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东北话形成历史

首页 > 文化 > 正文
2021-05-10

发表自话题:中国历史上奇闻异事

  东北话,也是只要是分布在东北三省地区,而且也是包括了内蒙古自治区,而对于东北话的腔调其实很多人也是比较感兴趣的,而今天我们的话题就是说说东北话的历史所形成的发展,对此中国的东北话形成历史到底如何?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的东北话形成历史

  东北话是中国什么方言

  东北话指东北官话,分布在除辽东半岛以外的中国东北地区和河北省东北部,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等),使用人口约1.2亿。东北官话可分为吉沈片、哈阜片、黑松片,每片又可分为若干小片。

  东北官话很接近普通话,比如长春话和哈尔滨话(北京话与普通话之间则有相当明显的区别:过多的儿化音、北京话特有的方言词等等;辽宁话有较大的的变音)。

  外地人印象中的东北话其实往往是东北南部一些地区的“东北话”,有较重的东北味道。 

  有别于很多外地人的猜测,其实大体上东北地区越往南口音腔调越重、“东北味”越浓。黑龙江和吉林以及内蒙古东北部的口音都比较轻,因为受到满语、俄语和日语等语种的影响,加之解放后戍边生产建设兵团(农、牧、渔场93个,5个师,辖58个团、3个独立团。)口音影响,更为接近普通话,城市人和兵团人的发音十分接近普通话[2]  。辽宁大部分地区受西、南部邻省影响,口音腔调比较重,部分方言有一定变音变声。

  

  

  中国东北话的历史形成

  东北方言,是汉语方言。这种方言的特殊性,就体现在它源头的特殊性。

  第一,东北方言在古东北地理构成的三个时期

  中国古代虽以汉语言汉字为主体,但汉语言的各地域的发音和称谓也不尽相同。按杨雄所著《方言》中划分十二大方言区,东北属于“燕代方言区”。“燕曰幽州”,燕早在周武王灭殷商之前就起源于东北,号属“东夷”,“秦统一中国后,九夷完全同化于华夏族”。古代北燕朝鲜方言是汉语的一种方言。燕人活动区域很广,从燕山以东到辽东半岛到朝鲜半岛北部、松花江南岸,都是燕人活动的区域。1983年,考古队在二龙湖北岸发现一座燕城,从出土的绳纹陶器,确认是燕城址。人是语言的载体,方言的形成在于人的流动。经过两千年的艰苦历程,燕人不断与逐渐流入东北的齐、赵人融合,不同地域的语言既有输出,也有接纳,逐渐形成东北稳固的汉语方言第一时期。

  《后汉书?东夷列传》称箕子朝鲜“其后四十余世,至朝鲜侯准,自称王。汉初大乱,燕、齐、赵人往避地者数万口。而燕人卫满击破准而自王朝鲜。”在朝鲜设汉四郡。实际早在秦汉时期,从陆上和海上到北燕朝鲜来的汉人相当多,其中燕人、赵人主要从陆路到辽东一带,齐人则乘船从海上前往,而且“八世而不改华风”,这样长期以来形成汉语方言。秦汉、魏晋、唐宋,也不断地有鲁、冀、豫、晋等南方各省人口流入东北。在黑龙江省三江地区近些年发现了多处汉城汉墓;在通化县境内发现秦汉长城的关堡一座、烽燧11处遗址,秦汉长城东端可能在通化;2011年又在通化县境内发现赤柏松汉城遗址,2011年又在大安附近后套木噶发现战国—西汉的墓葬遗址,以上史实也打破吉林省乃秦汉“辽东外徼”的说法,“是汉中央政权经略东北的重要实证”,说明汉人民居及汉文化的影响已经覆盖整个东北,又经魏晋、隋唐几千年的叠压,形成第二个东北汉语方言时期。

  元明清以来,汉民族及少数民族南北流动,特别明清以来关内失业的农民大量流入东北,又促成汉满融合的良好局面,形成东北第三个汉语方言历史时期。

  第二,东北方言是东北四千年历史的活化石

  东北方言是以四千多年来汉族土著的语言及汉字为基础的语言文化。沿着方言的来路去寻根,可以追溯到上古没有文字的时代。当时只有语言交流,没有文字,到后来虽有文字记载了语言,强化了记忆,由于文字普及得较慢,特别在边远的穷乡僻壤,语言很难与文字相对应。所以在上古时代民间有许多有音无字的语言。“这嘎达”就属于无确切文字的语言,“嘎达”、“砢碜(寒碜)”,“犄角”、“嘎啦(旮旯)”属于只可意会不可以文字言传之类。如“鬼道”,聪明,有智慧,很鲜明体现古文字的活用。“鬼道”与“神道”可以通用;再如“你起(读qie第三声)这嘎达”,本不识字的农民说这话时的意思是明白的,意思是“你起身离这里远点”,究竟用哪个字对应,“且”,按其动作意思可以和“起”相对应,但与“起”又有所不同,大有“离开”的意味;也有有字无音的,如“毽子”,本是汉代就有的玩具,只是东北方言用以借代,读“犍儿”。

  最说明历史久远的一个方言,就是对小孩的称谓,江浙方言称小女孩为“囡”,小男孩为“囝”,而东北方言对小孩统称“小嘎”,女孩称“小尕”,男孩称“小玍”,按象形文字解释,人没留发之前称“小玍”,留发之后称“小生”,常叫“秃小子”,而“尕”则正像披一头秀发的女孩。而“尕”、“玍”恰是古文字,至少在汉代就有了。这个方言正是历史的活化石。

  第三,东北方言是东北各民族文化融合的大熔炉

  有史以来,东北就是汉族与多民族共同开发、共同争夺生存空间的大舞台,开发与争夺的过程,就是语言交流与融合的过程。民族间的融合,第一是民俗与风俗的融合。随着风俗的融合,必然带来语言的融合。历史上汉族土著民与女真族、契丹族、扶余族、高句丽族,以及蒙古族、满族等的融和,这些融合体现在文化层次叠压的方言。在东北方言这块活化石的层面上,清晰地看到汉满风俗融合的痕迹,如“磨叽”源自满语。“干棒楞子”,意为清一色,吉林九台有其塔木乡,其塔木,满语站杆树,清一色枯干的树,就是干棒楞子。“疙瘩溜秋”,意为不光滑,有结节,大圆包,引申为“疙瘩话”。“嚼果(咕)”,好吃的精美的东西。不只是饽饽或水果,满族过年准备年嚼果。“摘你嘎拉哈”,由玩具引代。“靰鞡”,由达斡尔蒙语引申为鞋的称谓。“扎古”,这是借用于蒙古族语,本意是请医生看病,引申为打扮,装饰。

  在东北,汉人与俄罗斯人、日本人曾长达半个世纪混合居住,语言的借用,体现殖民文化的渗透。如“沙咯楞的”,意思加快速度,就是借用俄语的“沙”;“喂哒罗”(装水的小桶)、“布拉吉”(连衣裙),“骚鞑子”(士兵)就是俄语的译音;“火烈拉”(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后来采用英语或其他外来语的词“霍乱”,等等。

  东北民间仅仅把一件事意思说得明白,不算高明,民间智慧总想把话说得有情趣、有幽默感,形象生动、富有诗情,好用比兴,创造一种新的语言情趣。在官话中说两个人或者两群人靠得紧密,用“手拉手,肩并肩,心贴心”作比喻,这已经够生动了,但在民间仍不满足。两个人可以手拉手,两群人实际是不可以手拉手的,更不可能“心贴心”的,这些还不过是官式语言的比喻。于是在民间创造出“掏心窝子话”、“膘起膀子干”,比“心贴心”更生动更形象,可以有触摸感的语言。方言与官话也在转化中,如“打扫”,本义清除、扫荡干净的意思,如“你将饭碗子打扫干净”,由方言转为官话,甚至普通话了。  推荐阅读:世界上十大恐怖动物   

  

  中国东北话盘点

  吗灵: 蜻蜓

  愚作:舒服

  噶哈:干啥

  马葫芦子:下水道

  马路牙子:路边    

  逼逼扯扯:讨人厌地说个不停

  扣逼飕飕:小气

  哏(gen三声): 屁了吧唧的

  尬(ga四声)点儿哈: 赌点什么

  波灵盖儿:膝盖。

  踏拉板:拖鞋

  好赫儿: 好吃的,长用来逗小孩儿

  锛(ber二声)儿楼(lou轻声): 前额

  大鼻听:鼻涕

  忽悠:丧失诚信,一味讨好某人的不着边际的语言行为。    

  邪呼:非常厉害或严重    

  卖呆儿:看热闹。    

  坷碜:不好看。    

  豁楞:搅和。    

  秀咪:腼腆,不好意思,憨态可掬的样子。    

  得瑟:喜形于色,臭显摆。    

  贼毙:太好啦,好得不得了。    

  消你:报复你。    

  叽咯浪:拌嘴、吵嘴。    

  边拉儿:旁边儿。    

  磨叽:喋喋不休,废话多。    

  不忿:不信,不服。      

  劲儿劲儿地:执着,有精神头儿。    

  哈拉味儿:油脂性的食品发霉变质后,产生的气味。        

  埋汰:引申为语言上的污蔑行为。    

  耍大刀:办事没准,戏弄人。    

  借比儿:邻居。      

  扒瞎:说话虚假成分大,顺嘴跑火车。      

  各应:烦人,讨厌。    

  秃噜:事情没办好。    

  瘪独子:混蛋。    

  二乙子:不男不女。    

  欠儿登:哪儿有事哪儿到。    

  吭呲瘪肚:速度慢,吃力,费劲儿。      

  刺挠:身体某个部位发痒。    

  横是:可能是。    

  扯哩哏儿棱: 瞎扯。      

  胡嘞嘞:形容胡乱说。        

  划魂儿:猜疑,犯寻思。      

  祸祸:践踏,糟践。      

  掺攉:把不同的东西混在一起。    

  浑儿画的:不明亮,有污垢。      

  车轱辘话:重复、絮叨的话。        

  扯:闲谈。    

  好信儿:好奇。        

  冲:蛮横。    

  抽冷子:冷不防,突然。   

  害事:挡碍,障碍。    

  吹着唠:说大话。    

  呲溜:脚下滑动。    

  蹿稀:腹泻。    

  寸劲儿:巧劲儿。    

  二五眼:能力差。    

  发苶(nie二声):精神不振。

  打把势:睡觉不老实,总翻身

  爸拉:附近

  兴许:有可能

  估莫:估计

  虎:又鲁莽又笨

  飞边子:裤腿磨损

  大该:大街

  意头:太阳

  牙碜:食物里面沙子多

  碗家柜:厨柜

  三驴蹦子:农用车

  棉猴: 棉大衣

  姨子:肥皂

  整景儿:装相儿

  突了扣: 这个词儿用法太多了,说不清楚

  老(鼻子)了:老多了。

  太夜了:常常形容天气比叫热~~~(太热了)

  吐洛皮了:比破皮严重一些。

  先头:开始。

  寒碜:寒酸的意思

  撩了:跑了

  大电炮:打你一顿

  羊毛拉子:毛毛虫

  叽里咕噜地:形容东西漫天翻.不老实地样子.

  钱串子:蜈蚣

  罢哒: 在水或泥里走,脏脚或鞋在地上留印。

  魔憎:精神病

  搭谷:搭理    

  必:好的意思

  贼必

  太必了

  藏猫猫:捉迷藏

  家巧:麻雀

  哈哈毛克:瓜子

  芸豆: 豆角成“撒末”;

  “干什么呢”说成“噶哈呢” 

  长的丑”叫“棵趁”;  推荐阅读:世界十大恐怖凶杀案

猜你喜欢相关文章:
历史上双手断掌的男人命运怎么样 男人双手断掌意味历史上八字纯阳的女人命运如何详细解析带有浓重历史感的古代帮派名字大全起名技巧中国历史名将你认识哪几个

标签组:[历史] [东北历史] [方言] [中国语言] [官话] [东北话

上一篇史上最恐怖灵异事件&中国史上遭封杀的恐怖灵异事件 99%的人不知道中

下一篇传说中的故宫三大灵异事件:你听说过吗

相关阅读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