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知也内卷的时代,蒋方舟的饭不好「恰」了

首页 > 文化 > 正文
2021-06-21

发表自话题:蒋方舟公知文章

1、「恰饭」也是门技术活

去年疫情期间,随便翻了翻蒋方舟的《东京一年》。其中一篇说她闺蜜在日本难找对象,因为日本男基本上只找日本女什么的,这本来是一个很值得挖掘的有深度的话题。没想到她话题一转,开始感叹女性坚强成长什么的。当时我就……心想这不是高中生写作文的标准套路么?于是对这本书失去了兴趣,也没再读一读这本书的其他内容。总之,蒋方舟大体上给我留下了缺乏洞见的印象。

最近爆出一份日本外务省的材料,文件显示外务省名下的基金会广泛招募中国文化界人士,以扩大日本在中国之影响力,其中包括蒋方舟、熊培云、何兵、马国川等等,顿时在网上引发热议。

于是可以明白,为什么蒋方舟《东京一年》里面的话题不够深入(或者说不敢深入),只能「岁月静好」。之前以为是视野狭窄,缺乏对事物实质的根本性认知。但现在看来,视野狭窄或许是一方面,更多的还是——这是一本「恰饭」的书。

就日本男结婚只找日本女这一话题,一旦深入,难免要言及日本文化中封闭、保守,乃至有点排外的那一部分。举例来说,日本作为发达国家,又是人口老龄化最为严重的国家,然而移民人口占比是最低的,仅约1%——大多是东亚文化圈的移民。另一方面,日本传统文化中,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是外国人难以理解的,这是否会导致日本男不愿娶外国女呢?总之,这里面可探讨的内容相当之多。然而,拿人手短,吃人嘴软,这些话题,难免要揭日本的短,还是不聊为好。

2016年,在与日本作家西木正明的对谈会上,蒋方舟发表了题为「在事实和真实之间」的演讲,里面回忆了她的成长经历和写作生涯,提炼一下这篇演讲的关键词:警察、手铐、监狱、恐同、审判、恐惧、逃离……

她说:「当所有人看到的是月亮的光明,我更愿意钻到月亮的背后,去看它凹凸不平的表面……月亮的光明是幻觉,丑陋的表面才是真实。」「他们听不到的苦难和哭泣,我能听到。」——你是周杰伦的女主角吗?接着又说:「在中国写小说,探索真实和事实的中间地带,是一件非常有挑战性的工作。」

那么问题来了,在日本写小说显然没有她所说的「挑战性」吧?那她在日本呆了一年,为什么就没有去探索一下「福岛核事故」的事实呢?大概是外务省的赞助费不包括去福岛的费用吧。

2、蒋方舟的公知修炼手册

说到蒋方舟,头衔是相当之多,不提出道时「天才作家」之类的标签,近年来,就有「《新周刊》主编」、「阎连科门徒」、「纽约客专栏作家」等等头衔,就像个护身符一样,须得时时刻刻贴在身上才安全。但若说起这位已过而立之年的作家有什么代表作,恐怕就没几个人能说得出来了。一定要说的话,可能就是这本「恰饭」的《东京一年》了。

当然,「恰饭」也不是不可以。毕竟身处这样一个时代,很多时候也不得不「恰饭」,为了生计,很多作家都「恰过饭」,许多人想「恰饭」而不能。但是一个作家的代表作居然是「恰饭文」,就很搞笑了。

大约是已过而立之年,这位曾经的「天才作家」到底也明白自己在文学上缺乏必要之才能,再贴着「天才作家」的标签多少也有些尴尬,于是便宣称,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什么天才,只是个普通人罢了(大意),个人形象上也积极往公共知识分子上靠。

相较于作家这样一个既需要生活积淀,也需要天才式灵光一闪的身份,公众知识分子这种不需要什么门槛的身份更适合她。毕竟公共议题那么多,从中挑几个说点什么,也不需要太专业的知识和实际的经历,只要能撩动情绪,总能引起网络空间上公众的共鸣。

然而,公众知识分子这一身份本身就是一个陷阱。因为社会议题太广了,即便一个人涉猎的知识领域很广,但总会遇上你不熟悉、甚至完全不懂的领域。但公众知识分子的身份又要求你必须站出来,发表意见,于是就翻车了。有段话说得好,当他谈论你不熟悉的领域时,你觉得他简直无所不知,满腹经纶。而一旦他谈论你的专业领域时,你忽然发现他就是个一知半解的外行人。

3、公知也内卷,饭不好「恰」了

过去十年,公知从正面形象变成贬义词。一方面,是某些公知只会「拿钱办事」,另一方面,则暴露出许多公知知识储备之浅薄,经历之贫乏,完全跟不上公众的知识增长水平,过去依靠信息不对称获得的先发优势荡然无存,因此,原本看似精致的人设也就崩塌了。

时代在变,公知也在进化。「公知1.0」时代,大多都是单打独斗,所凭借的是个人的能量,小圈子之间互相吹捧,但也就仅此而已,顶多像最近解散的科学松鼠会一样组成一个松散的组织。

而到了「公知2.0」时代,形成了以团队作战的方式,涉猎的领域更广更深了,资料来源也更丰富了,内容也更加与时俱进,形象塑造上也更加讲究。比如「大象公会」、「回形针」、「马前卒工作室」等等。

当然,马前卒既没有打过公知的招牌,恐怕也不会承认自己是公知,甚至在观点上与「公知1.0」那些人全然相反。就我个人而言,也不想就这么把公知的标签一贴了事,因为有一段时间我也挺喜欢看马前卒的节目的。

但正如我前面提到的那样,公众知识分子这一身份本身就是一个陷阱。一方面,这需要不断地坚持和灌输你的观点,另一方面,互联网时代成千上万的粉丝会给人一种幻觉,一种无论你说什么都对的幻觉。正是这种幻觉,使得双方面的交流变成了单方面的观点灌输,辩经成为不可能。

即是说,单方面观点灌输是「公知1.0」和「公知2.0」伊始至终的特点。

回到蒋方舟的话题,她是「公知1.0」还是「公知2.0」呢?依我之见,大约还停留在1.0的水平,版本有点旧,在这个公知也内卷的时代,还是要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赶紧升级到2.0版本,否则,外务省的饭是越来越不好「恰」了。

The End

标签组:[蒋方舟] [作家] [东京一年

上一篇蒋方舟:性侵者“坐牢吧,人渣!”

下一篇如何评价蒋方舟这个人?

相关阅读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