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自话题: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哪个准
献给那些通过臆想而自圆其说的大师们、那些以孙子思维解释祖辈思想的想当然者 。
太极的阴阳本源
我们走得太远,而忘记了为什么要出发。——纪伯伦
那些文人雅士啊,引用典籍典故时,头头是道,总是圣人前和圣人后,最终在不断重复解释的死循环中落下文化的俗套。他们比大众多读几本传世的书,凭着舌灿莲花的本领,投机取巧地抚慰着人们空虚的心灵。然而这些书,远远不够。
我们尊重古人的思想,就要尊重他们的本意,更需要尊重他们时代的局限性。以今人之心过度升华或玄化古人的思想,并不可取。古人在理解更古的人的传世作品时,因当时的传播条件,误会的可能性会很大,久而久之,我们后来的人,就越来越找不到原本的“初心”。
研究中国的文化,尤其是语言文字、哲学思想、数术、民俗、神话传说等,有两门学科相当重要,那就是:考古学和中国古代天文学。纯文科生一般很难有能力以实证的思维、综合的推理来追溯古人思想演化的过程,以“文化”作为贴金手段的某些人,更是不假思索人以讹传讹。
如今我抛砖引玉,分享浅薄的学识,从太极的阴阳说起……
阴阳是中华文化传承已久的哲学思想,阴阳是一种以简易成其博大的哲学。究竟是太极催生了阴阳思想,还是阴阳思想催生了太极?我想,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太极究竟是如何获得的图案呢?古人是凭空想象的还是有所根据的呢?
《易传·系辞上传》记载:“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孔颖达疏:“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上古的先民,没有时间和空间的观念,思想一片混沌,思想有多混沌,人类心中的世界乃至于宇宙就有多混沌。到后来,传说中的华夏始祖之一的太昊伏羲氏,站在前辈智者们的肩膀上,立杆测日,画出先天太极图(太极图的前身)。据考古学和历史学,伏羲身份有待考证。
图1
一年365-366天,每一天都记录日影的数据,将这些数据点按照古人的思维连接起来,就成为了最原初的太极图。进而太极生两仪,阴阳始分。
延伸知识:在四时规律被应用之前,我们的祖先直接观察到的是日出和日落,白天和黑夜,夏至点和冬至点(阴阳)。因此很久以前,祖先的历法一年只有春秋两季。为什么我们以“几度春秋”而不是以“几度夏冬”来形容年岁,其原因莫过于此。
太极图生成之前,智慧的先知们也逐步发现了四时的规律,在一年当中,日夜平分有两个点,就是春分和秋分;白天最长有一个点就是夏至,冬天黑夜最长的有一个点就是冬至(在太极图中能看出来),四个点产生了四象(四个象限),所以两仪生四象。
图3
而后,八又增加四而成为十二,十二月,十二时辰观念确立,十二乘以二为二十四,进而二十四节气观念确立。
图4
太极的阴阳本源是:人类立足于地球,观测太阳一年之内两次经过日夜平分点(春分与秋分)的往返运动(本质上是阳光直射赤道两次),从而产生了上半年阳生至阳极,下半年阴生至阴极的“阴阳”运动。太极图是阴阳此消彼长的图像表达(当然演化至今,阴阳思想的内涵远不止原本的那样)。
详细说明:
图1
图4
如图2所示,冬至点是1,夏至点是中间的13,13这个点有一根立杆,参考图1所示,冬至正午日影最长,所以日影点在1(图2),夏至正午日影最短,在北回归线上的就是没有日影(在其他纬度日影最短时就可经过换算,映射成中心点13,或者是让圭表倾斜一个角度,让夏至正午太阳针对斜立杆没有日影即可),夏至点在于立杆点13,14是夏至的后面一个节气小暑,古人并不是将小暑文字的表述定在夏至的顺时针方向(实际上看数字所在的点),而是定在了冬至的逆时针方向(请看图1),这样的映射处理,才能体现阴阳始分之思想,形成阴阳相对的太极图。空心原点实际上是冬至的复归点,代表测日影之始。在上古时代,曾经是以冬至作为一年的开始,流传至今仍有这样的俗语:“冬至比过年大。(粤语说就是冬至大过年)”如图2所示,把24节气的24个特征点,加上复归点,用平滑的弧线连接,就勾勒出先天太极图的线条,将左上半部分以阳表示,右下半部分以阴表示,然后古人做了一下调整,将右半部分的节气上下倒转,从圆周上形成24节气的顺序循环,冬至为一阳之初动,阴极而阳生,夏至为阳极而阴生,结合图4看,冬至点是黑色之极,白色开始的点,夏至点是白色之极,黑色开始的点。
先天八卦的本源
除了从太极图上的“阴阳鱼”表示分两仪外,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表示太极分两仪呢?于是,上古的大巫利用了筮占以“爻”来表示“奇偶”的方法,进而用“爻”来阴阳。画一奇以象阳,画一偶以象阴。阳就是阳爻,用"—"表示,单为阳之数;阴就是阴爻,用"--"表示,双为阴之数。这就是构成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基本符号,是矛盾的形态和万物演变过程中的最基本的阴阳二气的基本符号。
图5
一阴一阳这个两仪又各生一阴一阳之象,也就是一分为二,生出四象,四象即少阳、老阳、少阴、老阴,是谓"两仪生四象"。四象再各自生阴生阳(一分为二),生出八卦。即四象生八卦,也就是说在少阳、老阳、少阴、老阴这四象上,分别各加一阳爻或阴爻,“叠之为三”,即产生八种符号: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这种八卦排列次序及其卦数,就是先天八卦之数,由左至右,称做先天八卦横图。
将先天八卦横图放在太极的外圆上形成闭环,就形成了先天太极八卦图。
《周易·说卦传》记载:“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乾一坤八相对,艮七兑二相对,震四巽五相对,坎六离三相对,两两相对的卦序之数相加,都为九。(参考图6、图7)
图6
图7
先天八卦方位与先天卦数的排列形式,由乾一至震四,是由上而下,中间从震四由下而上旋至巽五,然后由巽五至坤八又由上而下,其路线形成S形的曲线,这种运动方式称为"逆行",将运行规则分成阴阳两半。这种运行规则是上古智者阴阳思想的表达,是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乾、兑、离、震四卦初爻为阳爻,巽、坎、艮、坤四卦初爻为阴爻。
先天太极八卦图就如此形成了,它表示的是阴阳二气转变的规律,代表的四季以及一天之内阴阳二气的变化,其本质就是代表的时间的变化造成阴阳二气的变化。
后天八卦的本源
后天八卦的原理主要来源于洛书,洛书也可称为九宫算术图。
图8 洛书
图9 九宫算术图
9个不相同的数字形成9个方格,横向、纵向、斜向3个数字加起来都相同,并且都等于15。
如此基础而又特殊的九宫算术原理,华夏祖先们认为这是天意的、神奇的、尊贵的并带有启发性的,由此衍生出后天八卦。
那么我们的后天八卦又如何与方位发生关联呢?
上古的华夏先祖首先认识一年分为春秋两季,方位分为太阳升起的东方和太阳降落的西方(一个春秋就是一年,而不说一个夏冬,形容一个事物叫作一个东西,而不是一个南北,造词的历史来源已久)。而后,华夏先祖认识了一年有四季,一地有四方;再后来,一年分为八加四为十二,而一地分为东、南、西、北四正,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隅,合称为四面八方,中间部分称为中宫。八宫与中宫合称为九宫,就跟洛书的九宫格对应了。
图10 四正四隅演变图
图11 后天八卦演变图
图12 新石器时代刻有十二规则与八规则的玉版
图13 苗族背儿带
图14 苗族的经典民族图案
图15 后天八卦
将卦符、卦序、八方(九方)与九宫对于起来,形成了后天八卦,坎一、坤二、震三、巽四、中宫五、乾六、兑七、艮八、离九,其卦序刚好对应着九宫中的数字。后天八卦代表空间的变化规律。
根据后天八卦原理如何画出太极图呢?于是再分析九宫算术图。
图18 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对照图
标签组:[文化] [国学] [八卦图] [先天八卦] [太极八卦] [太极] [阴阳] [冬至]
上一篇: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的关系是什么?
下一篇: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已被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