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自话题:一百年前眯眯眼就已经是辱华标志
一场诡异的毕业设计展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是中国最高学府——清华大学的二级学院,由国家文化部直接管辖。
底蕴深厚,名家辈出,早已在国内的文艺界声名鹊起。
无论是影响力还是综合实力,清华美院都算国内艺术院校的翘楚。
学院每年都会在六月举行声势浩大的毕业设计展览,
这不仅是对学生四年学习生涯的检验,
而且对于清华美院这种的高水平艺术院系来说,
更是一年一度的时尚艺术盛典。
但正是这么一场万众期待的毕业设计展却让久负盛名的清华美院饱受争议,引发不少网友的口诛笔伐。
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
毕业设计展需要毕业生将自己设计的毕业作品通过模特T台走秀的方式呈现出来。
学生与院方除了要设计毕业作品还要遴选模特,
虽然展览的核心应该是学生设计的服饰,但这场清华美院的模特真的可以用喧宾夺主来形容。
清一色的眯眯眼,高颧骨,蜡黄脸,画风极其诡异,
有的还剃掉了双眉,化上了极其惊悚的白眼妆。
结合僵硬严峻的表情,气势汹汹的步态,
不知道以为是在暗黑城堡里举办的巫术大会。
原本万众期待的时尚盛典因为模特的“抢戏”瞬间变成了审丑的狂欢。
同时眯眯眼这个样貌的文化含义实在是太过明显,
在西方文化中,眯眯眼已经不仅是对于一种样貌的描述,
而是已经逐渐成为了一种对于东亚人种极具丑化侮辱的歧视符号。
这段设计展览的视频并没有在中国内网发布成功,
而是出现在外网知名的视频网站榜单之上,
视频一经传播,立即激起骂声一片:
作为中国的顶尖学府,不仅没有起到弘扬中华文化的作用,还刻意迎合西方人对于东方人的殖民审美。
同时,更让人感到迷惑的是,
如果说个别模特如此也就罢了,
我们充分尊重艺术创造的独立自主性,
过度的意识形态与伦理道德解读对艺术作品本身其实也是一种伤害。
但清华美院这次选取的数十位模特清一色都长着一副怪异的眯眯眼,
生活中大家见过几个像图中这样如此正宗的眯眯眼的?
眯眯眼只是西方用来丑化东亚种族的工具,我们都十分清楚这种眯眯眼的长相绝对不是中国人的大众长相,
清华美院此举摆明了就是一副有意为之的做派,
网友不禁表示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如此多的眯眯眼也是够难为清华美院了。
这很难不让人感到气愤,
没想到在西方文化中种族歧视意味如此明显的“眯眯眼”形象有一天竟会被国内的顶尖院校视之为掌上明珠,
堂而皇之得被搬到了如此隆重的毕业设计展之中。
眯眯眼:种族歧视的文化符号
眯眯眼为何会招来如此大的争议呢?
因为大家一致认为,这是西方人用来丑化中国人的形象。
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名字了——“傅满洲”。
傅满洲并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而是19世纪英国小说中一个中国人的形象,
而这个形象最显著的特征便是细长的眼睛,蜡黄的脸庞。
这是近代西方世界对亚洲人尤其是中国人的刻板印象,
更可恶的是西方人不仅在外貌上丑化东方民族,更是将中国人塑造成一个恶贯满盈、愚昧无知的恶魔形象并不断加以渲染,
长此以往,眯眯眼、邪恶、羸弱,就是西方对中国人的普遍印象。
当下的欧美,如果有人想要对华裔进行挑衅,其中一个常用动作就是把眼睛挑得细长,挤成眯眯眼的形状。
换句话说,这就是赤裸裸的种族歧视。
虽然如今祖国在不断复兴,用实力让不少自视甚高的洋人闭了嘴,
但刻板印象还是根深蒂固,
西方品牌在选取中国市场的模特时,眯眯眼已经成为了最重要的标准,
耐克618的广告宣传:
19年的杜嘉班纳辱华事件,就是在广告中特意选取了一位眼睛细长的中国女性,
在广告中不断恶意丑化中国人形象,内涵中国的愚昧与落后,
每一帧画面都透着白人至上的优越与对中国人的偏见与恶意。
但今日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面对这些鼠目寸光的洋人我们已经逐渐开始在舆论阵地上开始文化反击,
却没想到作为国内的顶尖高校的清华竟犯了文化软骨病。
西方那一套带有极强殖民色彩的审美终将会被遗弃在时代洪流之中,
我们国内的最高学府,怎么还甘之若饴地迎合这些“洋大人”?
毕业展上为了迎合西方的刻板印象真的是无所不用其极;
清一色的眯眯眼还只在外网发布完整视频。
我们的国家已经实现了经济和军事上的再次崛起,为何在文化上却还是唯西方马首是瞻?
中华五千年积淀的文化瑰宝和如此雅致的古典美学难道就这么入不了这些高材生的法眼?
趣味有不同,审美有高下
随着我们国力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国人开始明白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不仅物质上要富裕,精神文化上也要自强。
况且华夏文明如此瑰丽的文化真的是艺术创作取之不竭的矿藏。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相比于清华美院的文化软骨病,近些年许多爱国文艺工作者不断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创造了许多高质量的作品。
今年端午节,河南卫视以中华古典文化为主题的汇演《端午奇妙游》。
不仅博得了网友的一致赞美,还被华春莹点赞,在国际上也拥有了很大影响。
以《洛神赋》为主题的水下舞蹈表演《水下洛神》:
舞姿曼妙的洛神仙子,在水下起舞,状如敦煌壁画中的飞天。
完美还原了曹植笔下的洛神:“翩若惊鸿,宛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丽人行》节目,不仅让我们享受到听觉盛宴,还侧面展现了当年大唐对日本的文化输出。
每个节目都独具匠心,
将古典美学中阳刚与柔美并存,自信与包容兼具的审美内核完美的表现了出来。
再对比一下清华美院的毕业展,
我们抛开眯眯眼所带有的深层含义,但从美学的角度对作品进行鉴赏,
清华美院这次的作品也与美的标准背道而驰。
有人可能会质疑说审美是主观的,我们没有评判眯眯眼美丑的必要。
这其实是对美学最大的误解,
美是主观的这点没错,但美的评判一定是有客观标准的。
美的本质虽然没有一个最根本的定义,
但许多美学家已经证明了事物对人产生的美感一定是具有普遍性的。
虽然美的标准是含混的,但美感在全人类的心灵中是具有共通性,
美是有标准的,美丑是可以划分出较为清晰的区别的。
美学大家康德认为人类先天都具有对于美的事物的“心灵综合力”,
人类对于美的事物都会有普遍的“共情能力”,
英国美学家夏夫兹博里认为:感性认识的完善就是美,感性认识受到阻却就是丑。
从美学角度去鉴赏清华美院这清一色的眯眯眼也是完全与美绝缘的,
因为它丝毫不能引起我们感知上的任何愉悦。
同时眯眯眼与我国传统美人的丹凤眼完全是两种产物,
红楼梦中描写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洛神赋》: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诗经·卫风·硕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近期同样在开展毕业设计展的“郑州工商学院”将古典审美与现代设计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
如此端庄而又秀丽的妆容才是最能代表中华民族审美的。
我们自古对于美人眼睛的定义从来就不是西方人刻板印象中的眯眯眼,
而且现实生活中真正拥有这种眯眯眼的人群在国人之中真的是极少数,
至于眯眯眼频频出现在西方文化世界中,绝对不是因为美,
而是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和其狭窄的文化视野。
但更令人感到疑惑的,
如此充满偏见的畸形审美竟然在国内的文艺界被视为金科玉律,
眯眯眼的形象还被一群人拥趸为经典,美其名曰“高级脸”,真的让感到无比的荒谬可笑。
趣味有不同,审美有高下,
艺术趣味确实是开放多元的,但审美的评判是有高下之分的。
如此怪异的眯眯眼可以存在于艺术作品之中,但我们可以十分肯定地说:
眯眯眼形象就是丑的,是与艺术的基本原则相悖的!
作为全国知名的艺术院系,这点审美鉴赏能力相信他们还是有的,
那为何还要用清一色的眯眯眼作为展览的主要形象呢?
其根本原因还是骨子里的文化不自信,完全屈从于西方的话语体系之中。
拒绝他者审美,提高文化自信
迎合于西方的刻板印象,用“他者”的视角来衡量自身文化,
清华美院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案例,反映了我国在文化领域存在着的一种思维惯性,
由于西方在近代以来建立了牢固的文化霸权,意识形态渗透无孔不入,
很多人都认为认为西方的审美标准才是至上真理,
在文化艺术方面西方的一切标准都应该被当做金科玉律。
他们落后于时代,不敢挺起腰杆去对抗欧美的审美标准,
也没有意识到,本民族有那么多文化宝库等待着挖掘,对于本民族的文化无比的自卑。
更重要的是脱离人民大众,只流于空中楼阁式的雕琢。
真正的文艺可以是阳春白雪,甚至可以曲高和寡,
但是绝不能违背最基本的艺术原则,要有最基本的判断美丑的能力。
我们可以创新,但一定尊重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更不能脱离人民群众!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虽然随着我国经济、科技、军事乃至航空都已在世界上挺直了腰板,
但在文化艺术上的不自信已经阻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脚步,
“文科落后”无关痛痒,“造不出芯片”才是重中之重这样重理轻文的论调不绝于耳,
但殊不知文化的衰颓才是一个民族真正的悲哀,
我们已经不止一次尝过西方国家“软刀子”的厉害。
文化自信的必要性就更加需要我们用作品说话,
九百六十万平方的大好河山,五千年的文明积淀,
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宝库。
河南卫视《端午奇妙游》的成功,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只有从骨子里自信,才不至于在文化上自动低人一头。
不管是在经济还是文化层面,我们都需要挺直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