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自话题:蒋方舟日本
昨晚,闺蜜L发了条微信。
我和L的对话截图
“我感觉我好卑微。”
我很疑惑,立马问怎么了?
她讲了在公司发生的一件事。
昨天下班,大家都去吃午饭,她锁好门就离开了。
她当时在离公司几公里外吃饭。没吃几口,就接到了同事电话。
“喂,你在哪儿?”
“我在吃饭呢。”
“那你什么时候过来开下门,我们都被关在外面了。”
“我要等下哦,才刚开始吃饭。”
“真是的,你好端端锁什么门,大中午的难道还有贼啊!”
办公室的钥匙好多人有。
但L还没来得回答,对方就把电话挂了。
顿时,一种自责、懊悔的心情涌上心头。
她立刻火急火燎地赶到办公室。却发现门已经开了。
同事见她气喘吁吁地跑进来,连句“谢谢”或者“辛苦了”都没说。
“我当时觉得,自己特像个小丑。”
我和L的对话截图
但在反思这件事时,她的话里,全是“我的错”、“我不应该给大家添麻烦”、“我应该更快一点回公司开门”的表述。
这就是典型的取悦型人格。俗称讨好型人格。
——过于依赖人际关系,把自己的位置放的很低,很低。
这种现象最根本原因,还是内心的自卑。
为什么L内心自卑?
很大原因是来自原生家庭。
L的爸爸在工厂打工,经常加夜班,很少与家人交流;
妈妈因身体不适经常待在房内,不踏出家门一步。
这个家庭既没有父爱,也没有母爱。冷如冰窖。
从她记事开始,妈妈就没有参与她的成长轨迹。
7岁,她就独自抱着一家人的衣服去河边洗。
10岁,跟着爸爸学做菜,做好饭菜后再端给妈妈。
妈妈因为常年闭门不出,性格极为乖戾。
如果L在房内迟迟不走,她就会大声呵斥。
妈妈的脾气,使她不敢轻易靠近。
一次她来了例假,她惊慌到不知所措。
她战战兢兢走到妈妈房门口,嗫嚅道:“妈,我好像来那个了......”
她妈妈直接丢给她20元,说:“自己去商店买卫生棉。”
一个13岁的小姑娘,就这样走到商店,经血几乎都快要染红了裤子。
她不仅得不到母爱,就连父爱也是少的可怜。
爸爸早出晚归。对她的衣食起居几乎从不过问。
L上完高中后,她爸就不让她上大学了。
理由是,“一个女孩子念那么多书有什么用,迟早要嫁人。”
母亲的冷漠,父亲的迂腐,都让她的人生充满了至暗时刻。
她变得内向,不敢在人群中大声说话。
也没有特长,整个人生几乎黯淡无光。
步入职场后,被人呼来喝去,像是个“便利贴女孩”。没有价值感。
所以,她拼了命地想要抓住其他关系。
她太想要获得他人的认同和赞扬。
于是不停地顺从、迁就。
只要对方呈现出“不高兴”、“不满意”。
她就开始自责,把责任不停地往身上揽。
因为她给自己身上贴了个标签——我是个令人讨厌的人。
但这样的卑微只能换来:
他人的厌恶和轻视。
我问L,你觉得你能改掉这种“讨好型”的性格吗?
她说,“改不了,我觉得我永远都是错的。”
我和L的对话截图
我向她举了美女作家蒋方舟的例子。
《圆桌派》曾请过蒋方舟和徐静蕾两个嘉宾。
除了蒋徐二人,还有窦文涛和梁文道。
一个是主持界的名流;
一个是文化界的大家。
在那期节目里,来自演艺圈的徐静蕾在探讨话题时,自信飞扬。
而反观蒋方舟,变得柔顺许多。
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蒋方舟显得很虚弱。
例如,她谈论一个男作家的太太因为年老色衰,丧失了性吸引力。
徐静蕾反问一句“你怎么知道她对他没有性吸引力?”
蒋方舟瞬间不说话了。
在谈到自己相亲也是被人挑选时,徐静蕾说,“你不要这样想,有几个人配得上你?”
蒋方舟弱弱地回了一句,“我觉得差不多呀。”
蒋方舟的整个状态就像老鼠见了猫。
面对他人的质问或者疑惑,她不敢反驳。
回答也不坚定。
接下来的讨论,蒋方舟也是附和居多。
《圆桌派》本就是聊天真人秀节目,理应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
但是蒋方舟却表现得屈尊就卑。
为什么?
就是因为她的“讨好型人格”作祟。
她不敢直接面对这些年龄比她大的前辈。
小心翼翼地察言观色,并且“讨好”他们。
也许有人会问,蒋方舟需要讨好别人吗?
9岁成名。清华大学毕业。
图来源:网络
毕业后写作出书,还曾担任《新周刊》杂志副主编。
论身份地位,不比徐静蕾差。
但恰恰是因为蒋方舟起点太高。
年少出名,从小接受的就是鲜花和掌声。
“天才作家”、“美少女作家”的标签也被牢牢贴上。
所以,她害怕失败。害怕在别人眼里的自己是不完美的。
在《奇葩大会》里,蒋方舟承认自己是“讨好型人格”。
她不敢和人起冲突。
哪怕对方说的话在她看来是胡说八道,她也违心地表达:“说的太对了。”
图来源:《奇葩大会》
她学会了“察言观色”,压抑着自己真实的情绪和想法。
时刻注意着自己是否迎合了他人的期待。
长期背负着这种想法,
让蒋方舟不堪重负。
后来她选择一人去了日本。断绝网络,看书写字。
逐渐找回了自我。
我举例蒋方舟,是为了向L说明:
一,不论是天之娇女,还是“贫民窟女孩”,都有可能患上“取悦症人格”;
二,“取悦型人格”可以纠正,最主要的就找回自信。
我给L提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从关系以外寻找自我价值感。
也就是把价值感建立在“事”上,而非“人”。
一直以来,她都是公司——家,两点一线。
生活单调且枯燥。
所以我建议她设立事业上的目标,
也可以是学习某项技能。
例如今年考出初级会计师证。
或者在业余时间报个瑜伽班或者健身课。
总之让自己充实起来。
在某件事上取得成绩,会让自信心倍增,也会增加自身的闪亮点。
二、学会说“NO”。
一定要学会拒绝。
一位B站UP总结了8字金句:关我屁事,关你屁事。
图来源:bilibili吴不伊
我把这个方法也告诉了L。
如果同事A说:“L,你帮我这个文件复印下。”
那就回怼:“关我屁事。”
同事B说:“L,你这个账做的不对,应该这样做。”
这时回她一句:“关你屁事。”
身为职场人,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而不是被人牵着鼻子走。
清楚工作的界限,不随意当“烂好人”。
每个人的时间都很宝贵,要花在有价值的点上。
三、建立自我。
习惯性讨好的人是没有自我的。
他的全部注意力都投注在别人身上,而非自己。
就像日剧《被贴了》里的银行高管。
他生性孤僻,不近人情。
渐渐地,身上被同事贴了很多负面标签。
他曾试图撕掉,但这些标签就像长他肉里,怎么也撕不掉。
图来源:bilibili
他很苦恼,开始不断讨好同事。
买早餐;
送咖啡;
甚至在工作上开小差。
他收到的表扬标签越来越多。
可是,讨好成癖,并没有为他带来好结局。
他的工作被同事钻了空子,丢掉了饭碗。
那些曾经和他要好的同事,态度发生360度大转变。
最先的赞扬,全都变成了讽刺。
他落下悔恨的泪水,身上的标签竟然奇迹般消失了。
他终于明白,人心善变,还是要为自己而活。
但什么叫为自己而活?
从心理学角度讲,就是在与人交往时,把自己的核心注意力,投放在自己的感受上面。
比如,你和朋友吃饭。
讨好型人格的脑回路就是,
她脸色好像不太对?
是不是我做错什么?
她一直玩手机,是不是不想跟我聊天?
······
总之,你的注意力总是在担心“她怎么样怎么样”。
而改善这种“惯性思维”,办法就是,强迫性关注自己的感受。
李雪也称其为“创造丰盛的体验”。
比如我们吃饭的时候,可能就是直接嚼完、吞掉。几乎不会思考什么。
那么,你就可以尝试自问:
菜的味道如何?
自己喜欢吗?
下次要不要换一个餐厅?
吃的时候是什么感觉?
······
据说武志红有个习惯,经常练习打坐。目的就是通过关注当下的感受,来寻找自我。
当然,并不是推荐大家去打坐。
而是说,如果你想改善讨好的习惯,不妨可以试试这个办法——关注自己当下的感受。
多停留。
多思考。
多察觉。
摆脱讨好的习惯,并非易事。但建立自我,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自卑而敏感的人,应该试试这剂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