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12月5日,冷冽的寒风吹起海面的潮气,吹得人不由一阵战栗。
客船轰隆隆的声响吵得人心烦,轮船经过,带起海面上一阵阵涟漪,快速晕开又很快消失不见。
南京采石矶,李白曾在这里投海自尽,用生命诉说他对这个时代的不满。
而此时,附近的一艘轮船上,朱湘纵身跃下,将自己淹没在冰冷的海水中。任凭船上的人惊呼聚集,他都没有挣扎也没有不甘心。
朱湘中国文坛上也因为这一跳,激起了一层浪花。没有人是不死的,诗人中的诗人,终究成了一缕魂魄。
罗念生说“英国的济慈是不死的,中国的济慈也是不死的。”或许朱湘的精神会永远留下来吧。
然而海面终究会重回平静,数日之后这里会重新行驶过一条条船,没有人会记得那天有一个年轻人,怀着对生活的绝望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最后人们总会说:“百无一用是书生,看来还真是。。。可怜的是他老婆还带着三个小孩子。”
谁又在乎当时的朱湘到底在想什么?他又经历了什么?还有那个失去丈夫的女人,未来该怎么带着孩子活下去。
01
少年成名,杠上徐志摩、闻一多
朱湘出生于湖南,家里排行老五,3岁丧母,11岁丧父,由兄嫂抚养长大。或许正是童年这种不幸的遭遇,造就了他的孤僻性格。
在封建时代的大家族,失去双亲,朱湘本应该和哥哥们关系亲近,但是他的格外耿直、不屈的性格,让他的三哥、四哥总是称其为“五傻子”。
所谓长兄如父,年纪轻轻支撑一家人的生活、一向以父辈自称的大哥,对他的关怀大概只能止步于温饱、读书而已,至于他敏感脆弱的想法,恐怕是没有时间顾及。
但是也不得不承认,朱湘得以继续读书,应该是得益于哥哥的庇护吧。性格不影响他的年少成名。在家乡念书时,朱家小子的才气就已经传遍十里八乡。
直到1919年朱湘考入清华,和杨世恩等人并称“清华四子”,那时候的朱湘还未因为性格吃过大亏。他的诗作刊登在《晨报》《小说月报》上,引得多少人羡慕嫉妒。
鲁迅在清华的日子,朱湘就展现出一个诗人对诗的狂热,还有对艺术的极致追求。朱湘诗作的遣词用句令人惊叹,鲁迅先生甚至称他为中国的济慈。
“白云”、“竹桥”、“幽涧”、“轻舟”在他的描绘里像是焕发出不一样的生机,他用一双澄澈的眼睛看待着周围的一切,那么美好,又那么干净。
人们称他为天才,赞扬他的诗句,他从不否认或有任何谦虚,这本就是该他得的评价。
但是一个恃才傲物的天才,就注定了他将一生孤独,所谓水之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讲的就是朱湘这类天才。
这么干净的眼睛,通常不会容忍任何污糟的事情。在清华学业成绩优异的朱湘,即便被开除仍不可否认他的“英文是特等上等。”但是他却屡屡因为为人处世被抨击。
民国时期的文人,很多还延续着封建时期的含蓄作风,说话通常都会十分委婉,即便看不惯也至多是在文字间用词较为刻薄,但是还会维护相互之间的客气。
即便是朱湘和徐志摩、闻一多失和,朱湘也从当时火热一时的《诗镌》退出。
徐志摩徐志摩也是先将朱湘捧起来,说“朱湘君,应该是大将兼先行”,所谓退出也只是“中途误了卯”。
虽然这个借口很一般,但也能看出徐志摩作为文人,那种万事留有余地的普遍做法。
但是朱湘却如此不一样,他嫌弃徐志摩的诗用词不够精美,可以直接去信叱骂,对别人评价徐志摩,竟然用样貌羞辱“那张尖嘴,就不像是作诗的人”。
胡适和闻一多意见不合,就登报发表《评闻君一多的诗》,字里行间将闻一多痛批到体无完肤。就连对胡适,朱湘也是毫不客气直接说“胡君的诗没有一首不是平庸的”。
虽然往事已经不可追查,但是从闻一多曾在和好友的信中的只言片语,我们看到一个言辞激烈的朱湘。
闻一多在信中写到,朱湘要和“我们大翻脸”,就可以看出当时几个人的关系有多紧张。
闻一多虽然闻一多在给好友的信中批判朱湘“同疯狗一般”,“为人一言难尽”,但是在公开场合,闻一多从没有和朱湘一样在报上怒骂其人,对于他的说教也只充耳不闻。
或许有人能够了解朱湘。激进,只是源于他对艺术的追求。朱湘的内心有着一团火,这团火让他的性格耿直,也显得过于不通人情世故。
外人通常用“神秘”、“乖僻”、“疯癫”等字眼形容这个天才。
16岁就进入大学的朱湘,总是有一种近乎孩童的天真,他看不惯众人互相吹捧的作风,也看不惯徐志摩等人的贵族作风,于是悍然和对方决裂,像小学生一样在通篇文稿上重伤对方。
可能正是这种天真,让他对朋友会格外耿直而不注意言辞,有意无意中伤害到了对方。当徐志摩去世以后,他表现出不同寻常的怀念,他还专门写有一首十四行诗哀悼徐志摩。
02
得罪亲友,三次终止学业
事实上,这种幼稚的天真一直伴随着他。在清华上学的日子,朱湘一次次无视学校规定,直接逃课,只选择自己喜欢的课业。
清华若只是这样倒也算了,但是他接下来的行为直接断送了他的清华生活。
当时清华为了鼓励学生早起读书,出台每天早点名的措施,相当于高中时期的早自习制度。朱湘认为这项措施形式主义大于实际效用,在和学校沟通无效后,他想出一个蠢招表达自己的态度。
他故意每天迟到,就算是早起,也就是不进教室门,在外面逛够了、估摸着点过名了才进教室。
这种行为也让学校认为他是故意挑战学校权威,以他故意迟到27次为由将他开除了。他也成为清华历史上第一个被开除的学生。
朱湘后来大抵是有点后悔的,他对友人的信中,也不止一次地表达了他对清华校园有诸多留恋,但是他的性格却没有因此有丝毫的改变,对于他自己不愿意的事他不肯有一点妥协。
在被清华开除之前,朱湘本来已经马上要毕业了,并且当时的他已经在准备着留学事宜了。但是因为这件事,所有的行程全部被耽搁下来。他来到了上海,专心开始创作。
朱湘和刘霓君在上海,朱湘遇到了之前被他嗤之以鼻的未婚妻。早在他上清华之前,家里就给他寻了一门亲事,对方姑娘叫做刘霓君。
在他刚上清华的时候,刘霓君跟着朱湘的哥哥来看他。
大着胆子和朱湘说话的刘霓君,却被朱湘几句话怼了回去。但是不久之后,刘霓君的父亲去世,她的哥哥强占了所有财产,刘霓君不得不来上海打工养活自己。
也许是异乡人之间的关怀,也或许是可伶刘霓君的身世,两个人最终还是走在了一起。两个人回家乡成亲,本应该是皆大欢喜的一件事,但是婚礼最后却一塌糊涂。
当时,按照家乡的规矩,失去双亲的朱湘和新娘,由大哥主婚。按照规矩朱湘应该向大哥行跪拜礼,但是朱湘却怎么都不肯,他只同意行鞠躬礼。
言语失和中,大哥打翻了龙凤喜烛,怒吼着“五傻子,滚出去”。
朱湘拉着新娘离开了礼堂,礼堂内一片狼藉,新娘的盖头被踩踏,污糟糟堆在地上,宾主皆散。
自此,朱湘和哥哥彻底断了关系,即便后来走投无路,四处借钱为生,即便离四哥的住处只有几条街的距离,朱湘也从未向家人弯下腰。
结婚后的朱湘不久就开始了留学之路。在留学生涯中,他的耿直和不妥协的性格也丝毫没有改变。因为不满西方人对中国人的歧视,朱湘直接选择退学。
先后在威斯康辛州劳伦斯大学、芝加哥大学和俄亥俄大学学习英国文学等课程。但是这些学校都没能让他顺利毕业。
虽然在给妻子的信中,他不断向妻子许诺自己会好好学习,拿到博士,“为家族争光添彩”,但是他的内心却从不肯让他屈服。最后从国外回来的朱湘没有拿到任何学位证明。
03
放弃高薪,幼子饿死,投河自尽
但是万幸的是,安徽大学当时认为朱湘是非常有能力的一个文人,所以即便他只是大学肄业,还是聘请他为英文文学系系主任,月薪300元。
工资很好,工作也十分的体面,妻子刘霓君又接二连三产子,他的诗集也开始慢慢出版。朱湘那段人生应该是最得意的一段时间了。
但是在很多人看来十分美满的生活,其中的苦楚却不足为外人道。
据朱湘的好友赵景深回忆,当时朱湘曾力邀他和其他人到安徽大学教书,但是当时的安大只同意朱湘一人教书,不想多聘请其他人,这件事虽作罢,但是朱湘已经有所不满。
后来安大有拖欠工资的习惯,朱湘不止一次上门讨薪,可想而知,以他的性格必会得罪很多人。不久之后,安大擅自将朱湘拟定的“英文文学系”改为“英文学系”,朱湘愤而离职。
在朱湘看来“英文文学”就意味着所有和英文相关的文学,包括英国翻译的著作等都可以成为课程教学,但是“英文学”便只能教授和英国本国的课程。
1932年,朱湘痛斥安徽大学被社会左右,丧失了一个学校的风骨。从安徽大学离职以后,朱湘的生活一落千丈。朱湘曾自嘲成为了一个“行乞的诗人”。
不久之后,诗稿没有钱继续出版了。朱湘和刘霓君在安庆生的幼子,也因为刘霓君没有奶水,哭了整整七天之后活活饿死了。
而当时朱湘乘坐轮船到上海,却没有钱付船票。还是被人压了行李,轮船上的茶房跟着他来向朋友借钱,才算是赎回行李。
赵景深当时赵景深介绍他写稿挣钱,他却是不大愿意找人,又不愿意拿着稿费单子取钱,一来二去写稿挣钱的事也耽误下去了。
后来,在各地奔波的朱湘却总是和妻子错过,当时刘霓君一路辗转追着朱湘从青岛到北平,又从北平到杭州。两个人却总是错过,没有见面。
期间的路费花销高达300元,是由刘霓君当掉了新婚时的金项链换来的。终于见面以后,两个人的生活却依然十分艰难。
当时非常贫困的朱湘还必须抽金龙香烟(民国时较贵的一种烟),每天十支,他称自己不抽烟写不出来稿子。
民国香烟但是抽烟花销大是一方面,往往抽烟后朱湘的血压还会升高。
而当时刘霓君在外做工,勉强糊口,看着朱湘整日抱着诗稿,劝他去工厂上班,但是朱湘却不肯。虽然平时两个人感情很好,但是因为这些琐事两个人还是会争吵。
争吵中两个人就开始摔摔打打,屋内陈设竟然无一幸免,等到两个人都冷静下来,又要重新买这些杂物,生活自然更加艰难。
其实这也看出其实刘霓君和朱湘一样,都是不善理家。也正是总是入不敷出,朱湘不得不向很多人借钱。
朱湘是骄傲的,即便他的骄傲却往往被生活击溃,即便他和当时的世界格格不入,他也没有放弃最后一点孤傲,直到最后他也没有向他的哥哥求助,也不肯再去任何学校任职教书。
后来,不堪生活重压,朱湘绝望跳海自杀,这一年他仅仅29岁。而他自杀时买船票的钱还是从朋友那借来的。
04
结语
有人说,当朱湘跳海自杀以后,刘霓君没有办法就将孩子送人,自己削发出家了。但是据朱湘的好友表示,事实上,刘霓君靠着缝纫、刺绣养大了女儿,并一直保留着朱湘的诗集。
事实上,自从朱湘选择跳海开始,他的妻子孩子就已经注定了生活将会十分艰难。朱湘看不到生活的希望,但是他没有想过,留下妻子带着孩子在世上艰难求生,这几个人生活将会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