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自话题:八旗正黄旗
清朝以八旗制度为根本。八旗分为上三旗和下五旗。上三旗是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下五旗是正红旗、镶白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上三旗由皇帝亲自率领,不设旗主,地位高于下五旗。下五旗由亲王或者郡王担任旗主。
正黄旗属于上三旗之一,最初设立于1601年。当时,努尔哈赤第一次对牛录组织进行大规模改造与重建。努尔哈赤规定,每300人为1牛录,以牛录额真为统领。每5牛录为1个甲喇,以甲喇额真为统领。每5甲喇为1固山,以固山额真为统领。
固山的汉语意思就是“旗”。那时候,1旗共计有7500人。努尔哈赤将全部人马分为4旗,分别以黄旗、白旗、红旗、蓝旗为标志。这就是后来的正黄旗、正白旗、正红旗、正蓝旗。
过了十几年,随着绝大部分女真部落的归顺,努尔哈赤手下人马大幅度增加到六七万人。1615年,为了便于管理,努尔哈赤增加了4个旗,分别是镶黄旗、镶白旗、镶红旗、镶蓝旗。就这样,八旗产生了。
努尔哈赤亲自统领正黄旗、镶黄旗,代善统领正红旗主和镶红旗,皇太极统领正白旗,杜度统领镶白旗,莽古尔泰统领正蓝旗,阿敏统领镶蓝旗。
清朝入关之前,八旗并无高低贵贱之分。清朝入关后,顺治皇帝将由自己统领的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定为上三旗,将其余5个旗定为下五旗,由诸王、贝勒掌控。上三旗作为皇帝的亲兵,驻扎在皇宫周边地区。下五旗则驻守在京城及其各地。
正黄旗虽然有悠久的历史,但并非上三旗中地位最尊者。上三旗中地位最尊者是镶黄旗。正黄旗人数最多。在清朝末年时,正黄旗总人数超过了15万人,兵丁数量约3万人。
清朝历史上,有很多历史名人来自正黄旗。
康熙年间的朝廷重臣纳兰明珠,是正黄旗人。纳兰明珠祖父的妹妹是努尔哈赤的妃子、皇太子的生母,本人是清朝开国名将、英亲王阿济格的女婿,属于皇亲国戚,由此起家,历任内务府总管、六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武英殿大学士等重要职务。
纳兰明珠是一个很有能力的大臣,辅佐康熙皇帝平定三藩、收复宝岛、治理黄河、平定噶尔丹,立下了汗马功劳。不过,1688年,纳兰明珠因为结党营私、排斥异己,被康熙皇帝罢黜,从此失势,不被重用。
纳兰明珠的长子叫纳兰性德,是清朝初期的著名词人。
清朝入关后,仿照明朝实行了科举考试。最初,满人和汉人同科考试。但是,满人怎么能考过汉人呢?连续3榜状元,都被汉人收入囊中。基于这种情况,清廷在1652年分设汉、满两榜科考,满人、汉人分开考试。于是,当年就产生了第一个满人状元——麻勒吉。
麻勒吉是正黄旗人。
顺治皇帝非常欣赏麻勒吉。1858年,顺治皇帝派他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前往湖南,为投降清廷的孙可望颁发敕印。麻勒吉完成任务后回京,经过直隶地区时,直隶河南山东总督张玄锡招待得不够隆重,惹怒了麻勒吉。麻勒吉很不高兴,找借口羞辱了张玄锡一番。张玄锡羞愤之余,留下遗疏一封,挥刀自杀。这件事在朝野内外引发一场轩然大波。然而,麻勒吉在顺治皇帝的包庇下,只是被降职留任,不久又官复原职,依然青云直上。
清朝晚期的名臣琦善,是正黄旗人。
琦善是一名主和派官员,在历史上的名声不大好。不过,鲜有人知的是,琦善当年在担任直隶总督时,是一名禁烟派人士,在天津查获了15万余两烟土,成果非常显著。只是,在林则徐虎门销烟的辉煌之下,这些成绩显得黯然无光。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军第一次北上,来到天津。琦善作为直隶总督,被道光皇帝任命为钦差大臣与英军接触。琦善以三寸不烂之舌,“忽悠”英军回到了广州。可是,道光皇帝命令琦善前往广州,继续与英军谈判。琦善在英军的武力之下,被迫签订了《穿鼻草约》。道光皇帝知道后,勃然大怒,将琦善革除职务,逮锁拿解京问罪。
不过,后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咸丰皇帝重新启用了琦善,任命他为钦差大臣,组建江北大营,对抗太平军。
在正黄旗名人中,还有萨载、玉麟、阿尔泰、开泰等人。你们都听说过吗?
标签组:[历史] [中国古代史] [清朝] [正黄旗] [努尔哈赤] [清朝历史] [纳兰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