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自话题:星巴克还值得买吗
开始前,先问四个问题,看你是否知道?
1. 为什么星巴克的排队模式和别家不一样,顾客都被要求横向排队,而非竖向?
2. 为什么星巴克陈列柜里的“x云矿泉水”,几乎卖不出去,还天天摆着?
3. 为什么你什么都不买,干坐在星巴克,工作人员也不会赶你?
4. 为什么星巴克的工作人员没那么热情?
一、降低焦虑的方法,是让对方看到过程
星巴克设计横向排队有什么好处呢?
显然,最大的一个好处是,让所有顾客都是面对工作区。
这样,他们能看到工作人员的忙忙碌碌,一杯又一杯调制而出的咖啡,意味着自己那杯也很快来临,焦虑感也随之降低。
反之,你回忆一下竖形排队时的心情,大家都会焦急的望向柜台,心理不停的嘀咕,怎么这么慢?
KFC排队
星巴克排队
这样的情景在生活中很常见,塞车时,你会忍不住把头伸出窗外,想一探究竟。但是,就算你看到塞车的原因,难道路面情况会好一点吗?当然不能,但你心里会好受些。
再比如,曾有个实验,电梯里不显示楼层的变化,里面的人焦虑感立刻上升了很多。所以,你应该明白,为什么大家在电梯里,都统一盯着门上变化的楼层显示,那就是在消除焦虑感。
人是唯一拥有控制感的动物,控制感的获得,不仅来源于对事件进程的显性干预,也来源于对事件的目所能及。
是的,当你在观察一件事物时,就会因此获得了一种控制感。
这在现实中有很多可应用的场景。
如果你是个创业者,就可以考虑如何把内部运作的流程向客户展示,这会极大的提高客户的信任感和参与度。
比如,很多饭店的后厨是全透明的,就是让顾客看到整个过程;再比如,为什么“得到”会把内部例会内容公开,让所有用户看到?就是为了增加用户的参与度嘛。
二、人的主观感受来自于对比
先揭晓答案,星巴克摆放“x云矿泉水”根本不是拿来卖的,而是给你看的。
“x云矿泉水”在星巴克一般标价20多人民币,而星巴克咖啡价格在20-30上下。
所以,“x云矿泉水”只是个陪衬,由此在向你传递一个潜台词:你看,一瓶水都卖20多,我20到30的咖啡还能算贵吗?
这种现象在营销领域很常见,《经济学人》杂志曾说过一个非常经典的案例:
一家杂志社想推出网络版,于是找营销专家策划,专家做了两个方案:
1、购买网络版要56美元;2、购买网络加纸质版125美元;
结果,用户大多会选择56美元的网络版。
但问题随之而来,纸质版的没人买,于是又请来一位营销大师,这位大师给了三个方案:
1、购买网络版要56美元;
2、购买纸质版125美元;
3、购买网络加纸质版125美元。
结果可想而知,大家都选第三个方案,第二个方案其实就是个陪衬。
这一招我们现实中随处可见,如果你留意一下手机话费套餐,就会发现确实存在陪衬者,只为你做决策方便。
这种“陪衬机制”的底层原理,就是诺贝尔得主卡尼曼所揭示的:人类的主观感受主要来自对比。
三、经营如做人,不要太势利
星巴克规定,只要在店里坐的人,都是顾客。
这句话,颠覆了大家对经营的认知。
放眼多数的餐厅、茶饮,很少会让你白坐,没一会儿店员就会问你要喝点什么,如果你说什么都不要,对方马上会说:“不好意思,不消费不能白坐。”
哪怕当下一个顾客也没有,店家也会下逐客令。
这就是格局不够大,只把真正花钱的才当顾客,而忽视了那些潜在的消费者。
人家坐久了,多数人都会花销,这不就有转化率了吗?就算别人不消费,最起码也给商家攒个人气啊,路过的人看到你热火朝天,就有进来的冲动。
你看就是这样,做生意和做人一样。
所以星巴克的理念,来的就是客,现在不消费,但终究有消费的机会。
四、狼性文化不如人性文化
日常中,你也会发现,星巴克的服务员、咖啡师,不像海底捞那般的热情,当然也不是冷冰冰,而是和你平起平坐。
他们不会因为你是顾客就刻意讨好你,这其实就是企业文化的体现。
星巴克中国区人力资源副总裁余华曾说过,企业内部从来不称呼“店员”或“员工”,而是称“伙伴”(Partner),就是想让每个人之间是彼此尊重。
这种人性文化,也许就是咖啡师们不太热情,却又恰如其分的原因。
相比较而言,很多企业崇尚的“狼性文化”,而且“狼性文化”往往会演变成一种“狼狗文化”。
MBA管理学教授说过一句话:“管理就像教育小孩,身体力行大于说教,你对员工啥样,员工也会对客户啥样。”
无论经营还是管理,无论对待客户还是对待员工,都还是回归本性好些。
不能因为员工身处底层,你就飞扬跋扈;也不要因为客户手握财源,你就媚颜百献。
对人实实在在,把该做的做好,比啥都强。
上一篇:是谁给了星巴克涨价的底气?
下一篇:星巴克的中年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