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方舟事件暴露中日中外交流中存在的问题,到了该集中解决的时候了

首页 > 文化 > 正文
2021-06-21

发表自话题:蒋方舟公知文章

原标题:蒋方舟事件暴露中日中外交流中存在的问题,到了该集中解决的时候了

文/杨晨

编者按:蒋方舟被指媚日在网友中遭至严重口诛笔伐,这个名气不大的青年女作家,一下“爆红”了,但她出这个名还不如不出,因为,广大网友过去还不大知道这个人,一知道就是骂名。可以说,这是蒋方舟的悲催,也是此前她吹捧日本的报应。这个青年文人在中国基本被打上“不良”的标签,而一个可以被小钱收买的人,被日本当文化工具使用过后,也就没有了价值,一个丧失国家民族根基的文艺人,外国人其实是根本看不起的,这样的人在海外也无立锥之地。小蒋啊,我要告诉你,日本核污染料理一定会吃坏脑子,日本或东京之行不是“拯救”了你,而是坑了你,你现在明白了吗?这里我还要对蒋方舟说一句话:在日本最牛的中国作家不是莫言,更不是你,而是鲁迅。

日本等国与中国的文化交流,很少出现正面宣传中国的作品,在包括日本在内的资本世界西方国家,中国与之交流多年却没有换回多少正面客观宣传中国的报道作品,而中国前往日本等资本西方国家交流的学者中,却时常出现创作浮夸国外误导中国读者,甚至还要讽刺攻击甚至诋毁影射中国的作品言论。要知道,日本现在军国主义死灰复燃,日本国内敌视中国的现象日趋严重,经常追随美国对华发难,因此,一些存在反华遏华倾向或是丧失客观公正评价国外,给敌视中国的国家或有历史罪恶国家唱赞歌,虽然这种赞歌不一定非常露骨,但是倾向性明显已经潜移默化地进行了“文化资敌”,招致广大群众的反感,此类交流要么应当戛然而止,要么应当做出新的调整使之有利于正面宣传中国的交流要求。蒋方舟事件再次暴露出中日中外交流中的弊端问题,到了重新看待和整顿此类交流的时候了。

蒋方舟,据说是清华才女,最近由于被指媚日和沦为“新生代公知”而处于舆论风口浪尖之上。由于此类事件为数不少,且她们的出现极易给中国网民添堵,对中国文化软实力产生负面效应,误导大众,所以我觉得有必要抽点时间来评论一番:

话题先从才女开始吧:人品与才女并无直接关联。近年来,某某才女又卖国了,听得太多,不少还系出名门大学,而当代公知汉奸,往往特别容易出自于这样一群所谓的“精英群体”。

许多学校和家长可谓费尽心机培养出来的所谓精英,最终沦为坑害国家的工具,面对这类黑镜头,恐怕大家内心的麻木早已经取代惋惜,摸清此类人沦为各式文化汉奸公知的内在规律,也许更为有用。

开放环境下,尽管做了许多努力和抵制,但由于一些原因,我国的文化疆土还是受到来自外部势力的一定侵袭,包括对外“文化交流”中,也确实存在不少有毛病的东西有的根本就是精神鸦片。客观讲,这些精神鸦片中既有国外敌对势力有意而为之专门为中国量身定做,也有国外无意间推送进国内市场的物欲横流、颓废、黑暗的文化产品等,在西方社会很盛行或被视为正常的文化垃圾,却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认知形成对立。可在一段时期的相当部分中国人内心世界,自我矮化仰视国外是常态化心理病灶,致使在这部分人的内心世界,中外两种文化一旦碰撞立刻形成双重效应:一是不加任何理性对比便沦为国外文化的俘虏,二是不折不扣地鄙夷甚至抛弃华夏文化认知。中国的伪精英式文化及培养,善于缔造具有上述双重效应的人格,从而决定了这些伪精英是可悲可怜可弃的。

由于在相关领域尚未解决好理性看待国外冷眼向洋的这类问题,以至于频频出现才女反被才女误,读书反倒中毒多的精英实为伪精英的规律现象层出不穷。这应当是各式文化汉奸公知产生的内在规律。发现了这层规律现象,在现实中我们应对这类人一旦具有国外(美西及其附庸)“文化深造”背景,便可能陋习性反噬华夏的严重劣根性有高度的警惕,自觉不去接受她们的谬论,让她们的谎言和国外的高价“栽培”,只能换来无人喝彩。

这次蒋方舟的反面教材换来了人人喊打、揭穿日本汉奸培养项目实际上形成了相应的正面效应,抑或也是令人欣慰之处。日本人出资让文化公知办事,结果适得其反,呈现出越描越黑、越臭的结果,蒋方舟所谓“东京住了一年拯救了她”这一愚痴观点一抛出,国内的舆论界和多数网友就知道是彻头彻尾的谬论,而且不用往下再听,于是口诛笔伐,形成了对文化汉奸和日本汉奸培养计划的声讨波峰。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国外培养文化汉奸的做法与生俱来的邪恶性荒唐性,一定是禁不起历史和群众雪亮眼睛的检验的。也注定是要失败的。

臭名昭著日本的汉奸培养计划不是今天才进入人们视线,大家上网搜搜,早年间的文化汉奸马立诚,当时在中国已经名利双收的他,去了一趟日本被日本人一忽悠,沦为文化汉奸,罔顾历史甚至不顾遭到中国人民和老家人民(马是南京人)唾弃,公然创作汉奸作品“日本不必向中国谢罪”,随后遭到国人严厉斥责和骂声一片。马立诚本来有一个不错的公职和职位,也被单位辞退,后混迹于香港,在凤凰卫视当评论员,被香港爱国人士认出后痛打。香港待不住,还真去到日本,日本人给他找了个三流大学落脚当了个蹩脚的教授。要知道,一个汉奸在中国待不住,到了日本当二三等公民,谁又看得起他。马立诚不仅被钉到了汉奸的耻辱柱上,也必然是一个人生失败者。这样的反面教材就摆在我们面前,因此日本的汉奸培养计划是非常值得我们警惕的,应当被我方禁止。对于中日(外)文化交流项目形式内容的调查研判和筛选工作十分必要重要。

对于中国人士而言,国外汉奸培养计划是不折不扣的火坑,有进行中日交流机会的中国人士应当识别清楚有害的交流项目,不要重蹈马立诚的覆辙,发现是火坑不要跳,更不能干数典忘祖伤天害理的汉奸文化勾当。

据环球时报6月8日报道,2008年日本外务省旗下的“国际交流基金会”邀请了中国在社会舆论及媒体界有较强影响力的个人进行赴日参观考察,邀请名单上包括了73名个人和71名团体成员。近期,日本外务省下属“国际交流基金会”发布了一份成果评价报告,这份报告中,许多名人赫然在列,“天才少女”作家蒋方舟,知名记者段宏庆,经济记者马国川、南开大学副教授熊培云以及中国许多有影响力的媒体专栏评论员。

于是很多网友查找了这些受邀者所撰写的关于日本的文章,包括蒋方舟的《东京一年》、段宏庆的《日本为什么那么干净》、马国川《我为什么如此关注日本》、何兵《日本法官为什么从不腐败》和熊培云的《日本是中国的一味药》,使得网上一片哗然,这些文章被认为是日本公然“收买”中国对日公知的证据。其中结论性标题《日本为什么那么干净》、《日本法官为什么从不腐败》已经被事实证明其实就是谎言,是愚弄中国大众的,外国人尤其是日本人对这些标题的表述其实很不以为然,因为日本环境许多地方脏乱差以及核污染,还有日本官场的腐败,其实很令日本人苦恼和反感。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随着博弈的加深,国外敌对势力收买培养文化汉奸会愈演愈烈,它们的目标经常性的瞄准国内的伪精英这个群体。 这也就是为何国内许多文化产品(以电影和文学作品为主),事实上跟不上人民群众的节奏,落后于时代和民智开启的速度,除了吃一些过去的“老本儿”,已经越来越被国人摒弃。相反在文化认同上远离伪精英这个圈子影响的国人中出了不少爱国大咖,这是非常值得我们玩味的现象。究其原因,恐怕还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接触境内外文化汉奸培养模式的机会少,更是由于他们骨子里拥有崇高的华夏文化认同感、正能量意识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并与恶俗的所谓公知圈子格格不入,有自觉拒绝国外文化侵蚀的天赋。 这就是为何在公众自我选择形成流量时代,积极向上、正能量的爱国大咖很受欢迎的原因。

过去常有人说人穷志短,出生于上世界八、九十年代前又活跃于八、九十年代后大陆文艺圈的人中,确实有不少具有公知情节的人,相信看到这段话的朋友一下子能举出一串“耳熟能详的名字”来,也许是由于他们经历过中国尚不发达的经济社会和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所以才人穷志短,但这种观点的确存在局限性。现在中国富了,伪精英们往往家境还都不错,但为什么志还短,这些人接受资助只是在国外住个年把,他们就跟进了回天堂似的,然后大肆炮制一看就是反智低端的作品,发表后还被千夫所指,自毁前程。新冠疫情和美国大骚乱之前,信息化全球化的中国社会已经让中国人很容易地目睹海外了,更让广大民众一睁眼就能了解自己的祖国,当然也更容易做出中外哪好哪不好的对比。而新冠疫情和美国大骚乱之后,大家用得着比吗?高手级的公知都黔驴技穷,如过街老鼠,一些三线公知伪精英还拿上世界八、九十年代的“涉外智障”式的作品忽悠国人,谁信?是不是只有写它的人才信?

我们常常提到,要坚持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在坚持这四个自信的基础上,我们再去面对开放环境下的文艺,这样我们就都会进行理性的比较研究,得出正确的结论,在思想认知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相反,如果丧失四个自信,外表哪怕再光鲜,口袋里再有钱,也会自然丧失正确的立场和判断,沦为汉奸或他国的精神奴隶便不在话下,一些遭受这种国外传销催眠的中国文人写出极为反智愚痴的作品也就不奇怪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标签组:[蒋方舟] [日本中国] [中外文化] [精英文化] [中日文化

上一篇如何看待蒋方舟、易小荷、王嫣芸(苏紫紫)实名揭露章文性侵、性骚扰事件?

下一篇日方为蒋方舟等人设置资助,对我们有何启示?

相关阅读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