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历史解读者:看官史要辩证 历史八卦需考证(组图)-搜狐滚动

首页 > 文化 > 正文
2021-05-11

发表自话题:解读八卦图


  曾几何时,白话说史已成时尚,从《明朝那些事儿》到《这才是春秋》,从《不容青史尽成灰》到《正说清朝十三帝》……

  历史,不再是课本上枯燥的“意义”,更多的时候,它被颠覆了解读方式和历史视角,变成了一种颇有幽默花边的“故事”。

  民间写史读史的热潮,已然形成,然而历史又该如何解读,却又成了一个新的问题。

  近日,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了《一言难尽:两汉历史现场》和《一言难尽:明与前清历史现场》的作者张嵚,与他畅谈起民间写史背后的故事。

  本版撰文 记者 李解

  历史“花边”也需考证

  说起张嵚,他的身上似乎有很多抓人眼球的“标签”:1999年山东省高考作文满分获得者、土生土长的济南“80后”、民间历史解读者、当红网络作家、自由撰稿人……

  但是更多的时候,在张嵚自己看来,自己不过是“一棵在历史的故纸堆里生出的草根”而已,但是就是这样一个草根,凭着自己对历史的满腔热爱,却接连写出了《快餐品历史》、《就这样收复台湾》、《不容青史尽成灰》、《一言难尽》系列历史作品,成了一名备受关注的民间写史者。

  山东商报:你之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过,你的《一言难尽》系列作品中,有非常多的历史“花边”信息,其实利用历史的“花边”作为噱头的作品很多,但是在史学界大家似乎一直在讲,历史是不可戏说的。你觉得这会矛盾吗?

  张嵚:当然不会,因为我认为,即使是历史的“花边”、“八卦”,我也会去认真地考证。比如说在《一言难尽》里,有很多“花边”信息:“明朝人类第一座石油钻井平台”、“影响欧洲文明的大明中国热”等等。这些信息都来自于各种史料的记载,可以说每一个字都是有据可查的,既有官修正史,也有各种的史料笔记,甚至是同时代人的笔记内容。这也是我的一个态度,就是即使是写历史“花边”,也要用严肃的态度来写。

  山东商报:但是这种“严肃”的态度,是否会让历史重新变得枯燥起来?因为很多人不愿意读正史,就是因为它的枯燥晦涩。

  张嵚:我觉得花边严肃化其实恰恰就是要回避历史的枯燥,很多学者们看待历史有一个误区,认为什么是历史?历史要有伟大的意义,要有前进的动力这才是历史,帝王将相是历史,王朝更迭是历史。

  其实我觉得历史的本质就是千千万万与我们一样的有过喜怒哀乐的人,他曾经有过的生活,有过的风花雪月海誓山盟家长里短,这一切都是历史。花边也是历史的一部分,所谓的严肃的历史花边并不是说把花边总结成伟大的意义,光荣的思想或者说是非常重大的主角。而是我们非常真实的还原历史的一种精神。.

  比如说明朝时的北京保卫战的主角于谦,小时候很多课外书和课本上都说他在决战前夜如何如何的英勇,要尽忠报国什么的。其实后来我查了很多史料发现,决战前夜于谦没有开什么动员大会,而是在写诗,而且是写给自己已经故去的妻子的诗,诗的内容也不是为国尽忠,而是表达对亡妻的思念。这样的故事写出来,其实也很感人,也很能打动读者,而且让大家会觉得于谦这个人更加的真实。

  “官史”也要辩证的看

  无论是最初的《品三国》、《明朝那些事儿》,还是后来兴起的各种解读历史的书籍,一个可以确信的观点是,这些民间写史者,在用一种颠覆的方式重新去看待历史、解构历史。

  通俗易懂的语言,新鲜的视角,是这类解读历史作品近年来爆红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争议也因此产生很多所谓的解读者,大多未受过专业的历史教育,他们所解读出的历史,是否准确?

  山东商报:其实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对于同一段历史的解读可能就会有所不同,那么你如何保证你的解读是“公正”或者是“较为准确”的?

  张嵚:你说的这个问题很好,其实不光是野史,即使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所谓正史,也有很多偏颇的东西,因为很多史书都是后朝给前朝修订的,比如说《隋史》是唐朝人修的,所以说很多正史在修的时候,就是以后人的历史观和立场来讲述这段历史的。

  所以说作为一个白话写史者,不能仅去参阅正史,还需要搜集阅读各方面的资料,就好像是一个法官断案一样,不能只听原告一家之言,还要听被告的,还要听律师的,还要听证人的,把这些素材搜集起来相互比较,再下判断才是公正的。举个简单的例子,明英宗“土木堡之变”被俘虏,这一段历史是清朝人张廷玉等人修的,出于“为尊者讳”的原因,张廷玉在修这一段历史的时候说,明英宗被俘后,不管走到哪个地方蛮夷们都毕恭毕敬不敢加害,以“帝王气度”折服了蛮夷。但是其实如果我们查一下同时期蒙古那边的史料就会发现,当时俘虏明英宗的目的是“勒索赎金”,那么那些蒙古的王族之所以会对明英宗好吃好喝好招待,无非是希望通过这个“肉票”来获取高额的赎金,所以说这才是历史的真相。

  因此我的看法是,作为一个历史的解读者,哪怕是最官方的东西,也是需要我们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考证它。

  山东商报:那能说说你解读历史的标准吗?

  张嵚:就我而言,我是用一个传承到今的儒家的价值观来看待历史,就是三个字:忠,义,侠。可能时代不同,道德观不同,但是最起码的道德观应该是传承至今的。

  比如说唐朝安史之乱时,张巡固守睢阳这件事儿。他当时为了固守睢阳城,居然将战死者的尸体充作军粮,这种行为不仅是现在,即使是在当时也是丧尽天良、灭绝人性的,但是如果我们根据当时的情况来分析一下:如果当时张巡不这么做,结果就是睢阳城破,然后安史之乱的叛军们会进入江南大地,那么江南的繁华乃至唐朝的稳定和繁华将不复存在。所以说张巡战死之后,唐肃宗对其和其妻子孩子都进行了加封,更将张巡的画像置于凌烟阁上,之后历代对于张巡也有加封。其实对待历史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如果说我们一味的拿今天的道德观念去评判他的话,这就是典型的形而上学,我们应该看到他行为背后所带来的价值而不仅仅是行为本身。

  历史让我们改正缺点

  宋史作家刘羽权曾对张嵚和他的作品做出过这样的评价:“他(张嵚)写的既是历史书,更是励志书。”

  其实翻开张嵚的成长历史我们会发现,张嵚本人的经历就是颇为励志的,虽然不是系出名门,也未受过知名史学家的耳提面命,但是张嵚的作品确如一坛老酒,入口绵薄,却“后劲十足”。

  山东商报:我看过你的履历,好像高考之后你考入了苏州铁路师范学院,为什么毕业之后没有去铁路上工作,却选择了做自由撰稿人呢?

  张嵚:当时做自由撰稿人也是有原因的,从现实的角度来讲,当时“白话写史”作为一种新兴的形式,刚刚开始火爆起来,用一个新的方式来解读历史,是我们这些人喜欢历史的人的一个梦想。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单纯的热爱历史的人很多,大家把解读历史当做一个任务。比如说写宋朝的“高天流云”,他就是纯真的去热爱宋朝,希望把宋朝的教训留给现代人,我也是非常纯真的去热爱历史,希望能够从历史中去学习,能寻找到对今天有借鉴意义的作者。悲观的来说以史为鉴是不可能的,历史的弱点就像人性的弱点一样每次都会重复,因为这些弱点我们改不掉。弱点我们无法去改掉,但是可以改进,可以无限的去接近一个最好的状态。比如说中国历史上每次都会出现很多土地沦陷王朝灭亡的现象:东晋是这样,南宋是这样,明朝还是这样,好像这些都在重复。可是抗战时我们的半壁江山也是沦陷,但我们成功(赶走了侵略者)了,这说明我们的后人是不断的去接受教训,不断接受教训那么就会有改变历史的可能。

  微博体解读历史不怕争议

  最近,张嵚的新作《一言难尽:两汉历史现场》和《一言难尽:明与前清历史现场》正式出版,而在这两部作品中,张嵚也大胆的采用了“微博体书”的方式,尝试用微博体去解读历史,面对可能出现的质疑,张嵚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

  山东商报:其实作为媒体人来说,我们都知道这样一个问题,即微博是一种碎片化信息的方式,任何一个信息,微博都可能会将其彻底的碎片化,然后将其中的某一个碎片化信息作为主要信息传播,那么作为解读历史的作品来说,尝试这种微博体,是否会引发一些误读呢?

  张嵚:碎片化历史会出现问题这是我早已有思想准备的,这毕竟是一个全新的尝试。我希望看了这个书的人能指出有哪些错误,这点我不会感到惊慌反而会感动坦然有错就改。另外一点,微博体的碎片化,我的感受是跟很多朋友截然相反的,如果碎片化能够做好的话,就像潘长江的台词浓缩的就是精华。比如说大家喜欢读《三国演义》,喜欢读里面的一些故事,其实这些故事就是一些碎片化的信息。在我看来,最古老的微博体作品其实是《论语》,每一段都是很短很短很碎片,但是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我的作品可能无法治天下,但是我希望我的这些碎片信息,能够引发读者对于历史的热爱和好奇。

  山东商报:其实真正的史学著作是非常枯燥的,那么你觉得作为一个历史解读者,如何让历史接地气?

  张嵚:个人认为白话写史和学术著史只是大家的立足点不一样,从出发点来讲大家都是为了传承历史,考究历史,还原历史。但白话写史重视的是历史的普及度,而专业研究历史的首先重视的是一个历史的精深度。这两点就像我们在学校里上课,一个通俗的小说可以编成小学课本中学课本或者是畅销书,但是一部文学的论文必须是大学的硕士博士研究的范畴。白话写史和学术著史大家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我们在普及历史他们在钻研历史,而这两者也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普及历史才能给历史一片宽阔的土壤,同时研究者只有不断的拿出最新的成果来才能带动白话写史,他的思想上理性上深度上更进一层。双方并不矛盾,相反是相互促进的,如果说两者互相看不惯或者是互相指责的话就是窝里斗了,那毁掉的可能就是整个历史研究的一个大好的局面。来源中国新闻网)

标签组:[历史

上一篇谁能详细解释一下八卦太极图的含义?

下一篇阴阳八卦图的基本释义

相关阅读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