“文王八卦”定位所依据的“帝出乎震……成言乎艮”这段话,不得不提出怀疑。我们如打破“旋转定位”的所谓“文王画法”,联系《说卦》上下全文及《周易》精神,重审这段话,便觉出这段话里的前后语句的语义不大衔接,其语序排列似有不当。我们如大胆将语序调整一下,似乎更顺理成章:“帝出乎震,齐乎巽;劳乎坎,相见乎离;说言乎兑,成言乎艮;战乎乾,致役乎坤。”除了“劳乎坎,相见乎离”一句有点费解外,其他几句都文通字顺:“出乎震,齐乎巽”,(出-齐)“ 说言乎兑,成言乎艮”,(说言-成言)“ 战乎乾,致役乎坤”(战-致役);这样一来,震与巽、兑与艮、乾与坤、以及坎与离,正好两两相对。于是,这段话与上下文也便衔接起来了。因为《说卦》全文,除了这几句别扭外,通篇都是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即乾-坤、震-巽、坎-离、兑-艮,皆两两相对而言,这四组八卦的关系应是相反相对的。《周易》总体精神也是矛盾双方,对立而统一。

如此看来,通行本《说卦》中的“帝出乎震……成言乎艮”这段话的语序排列有误。出现这样的错误很正常,因为《说卦》出现于秦皇焚书之后,可能凭前人的记忆和传言而编辑成书,其中错一两句话,当然不足为奇。但若错上加错,以此错话为根据来为八卦定位,问题就出大了。差之毫厘而失之千里,于是在“伏羲八卦”之外,又凭空出了个“文王八卦”,致使“八卦”裂变为“先天”和“后天”了。其实,“八卦”只有一个,即相对定位的“伏羲八卦”,所谓“文王八卦”实系误传,它既不符合《周易》总体精神,又不能衍生出“六十四卦”。因为,不管是宋书“六十四卦图”,还是汉帛“六十四卦图”,我们都可根据“两两相对”原则,反推出“相对定位”的“伏羲八卦”。而“文王八卦”与“六十四卦”实在是无法互推互演,这所谓“文王八卦”实乃后人误传,不足为凭。怪不得陈抟指责“周、孔遂自孤行,更不知有卦画微旨”呢。

我们说“伏羲八卦”画的对,只是大体言之,因为它符合《周易》“对立统一”之总体精神。但若要深入探讨的话,其中尚有不少问题值得商榷。我们若将朱熹《本义》中的“伏羲八卦”与《参同契》中的《八卦图》加以对比,问题就出来了。(见图六)

我们看两个《八卦图》的八卦方位完全一致,既符合《帛易•系辞》所言:“天地定位,山泽通气,水火相射,雷风相搏,八卦相错。”又符合邵雍所言:“乾南,坤北,离东,坎西,震东北,兑东南,巽西南,艮西北。”(见《本义》)但若仔细比较,两图却是大相径庭。区别之处在于:两图的看卦方向截然相反。《本义》卦图是自里向外观看,而《参同契》卦图是自外向里观看。虽然两家自看自图,卦名与卦象是一致的,但若双方站在各自角度看另一方的《八卦图》时,情形就不同了:乾、坤、坎、离四卦的方位不变,而兑、艮、震、巽四卦却相对换位了。因为,卦象从正反两方面看时,卦名虽是八个,而卦象却是六个,也就是说,乾、坤、坎、离四卦象,正反两面看都一样,卦象与卦名一致;而      、   两卦象,从正反两边看,却生出四个卦名:兑、震、艮、巽,(见图七)。

 

 

因此,《本义》“八卦图”与《参同契》“八卦图”的八卦方位虽然一致,但艮、兑、震、巽四卦的卦象画法则不相同。也就是说,看卦名,八卦方位似乎一致,但若看卦象,艮、兑、震、巽四卦的卦象正好相反。严格讲,这四卦的卦象一变,卦名与方位也相应改变了。若取《本义》的立场,从里往外看《参同契》“八卦图”;或取《参同契》的立场,从外往里看《本义》“八卦图”,艮、兑、震、巽四卦的方位便相对互换了。所以说,用甲方眼光看乙图,或用乙方眼光看甲图,都不成体系。因此,两家最好还是自以为是,才能自圆其说。自看自图,都是既符合八卦“相对定位”原则,又符合邵雍所说的八卦方位:“乾南,坤北,离东,坎西,震东北,兑东南,巽西南,艮西北。”

虽然两家都能自圆其说,但两个《八卦图》的卦象画法却无法统一。而造成二图卦象画法不同的原因,大概就是上古卦图失传,而“卦画不明”。后世补画卦图,只是根据《说卦》之辞和民间传言各画其图。虽然都符合“相对定位”原则和八卦方位,但基于各自的立场、角度的不同,便产生了不同的观点和方法,于是,随即出现了卦象画法的迥异。自立往外看,还是自外往里看,这立场和观点的不同,大概也就是儒、道相异之处吧。

朱熹乃是儒学大师,而《参同契》本为道家经典。儒家“入世”,重“方内”;而道家“出世”,重“方外”。儒家讲究社会伦理,自称“君子”(君之子)、“臣民”,循规蹈矩,不逾雷池;而道家研究天道自然,自呼“山人”、“神仙”,散漫超脱,逍遥“方外”。于是,一个自地下向天外仰观,一个自天外向地下俯视。因此,由两家看世界的立场、原则之不同,便产生出不同的观点和方法,于是,“八卦图”的识别和画法便有所不同了。

附图:

 

(附图若不显示,可到本博《相册》中的《论文附图》中查看)

   

 

 

 

 

标签组:[国学] [阴阳八卦图] [八卦图] [易经] [后天八卦图] [

上一篇【学习AI之路】第一篇,绘制简单太极八卦图

下一篇八卦:看似简单却又包罗万有它是阴阳交合形成的八种形态

相关阅读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