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自话题:蒋方舟读书
深圳晚报
“蒋方舟大学毕业就当《新周刊》副主编”一事在微博上迅速发酵,并不断被调侃和质疑,蒋方舟自己都不知道这一次究竟冒犯了谁?从12岁开始便经常陷入口水战的她,似乎已经习惯了口水,好吧,那就平静地接受“羡慕嫉妒恨”吧。
本报记者拨通蒋方舟的手机时,她正准备着“接受了某网站邀请和其他作家一起去伦敦看奥运”的事,生活节奏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她依然带着有度的礼貌和谦逊对记者说,自己不想再聚焦大家的视线了,因为觉得特别没有意思,自己该干什么就干什么。
“我个人的大部分朋友都不是文化圈的,大家老拿我的事儿挤对我,不断吐槽,他们对我的态度,让我看到了自己可笑的一点,也让我更容易回到自己的位置。”蒋方舟很看重自己的朋友,也很在意最真实的自己。
曾经的“天才美少女作家”
蒋方舟曾被称为“天才美少女作家”,如今小姑娘已经长大成人,大学毕业,这个称呼也显得过时而幼稚了。生在80后“尾巴”(1989年)的蒋方舟,甚至比韩寒、郭敬明出名都要早,自我鉴定为“天生反骨、为人温顺、自省、好学、焦虑”。她是新闻人物,却不想做意见领袖,更不想做畅销书作家,按她在一次访谈中所说的是“30岁之前把所有的错都试完”,随着长大,她有意无意地做着一个“荒废”的计划,极少谈论自己想抵达的“目的地”。
蒋方舟迈进文学王国的第一步,源于被她称为“母后”的妈妈的“诱骗”——“法律规定中国小学生在小学毕业之前都必须写一部书,否则会被警察叔叔捉起来。”对于母后一样的母亲,蒋方舟坦陈自己是“很听话的女儿”,母亲给的意见她第一反应首先是顺从,然后才是思辨和否定,不会一开始就故意拧着干。母亲曾经试图去设计,甚至推销她的人生道路,后来发现她不满意且不快乐的时候就放弃了。
于是,在这场“诱骗”之后,我们的确看到了一个“天才少年”成长经历:5岁时,蒋方舟一下午读完了三毛《撒哈拉的故事》。7岁开始写作,9岁第一本书《打开天窗》结集出版。十几岁时,她看完了《金刚经》与《二十四史》大部分,并浏览诸子百家。再之后,她突然开始补看儿童书和动画片。2001年,12岁的蒋方舟以《正在发育》为名在报纸上开专栏,之后结集出版的《正在发育》让蒋方舟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关注,她以一个“邪童正史”的形象,成为一个争议女生。
一个“让清华低头”的女孩
蒋方舟和清华大学之间发生的联系很是微妙,她制造了一个个争议指数,如“被清华大学降60分录取”,“百年校庆时给清华大学的一封信”,却又与这个学校产生了不可分割的联系。
2008年,她成了“让清华低头”的女孩,清华给了参与自主招生的蒋方舟降60分录取的“优待”,蒋方舟又一次来到了舆论的风暴眼。按理说,清华都做出这样的低姿态了,蒋方舟该感恩戴德才对,但蒋方舟自入学后,便多次提到“失望是自己的大学主基调”。哪怕到了大三,她也没有真正融入校园生活。在学校还常常迷路,同学讨论的成绩与保研,她也大都一头雾水。
拿人不手软,吃人不嘴短。时值百年校庆,她给学校的,不是感恩与颂圣,而是硬着头皮继续怨言,这就是蒋方舟给清华大学写的一封信《我的大学》。作为清华校庆的另类声音,蒋方舟的言辞不可谓不犀利:“北大清华的学子一路都是教育和体制的少年既得利益者,成熟了,自然也是要沿着同一轨迹,而不能跌落到食物链的底端。于是,大学成了掠夺政治资本的地方。”在高校问题已成为公众热衷关切和讨论的对象之时,蒋方舟的信不仅仅是写给清华的,也是写给所有高校的。
如今,蒋方舟的态度发生了改变:“在学校的时候,把很多‘好’都视为理所当然了,比如同学的友善,比如师长的督促。因为太轻视这些‘好’,所以看到的大多是些学校的缺点。毕业之后,可能过得时间越久,清华这段经历的难得与珍贵才会越明显。”
“80后”充当着小白鼠角色
或许因为成长经历的特殊,让蒋方舟有更大的能量坚持自己,她显得比同龄人独立、有内容,哪怕还带着嫩嫩的女孩嗓音。
记得一次本报记者对她作荐书的采访,她不用任何准备,一口气便说出了几本书以及自己的推荐理由,可见平时看书之多、阅读面之广,她推荐的书可以从金安平的《孔子》,到桑德尔的《公正:该如何做是好?》;也可以从奥康纳的《智血》,到《施剑翘复仇案:民国时期公众同情的兴起与影响》。她跟记者讨论孔子,讲述自己看到的另一个视角的伦理观,或从民国的“施剑翘复仇案”中看当下的现实,从阅读中“提炼”自己。
她的理想是爬到山上,跟马尔克斯、福克纳、马克·吐温、萨特、老子这些内心中的老头凑几桌麻将。蒋方舟的年龄接近“90后”,但她更愿意将自己归类于“80后”。她说, “60后”、“70后”,都有代表他们那个时代的代表作,但“80后”至今没有产生这样一部作品。横向比较,“80后”似乎在这个时代的“发声”很多,但纵向比较,相对于上几代人都在三十几岁的年纪就成为社会中流砥柱而言,如今“80后”还处在扮幼稚、难以成人的尴尬状态,是一个被评价、被观察、被指责、被臧否的“小白鼠”角色,因为“80后”目前没有能力自己总结自己,所以只能由着别人总结自己。
人物名片
蒋方舟 1989年10月27日出生于湖北襄阳。七岁开始写作,之后陆续写成散文集《打开天窗》、长篇小说《正在发育》、《青春前期》、《骑彩虹者》等。2005年10月1日当选为中国少年作家协会主席。2012年于清华大学毕业后,就任《新周刊》杂志副主编。
30岁以前把所有错都试完
媒体传播已经习惯于关注和放大负面的东西,常常忘却了等待而急切地开始评价。在毕业季再次成为人们的焦点,蒋方舟坦陈完全没有料到,不过“不把它当回事,它就不是一回事”了。对于即将上任副主编,蒋方舟说主要还是和大家熟悉一下,然后找到自己该做的。早在2008年,蒋方舟便开始做《新周刊》特约记者,后升任主笔。现《新周刊》邀她正式入职,她表示会朝着“名副其实”的方向努力。
蒋方舟仍在吸收营养和寻找自我定位的路上,她在长大,想法也在不断改变,比如对于自己的梦想、是否会结婚生子、对母校的判断等等。这个女孩带着天生的早熟,她觉得自己不擅长的东西,或拿不出手的事情,坚决不做,比如有的出版社想把她散落在各媒体的文章结集,她一直是拒绝的。小的时候常常谈论自己的宏大梦想,长大后却变得更爱惜自己的羽毛了。
远一点的人生定位,蒋方舟还没有具体的计划。她用了大学4年尝试了各种事情,据说都是她不擅长而且不喜欢的,如公共知识分子。她觉得30岁以前,自己把所有错都试完,也算有收获也算来得及,某种“荒废”也算有意义。现在能确定的事情是,已经写了很久的小说,今年内一定会出来。
本文来源:网易读书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