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疼!蒋方舟自爆曾是讨好型人格,如何避免孩子形成这种性格?_人际

首页 > 母婴育儿 > 正文
2021-06-08

发表自话题:蒋方舟日本

原标题:心疼!蒋方舟自爆曾是讨好型人格,如何避免孩子形成这种性格?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为人父母对子女最深切的期盼,可是,取得了人人都羡慕的成功,就能实现子女的幸福了吗?在成功路上,我们又要警惕哪些陷阱呢?这就要说到和原生家庭氛围息息相关的——讨好型人格。

7岁写作,9岁出书,19岁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的蒋方舟,曾在奇葩大会上自述自己的讨好型人格:“即使在亲密关系中,也不会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非常害怕起冲突,非常害怕让别人觉得不高兴。”

做为一个“别人家的孩子”,蒋方舟面对人际纠纷时,所表现出来的讨好行为,让我们看到,一个人哪怕在世俗意义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也会因为其讨好型人格,而在人际交往上倍受困扰,满腹委屈。

01

什么是讨好型人格?

在心理学的定义中,讨好型人格也叫“迎合型人格障碍”。它通常指,因为讨好者含有强烈的自我牺牲成分,从而导致人际关系中的种种冲突无法得到合理的解决,讨好者自身也深感痛苦的心理障碍。

在日常生活中,讨好型人格经常遇到以下情景:

过分在意他人的评价,时常违背自己真实的感受,去迎合他人的想法;认为爱和温暖是有条件的,只有自己表现得足够取悦他人,才能够获取爱与温暖;

无法拒绝他人不合理的请求和要求,总是委屈自己,宽待他人;当面对人际纠纷时,没有处理矛盾的信心和勇气,总是通过不断地认错、退步来争取和平。

大多数讨好型人格者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讨好行为只会令自己受尽委屈、丧失自我,无法真正的解决人际冲突,但是他自己却无法避免、终止这种讨好行为。

讨好型人格对人生活的影响是巨大的:由于缺乏处理人际冲突的能力,讨好者一味的退避和忍让,往往会导致事情的恶化和自我内心的挣扎。长久以往,讨好型人格障碍不仅使人无法维持一段稳定、健康而长久的人际关系,还会降低人对生活的幸福度和满意程度,使人更容易患上抑郁症等心理疾病。

日本战后文学的巅峰人物,无赖派大师——太宰治就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

回顾太宰治的一生,他出身于日本的津岛家,是日本津轻地区首屈一指的地主富豪之家,父亲也是当地首要人物,曾任众议院议员、贵族院议员。

太宰治从小便成绩杰出,成年后才华也未受蒙埋。1935年以《丑角之舞》初登文坛,短篇《逆行》亦入围芥川奖,晚期的《斜阳》与《人间失格》被誉为战后日本文学的金字塔作品,在他本人死去近六十年后还被不断追忆,连忌日都成为节日。

这样“优秀”的太宰治却依旧是讨好型人格的受害者。在他的自传体小说《人间失格》中,所描述主角叶藏就暴露了太宰治讨好型人格——叶藏从小时候起就懂得用假装的笑脸来博得家人的欢心;为讨好父亲而故意索取自己并不喜欢的礼物;为了融入集体,学生时期不惜在众人面前进行搞笑表演。

叶藏的讨好型人格表现为一种“丑角精神”,即在与他人交往时,一味屈从对方的要求,为取悦他人不惜戴上“小丑”的面具,以刻意的装乖耍宝,卖丑搞笑来获取他人认同感的趋向。

这也导致了太宰治患有强烈的抑郁症,他从二十岁起五度自杀,在他39岁那年,《人间失格》成书之时,太宰治留下了这篇遗作,旋即投水而亡。

讨好型人格一旦养成,不仅对讨好者一生影响巨大,而且往往需要花费经年累月的时间,甚至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才能够恢复正常。但是,对于大部分的讨好者来说,他们穷尽一生都无法走出这个巨大的心灵困境。

02

讨好型人格形成的原因

研究发现,讨好型人格的形成,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时代因素等等,尤其家庭教育,是其中最关键的因素。

父母在育儿行为中所扮演的角色、营造的家庭氛围,以及引导孩子处理人际纠纷的方式都将间接的影响孩子一生。

讨好型人格者内心是不自信,且缺乏安全感的。一切的爱与温暖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有条件、有要求的,需要自己投其所好,取悦他人而获取的。

讨好型人格的人,在小的时候,就比别的孩子更加敏感,更会察言观色,懂得通过大人的表情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以博取大人的好感;在长大之后,他们也会压抑自己的想法,不敢随意表达个人意愿,总以“让别人高兴”作为自己的价值体现,通常不会也不敢发怒,内心却受着深深的煎熬。

讨好型人格另外一个重要的表现是缺乏对人际冲突客观评价的能力。所以,即使对方是错误的,提出的要求是过分的,讨好者也会优先向对方道歉,满足对方的意愿。

对于讨好型人格的人来说,分辨人际矛盾中的对错是非常艰难的事情,他并不清楚自己是否应该生气,时常会忽略自己也有生气和拒绝的权利。

而正是因为不懂得拒绝,在承受负面情绪的情况下,一再的委屈自己,就挫伤了讨好型人格者处理人际矛盾的信心和勇气。

当正面的反抗得不到肯定,讨好型人格的人就会用消极的方式来解决问题。长久以往,讨好型人格甚至会成为一条生存法则,被烙印在讨好者的行为习惯里。

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描述了主角松子渴望爱、渴望被爱而坎坷曲折的一生。

讨好型人格的松子,在年少时,就费尽心思的想得到父亲的爱,她努力学习,以讨好的模样去祈求爱,甚至寄托于可以逗笑父亲的鬼脸。

但以如此荒诞的方式去获得爱的她,却在成人礼那天,因为这万能的鬼脸,被父亲盖上了胡闹的印章。

原生家庭对松子的影响是巨大的,讨好型人格早早的为松子悲惨的一生埋下了伏笔。

松子先是在工作中为了取悦他人,不惜为偷钱的学生顶罪撒谎,导致自己被学校开除;

而后,在感情中,松子无底线的付出和讨好,也并没有为她赢得完美的爱情,相反是让她辗转于各个渣男的怀抱,一次次的被家暴,一次次的被打得鼻青脸肿,而为了得到那一丝丝的爱,松子又一次次的妥协,一次次的选择原谅。

最终,松子却依然孤苦无依的在53岁那年,死在异地他乡。

原生家庭对孩子的一生都影响巨大,而讨好型人格的形成也总是后患无穷。

03

如何避免孩子讨好型人格的形成

回顾讨好型人格的成因,父母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避免孩子讨好型人格的形成:

其一,给孩子足够的自信心和安全感,即无条件的爱与温暖;

其二,要引导孩子正面解决人际矛盾,懂得表达自己的需求,设置人际边界,不以一味的退步来求取和平。

详细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为了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自信心和表达自己的勇气,让孩子面对人际冲突时,有勇气去面对他、解决它,而不是通过示弱和逃避来求取和平,父母可以尝试做到以下事情:

第一

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遇到任何事情,给孩子选择的余地,而不是强迫孩子按照长辈的意识行事。例如,吃饭的时候,询问孩子是想自己用勺子、还是用筷子,多给孩子参与生活的体验和表达自我的机会,而不是所有事情全权安排妥当,让家长成为不可逾越的权威。

第二

不要让孩子认为爱是有条件、有要求的。要警惕以下几种表达方式:“你要考到100分,爸爸才会高兴。”你这学期要得三好学生,妈妈才会喜欢你。” 多一些鼓励,少一些要求,就可以让孩子多一些自信,少一些胆怯。

第三

当孩子行为不当时,多多包容和耐心引导,而非斥责或者粗暴的制止,特别是不要说恐吓孩子的话让孩子失去安全感。每个人都有成长的过程,犯错才知错,父母也不能代替孩子成长,生活要让他自己体验。

其次,为了避免孩子讨好型人格的形成,要引导孩子正面的解决人际冲突,设置人际边界,懂得表达自己的需求,拒绝不合理的要求和请求。

第一

当孩子遇到人际冲突时,不一味的包庇孩子,也不能一味的让孩子道歉认错。耐心的听孩子说清楚事情因果,肯定他的感受和立场,再引导他换位思考,鼓励他表达自己的观点的同时,让他看到事情的后果,引导他做出决定,而不是代替他做决定。

第二

保护孩子的感受,告诉他“父母是他的支持者“,同时也要让他知道,他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所有的事情都有取舍,孩子对于朋友过度的任性和过度的包容,都无法让他获得真正的朋友,解决人际冲突,实际上也需要人做出的取舍。

第三

教会孩子设置边界,不要无条件,无底线的妥协。

当孩子觉得他人提出的请求、要求不合理时,积极和孩子沟通,给孩子拒绝的权力,不要强迫孩子“大方“,看起来”友善“,这会挫伤孩子人际交往的积极性,不利于孩子自我边界的形成。

有多年咨询经验的心理咨询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们可以剥开任何一个“讨好者”的内在,都会发现其中有一个过度敏感和脆弱的小孩。”

这意味着,在小的时候没有获得无条件的爱的孩子,哪怕有一天已经成人,心灵却因为小时候的经历——将依旧囚困在这讨好者的迷雾中。

而最终走出“讨好型人格”的蒋方舟这样说着: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价值,如果你放弃自己的个性和价值,去打造一个被人喜欢的人设,就意味着:你吸引来的,不是真正欣赏你的人。

真正能欣赏你的人,永远欣赏的是你骄傲的样子,而不是你故作谦卑和讨喜的样子。

图 | 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 | 龙科锦(父母城邦签约作者。前重度抑郁症患者,致力于自救以及家庭教育的钻研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标签组:[育儿] [家庭教育] [心理学] [松子

上一篇蒋方舟:我愿成为照亮自己的镜子

下一篇蒋方舟——原来生活对于你,也一样毫不客气

相关阅读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