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自话题:蒋方舟日本
原标题:羡慕!这位曾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的天才美女作家,活出了自己最洒脱的样子!
女神聚·封面人物
我们这个社会,总有人在谈三观,可你有没有想过,我们的价值观到底从何而来?
前几天看《圆桌派》,聚小编被知名作家蒋方舟圈粉了,她说到关于读书的看法,我觉得特别认同,她说:“ 一个人如果不看书,那他的价值观就只好由亲朋好友来决定。”
在我看来,读书有三种境界,见众生,见世界,更见自己。蒋方舟在节目里说:“女性的审美也一样,如果你没有广泛的阅读,电影啊或者艺术的审美,就是靠网上的这些网红来决定你的审美,最后那些女生就会变得一模一样。”说得实在太有道理了!
提起蒋方舟,相信大家都认识她吧?从“天才少女”到“青年作家”,十几年来,蒋方舟身上聚焦着很多目光,她似乎过得很平稳,写作、出书、上清华,毕业就成为知名杂志副主编,依然写作、出书,并出入于种种文化场所和活动。
在许多人眼里,她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妥妥的天才少年。
天才少女的心酸
蒋方舟,1989年生于湖北襄阳,7岁开始写作,9岁写成散文集《打开天窗》,此书被湖南省教委定为素质教育推荐读本并改编为漫画书,2008年,她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次年在《人民文学》发表《审判童年》,获第一届朱自清散文奖,2012年大学毕业后,她成为了《新周刊》最年轻的副主编。
但就是这么一个外界看来光鲜亮丽的女孩,其实背后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太早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中,使得蒋方舟的童年过早消逝,她无法从满是镁光灯的生活中获得快乐,外界的质询曾一度让她陷入无法自救的死结。
2015年底,蒋方舟感到前所未有的迷茫,曾经和她一路写过来的“同道者”相继离开写作圈,尝试电影或者创业,她每天纠结自己是不是也该去试试别的事,但于她而言,写作就是她的全部,到底该坚持,还是放弃?
每个人在年轻时,都要经历一次自我放逐,所谓“出世”,就是要打破身份的标签和束缚,过无边无界的生活。
2016年,27岁的蒋方舟走出镁光灯的注目和生活中的种种自我纠缠,独自一人在日本东京生活了一年。“东京也拯救了我,我自知东京的这一年并不会把自己变成一个新人,但我更像自己本来该成为的样子。”她说。
将自己还原出厂设置
在以日记的形式记录这段时光的《东京一年》中,她这样描述这段曾让她颇感“局促”的经历:有生以来第一次,度过了一段完全真空的生活,没有目标与烦恼,只有写作与生活,每天一睁眼就是一大片需要填补的空白,任何一件事都需要把时间拉得很长远,把浓度稀释,才能填充过完一天,所以我必须认真凝视美术馆里每一幅画,认真咀嚼每一口食物,认真地把每一个念想变得绵长。
一年后,从东京回到北京,蒋方舟终于没有任何困惑了,对于未来“如水晶般透明”,她清楚了社会机制在自己身上做过的设置,并将自己还原到了出厂的状态,对时代潮流的恐惧,你不去想,就不存在。
每年新年第一天,蒋方舟都会富有仪式感地为电脑日记设一个密码,密码代表她今年对自己的寄语,2017年的密码是“顺其自然”,2018年的密码是“无所畏惧”。
“很多大家觉得重要的资源和人脉,我觉得我都不需要它,那我就没有必要去畏惧它和顾虑它,无所求,就无所畏惧。”她说。
现在,除了写作,蒋方舟还将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免费做一些知识的传播、分享和探讨上,比如她与她一位90后朋友,即将推出一档音频节目《非独立思考》。
对于 “免费”,蒋方舟强调道:“这两年,知识付费很热,也不乏各种平台与机构试图来撺掇我开一档付费节目,但我都以开出不可能的天价方式拒绝了。”
一个人,让我更接近自由
每个孩子都会对人生的30岁有一些想象,少女时期的蒋方舟想象的是30岁时结婚、生孩子、工作,要不然就是结婚、生孩子、离婚、工作,但如今的她反而更享受一个人的生活。
一个人生活的蒋方舟,跟妈妈住在同一个小区的不同单元,一直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喜欢书店,就一个人去找,不喜欢购物,就宅在家里写作,她喜欢去菜市场听人们聊天,去快拆迁的社区听人们聊天,去公园听老人聊天……
一个人生活,也许更接近蒋方舟理想状态下的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不想做什么就不用做什么,关于朋友、关于生活、关于未来,蒋方舟始终觉得自己还有各种可能性,虽然是一个人的生活,蒋方舟从来没有把自己套进某一个具体的生活公式,妥善保存着选择的自由。
对蒋方舟来说,一个人的生活更需要自律,需要用稳定但足够适应自己的形态保持对生活的掌控感和安全感,才能更好地写下去,不间断地看书、锻炼、不太应酬、坚持每天写2000字……这是一个女作家的真实样子。
没有一种生活是完美无缺的,
在生活的海洋里独立航行,
要靠自己掌舵,
心所在的方向,就是自由的方向!
法 律 顾 问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