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自话题:高考历史上最大作弊案
最近,有不少关于高考考上却发现被其他人替代的新闻,人数规模还都不小。中国自古就十分重视考试选拔制度,科举更是地位卓然,被认为是替天子选士,是国家最重要的大事。
和现在的高考一样,科举也是古代广大考生改变人生的独木桥,关系到一辈子的荣华富贵,自然会有很多人铤而走险的作弊,为了瞒过严厉的检查措施,古代的考生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发明”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弊技术。
古代考生是怎么作弊的呢?
最常用的办法当然是“小抄”了。
此前,在南京江南贡院发现了一本《五经全注》,长5厘米,宽4.3厘米,高0.7厘米,差不多和火柴盒一样大小。书上的字那就更小了,小到什么程度?有人试验过,放上一粒米,就能盖住8个字,眼神不好的人,根本看不清上面的字。这本小书,也堪称我国尺寸最小、文字密度最大的作弊奇书。
还有一招就是用枪手,即所谓的找人替考。
比如唐朝著名的大诗人温庭筠,就是职业枪手。《北梦琐言》中记载:
“多为邻铺假手,号曰救数人也”。
温庭筠考试的时候经常为邻座的考生救场,人送外号“救数人”。按今天的标准看,温庭筠是妥妥的学霸,一场考试要做好几份试卷,还都有不错的成绩。
学霸温庭筠的“巅峰”是在一次提前退场的考试中,“私占授者已八人”,提前离场的温庭筠竟然帮助8个考生答完了试卷,这岂止是学霸,简直是学神了。
到了明清,替考的行为仍旧很多,在清朝,代考行为被称为“找枪手”。清末民初的民国主席胡汉民,在年轻时就曾是代考“枪手”,曾两次代人参加乡试,都考中了举人。
正因为作弊行为层出不穷,所以古代王朝对科举作弊的惩罚也越来越严厉,在明清时达到了高峰。
明清如何惩罚科举作弊
对明清的考生而言,靠作弊瞒天过海虽然有一定的成功率,但一旦被发现,则会面临极其严厉的惩罚,流放、斩首、黔面等等,总之怎么严厉怎么来,想要靠作弊改变人生,但很多铤而走险作弊的结果,往往不是改变人生,还是彻底“终结”人生。
先来看明朝,《大明律》明文规定,凡是科举作弊的,一经发现即施杖则,随后流放三千里,为时9年。在古代,如此长距离长时间的流放,其实就等于宣判了案犯的死刑,很少有人能活着回来。即便此人是位面之子,活着熬过了这地狱般的9年回到了原籍,也会被政府终身除名,革去士子身份,这也就意味着,此人这辈子都别再想参加科举了。
除此之外,身被作弊恶名的人在家乡也会被人冷眼相待,一辈子都在父老乡亲的指指点点下苟延残喘,活着比死更痛苦。
清朝对科举作弊的严厉惩罚
相比明朝,清朝对科举作弊的惩罚要更加严厉。
清朝有几次较大的科举舞弊案,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清朝是如何严肃惩处科举作弊的。
丁酉顺天乡试案
此案发生在顺治年间,也是满清定鼎中原后第一次科举舞弊大案。
清朝的顺天府包括现在的北京和河北部分,是净是所在地。顺天、直隶(今河北省)、关外以及名隶国子监或籍系满蒙汉军八旗的士子都参加顺天乡试,称为北闱。
由于位处京师,参加乡试的考生有很多都是权贵子弟,这些人消息灵通,知道谁会担任考官,因此早早的就打点了一应人等,就等发榜直接录取了。
这一科考生共有5700多人,额定录取206名,28人取1人,那些贿赂了考官的权贵子弟“自以为唾手折桂”。但由于行贿太过普遍,导致很多落榜的士子不满,越闹越大,最后捅到了清世祖顺治的耳朵里,顺治下令彻查。
结果查出,数位考官全部贪财纳贿,公然在考场内互相翻阅试卷,照事先拟好的名单决定取舍,为了“精确录取”,李振邺竟让亲随书童拿着写有暗号的纸条去各房查对。如此一来,在京三品以上官员家里的子弟,参加考试的被全部录取。
这样的结果让顺治龙颜大怒,下了严旨:
“四月辛卯,谕刑部等衙门:‘开科取士,原为遴选真才,以备任使,关系最重,岂容做弊坏法!王树德等交通李振邺等,贿买关节,紊乱科场,大干法纪,命法司详加审拟。据奏王树德、陆庆曾、潘隐如、唐彦曦、沈始然、孙旸、张天植、张恂俱应立斩,家业籍没,妻子父母兄弟流徙尚阳堡;孙伯龄、郁之章、李贵、陈经在、邱衡、赵瑞南、唐元迪、潘时升、盛树鸿、徐文龙、查学时俱应立斩,家产籍没;张旻、孙兰茁、郁乔、李苏霖、张绣虎俱应立绞;余赞周应绞监候秋后处决等语。
不仅“立斩”,还要“家业籍没”,“妻子父母兄弟流徙”。不仅是一个人被作弊毁了,一个家庭都被一次作弊彻底毁了。
辛卯科场案
康熙时期,也发生了一次科考舞弊大案。
康熙五十年,一向一枝独秀的苏州在江南乡试中只有十三人被录取,同时,却又多个不学无术的扬州盐商子弟上榜。苏州学子大感不满,到孔庙里去哭庙,还写下对联讽刺当时的主副考官左必蕃和赵晋。
一开始康熙还不知道这事,满清安排在江南的兼职秘密情报机构负责人,曹雪芹的祖父江宁织造曹寅通过密奏渠道上报此事。康熙闻讯同样龙颜大怒,彻查的结果是:查明副主考官赵晋等人收受贿赂,串通舞弊,斩立决;串通考官和行贿人的多名“中间商”判处绞监候。主考官左必蕃失察被革职。
在自命文人皇帝的乾隆时期,类似的事情也屡见不鲜,乾隆也都一一狠下辣手,该杀的绝不容情。
乾隆五十七年,有3个童生雇佣枪手考试。对他们的惩罚是这样的:先行枷号三个月,然后“发烟瘴之地面充军。至配所杖一百,折责四十板”,脸上还要刺上“烟瘴改发”字样,相当于一辈子都洗不脱这个罪名了。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广西士子岑照花了300两银子找人代考,中了乡试第一名的解元(没错,就唐伯虎也被称为唐解元),但随后即被揭发,涉案人员全被处斩。
小结
当然,尽管处理严厉,古代科考舞弊之风仍然风靡盛行,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所得的利益实在太大,值得铤而走险以身试法。
此外,明清时期对科举作弊的严厉惩罚,也有不少权力斗争的因素在内。比如朱元璋的“南北榜案”,是历史上科举考试最大的冤案,由于当时刚刚从多年的战乱中统一,北方的文化水平和教育水平尚未恢复到正常水平,因此科举录取的全是南方士人,朱元璋认为这是蔑视北方,下令彻查,但结果是并没有舞弊,但朱元璋为了平息北方人的怨言,无视调查结果,下令凌迟处死二十多位考官,把状元斩首,1000多名无辜者受到牵连丢了性命。
这样的“严惩”。也不是我们今天所需要的。
此外,受到严惩的往往是大规模的舞弊案,还有更多小型的作弊在地方数不胜数,没有传入皇帝的耳中或者没有造成更大的影响,基本上就不会受到任何惩罚,这也是为什么明清屡施辣手,科举舞弊能屡禁不绝的根本原因。
此外,在行贿成风,权力寻租是日常常态的官僚主义社会,想要靠几次大规模的整肃活动来解决问题,基本上只是缘木求鱼,其表面意义和象征意义要远大于实际意义。
专制王朝之所以要对科举舞弊大做文章,是因为他们知道,科举是给广大寒门学子的一个虚幻的希望,一定要做些什么,让他们能够继续“今日陌下农,明朝天子臣”的大明梦或大清梦。
编辑:张子杰
责任编辑:李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标签组:[历史] [高考] [中国古代史] [清朝] [明朝] [温庭筠] [说岳] [科举制度] [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