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自话题:兵马俑主题酒店

玩法:自由行,人文
作者去了这些地方: 秦始皇陵 秦兵马俑 西安

发表于 2018-02-24 13:49

上篇文章中,

虽然弄清楚了兵马俑的来历,

但脑中的迷雾并未消散,

因为有关兵马俑的秘密,

实在是不计其数,包罗万象,

由它展示出来的古代世界,

就连顶尖科学家,也会惊讶得目瞪口呆。

图片源自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真的没有一张重复面孔吗?


你我皆知,秦始皇陵兵马俑千人千面,没有重复面孔,

但是否有人真的验证过?

在新西南,一位面部识别专家就做了这件事。

他使用的工具叫做NeoFace,

目前世界上最好的面部识别软件,

已经被全球各国广泛采用,

边境、监视器、移民局、警察都在用,

几乎不会出现差错。

图片源自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专家将100张兵马俑照片输入系统后,

一场现代科技与古代匠人的对决正式开始,

在场每个人都像第一次恋爱般紧张又兴奋,

直勾勾盯着电脑屏幕,

一边期盼被古人智慧彻底折服,

一边又希望挖出点漏洞,

引发一场全世界的口舌之战。


叮......一个声音打破了沉默,

NeoFace不负众望,得出结论:完全没有重复。

每一个兵马俑都很独特,

中间发现两张相似的面孔,

都有丰满的下巴,线条相近的嘴唇和鼻子,

但眼睛、眉毛很不同,

因而得出结论,兵马俑的确称得上千人千面。


然而,这么浩大的工程量,

这么繁复,不能规模化复制的兵马俑,

究竟是怎么完成的?

秦车士佣,出土于秦兵马俑二号坑,身穿长襦,外披铠甲,小腿上绑着护腿,头戴介帻。

图片源自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在今天的兵马俑坑附近,有许多仿制工厂,

他们采用模具、烧窑烘烤的方法,

一年也就生产200多尊真人大小的兵马俑,

而从秦始皇下令建造兵马俑到驾崩,仅11年时间,

就拿目前出土的约8000尊兵马俑来计算,

古人平均每年要完成700多尊,

而且每一尊都不相同,因此不能采用模具,

这放在现代来说都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古人是否有更先进的技术?

秦下级军吏俑,出土于秦兵马俑一号坑,头戴单版长冠,有的不穿铠甲属于轻装步兵,有的穿铠甲是重装步兵。

图片源自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通过对兵马俑内部结构的研究,

专家发现古人采用了一种比模具效率更低的方法:盘塑,

即是把粘土连续打击变软做成条状,

一圈接着一圈,从下至上盘起整个身体。

光是想起来,盘塑就是非常费力的,

为了验证这一方法真的很费力,

仿制工厂和现代雕塑师联合用盘塑方法制作兵马俑,

结果花了一个月才做好一尊,

雕塑师更是感叹:“太佩服古人了,我刚开始做的时候倒了三四次,真的很难想象古人的技艺有多好。”


显然,古代工匠并没有什么先进技术,

有的只是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手艺,

以及不成功便成仁的觉悟。

而为了完成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他们能也只能采取最原始的办法:人海战术。


有专家研究过,

目前发现的约8000尊兵马俑上有87个不同的名字,

也就是说有87位工匠师傅负责陶俑制作,

每位师傅手下有一队助手,

估计每队助手约10人,

那么每天至少有870人在盘塑雕像,

每队每月完成一尊,每年12尊,8年就能完成8000尊。


然而即便是这样,

还是有一个终极难题无法解决。


西安的天气,

冬天低至-20℃,夏天升至30甚至40℃,

骤冷骤热,雕像还没固化就被毁掉了,

制造兵马俑的理想温度在20℃,

这样算起来,一整年也就只有6个月可以工作,工期会被延长整整一倍。

没有高科技加持的古代,天知道工匠们到底做了什么。

窑洞,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

图片源自网络

秦始皇陵不远处,

现在仍然有许多依山坡而挖出的房子,

被称作窑洞,冬暖夏凉。

专家推测,也许兵马俑就是在这里制作的。

无论外界温度如何变化,

窑洞内始终维持在15-20℃,

这是大自然的恩赐,

最终成就出一个无人能及的地下军团。

秦彩绘跪射俑,出土于秦兵马俑二号坑,是少有的彩绘保存状况极好的秦俑。

图片源自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真的无法保存颜色吗?


大家一定见过博物馆里的秦代彩绘陶器,

同样是从地里挖出来,

陶器仍然是五颜六色的,

可兵马俑却是灰头土脸,

这到底是为什么?


追根究底起来,还是因为秦始皇太“作”。

你们想想,他始皇帝的陪葬军队,

能和那些普通陶器一样吗?

于是他经过深思熟虑,发明了一个绝佳的创意,

兵马俑不仅要上颜料,还得涂一层生漆。

生漆,在秦代极为珍贵。

图片源自网络

生漆是什么?

一种从漆树上采割的纯天然液体涂料,

一颗漆树长6年,才能在温暖的6到9月,获取10克树液,

涂完一尊兵马俑,至少需要25颗树的树液,

相当珍贵,非一般人能够获得,

在古代被视为最令人垂涎的宝藏。

而如此数量庞大的生漆,

只有秦始皇这样的千古帝王,才能拥有。

当然,刷生漆也有技术原因。

它防腐、耐磨、耐酸、耐热、隔水,

正好符合嬴政打造不死军团的愿望。


想法是好的,技术也是好的,

可偏偏败也败在生漆上。


研究发现兵马俑都是先上生漆,再涂颜料,

至于为什么这么做,

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定论。

但个人以为,应该是为了美观,

因为生漆接触空气后会变成褐色,

如果涂在颜料之上,

兵马俑就会变成一溜的褐色,

岂不是失去了意义。


话说这个生漆,

好处是很多的,但缺点也不是没有。

在潮湿的土壤里埋了2000多年,

生漆层变得十分脆弱,

一旦出土后接触空气,生漆层就会变干缩水,

然后卷曲脱落,同时带走颜色。

这个过程很快,

几分钟、几个小时,最多一周颜色就会消失。


不过,专家们正在为这事努力,

除了想办法留住颜色,

也有科学家采用粗暴直接的方法:给仿品上色。

多年以前,中国就同德国合作,致力于拯救兵马俑的色彩。

专家根据秦时的材料、工艺、风格复原了一组兵马俑,

当多年的努力最终完成时,

专家本人也感到非常震惊,

兵马俑竟然如此鲜艳靓丽。

德国研究者Catharina Blaensdorf及团队绘制的兵马俑原本色彩。

图片源自网络

德国研究者Catharina Blaensdorf及团队在仿品基础上复原的兵马俑原貌。

图片源自网络

真的无法想象,

一个唯我独尊的帝王,一批严阵以待的军队,一群古老而神秘的秦俑,

竟然是五颜六色的,

看起来还有点蠢萌。

这完全颠覆了我们对秦始皇、对秦朝的印象,

感觉世界观受到了一万点暴击,

所以有的人会说,还是灰扑扑的兵马俑好看。

秦御手俑,职责是驾驭车马,保护车马进退得宜,并兼当主帅受伤可以代替其执掌指挥工具金和鼓,出土于秦兵马俑二号坑。

图片源自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天!它们和超导体有关


当大家还沉浸在水果军团中不能自拔时,

一个更大的秘密正在袭来。


专家研究了兵马俑所有的颜色,

结果发现有一种极不寻常,

并且给起了个名字:中国紫。

这是公元前世界上,

仅有的两种人工合成颜色之一,

另一个是埃及蓝,远在千里之外。

中国紫成分是硅酸铜钡,与埃及蓝差别很大,

这意味着,中国古人独自发明了这一颜色,

又一次刷新了世界对于古代中国的认识,

也显示出我们的渺小和无知。

神秘的中国紫。

图片源自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那么中国紫究竟是怎么被发明的?

它又为何被兵马俑大量使用?


据记载,玉在当时被视作重生的器物,

于是各国王侯贵胄都花钱请方士炼玉,

虽然没炼成,

但也得到了一种很相似的东西:中国古玻璃,

而且还有个副产品,即中国紫。

既然人们相信玉能使身体不朽,

那么炼玉时得到的中国紫,自然也不平凡,

至少在那时,只有地位尊贵的人,才配拥有中国紫,

因此用在兵马俑身上也不足为奇。


但如果你以为中国紫仅此而已,那就错了。

科学家们把中国紫碎片带到美国佛罗里达州,

这里有一个全世界最强的磁场,

45-T混合磁体的威力,

任何材料都将在这里现出原形。


在极度的低温、超强的磁场影响下,

中国紫变成单一磁波。

当温度降得更低,

磁波失去了第三维度,分离成两个独特的二维平面。


Godness!

现场一众科学家顿时雅雀无声,

只余下每人瞪大的眼睛和嘴巴。

你们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当研究从三维向二维转换,

大家是否真的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

中国紫有助于制造更好的超导体;

这意味着,

中国紫有助于制造更高效的磁悬浮列车,

更节能的电能,更快的电脑;

这意味着,

中国紫在尘封地下2000多年后,

又一次具备了改变世界的可能。


现在我开始相信,

中国古代的方士,

其实就是现代化学家的前身,

他们制造出令人震撼的材料,

改变着那个他们熟悉的世界,

也改变着他们所未知,2000多年后的未来世界。


我也相信,

随着考古挖掘的深入,

兵马俑还会出现更多让人震惊的秘密,

为我们揭示那个玄妙的古代世界。

图片源自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没有人知道古人有多牛逼,

我们唯一能做的,

只有敬仰、学习、力行。


文中图片仅为配图表达,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有不妥之处,请留言告知,万分感谢
微信公众号:骑驴漫游

标签组:[考古] [兵马俑] [秦始皇

上一篇兵马俑、华清宫最全详实游记(攻略、防骗、讲解、地形图)

下一篇西安之行Day3华清池——兵马俑

相关阅读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