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自话题:孤傲不自赏
图片发自简书App香中有韵不知寒
——咏梅花古诗词赏析(上)
王传学
梅花是寒冷冬天最耀眼的明星。中国人一直把梅花看作是象征着快乐、幸福、长寿、顺利、和平的“五福之花”。古往今来咏花的诗词歌赋,以梅为题者最多,或咏其风韵独胜,或吟其神形俱清,或赞其标格秀雅,或颂其节操高洁。同时,人们把梅花那傲雪凌寒的风貌,看作是中华民族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的象征;把梅花那香远古朴的风韵,看作是中华古国悠久伟大的历史文化的象征;甚至把梅花那紧簇同心的形状,看作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象征。
早在南北朝时期,梅花的观赏价值就被人们普遍重视。随着古体诗歌创作的发展,梅花也走进了诗人们的笔下,开始在诗笺上大放异彩。
南朝·宋诗人鲍照最先在诗中称赞梅花那不惧严寒的品格。他在《梅花落》中写道:
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
问君何独然? 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
摇落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
诗人笔下的梅花是节操高尚的旷达贤士。诗 中通过对耐寒的梅花与软弱动摇的杂树的对比,表达了对节操低下的士大夫的蔑视和对旷达贤士的赞扬。
最先在诗中称梅花为报春信使的,是南朝·宋诗人陆凯。他在《赠范晔》中,以梅花作为传达友情的信物,别具一格: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折梅花寄赠友人,正是借以表达自己以梅花自许,亦以梅花许人,对于友人具有梅花一样品格的赞赏;同时也含有对友人的慰藉之情,预示不久的将来春天也将到北方。表明自己对友人的感情也像梅花,虽遭严寒而不凋谢。
最先从审美角度咏赞梅花的,是南朝·梁诗人何逊。他在《咏早梅》中写道:
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梅。
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
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
朝洒长门泣,夕驻临邛杯。
应知早飘落,故逐春上来。
兔园本是汉梁孝王的园名,这里借指扬州的芳林苑。全诗的意思是:在花园里是容易看出时节的变化的,其中最使人惊异、最能标志时节变化的就是梅花。梅花不怕霜雪、不畏风寒,在下霜飘雪的时候,它就在路边开放了。它枝繁花茂,在台观周围开得很盛。梅花盛开的时候可以使被遗弃者见之有感而落泪,也可以使钟情的人触景兴怀而勃发。梅花大概也知道自己飘落得早,所以赶在正月就开起花来了。诗中称赞梅花开得最早,不怕霜雪,敢抗风寒。通过对梅花这种坚贞品质的歌颂表达了诗人自己清高自负的思想。
最先借描写梅花寄托情怀的是南朝·陈诗人谢燮。他在《早梅》中写道:
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
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
诗人抓住一个“早”字,用极富表现心理状态的“疑”字和“畏”字,写出了梅花不怕严寒的坚强性格和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巧妙地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孤芳自赏的情怀。
隋朝宫女侯夫人最早将梅花自比。她在《春日看梅花(其二)》中写道:
香清寒艳好,谁惜是天真。
玉梅谢后阳和至,散与群芳自在春。
这“天真”二字既是诗人对梅花的高度评价,亦是诗人的自比。诗人是孤芳自赏的佳人,与梅花同是天真,诗人与玉梅便是化而为一成高洁形象了。
到了唐代,诗人咏梅渐成风气。 唐人的咏梅诗,除写闺怨、传友情、托身世之外,出现了虽以模拟物象为主,但却含有美的意蕴的佳作。唐代许多著名诗人皆有咏梅之作,他们比南朝诗人更加注意到了梅花的美学价值,更加准确地把握住了梅花的精神品质。在唐代诗人笔下,咏梅诗已走向了成熟。
借梅花凌寒吐芳喻自己虽处逆境仍不改节操的首推张九龄,他在《庭梅咏》中写道:
芳意何能早,孤荣亦自危。
更怜花蒂弱,不受岁寒移。
朝雪那相妒,阴风已屡吹。
馨香虽尚尔,飘荡复谁知。
此时诗人遭谗被贬,所以诗一开篇就感叹:梅花啊,你怎能过早有芬芳之意?孤独地开花,也应自觉艰危!接下来写梅花虽弱小,却不怕寒冬,暗喻诗人虽在朝中孤弱,但在逆境艰困中仍不改节操的志向。诗人缘情体物,寄托遥深。更当贬谪之后,情怀郁悒,惓思君国。此诗写孤危的庭梅,在岁寒风雪之中,美好馨香如故,借以寄喻诗人立身处世的大节。然而诗人忧谗畏讥,自伤飘泊,情怀也很悲哀。
借写梅花抒身世之感的还有杜甫,他在《江梅》中写道:
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
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
雪树元同色,江风亦自波。
故园不可见,巫岫郁嵯峨。
梅花在腊月前就绽放了,过年后梅花开得最多。虽知春光好,但寄居异乡的愁苦又如何能尽?白雪、梅树原本就是一样的颜色,江上之风也仿佛自己舞起波涛。故乡难以再见面,巍峨嶙峋的巫山再也见不到了。当时杜甫正客居四川夔州,年老多病。诗歌虽以“江梅”为名,却以抒写“客愁”为主,在咏梅的诗篇中别具一格。
诗人王维视梅花为家乡的代表,他在《杂诗》中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诗一开头,诗人以近似讲话一样的语气,不加修饰地表现了一个久住他乡异地的人,一旦见到自己家里的亲友,欲知家乡情事的那种分外热烈、急切的心情。那么,身在异地的异客,最想知道什么样的事呢?最令诗人亲切怀想的却是花窗前那枝梅花开了没有。用梅花作为繁多家事的借代,不但更加生活化,而且也诗化了最普通的家务事,同时又体现了诗人独钟梅花那种清高脱俗的品性。全诗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晚唐诗人崔道融描写梅花,形神兼备,极为传神:
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横笛和愁听,斜技依病看。
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梅花》)
此诗起得高峻:“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写梅花初放,花萼中还含着白雪;梅花美丽孤傲,即使要入画,都会担心难画得传神。寥寥数语,尽写梅花之高洁孤傲。三、四句“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更是俊逸、气象不凡。梅花的花香中别有韵致,清雅得都不知道冬天的寒冷。“清极不知寒”,尽一“清”字,最得梅花之神韵。五、六句写梅花的枝干横斜错落,似愁似病,惹人怜惜。最后两句吁请北风理解梅花的心意,不要在如此严寒之中再摧残她了,表达诗人爱梅惜梅的心情。“孤标画本难”、“清极不知寒”,尽传梅花之精神, 突出了严寒中的梅花清香雅致、坚韧顽强、傲然独立的品格。
同为晚唐的李商隐见到十一月中旬开的梅花,不由得引起了身世之感:
匝路亭亭艳,非时裛裛香。
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
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
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
“匝路亭亭艳,非时裛裛香。”首联奇峰突起,异彩光芒。梅树亭亭直立,花容清丽,无奈傍路而开,长得不是地方。虽然梅花香气沁人,可是过早地在十一月中旬开放,显得很不合时宜。诗人的品格才华,正像梅花的亭亭艳、裛裛香。然而由于牵涉到牛李党争,从而受到排挤,长期过着漂泊的游幕生活,正是生非其时,处境艰难。
“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颔联清怨凄楚,别开意境。先是埋怨素娥(指月里嫦娥)的“惟与月”,继而又指责主管霜的青女“不饶霜”。在诗人眼里,嫦娥让月亮放出清光,并不是真的要给梅花增添姿色,而只是让月色皎洁,嫦娥只是赞助月亮,并不袒护梅花。青女不是要使梅花显出傲霜品格才下霜的,而是想用霜冻摧残梅花。这种难言的怨恨,正与诗人身世感受相映照。
写到这里,诗人的感情已达到饱和。颈联突然笔锋一转,对着梅花,怀念起朋友来了:“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想折一把梅花来赠给远方的朋友,可是仕途坎坷,故友日疏,即使折得满把的梅花又有什么用呢?连寄一枝梅花都办不到,更觉得和朋友离别令人哀伤欲绝,愁肠寸断。尾联“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诗人发问:梅花为了谁过早开花,而不等到报春才开花,成为旧历新年时的香花呢?在此诗人表达了对梅花的悲痛,这种悲痛也正是对自身遭遇的悲痛,诗人自己就正像梅花那样未能等到春的到来而过早地开放。
有的梅花得地气之先开得早,有的本就是早梅,在唐诗中就有许多以《早梅》为题的诗歌。
先看孟浩然的《早梅》:
园中有早梅,年例犯颜开。
少妇曾攀枝,将归插镜台。
犹言看不足,更欲剪刀裁。
此诗赞扬早梅凌寒独自开的大无畏精神,和少妇喜爱梅花的心情。“看不足”极写她对春光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柳宗元的《早梅》以梅自喻,别有意境:
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
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诗中借对梅花在严霜寒风中早早开放的风姿的描写,表现了自己孤傲高洁的品格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全诗分前后两层意思,前四句咏物,后四句抒怀。“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起笔不凡,笔势突兀。早梅与别的花卉不同,在万物沉寂的寒冬绽开了花蕾,一个“发”字把早梅昂首怒放、生机盎然的形象逼真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其高远广阔碧蓝的天空的背景,不仅映衬着梅花的色泽,更突出了它的雅洁。“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紧承开头两句写梅花开放的恶劣环境,表现梅花不同凡花的风骨,赞颂了梅花傲视霜雪的不屈品格。早梅所处环境的“朔吹”、 “繁霜”,实际上正是诗人遭遇的政治环境的缩影。“永贞革新”失败后,诗人被贬到边远落后的南荒之地,过着囚徒般的日子,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面对腐朽势力连连不断的打击,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怀抱坚定的自信。
诗人目睹可歌可敬的梅花,想起了远方的亲友,于是借物抒怀:“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诗人被贬永州后,“罪谤交织,群疑当道”,“故旧大臣”已不敢和他通音讯,在寂寞和孤独中艰难度日的诗人是多么思念亲友们啊!于是想到折梅相送,可亲友们远在万里之外,是根本无法送到的。这里除了地理上的原因外,还有政治上的原因,他作为一个“羁囚”不能连累了亲友,更何况“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诗人从梅的早开早落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自己的境遇,怎么不忧,怎么不心急如焚呢?正因为忧其早开早落,所以诗人也是在自我勉励,自我鞭策。事实上在永州虽然被迫离开了政治舞台,但他自强不息,把“闲居”的时间用在访求图书,认真研读和对自己前半生实践的总结上,奋笔疾书,在理论上做出了重大建树,在文学上取得了光辉成就。这就是他对亲友的告慰。“欲为万里赠”四句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很复杂的,既有对亲友的思念,也有对自身遭遇的不平和“辅时及物”的理想不能实现的痛苦。
僧人齐己的《早梅》,也颇有寄托: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映春台。
齐已是乡下贫苦人家的孩子,从小一边放牛一边读书,学习非常刻苦。几年后,能够吟诗作赋,被寺院长老发现,收进寺里作和尚。一年冬天,刚刚下过一场大雪,清晨齐已出去,被眼前的一片雪白吸引住了,突然前方的几只报春的蜡梅花引来了报春鸟围着梅花唱歌,齐已被这景色惊呆了,回寺后,马上写下了《早梅》这首诗。诗人以清丽的语言,含蕴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素艳的风韵,坚强地盛开,并以此寄托自己的意志。其状物清润素雅,抒情含蓄隽永。
首联即以对比的手法,描写梅花不畏严寒的秉性。“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是将梅花与“万木”相对照:在严寒的季节里,万木经受不住寒气的侵袭,简直要枝干摧折了,而梅树却像凝地下暖气于根茎,恢复了生机。第二联“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诗人以山村野外一片皑皑深雪,作为孤梅独放的背景,描摹出十分奇特的景象。“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此联描绘了一幅十分清丽的雪中梅花图:雪掩孤村,苔枝缀玉,那景象能给人以丰富的美的感受。第三联“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侧重写梅花的姿色和风韵。“递”字,是说梅花内蕴幽香,随风轻轻四溢;而“窥”字,是着眼梅花的素艳外貌,形象地描绘了禽鸟发现素雅芳洁的早梅时那种惊奇的情态。鸟犹如此,早梅给人们带来的诧异和惊喜就益发见于言外。末联语义双关,感慨深沉:“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这里“望春台”既指京城,又似有“望春”的含义。诗人早年曾热心于功名仕进,是颇有雄心抱负的。然而科举失利,不为他人所赏识,故时有怀才不遇之慨。他不甘于前村深雪“寂寞开无主”的境遇,而是满怀希望:明年(他年)应时而发,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辞意充满着自信。
这首诗,突出了早梅不畏严寒、傲然独立的个性,创造了一种高远的境界,隐匿着自己的影子,含蕴十分丰富。通观全篇,首联“孤根独暖”是“早”;颔联“一枝独开”是“早”;颈联禽鸟惊奇窥视,亦是因为梅开之“早”;末联祷祝明春先发,仍然是“早”。首尾一贯,处处扣题,很有特色。
再看张谓的《早梅》诗: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这首咏梅诗,侧重写一个“早”字。首句既形容了寒梅的洁白如玉,又照应了“寒”字。写出了早梅凌寒独开的丰姿。第二句写这一树梅花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一个“迥”字,一个“傍”字,写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环境。这一句承上启下,是全诗发展必要的过渡,“溪桥”二字引出下句。第三句,说一树寒梅早发的原因是由于“近水”;第四句回应首句,是诗人把寒梅疑作是经冬而未消融的白雪。一个“不知”加上一个“疑是”,写出诗人远望似雪非雪的迷离恍惚之境。最后定睛望去,才发现原来这是一树近水先发的寒梅,诗人的疑惑排除了,早梅之“早”也点出了。
张谓此诗,从似玉非雪、近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寻觅的认识过程。并且透过表面,写出了诗人与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读者透过转折交错、首尾照应的笔法,自可领略到诗中悠然的韵味和不尽的意蕴。
标签组:[文化] [读书] [诗歌] [梅花] [早梅] [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