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和做到“活在当下”的“专注力”?

首页 > 文化 > 正文
2021-06-16

发表自话题:如何活在当下

在身心灵领域有一句至理名言——活在当下。

这句话虽然只有简单四个字,但总让人感觉很神秘。仿佛只要心中默念数遍,马上就能进入一种登峰造极的超脱境界。

01

什么是活在当下?

不少人曲解甚至冒用了它的真实含义,其实我们天生具备“活在当下“”的能力。

当我们专心看碟、打游戏时,我们是很容易做到“活在当下”的,这也是一种专注。

可惜,它们和真正的“专注力”尚有相当大的距离,属于消费行为,几乎不会产生任何价值。除非当事人是一名职业影评家或者专业竞技游戏选手,他(她)的工作需要会使相关行为产生价值。

所以你看,“活在当下”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深。但看似简单的行为背后,却需要我们付出努力去追寻和具备主动的专注能力,创造价值,让自己成长。

02

我现在越来越认同一种观点:人做一件事情的驱动力在于既然花了时间,就应该产生价值。哪怕这种价值是让身体得到放松也是一种有意义的,即必须是成长型,而非消费型。

过去我有一个误区——认为自己把时间都利用起来了。业余时间不是在读书,就是在写作,或者干点别的。反正就是不打游戏,偶尔看电影的都是好同志。

但现在我要打脸这种错误观点。如果阅读等看似很上进的行为不能产生价值,那么这种学习有什么意义?!

也验证了另一句名言:阅读让我懂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我们只是在欺骗自己,自恃这么做要比日常拼命看碟、玩游戏的人高端。

然而,如果不能产生价值,我们也只是习惯于这种生活方式罢了,这种阅读仍是消费行为,和他人没啥两样。

换句话说,与我同类的人纯粹是为了消耗时间而阅读。当人无所事事的时候,必然对时间的流淌感到焦虑,不得不找点事情做来缓解这种情绪。于是乎,有的人拿起了书本,有的人拿起了手机,两者本质上并没有区别。

而在深层次上,这种对“无所事事”的焦虑,源于我们的思维永远是活跃和跳动的。人能够开动脑筋影响外部的行为,这种能力动植物不具备,但即使我们进化到今天,发散性思维产生的作用仍然有限。

正因为活跃的思绪一直往四处飘散,才逼迫我们必须在当下选择一种方式(阅读、游戏等等)帮助把思路“收”回来。此时,我们是专注的,也是舒服的。

但是,在上述案例中,我们都是被动专注的受害者,毫无益处(或价值)可言。明白了个中道理,我们才可以探索如何做到“活在当下”的“专注力”。

03

主动做到专注力是有难度的,逆向思维看,解决思维过于跳跃的问题也可以达到目的。

在早期,我曾很自(sha)豪(bi)地宣称自己的思维很活跃。TMD谁的思维不活跃呢?只是每个人联想到的东西不一样!

不管你在想什么,都离不开两种情形:一种是关于过去的,一种是关于未来的。当我们不能专注的时候,我们思考的东西不是在过去,就是在未来,却无法聚焦在当下。

我为了训练自己的专注力,专门做过数日的时间记录。

当我坐在办公桌前做事大概20分钟,就觉得时间仿佛已过去数小时,大脑不自觉地想到很多事,比如看看手机、上洗手间、倒杯咖啡,等等。当我在记录这些举动后,终于明白为什么番茄工作法风靡世界,作者洞察到大部分人的本性,无法坚持超过25分钟的专注。

然而,我经过刻意的记录和练习,以番茄钟为单位的专注时间是可以延长的。

大概4年前,我第一次亲身经历夜不能寐。因为面临遇到的某个压力,我躺在床上不停地想过去和未来的事情。这种高度紧张的状态令我即使闭目睡眠,仍能感知到整个人紧锁眉头,根本无法入睡。

前期我又经历了一段巨大压力的时光。每天醒来都因为面对大量需要处理的事项反而感到无所适从。好在这次我已能够主动调节心境,时常心理暗示:心静下来,没人能阻挡我前进的脚步。


一句简单的“心静下来”真有这么大魔力吗?当然有。这与和尚念经有类似的原理,你也可以试试。

我不断告诫自己:所有不成系统的胡思乱想(区别于头脑风暴等发散性思维)都无法解决现实问题。还不如把大脑专注到眼前的事情。完成一样算一样,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就有收获。

这么说很容易,但真正做起来仍有难度。

有个比较便捷的提升“专注力”方法是进行冥想,最简单的冥想就是坐稳、闭目、默数呼吸。当你专注于一呼一吸时,就不会胡思乱想,进入另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因为只聚焦一件事,既是放松也是专注。

活在当下很简单,专注当下却不容易。

主动做到“活在当下”的“专注力”必然需要耗费体力和精力,能量是守恒的,有付出才有回报。我很高兴能把这种体会分享给你,也许收获不太容易立刻兑现,但它必然在生命里的某段时光显现出来!

标签组:[活在当下] [专注力

上一篇怎么才能解决问题:活在当下,改变自己

下一篇你怎么理解“活在当下”这四个字?

相关阅读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