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自话题:高考历史上最大作弊案
原标题:高考作弊,数千年的罪与罚,鲁迅的祖父作弊落了个这样的下场
一年一季的高考季又要在六月份如期而至了,从古至今,考试制度的发展可谓是经过了漫漫长征路。汉魏时期就形成了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那时候考试只是推荐人才的辅助手段;到了东汉末年,考试被架空,人才的选拔主要看你是不是根正苗红,正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到隋唐时期,考试制度才算是真正的发挥了它的作用,选拔人才变得公平公正,科举取士制度一直延续到了清朝末年。
提到考试,就不能不提它自己不太都想承认的这个臭名昭著的孪生兄弟——作弊。
一、层出不穷的作弊手段,连鲁迅都受到连累
都说古代的文人墨客是清雅之士,又怎会觊觎考试作弊来获取功名?但现实还真不是这样的。
唐朝时科举发展成熟,作弊手段也跟着开始出现。因为当时还可以荐举,有的考生就会在考试之前向当地的主考官,或者是社会上的达官贵人或著名学者呈送自己的作品,前者谓之“公卷”,后者谓之“行卷”,简单来讲就是在考试之前先毛遂自荐。
但你推荐的诗文作品到底是不是自己的没人知道。有的人就把别人的作品窃为己有,呈荐给主考官。可见洗稿、剽窃古已有之。《唐摭言》就曾记载:唐人杨衡的表兄弟窃取了他的诗文应举及第。当然,这位被记入《唐摭言》的杨考生,下场并不好,臭名远扬于四方。
从宋代开始考生的卷子要糊名密封,以防考官给自己的关系户打高分。考生们针对这一措施,想了一些办法来应对。
有的考生有自己特殊的笔迹,考前让考官熟悉之后,判卷时便可以照笔迹打高分。但这一招不够保险,万一不熟识,记错了,有可能玩脱了。有的考生又想出一些办法,比如特定的字改变笔划,某处少写一笔,或某处多添一笔。以作标识。
还有的在固定的名人警句后多加一字,比如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后面加一字成为:三人行乎,必有我师焉。
针对这些标记型舞弊措施,官方实行了誊录,即由专门人员,把考生卷子誊写一遍,这样便可将大部分考生的特殊标记消除。有一些有明显错误的也会改掉,特别是名人名言的。有的标记过于明显,或是错字错的明显,还会影响到考试成绩。
考生们便又钻研破解之法。明朝有个小说描写了一种有意思的作弊方式,说一个考生考试,发现隔壁住的考生老是鬼鬼祟祟,于是在墙上打了个洞偷窥,原来是主考官给他递了个条子,说明到时答题,第一行只写三个字,以作标记。这考生心领神会,考试时如法炮制,居然中了解元。
清代的考试作弊可谓是泛滥成灾,作弊方法也是花样百出。比如有的考生将科考相关内容用蝇头小楷抄在纸片上,然后做马褂一件,将抄袭文平铺熨帖胸前。
《申报》在《瓯江试事琐述》中记载:“永嘉正场考试,某童擅将文藏在裤裆、靴底以侥幸......被查出,驱逐出场,并揭牌示众。”
这还不算奇葩的,清代考试“抢替”现象也时有发生。抢替就是雇佣别人代替自己考试,最常见的出现在童试和生员岁、科两试者最多。有的代考者会着高帽青衣,充当服务人员,埋伏于考场内,等到考生进场到隐蔽处,互换衣帽,让考生充当服务人员,而有的则是乘入场混乱伺机进入。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他的祖父也曾忍不住诱惑趟了作弊这浑水。他的祖父周福清在清末也算是名门望族,但他一时糊涂为周姓亲戚和自己的儿子周伯宜重金贿赂考官请求“通关节”,事情败露之后,周福清被叛了斩监候,也就是死缓。周家也迅速衰败,这直接导致了周家长孙也就是鲁迅的命运转折。
二、历代都用重典治作弊,清场一发现就杀头
既然有作弊,就肯定有防作弊。古代打击作弊的措施也是在不断地完善。
北宋曾对隋唐以来的科举制采取了一系列改进措施,使之真正能做到“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其推出的防舞弊措施有:第一,实行糊名、誊录制度;第二,严格审查考生资格,防范冒名顶替现象的发生;第三,严肃考场纪律,禁止举子舞弊,实行“锁院”制度,防范考官徇私舞弊。到了明朝,防舞弊的立法也不断加强。
明朝加强了搜查与监督,严格冒籍审查,改进编号方法,还采取了磨勘与复试制度,并且将每一位考生的试卷交给多位考官轮流评阅。明代对舞弊的惩罚甚至已经涉及到了刑法。而在作弊之风盛行的清代,政府也是绞尽脑汁的减少作弊的发生。
清代皇帝和礼部规定了乡试中的条规,以规范考生和监考官的纪律,主要表现在挟带者治罪、考官失职者处治、内外帘官徇私舞弊照例之罪等。考试规则制度越来越完善,防舞弊措施也可谓是越来越严酷。
清朝对科场作弊的处罚最为严酷,动不动就是杀头。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爆发了第一次科场大案,朝廷的考官监守自盗,只要你家里爵位高、背景硬,或者是贿赂的钱多,都给你想办法录取。顺治帝下令将主考官全部斩首,几个考中举人的也杀头、抄家。
康熙五十年江南科场又爆发舞弊案,录取的举人中一多半都是扬州盐商子弟。康熙皇帝下令彻查,果然发现富家子弟通同作弊,结果连考官带考生全杀,两江总督噶礼因失察而被革职。
乾隆、嘉庆两朝也都有科场舞弊大案。最为惊人的是咸丰八年的舞弊案,顺天府一个戏子居然中了第7名,引发舆论大哗。查案后,处罚了91人,就连当朝负责该年考试的最高负责人,军机大臣、一品大员、内阁大学士柏葰,都被当街问斩。
可见不论古今,无论官方、民间,对舞弊都是很痛恨的。
三、现代高考防范更加科学化、严密化
与古代考试相比,现代考试的作弊难度有所增加,但仍然有不少人选择与考试作弊“斗智斗勇”。比如和邻座的人打打手势,再比如带着个连屏蔽仪都不能屏蔽信号的什么高科技电子设备,广东电白就曾爆出有一些商家公开出售、出租用于考试作弊的特殊传呼机等。
此外,社会上的专业“作弊组织”也是层出不穷。有领导指示、组织或者安排考试舞弊的,还有组团跨省考试的,甚至还出现了代考“专业户”,北京曾爆出有冒名代考的中介经纪人,而代考“专业户”的代考价格最高达5万元人民币。考试作弊,从古至今从来都没有消停过,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与古代历朝历代一样,现代政府为了减少考试作弊的发生也规范了相应的较为系统的操作性强的考试程序,其中包括考生资格认定、考场管理、命题及试卷保密措施、巡视员选派、阅卷及评定程度等等。此外,还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保障考试的公平进行,如《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等。但防舞弊之路,还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作弊入刑政策的出台,似乎已经给那些蠢蠢欲动的准备在考试中作弊的人提前敲响了警钟,而从古至今的考试作弊被抓的血淋淋的教训,也在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