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档关于医学生的职场综艺,怎么做?
《令人心动的offer》第三季,不发offer了。
和前两季不同,这季的八位医学生,即使排名第一,也无法直接获得工作,而是获得一个“面试机会”。
这个改动与本季的新职业“医生”有关,根据腾讯在线视频节目内容制作部羊不辣德工作室负责人、节目制片人王鑫璇的介绍,本季的医学生在拿到面试机会后,还要在节目之外,通过是否符合医院的硬性招聘条件、临床水平是否达到要求等一系列评估后,才有可能真正拿到医院的offer。
即使只是“面试机会”,依旧令人心动。因为“医生”这个词本身,就带有理想主义者的光环。大多数选择加入医疗行业的人,都秉持着一颗想要救死扶伤的初心,即使这条道路上布满了可以预见的荆棘,依然无法阻挡他们心中跃动的火苗。
朝阳医院眼科主任医师陶勇医生作为加油团嘉宾加入到节目中。在他看来,现在许多的年轻人在选择职业时,更倾向于考虑自我价值的实现,从医也因此成为了更多人的选择。
对这些年轻人而言,这档节目的意义或许在于:让他们在看到这个职业光环背后的漫长与艰辛后,依然能够坚定自己的选择。
这也是《令人心动的offer》第三季最令人“心动”的地方:“希望让更多的人,因为了解而选择。”
“最熟悉的陌生人”
对于一档综N代节目来说,变化无疑意味着风险。
“为什么第三季选择聚焦医学生群体?”——在节目官宣后,这个问题首先浮现在观众们的脑海中。
医生这个选项并不是突然出现的,早在第一季收官后,这个新选择就已经被提上日程。据制片人王鑫璇回忆,从这个想法开始筹备,到今年6月正式拍摄,中间经历了长达近七个月的时间。
尽管聚焦的行业发生变化,但是“offer系列”的内核并没有改变。
在“选择什么行业”的问题上,三季都坚守着同样的标准:既要有一定神秘感,能够让年轻人向往,同时也能够高浓度地展现年轻人在职场中的成长过程。
在此内核下,医生这个职业,具有多重特殊性。
向外看,是极高的关注度和距离感。2020年初的疫情,让社会开始给予医生这个群体更多的关注。尽管如此,身边很少有人能够真实地了解到医生这个职业背后的故事。
加油团成员周深形容医生是一个“离我们最近也最远的”职业:虽然每个人都或多或少要与医生接触,但很少有人真的清楚他们的日常工作和心理感受。
“希望能够以节目为切口,让观众真正地了解医生的生活状态和职业信仰,从而能够对医生群体多一些包容、关爱与支持。”王鑫璇说道。
向内看,是这个职业长期的修炼。在医生这个职业里,成长的时间维度被无限拉长。从“医学生”到“医生”,在一字之差的背后,是真实而漫长的蜕变过程。正如陶勇说的那样:“什么叫从医学生到医生,就是要终其一生去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好医生。”
而在节目里,从第一期开始,就能直观感受到这个过程的艰辛。由于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大部分医学生在入院实习之前,已经在校学习多年。但当他们踏入医院的那一刻起,一切仿佛重新归零了。
从书本上学到的前沿的科研成果,在病床前似乎“派不上用场”,他们需要从最简单的工作做起。
先导片里有一段画面,展示了他们初入医院的日常工作,包括查房、写病历、值夜班、急诊等等。在医学生犯错误时,带教医师会语气严厉地进行批评。参加过上一季的周深忍不住感叹,“这样对比,律师真的好柔和啊。”
正如观察室嘉宾毛不易所言,这种“严厉”,是行业的特殊性导致的。医院是容错率最低的地方,在这里,一丁点儿错误都有可能带来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医学生在医院也不会有“新手光环”,不存在用于“体验”的基础工作,任何与患者产生接触的工作,都是重要的。
在这里,新人们不仅要锤炼出一颗强大的内心,还要有足够多的经验累积,才能将课本中的知识,转化为真实有效的治疗手段。
“医学是不确定的科学,也是可能性的艺术。”扎实的理论基础当然是必要的,但是当他们面对患者时,仅靠理论显然无法完全解决问题,患者的临床表现、家庭情况、心理状态等等因素,都可能对病情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多方面的考量。
对于真正有着医学梦的年轻人而言,将这条路上可能会遇到的艰辛真实地呈现出来,不仅不会“劝退”,反而让这种梦想更加坚定而纯粹。当医生这个职业剥去“精英滤镜”后,平凡的力量更加令人动容。
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当视角转向医院和医学生时,对于一档综艺来讲,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在保证专业性、安全性的基础之上,尽量真实地记录医学生的成长轨迹。
专业性离不开团队的支持。王鑫璇从小在医院长大,病房、消毒水和永远在加班的家人,构成了她的童年记忆。团队里和她一样的人有很多,“在我们的团队里,大部分人身边都有家人或者朋友在做医生,所以大家对这个行业都有基础的认知和了解。”
除了“原生力量”之外,“内助”和“外援”共同为节目的专业度保驾护航。从筹备的第一天起,除了团队中有一些具有专业背景的内容创作者之外,《令人心动的offer》第三季还请到了专业顾问团队全程陪同,从挑选科室,到设置阶段,再到后期的医学生评审,都由专业人士把控。
“外援”则是源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给到的帮助,所有的教学设计、考核方式、拍摄制作,乃至后期看片,都有院方全程参与,在专业层面进行严格把控。
专业性构成了节目最重要的基石,而拍摄的安全性和医院正常医疗秩序秩序的维护,则是节目的“底线”。
如果单纯以综艺的视角去评判这档节目,有些地方是“不够完美”的,比如某些重要的场景并不会被镜头记录。
王鑫璇提到,在医学生参与值班的晚上,遇到一位老爷爷病情突发,但整段都没有镜头呈现,因为该病患并没有签署同意书,因此所有机位都不被允许进入病房拍摄。
出于对患者隐私和个人意愿的尊重,在拍摄前,节目组沟通了可能出镜的病患以及病患家属,只有签署了知情同意授权书,节目组才会进行拍摄。如果是遇上突发情况在可拍摄区域被记录下来,后期也会联系当事人,采取措施进行个人隐私保护的处理。
此外,很多机位也显得“不够完美”。不同于之前两季“单机拍摄+监控拍摄”的模式,为了避免工作人员对医疗工作产生干扰,本季监控拍摄的比例占到80%以上,这些拍摄由近80个监控机位完成。
在录制过程中,工作区域划分也十分严格,除了必要的摄像团队之外,病患区和问诊区不允许任何工作人员进入。不仅如此,为了尽可能地降低对医院工作的干扰,节目组还在病区以外的地方,单独搭建了医学生们前期工作和休息的区域。
尽管医学生们的细微表情和医院的种种突发状况等内容,可能无法被镜头完整记录,但这种“不完美”,却也更真实地反映了医院特殊的日常。
在医学生们和患者的相处中,处处都流露着温情的力量:汪苇杭深夜独自回到医院检查患者的情况,“我一天不过来的话,我有点不放心。”谢旭超会在患者手术前一天,送上他自己画的小卡片,为她加油打气。
与此同时,医学生们所要面对的职场困境也足够真实。在术前讨论会上,包括他们在内的所有临床医生,都会面临主任医师的严格要求。即使是有一定临床经验的张洽,在汇报时也没能“顺利过关”。
在这样的严格要求下,医院对于医学生来说,是一个超高速成长的环境,就像冯琛说的那样,“像是一早上把一整本神经外科上了一遍。”
的确,医院是最不需要被“设计”的地方。每分每秒,这里都在上演着突发事件,面临着生命逝去的无措与无奈,也迎接着治愈的喜悦。在这里,医学生们真实的成长故事,已经足够打动人。
“记录”与“看见”
当被问到“20年后你是什么样子”时,一度放弃临床,最终又选择回来的李不言,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名神经外科的带徒医生;已经是博士后、科研成果丰富的刘畅,希望能在循证医学的书本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虽然期望不同,但他们的共同点是:二十年后,医生仍将是他们坚定选择的道路。而一旦选择成为一名医生,“二十年”显得并不遥远。带教医师严盛在节目中提到,博士毕业只是医生职业生涯的起步。
在这个瞬间,节目里的医学生与屏幕之外的观众,或许达到了“心动”的同频。
本季给“竞争”赋予了新的涵义:和其他职业不同的是,在从医学生到医生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最后且唯一的对手,只有自己。
他们之中,既有初次踏进医院的“临床小白”,也有反复受挫但仍然坚定梦想的“苦行僧”,无论如何,这段经历对他们来说,都是漫漫白衣路上的一个深深的脚印。
更重要的是,《令人心动的offer》第三季是一堂生动的教学课,在这里,医学生们学到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对这个职业的正确认知。
“做医生一定要有一颗悲悯之心,当你有了悲悯之心,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推着你去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那些枯燥的生理指标和病理指标,你就能记得很清楚。”在看完第一期节目后,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副院长王岳这样说道。
对观众而言亦是如此,相比于关注“谁会最终拿到offer”,每个医学生的成长过程,以及医生这个职业所传达出的巨大的能量,显得更加令人“心动”。
从某种意义上看,这档节目是连接大众与医疗行业的纽带。正如陶勇医生所说,在传统的概念里,大家会觉得医疗只有严肃。但通过镜头能够感知到,医院不仅有冰冷的仪器和白色的床单,也有温情满满的故事。
同时,当这些医学生们走出校园,踏入病房时,他们的状态也是当代年轻职场人的真实写照。他们像三岁的孩子,举步维艰地迈过职场设下的重重关卡。
在医生这个职业自带的光环之外,更多的是琐碎的日常工作,是永远学不完的知识和看不完的病例,和无数个独自奋斗的长夜。
当年轻人们怀抱着一腔热血,赤手空拳地和现实生活展开搏斗时,《令人心动的offer》第三季最大的期望或许是:让他们在看清现实困境后,依然有勇气选择拥抱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