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自话题:正确的先天八卦图
震惊世界的《易》学宇宙图
我原以为易学八卦就是应用原始而简单的卦爻符号和自然物象进行预测,并不会象现代科学那样对宇宙有着全面而系统的整体认识。然而研究发现:《易》从一开始就具备了整体的、全面的哲理体系,被孔子总结为“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这样一个庞大的东方文化体系。
中间玄字圆代表宇宙混沌未开
近现代西方科学以哥白尼的宇宙图为启明星,那么,东方的《易》有没有一个宇宙图呢?在历来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只有天文、天象图,没有像西方的托勒密和哥白尼的太阳系宇宙图。作者在易学研究的归纳、综合过程中,意外发现古老的易数本原体系描绘出了一个太阳系宇宙图,是由这个图的演化产生的《易》。于是,我创绘出了这个与西方(包括现代)既相同、又不相同的《易学宇宙图》。用简单的概括说明就是:西方及其现代宇宙图是平面的,东方古老的宇宙图是立体的。见图。
400多年来,人们一直公认哥白尼的“地动”宇宙说的科学性,而批评托勒密“地静”(地心)说的错误,称:“地动说”是近现代科学诞生的启明星。人们怎么也不会想到(甚至相信)七千多年前的东方祖先不但已有托勒密的宇宙图,还有哥白尼的宇宙图——这就是《伏羲先天八卦图》。见图
(三图均系摘图)
伏羲先天八卦宇宙图
它既解释了“地动说”,又包含了“地心说”。伏羲巧妙地把这两个学说用一个简单的卦图完整的表现了出来,以动、静结合的理论综合解释了太阳系的宇宙运动模式。它的出现证明了为什么说哥白尼(包括现代)宇宙图是平面的,在宇宙运动的整体认识上是片面的。托勒密宇宙图虽然是立体的,但它的确又把地球解释为不是运动的。伏羲八卦宇宙图解释地球不但是运动的,同时又是(相对)静止的,它符合“阳动阴静”的易学哲理。因而,笔者曾断言现代科学宇宙图(也是哥白尼宇宙图)存在片面性,完全踢开托勒密的“地动说”,致使现代科学进步到困惑的窘境。
如果说哥白尼宇宙图是近现代西方文明的启明星,那么东方的易学宇宙图既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又是未来人类文明的启明星。当然,这个结论需要系统的学术理论来证实,并非仅是图示和断言而已(现已草撰20余万言,拟书名《明易》。因经济贫困,恐不能如期出版,希社会各界给予支持)。
研究发现:远古的制陶和建筑技术的发明是起源于古老的《易》,用最初始的原始文明到今天的现代化科学文明,来证实这三个宇宙图(也可以说只有两个,即东方和西方的宇宙图)究竟谁是谁非?这必然引起一个世界性的大讨论,再次掀起东方的“易学热”。上世纪初由西方人发起的UFO飞碟研究,历经了一个多世纪,至今仍然受全世界无数的UFO研究爱好者的关注,但是到今天为止没有确切的答案。《易》学宇宙图是东方的UFO飞碟研究,我认为它能解答出这个答案,“易学热”也可说是 UFO飞碟研究热。
这个图一直储藏在远古祖先的脑海中,历代以口授心传,并无图文传世。我于2003年就已发现了它,一直不敢公开。后经反复研究,于2007年12月将此宇宙图正式递交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意欲作为《易》学的“非遗”申请保护。经国内有关专家审阅,认为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但历近两年,至今没有明确的定论。因为易学领域唯一有历史依据的只有《易经》或《周易》,而在它们当中又没有这个宇宙图。所以这个图是不是“易学宇宙图”,还没有得到世人的公认。无奈本人沉疴四载至今未愈,无力深究。在外孙女上机操作的帮助下,草率发布于网络,希广大网友赐教并鉴定,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共同努力。余以为:这既是对人类文明起源研究与证实,又是对未来人类生存之道的探索,更是对现实人类的拯救,是一件及其严肃而又伟大的事情!
易学“立体宇宙图”的创绘与作用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世界上掀起东方“易学热”,不少科学家对《易》研究后都认为它可以治疗现代科学带来的“病态”。但至今没有显著成效,科学之弊反而愈演愈烈。究其原因,是人们没有认识到《易》的宇宙观真谛。以“新的立体宇宙图”世界观来诊视这些“病态”,就会发现现代科学主要在宇宙运动观模式的反向和对宇宙结构层次的混沌认识。
所谓“混沌认识”,是指现代宇宙科学不辨阴阳,不分内外;认为太阳系内与太阳系外的空间物质是一样的。没有认识到用科学仪器观察得到的宇宙图是反向的,而反向的运动模式导致了现代机械化“被动”的运动模式,它将耗尽地球上有限的能源资源。现代科学对宇宙结构层次的错误认识,是由于现代人应用科学的仪器方法得到的“平面宇宙图”(太阳系平面图)为指导理论,认为太阳系与银河系没有明确的界线,人类可以生存活动的宇宙是无边际的,由此导致科学无限的世界观。今天,人类将启动太空航行的“移民计划”,是现代化科学自己证实了地球科学的有限性。
科学无限的世界观认识是否完全正确,当代科学面临的种种危机已得到了回应。研究认为:目前宇宙物理学中一些待解之谜,几乎都与原来平面的宇宙图认识有关。若以易学立体宇宙模型来认识宇宙,一些被认为是复杂的不解之谜,可以得到简洁的诠释。混沌认识阻碍了对宇宙力的统一合成,造成爱因斯坦相对论对时空的割裂,使本已认识得很清楚的自然力场无法得到科学的应用。下面就新图的创绘依据以及该图的科学作用作一些概略的提示,以便读者对此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一、“新图”的特点。如果说此图是对现代科学的综合改编,但有些结构和应用原理用现代科学是解释不通的。若完全认为是依据《易》文化而创作,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中又找不出相类似的宇宙图,所以图中有古今中外的科学汇集。研创的根源和指导思想是来自《易》文化,主要在于应用了东方时空观的方位坐标,否则,是不会诞生此图的。它清楚地表明了自然与科学是两个不同的层次,即本原与变化的关系,说明“变”离不开“本”,变化是无穷的,而本原却是有限的。万变的科学是以自然为基础,科学的发展是以自然的换取为代价,它不能创造本原的自然,只能是对自然的克伐。所以,我们要正确的认识和应用《易》的科学性,否则,只能是适得其反……。
二、创绘的依据。经过多年的研究,参考、归纳、综合了以下六个方面的因素,绘成此图。
1、依据《易》学中的“十天干”和时空坐标。此图主要研究了东方时空运动坐标的产生与应用,保持与易的原理相符。“十天干”代表了包括太阳在内的十大天体,以“甲”代表太阳,居“十干”之首。《奇门遁甲》术中的“遁甲”,即是将太阳移开九大行星之列而位居中心,乙、丙、丁……壬癸代表其余九星绕太阳运行。这符合“奇门术”中三奇、六仪合为九星的推演,并合符十个自然数的最初发明与象数的推演。
2.由“新图”演出《龙图》,再由《龙图》演出《河图》、《洛书》以及八卦。这个“演”就是“开”与“合”,是“易”的基本法则。以四个易图的相互深化,从中能显示出“立体天球”;(太阳系)、四者的演译,即是《易》的象数产生与应用。
3.参考了西方古代和近现代的宇宙图。中国古代只有星座天象图,没有明确的太阳系宇宙行星图。西方古代最早的是“托勒密宇宙图”,虽然此图是“地心说”模型,但它具体地描绘了人在地球上见到日、月、金、木、水、火、土七大天体的绕地(假象)运动。日月星辰的绕地运动模式是人对天体运动的视觉反映,不可能如实地描述自然运动。虽然它们的运动是假象,但是这种虚假运动使地球产生了阴阳气化,由此生长万物;所以对这种假象运动的认识应用也是很重要的。
四百多年前的“哥白尼宇宙图”,被推崇为西方科学的“启明星”,人们一直认为他是人类科学史上第一个确立“日心说”的人。然而不但是他,就连现代的人们都不敢相信,七千年前的东方伏羲氏已经确立了“日心”与“地心”的宇宙运动学说。更难让人接受的是:以“新图”将哥白尼的“日心说”论证为是片面的“日心说”理论;不知人们是否相信?
哥白尼宇宙图是在托勒密宇宙图的基础上,仅是将地球的中心位置附带月球改换成是以太阳为中心。此时还没有发现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是后来的两百多年间,西方科学用天文望远镜发现了这三颗星,将它们依序加入哥白尼宇宙图的外三层轨道圈,成为现代科学的宇宙太阳系模型图。所以现代科学的太阳系宇宙图是在托勒密宇宙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虽然比前者更完善了人类对太阳系的认识,但是丢掉了前者的宇宙立体性和阴阳原理。而东方古老的易学宇宙图恰恰具备了立体性和阴阳原理,这是至今的宇宙科学家们所没有认识到的。
4.研究了《易传》中的“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以及古老的“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哲理。认为老子的“形而上学”并不是什么不能解说的玄学,而是他对“若有若无”的太阳系天球的描述。天球上面为行星运动提供轨道,其下面可以模拟它制成器物,中国远古的制陶发明就是对太阳系天球的模拟研究。西方人曾一度嘲笑中国古人的“天圆地方”宇宙说的荒唐:明明地球是“圆”的,却说是“方”的,认为中国古人思维方式的愚蠢。然而正是这个被他们嘲笑的命题,嘲笑了他们自己对宇宙认识的片面和肤浅。也许直至今天,许多人仍没能认识到“天圆地方”的真正意义,而“新图”解释了近现代东西方的哲学科学家一直议论的这个宇宙学命题。
5.认为“飞碟”(UFO)的发现与本模型图相关。从上世纪开始,人们重视空中出现的“不明飞行物”,引起世界各国和科学界的高度关注,至今被现代科学释为“外星文明”的产物,成为新的科学神话。
科学易研究认为:由于近一百多年来,人类大肆对工业尖端科学的发展应用,一些致使“成像”的化学物质被大量地排放到空中,通过长时期的积累,在太阳系与银河系交际的临界面上,像铸造脱模似地给“太阳系天球”铸就了一个蛋壳似的发光体——“飞碟”。所以本研究的模型(易学宇宙图)与飞碟的形状完全一致。当然,也不排除人类制造类似的飞行器,但绝不是西方人所言的那种什么“外星文明”。因为东方古老的传统文化早已就是源自外星的文明,从易学研究中发现了与飞碟形状完全相同的立体宇宙图就是很好的说明。
中国古代历来所说的“天”就是指太阳系天球,它像飞碟的形状,古人称谓“天象”。频繁的显现天象是预示地球上将会发生大的自然灾害,说明这是人类科学的高度发展对自然破坏后,自然发出的警示。其实,只要我们完全弄清楚了东方古老的《易》的起源与当代科学文明的内在关系,就会认为从古至今的人类文明,正是现代科学探索中的“外星文明”。因为历来传说中华文明来自天上,是以太阳为中心的十大天体的整体演化而来,所以是外星文明,而不是地球上固有的文化。现代科学宣扬寻找“外星文明”,实质是在寻找未来科学的“出路”,以此极力掩饰未来科学之路出现的“尽头”所带来的恐慌。当今自然灾害的频繁,能源、资源面临枯竭的危机与严重性证实了这个结论。
6.新图所表示的太阳系“天球”既圆又不圆,印证了甲骨文中对“天”字的两种不同写法。一个是“ ”天是圆的,表示“人”虽为大,但顶上有圆圆的“天”。上圆为天,一横为地,人生于地下,而三者相合为“天”;所以“天”字本身即含有天、地、人三道。另一个是“ ”,表示天不是圆的,人们能看见的太阳系只是它的一半,还有看不见的另一半;这两个字说明三千多年前的古人已经认识了既圆又不圆的太阳系“天球”。现代科学把周天分为360度的认识,天是圆的;以开普勒定律而言,天不是圆的,可见古今的宇宙理论是相符合的。
北京天坛内供奉的“天帝”神灵,只有神位而无神像就说明:天帝的无形无体,就是表示“天球”是虚无的,同时又认为他是有形体有生命的。古代传说天帝有十个儿子,他们是包括太阳在内的十大天体,古人以“十天干”给它们依序命名。商王朝以十天干命帝王名,就是借喻的应用。过去,人们一直批判历代封建统治者把自己比作天帝的儿子(后来称“天子”),这里说明了封建文化的起源和演变,为“天子”一词的产生找到了源头。
三、“天球”模型中的原始、古代、现代科学。研究认为:一万年前的东方远古祖先已经认识了如图所示的太阳系,以这个自然模型首先发明了制陶和建筑,将这个过程总结出来,就是《易》。一万年前的原始先哲为什么能发明制陶技术?这是对《易》起源的最好解释。制陶工艺的过程象征证实了“天道”的最早诞生,建筑证明了“地道”的相继出现,有天地之道尔后发展了“人道”。于是“三道”成为中华民族最早的原始文明,一直传承至今。在《远古象、数与现代数字科学的暗合 ——兼论数的起源 》一文中,说明了这个“天球”模型中的现代科学。
1.“太阳系天球”的整体演化,表现了易学中象、数、物三者的并存关系。说明数字0—9为什么名为“自然数”?由此基本理清了《易》的起源顺序:原始先哲(三皇)对太阳系“天球”的认识→龙图→连山→归藏→河图、洛书→先天八卦→周易。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七千年前的伏羲八卦中,竟然有现代宇宙科学中的“日心”与“地心”说理论,引起我们需要对现代的“日心”与“地心”学说的重新审视。
2.制陶、建筑也是“易术”。我们通常所谓的“易术”,是指《周易》占卜系统中不同门派的预测术(方法)。把制陶与建筑也说成是易术,一定有人说这是不学无术;认为二者是实用科学技术,不能与文化性质的数术混为一谈。但是,当我们弄清了二者的发明原理,你就会相信它们确属易学中的另类易术,就会认为原始的《易》学最早是科学技术的应用,而不是占卜。
3.立体模型显示了更为惊人的现代宇宙科学知识,即对宇宙中的第五种力——“排斥力”的发现。这是当代科学至今都还对它有种种疑问的一种新发现的宇宙自然力,上世纪八十年代由美国物理学家费希巴赫为代表的物理学小组确认。当时曾轰动世界物理学界,多数科学家认为这个发现将会是物理学上的一次“革命”,有可能动摇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理论基础。但二十多年过去了,至今并未因此改变当代物理学。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当代科学宇宙观运动模型的反向思维;不改变这个模式的思维认识,就是确定了排斥力的存在,也没有应用的作用。七千年前的伏羲由此发现了引力、重力,使二者成为一对正反相对的自然力,这个结论可用6700年前河姆渡遗址中的木结构房屋来证实;也可用八八六十四卦中的《泰》、《否》二卦证实。
4.“天球”模型的结构形状合符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即引力与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就是对这个模型的描述和演化。行星在张开的圆盖上面运行,没有引力的作用,是不会有条不紊地在上面依序运行的,必然会“跑”出圆盖(太阳系)之外。《素问五运行大论》中说:“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冯乎?大气举之也”。这是说地球是凭借周围的大气而居于天体之中。这里的“大气”实际上是“排斥力”,“举之”则更为形象地描述了地球在宇宙中的重力(引力)和“大气”的排斥力,以及二者相互的作用力。古人以正反原理简单明了的解释了引力与斥力产生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七千年前的祖先已经完成了对它们的认识应用,这是现代科学无法否认的事实。
四、新图对当代前沿科学的作用。首先,它使人们认识到总宇宙空间的无限大,但是可供人类能自然生存活动的空间是有限的。如果人类的生活生存方式合符宇宙自然运动的“生化规律”,那么,可以同地球一起无限循环。一旦背逆这个基本规律,人类必将走向自取灭亡的道路;说明选择正确的生活生存之道,是未来人类是否继续生存的根本。应用这个模型可以解释一些当代宇宙科学研究中的不解之谜。但是解谜的前提是要应用东方时空观的方位坐标去认识理解宇宙自然运动模式,否则,是无济于事的。
1.)“天球”使太阳系与银河系有明确的“界线”。它说明地球上的人类白天在太阳系内,夜晚在银河系内。矫正了近现代宇宙学对地球到银河系的距离界定。说明人在一天24小时中,一半时间在太阳系内,一半在银河系,对宇宙阴阳物质的交替接纳。也解释了为什么人们说:“人的生,是死的开始,死是生的延续”这一人生哲理;释疑了古今中外的人们为什么会“视死如视生”的极端化墓葬文化理念。
2.)以黑白阴阳原理可调解地球生命起源的“两难说”,——“化学进化说”和“宇宙胚种说”。阴阳学说认为:白天的人在太阳系中接受由太阳的热作用力和光辐射对水、各种矿物质相互间的气化精微,这属于“化学进化”。夜晚的人接纳银河系巨大的暗物质能量,就与宇宙胚种说”相符;因为科学发现90%以上的暗物质来自于银河系。这两种学说,前者是以阳性物质为基础,后者是以阴性物质为起源,二者合符《易》的阴阳相合基本原理。所以,中国古代对人的起源总结为:“日精月华”的结合,“日精”与“月华”就是两类不同阴、阳属性的天地相合所汇聚的宇宙物质。完全可以用“先天八卦”以左右分阴阳和上下分阴阳,来描述由阴阳物质的不同转化,构成人和动物的形成过程。
“两难”学说揭示了当代科学观由于对宇宙时空运动模型的反向思维方式与实际不相吻合,由此产生宇宙阴阳的不合谐。从现代科学的应用理论上显示不出科学与自然的矛盾,只有在探索研究人与万物的起源,自然生化规律,宇宙运动演化这些根源性问题时,才会暴露现代科学宇宙观思维运动模式的反向。因而对未来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继续生存的方向迫使人们去重复追忆这个文明的开始。
3.“天球”模型有助于解释李政道教授提出的:二十一世纪需要解决对宇宙认识的四个大问题:
1)为什么理论对称,而实验却不对称?地球一面阳白,一面阴黑,这个黑白是对称的。但是运动又证明它们不是对称的。如果细研“先天八卦”,就会发现它正是解释“对称”与“不对称”。地球绕日运动产生的年周期,月球绕地球的月周期,以人视太阳的日周期;以周期而言都是对称的,但产生的不同阴阳变化,又是不对称的。中国古人为什么说“阳重阴轻,阳重浊下降,阴轻清上升”?就是阴阳物质的质量不是相等的,所以用科学实验它们是不对称的。
现代科学已经认识到地球受太阳的引力大,受月亮和其它星球的引力小;但是地球接受两者引力(和白)的面积是相等的。这与本模型表示太阳系以内的宇宙物质质量大属阳,以外的银河系物质质量小属阴的阴阳理论是相同的。它们说明现代科学的研究发现同古老的八卦阴阳原理是一致的。
2)为什么基本粒子不能单独看见?研究认为主要是基本粒子的正反性,由于行星运动使正粒子转化为反(负)粒子,不断地运动便不断地产生,同时又不断地淹灭。这就是:“能量转化为物质,物质又转化为能量。从‘一无所有’之中产生出粒子,而粒子又再度回到‘一无所有’之中。量子力学描绘的真空,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着变化的绚丽多彩的世界”(《神奇的物质世界》之“不可思议的微观世界”)。这与太极生两仪,两仪即阴阳(阴阳亦正反),阴阳相互转化的机制是相通的。所以,量子力学的研究证明了易学中“无中生有”理论的正确性。太阳系“天球”图的创绘本身即是“无中生有”的创造。
3)为什么90%以上都是全宇宙物质?“天球”模型说明太阳系是被全宇宙的银河系包裹着,它在银河系内是微不足道的,地球与太阳系结合成一个整体,各行星间是相互贯通的。阳性物质重浊而成形,阴性物质虚渺而漂浮。因而地球在银河系中的微小和全宇宙物质空间的广大,所以地球上90%以上都是暗物质。
4)为什么有类星体这种能源存在?这是说太阳系以外的星系具有能够使它周围的行星运动的能量。究竟是什么原因不敢妄言。但是,以我们居住的太阳系与各行星之间,有一种使各行星自动的机制,是这种“机制”使行星产生了自动;所以,运动“机制”就是一种无尽的动力能源。行星的确是在运动,但是又没有发现它的运动所消耗的是一种什么物质的能源?这就是当代前沿科学对宇宙运动的最大不解。类星体的能源是否与太阳系的这种“自动机制”能源相同且不去追究它,不过太阳系的这种“自动能”是确实存在,也是能够认识和应用的。只要我们正确认识了这种自动机制的结构原理,就等于发现了这个无尽的能源宝库,也就解决了未来能源的忧患。这个“机制”的解谜就在“先天八卦图”中,解谜的前提是首先要使当代文明的极端化模式返回到自然生化的模式中,才真正体现了解谜的价值,否则,就是即时译出了这个谜底,也只能是为极端化思维的科学大厦添砖加瓦,并不能解决人们对自然生化模式的认识与建构。
4.新的宇宙图解释了现代天文学家为什么会发现,与我们生存的太阳系有不同的另外九颗行星,2000年8月8日《北京晚报》报道的国际天文联合会,于8月7日宣布的科学家又发现了太阳系“之外”的九颗行星。这说明现代科学原已认识的太阳系只是其中的1/2,二者相合才是整体的太阳系。中国古代用阴阳把我们居住的一半太阳系称为阳(也就是“天”),而另外的一半谓阴,古称“九天荒外”。为什么《易传》中有“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分别?为什么“天圆如张盖”是来自远古代学说?“张盖”表示看得见的一半(属阳),以上下对称之理必定还有看不见的一半(属阴)。“天球”图说明古人凭他们超常人的双眼和神奇的思维观察,早已认识了另外1/2的太阳系。
5.天球解释了东西方时空坐标为什么会是对立的?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都是以“左边为东,右边为西,上面是南,下面是北。西方文化则是以右边是东,左边是西,上边是北,下边是南”。二者的针锋相对,使东西方哲学家们为此争论了两个多世纪,至今谁也没有说服谁。研究认为:如果以“天球”模型结合东西方文化,可以说明这种针锋相对的原因和根源。
东方祖先为什么要以“左为东右为西”?至今没有人研究回答这个问题。研究认为:其主要在于对天地自然的正反开合原理的建构。(1)自然象数序列的正反与自然力的正反相合。(2)太阳系面上的行星位置与人在地球上的观察位置是相对立的。所以面上的行星运行旋转方向为正,这个“正”才符合重力(引力)与反力(斥力)在宇宙中的方向同地球上的自然力方向一致。因而行星旋转的方向是顺时针运行(谓“正”),而人在地球上观测到的却是逆时针运行(是谓“反”),以至于有“日心”与“地心”之别,实际上这是对“物”与“象”的区分,可见古人的观察与思维是慎密的。“左为东”的时空观说明理论上对称而实验不对称,所以用它能解决现代宇宙科学研究中的难题。
五、结论,通过上述说明,该“太阳系天球”模型的出现,已超越了当代以科学仪器的方法对太阳系的整体性认识,这就是神奇的东方思维。它不但能有序地解释人类原始科学文化的起源和古代中外文明史中的一些不解之谜,也能解释当代前沿科学提出的一些问题。本来现代航天技术到达冥王星就已经表明太阳系是立体的,但是以科学仪器始终无法观测到太阳系与银河系的“明显界线”,只能把太阳系宇宙图描绘成平面的。可是用它来区别太阳系与银河系时,就只能界定冥王星轨道外是银河系,以内是太阳系,所以如此界定认为地球到银河系就有一段非常远的距离;认为它们各自范围内的宇宙空间物质都是相同的,均匀的。用《易》的理论解释即是阴阳不分,所以说用现代科学仪器描绘的宇宙图是混沌的,而立体的“天球”就恰恰辟开了这个混沌。东方的盘古王不但开辟了远古混沌的天地,也辟开了现代科学的混沌分开了宇宙的阴阳。
现代化机械运动的“被动”最终吞噬尽地球上有限能源的原因,是现代化科学宇宙运动理论模式的反向。科学的无尽发展观是源自对宇宙层次认识的混沌,这两大根本性的“科学病根”,越来越明显地影响着当代人类的科学文明。新的宇宙图说明了中国古代先哲为什么会有“无中生有”的哲学理论,无中生有才是科学的本原,所有科学都是从“无”诞生出来的,只有研究“无”的理论才能医好现代“科学病”。
宇宙模式图
本文旨在提出并在《易经》基础上建立宇宙模式图,而无意于种种细节性探讨,因此,本文的描述将是框架性的。
宇宙,是一个空间概念,而描绘空间只能用三维坐标系,如图①:
三个坐标轴我们分别用X、Y、Z来表示,原点为O,而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道理启示我们应该把三个坐标轴反向延伸,我们依照几何学上的惯例,把三个坐标轴从原点分成正负两部分,分别用X+、 X-、Y+、 Y- 、Z+、 Z-表示,这样我们才得到了一个完整的空间坐标系,如图②。为了便于更直观地研究,我们把图②稍加整饰,变成图③
这样,我们可以看出立体坐标系将这个球体空间分为八个区域,如何来描述它们呢?如果我们把+的记作(-),把负的记作(――),则分别得到A:X+Y+Z+(?乾)B:X- Y- Z-(?坤)C:X+ Y+ Z-(?兑)D:X+Y- Z+(?离)E:X+Y-Z-(?震)F:X-Y+Z+(?巽)G:X-Y+ Z-(?坎)H:X-Y-Z+(?艮)。
显而易见,我们恰好得到了八卦,即图上标注的八个区域空间。我们假定这八个区域空间不包括坐标轴和由其组成的面,从而进一步我们又得到了12个区域界面,即:X+Y+(I)、X+Y-(J)、X-Y+(K)、X-Y-(L)、X+Z+(M)、X+ Z-(N)、Y+Z+(P)、Y+ Z-(Q)、X- Z+(R)、X- Z-(S)、Y- Z+(T)、Y-Z-(U),和6条区域界线,即:O X+、X-O、O Y+、Y-O、O Z+、Z-O。我们假定“区域空间”、“区域界面”“区域界线”三者互不包括,12个区域界面由相关两卦组成,6条区域界线由相关四卦共有,每两卦组合,我们可得到如下结果:
OX+:睽 革 无妄 大壮 X-O:观 升 蒙 蹇 O Y+:讼 需 大过 中孚
Y-O:明夷 晋 颐 小过 O Z+:遁 大畜 鼎 家人 Z-O:临 萃 屯 解
I:履 夬 J:噬嗑 丰 K:涣 井 L:剥 谦 M:同人 大有 N:随 归妹
P:姤 小畜 Q:困 节 R:渐 蠱 S:师 比 T:旅 贲 U:豫 复
中心点O的组成则为以下8卦:否 泰 咸 损 既济 未济 恒 益
各卦图形如下:
这样,我们就完整地描绘出了《易经》中的64卦的空间位置图
我们按照易学传统,定义乾为阳父、为实,坤为阴母、为虚,乾坤生六子,六子因阴阳消长关系各不相同,分为三男三女。如果我们把图③之圆球看作宇宙模型,则其大致可分为三部分:乾父同三男组成的实空、坤母同三女组成的虚空和原点构成的零空。这即是闵可夫斯基所谓的“类实域”“类空域”“类零域”。实空代表着正宇宙,又可区分出乾、震、坎、艮四种不同状态;虚空代表着负宇宙,又可区分出坤、巽、离、兑四种不同状态。依照爱因斯坦时空“无界有限”之定义,我们不对球面进行深层探讨。这样,整个宇宙可分为九种不同状态,亦可称为九维空间。实际还是三维。
我们知道,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弥漫于九维空间中的物质可有27种存在状态,即:8个区域空间加12个区域界面加6条区域界线加原点,本宇宙模式图即是宇宙物质构造模式图。八个区域空间的物质的存在状态是相对稳定的,由于几何定义中的点、线、面是无限小、无限薄、无限细的,所以,处于12个面和6条线及原点上的物质是极不稳定的,时时刻刻处于变化之中。27种存在状态又可再分为64种存在状态,即64卦态。应该清楚,九维空间只是一种机械的划分,事实上九维空间中的不同物质是相并存在的,它们可能存在于宇宙这个大三维空间的每一个角落。
就我们人类的认知而言,描绘尺度空间用三维坐标系是足够并且是只能,爱因斯坦之四维空间也不过是在三维空间中加上时间一维而已,而时间只是空间运动的表现而已。事实上宇宙中并不存在四维及四维以上的空间,许多人所设想的多维时空只是一种迷茫时的幻想,是根本不存在的,因为毕竟人的感官认识(六识)是有限的,眼的视觉在光谱中只占很窄的一条带,听觉也只在一定分贝之间。虽然人类制造了许多仪器如各种望远镜、显微镜、各种监听信号的仪器,但由于知识的局限必定导致仪器的有限。所以,他们无法想到物质的27种存在状态中不能被人类感知的物质是如何存在的,所以才设想出多维时空去容纳它们。事实上,如果在本宇宙模式图中依照爱氏的方法加上时间一维,便可得到四条流向不同的时间轴,从而组成九种不同的时空,即可称之为十维时空。
按照流行的宇宙生成论――大爆炸理论推理,宇宙在爆炸之前(有人称之为“宇宙蛋”)是由一种不能再分的基本粒子组成的,姑且称之为“极子”,“宇宙蛋”是一个具有极高能量的质能量团,在此质能量团内,由于其质能转化速度之不同,导致此质能量团在某一时刻无法承受其内的某种反应的爆力冲击,而发生了大爆炸!从而诞生了宇宙。这只是一种理想化了的过程,事实上宇宙是无始无终的,这种变化在现今宇宙中的任何一处随时都可能发生或正在发生,其发生与否只取决于质能相互转化的速度。
星旋态宇宙模型与《易经》
多维动态的宇宙思维模型图
于是,河洛之数与八卦之象相互之间已融为一体。先天八卦立足于自然本体,本天道以立人道,定天地乾坤之上下;后天八卦立足于人事万象,应天文以立人文,定南北离坎之方向。先天八卦讲对待 —— 使人们知道地球与人从何而来;后天八卦乾坤颠倒讲流行 —— 使人们明白地球与人往何处去。
上图(图1-15)是中国古代的《河图》模样,它以黑白圈点之“数”构建了宇宙数学本体模型。伏羲反复研究河图,深入实际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而获得灵感,最终悟出这部无字奇书的真谛。他剖析了河图的数学结构后,将天地人间万物之象与数联姻,创造了“以象含数”的先天八卦 —— 太极宇宙模型。伏羲的创造性思维和模型变换谋略,可归纳为四个要点,让我们借助图形(图1-16)来逐次解读。
冯友兰先生说过:周易哲学是宇宙代数学。阴阳符号就是一只只的“空套子”,任何事件都可以套进去。在我们看来,这是因为《河图》事先已提供了宇宙的天然数学结构。因此,请读者多留意图1-16中的无极=太极、两仪(阴、阳)、四象(太阴、少阳、少阴、太阳)、八卦(乾、兑、离、震、巽、坎、艮、坤)是否包容了图1-15中的1~10个河图本数。
(1)宇宙呈现太极八卦状态
如图所示,无极而太极,太极分阴阳。河图数学结构隐含着太极的阴仪和阳仪:1~10个河图本数中,有1、3、5、7、9五组奇数白圈,有2、4、6、8、10五组偶数黑点;奇数为阳、偶数为阴。1和2是奇偶数的起点,故此伏羲便以一横爻“—”象征太极的阳仪,以两断爻“––”象征太极的阴仪。依此推演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太极宇宙模型。
太极宇宙是阴阳两仪(5奇、5偶)组成的对称性结构,具有一分为二地无限可分,阴阳对称性结构无法可分的全息规律。河图本数既隐含太极、两仪,又隐含四象、五行、八卦。
阳仪(5=1+4)二分为 —— 太阳(1)、少阴(4),
阴仪(5=3+2)二分为 —— 少阳(3)、太阴(2)。
在“太极二分律”下,由两仪产生“四象”:太阳、少阴、少阳、太阴。与之对应的1、4、3、2为阳奇、阴偶的属性。在河图外层的6、7、8、9与“四象”对应,奇数7、9为阳二象,偶数6、8为阴二象。河图内层的1、2、3、4及中央5与五行、五方对应,1为水、2为火、3为木、4为金、5为土。即:
太阳(9)居右方为金(4),
少阴(6)居下方为水(1),
少阳(7)居上方为火(2),
太阴(8)居左方为木(3),
5与10 居中央,为土。
四象、五行、五方皆由河图本数所隐含。《易·系辞》依此解释时空一体关系:“上下左右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
在“太极二分律”下,由四象产生“八卦”。规律是:按四象所在四方的河图本数而变。例如,右方的太阳象有本数9,奇数加阳爻“—”就变成了乾卦;还有本数4,偶数加阴爻“––”就变成了兑卦。依此类推则是:
太阳象二分为 —— 乾(9)卦、兑(4)卦,
少阴象二分为 —— 离(1)卦、震(6)卦,
少阳象二分为 —— 巽(7)卦、坎(2)卦,
太阴象二分为 —— 艮(3)卦、坤(8)卦。
四象二分为八卦之后的位置次序为: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如果也写成阿拉伯数字,则要注意其序号与河图本数的区别,不可混淆!
乾9、兑4、离1、震6、巽7、坎2、艮3、坤8,代表了八卦之象与河图之数的完美结合 —— 象数。由此而来,河图本数的阳奇、阴偶,确定了先天八卦各卦的阴阳属性。
(2)显在与隐形的表里结构
从河图本数的排列阵容(图1-17)来看,可以发现宇宙的表象和里象结构。所谓表象,乃是易学界常用的表述方式:从河图本数看宇宙的显秩序,即万事万物所彰显的螺旋发展变化。所谓里象,则是跟随伏羲的假定视角研究河图:从河图本数看宇宙的隐秩序结构,即万事万物所隐微的双螺旋运动轨道。请注意,该图的河图本数是用1~10表示,并且完全符合《河图》黑白圈点之“数”的排列阵容。
请读者先看河图(右)表象:5和10居宇宙天球的中央,外围的阳气(物质)沿1、3、7、9顺时针方向运行,阴气(物质)沿2、4、6、8顺时针方向运行。这种顺行的太极物质气流,形成了S形螺线的双旋臂表象。
再看河图(左)里象:宇宙的一半沿9、4、1、6、5顺时针方向运行;宇宙的另一半沿7、2、3、8、10逆时针方向运行;呈现对流格局。由于在表象中,奇数阳旋臂由中央5数主导,而偶数阴旋臂与中央10数相连;因此物质世界的双旋臂必然具有自身的运行回路 —— 双螺旋圈环轨道。
这意味着,正反物质系统,在闭合的双螺旋圈环中周而复始地运动,以相互穿越来交换时空位置。从地球的角度看不到宇观天体在时间中往回走的里象!
可见,古代“太极宇宙”学说早已涉足宇宙的隐秩序,现代科学对宇宙隐秩序的探索才刚刚起步。我们在讨论宇宙的手性问题时,运用了莫比乌斯圈表示宇宙双旋臂的运行轨道;再看河图里象由正、反S形螺线组成的8字圈环轨道,与莫比乌斯圈立体图像并无二致。此两者堪称是人类文明的“智慧之圈”!
(3)生成数自组织的超巨系统
1、2、3、4、5是宇宙的生数,6、7、8、9、10是宇宙的成数。即:
生数1+5=6, 6是1的成数。
生数2+5=7, 7是2的成数。
生数3+5=8, 8是3的成数。
生数4+5=9, 9是4的成数。
生数5+5=10,10是5的成数。
显然,成数是生数与中央5结合而成的,因此5被称为生数之祖。并且,5×5=25为天数,5×6=30为地数, 5×2=10为小衍之数,5×10=50为大衍之数。这就是说,5数占据宇宙天球的中心,主导了物质世界由生至成的循环过程!
《河图》生数5与成数10的阴阳结合能量50,称为“大衍之数”。易学家用其反推过去事件和预测未来事,南宋理学家朱熹(公元1130~1200)的《周易本义》称:“大衍之数五十,盖以河图中宫,天五乘地十而得之,至用以筮,则止用四十九,盖皆出于理势之自然,而非人之知力所能损益也”。
物质系统离不开生、成之数的阴阳交感作用,它使得物质既具有阴阳对称性结构,又沿着木→火→土→金→水→木,五行时空圈环轨道运行。河图生成之数的数学法则,规范了宇宙天球五个时空方位之间,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即能量转换与力量制约的动态平衡关系。即:
1与6在下方,为北、属水;天1生水,地以6成之。
2与7在上方,为南、属火;地2生火,天以7成之。
3与8在左方,为东、属木;天3生木,地以8成之。
4与9在右方,为西、属金;地4生金,天以9成之。
5与10在中央,中央属土;天5生土,地以10成之。
《易·系辞上》载言:“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和。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这是指:
1+3+5+7+9=25 奇数和25称为河图 —— 天数,
2+4+6+8+10=30 偶数和30称为河图 —— 地数,
25+30=55 奇偶数之和55称为河图 —— 天地之数。
天地数理变化由5和6主导:天数1、3、5、7、9,而5居天中,为天数之主;地数2、4、6、8、10,而6居地中,为地数之主。由此而来的“太极数学”推演,古代称“术数”。故《黄帝内经》称“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依此阐发“五运六气”阴阳交错的变化机制、“10天干12地支”时空周期与节律,并成功地应用于天文、历法、气象、物侯和医学之中。
上述表明,宇宙是由生成之数自组织的超巨系统。我们不作过多的阐释,保持象数科学信息的原貌,利于读者思考。
(4)反对称的双螺旋结构
前文讲过,伏羲将河图本数变换成八卦象数的操作方法,但没有画出一个相应的图形来加深理解。故有必要借助一个直观的图形(图1-18),看一看变换操作之后的宇宙图式,进而解读宇宙反对称的双螺旋结构。
如图所示,左右两个图式都省略了八卦符号,以突出阿拉伯数字的八卦序号,便于镜像对照。伏羲运用了“太极二分律”变换,即“一分为二”的推演程序,首先将河图本数展开成右边的河图八卦,然后取它的镜像并顺时针旋转了90度,以此符合乾坤定位,形成左边的先天八卦图。在这里,我们非常直观地看到左右两个图式,是互为错动的镜像。这意味着,伏羲在运用空间反射对称的同时,还兼用了空间旋转对称进行时空变换。人类在数千年前就有如此高超的智慧,岂不令人惊叹!
伏羲的智慧不仅仅在于发现了时空的相对性,同时也意识到观察者与被观察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果真如此吗?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众所周知,在古代“太极宇宙”理论中,宇宙与人是合一的,人与人类社会都是宇宙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妨再看一看由伏羲创立的先天八卦方位图(图1-19),它已然显露出其中的端倪,还有可能扫清我们心中的疑惑。
读者也许看出,这个先天八卦方位图,就是河图八卦的时空变换图,只是将省略的八卦符号还了原。八卦符号都是由三个爻符组合成的,上爻象征天、中爻象征人、下爻象征地。这足以证明伏羲充分考虑到:天在上、地在下、人立足于天地之间的共生关系!从此,一个“天人合一”整体把握世界的“太极宇宙”模型诞生了。
先天八卦图,形同双鱼交缠之态。左边白鱼与右边黑鱼呈现相抱之状,且互为颠倒180度的镜像。阴阳鱼反平行相抱,散发出远古文明的信息 —— 宇宙是反对称的双螺旋结构。
双螺旋宇宙,阴阳相反相成,互为其根。阴阳鱼呈现头大尾小,表示阴阳由渐变到质变循环不息 —— 物极必反的回归性,阴可以变为阳,阳也可以变为阴。
双螺旋宇宙在反对称运动中无限分形、在反对称运动中回归聚合。一而二、二而四、四而八、八而十六、十六而三十二、三十二而六十四……,二分律使得“万物负阴而抱阳”,都是太极的全息元。反之,层层收拢合二为一,复归无极而太极。
上述四个要点,解答了河图变换到先天八卦的奥秘。令人兴奋的是,从《易经》到《星旋态》居然惊人的一致:河图数学模型、八卦象数模型具有阴阳对称性,如果把电磁波结构中的电与阳对应、磁则可与阴对应;如果把携带力的粒子与阳对应,组成物质的粒子可以与阴对应;河图、太极数为10,十种自然力与其对应;生数5和成数10居中起主导作用,旋动力、左旋动力与其对应;太极具有无限二分和阴阳对称性无法可分的规律,星旋态无限可分而电磁结构无法可分与其对应……
太极宇宙认为: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炁(炁即气),由“太极二分律”转化为八种类型 —— 八卦。田新亚先生将八卦比拟八族元素,发现:“如以震卦方位比拟第一族元素的话,就元素来讲此族元素都是新电子层壳开始建立,在卦象上是静极生动,阳爻初现,两者都表示生机新发的涵义,两相搭配,颇为理想。以卦象最完满成熟的乾卦方位,安放第四族最稳定的元素,安排亦是合理的,最后在坤卦方位上,除第八族外,主要为零族。这些是隋性气体,是对任何元素都不起作用的一群。这是说,八卦本身的卦德,和元素的特性,存在不谋而合的相似性”(徐道一《周易科学观》)。
显然,八卦不是代表八种元素,而是对物质性质高度抽象地归类。八卦上下重叠,组合成先天六十四卦(参见下图);其周而复始的螺旋起伏演化,揭示了万事万物在变化发展中的内在联系 —— 一物一太极的全息律。
《周易》宇宙学的核心是“象数”科学,它以象数变化描述宇宙,而不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描述宇宙。《易·系辞上》如是说:“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所谓象,是指用“取象比类”的研究方法,将抽象和具象统一于八卦符号系统 —— 无限二分的双螺旋几何结构;所谓数,是指河洛数理 —— 宇宙时空的数学结构及自组织规律。简而言之:象,是物质世界(器)的抽象模拟;数,是事物演化规律(道)的信息变量。
《易·系辞下》曰:“象也者,像也。”这是说,象,是几何图像。伏羲和文王创造的两种“太极宇宙”模型,其实是不同视角的宇宙象数模型。都是以符号之象含河洛之数,揭示宇宙反对称运动与演化的总规律,并包容分形具象的属性和变化规律。宇宙被描述成了无穷嵌套的太极图像 —— 原始之气无限二分、阴阳结构无法可分的全息系统。
这种原始之气,古人称之为“元气”,相当于现代科学苦心追踪的基本粒子或场。但“象数”科学有不同的特点:忽略“基本粒子”的具象,把握其宏观走向 —— 阴阳对称运动,五行圈环运动,八卦分形、分维运动。《易·说卦》载言:“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不仅阐明了八卦相互错落,却不背离阴阳交感作用,而且包含抽象与具象的统一。即:
乾 —— 天,坤 —— 地;艮 —— 山,兑 —— 泽,
震 —— 雷,巽 —— 风;坎 —— 水,离 —— 火。
《易·系辞上》明确指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无形的阴阳周期演化;器,是有形质的载体,是道的具象,体现道的精神。一阴一阳之道,乃是宇宙的总规律;形而上的隐秩序和形而下的显秩序,都服从一阴一阳之道的流变;一分为二与合二为一的统一,则是道的最高原则。
诚如《易·系辞下》所言:“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不难看出,对于隐秩序和显秩序的精辟论述,只用了四个字:微与显,隐与彰。由此可见,道是无形的阴阳交感作用及过程,又是有形载体的阴阳对称结构、阴阳对称运动、阴阳对称运动轨迹!
这与星旋态宇宙的双螺旋规律有何区别?似乎只有措词上的历史印记之别。我们绘制了一个对比图形(图1-20),借以阐明古今宇宙模型的共性特征。
前文述及,先天八卦的排列序号,是河图本数展开成八卦图时的自然次序,它规范了两半宇宙对流与穿越的运行路线。右边的八卦图表明:宇宙的一半沿乾1、兑2、离3、震4阳气逐渐消退的方向运动,为逆时针方向;而宇宙的另一半沿巽5、坎6、艮7、坤8阴气逐渐增长的方向运动,为顺时针方向。
一逆一顺与阳消阴长相对应,两半宇宙遵循阴阳消长反对称渐变的太极运动模式。逆时针和顺时针两种方向相对运动,形成了物质世界对流运动的格局。由震4→←巽5,乾1→←坤8,则是两半宇宙相互穿越的路径。
换一种方式说,古人把黑色比类为阴,白色比类为阳,阴阳鱼代表正、反物质世界。它们的运动轨迹,在太极图平面上呈现沿序号的S形螺线,且与阴阳鱼之间的反像S形螺线相表里。由正、反S形组成的8字圈环,就是一个莫比乌斯圈。它是正、反物质世界周而复始地对流与穿越运动的宇宙轨道。
把两半宇宙的对流运动与星旋态宇宙的手性比较:右图外围箭头所指,顺时针方向运动的物质世界与右手性完全吻合;逆时针方向运动的物质世界与左手性完全吻合!
按取象比类,右手心为阴,对应黑色阴鱼;左手背为阳,对应白色阳鱼。若从相反的视角而言,手性则相反。中国读者都会明白,阴阳只是一种相对性的概念,取象比类分辨的阴阳也是相对而言的,并无绝对不变的意义。
如,女子相对于男子为阴,其左半身相对于右半身为阳,而左手心相对于左手背又为阴。给外国读者打个比方,在计算机操作系统中,根目录下可建立一阴一阳两个子目录,子目录下又可建立一阴一阳两个孙目录……它们相关但不相等。假如当初把反粒子叫做正粒子,那么今天的正粒子只好叫做反粒子了;正如中国古人把顺时针方向叫逆方向一样。由此可见,“星旋态宇宙”与“太极宇宙”竟然万般巧合。这意味着,星旋态这座桥的两头有着牢固的根基!
接下来,要讨论4000多年以前的中国洛书。前面说过,伏羲和文王创造性地将河洛模型变换成八卦模型,他们以不同的观察角度,全方位地描述我们的宇宙。那么,文王又是如何将洛书变换成后天八卦图的呢?我们也归纳了三个要点,逐一解读文王的创造性思维。读者先看一看《洛书》的模样(图1-21)。
如图所示,洛书只有1~9个本数,缺少黑点10数。依照易学界的表象描述:洛书奇数呈1、3、9、7排列,表示阳气沿顺时针方向起伏运行;偶数呈2、4、8、6、排列,表示阴气沿逆时针方向起伏运行。阴阳两股气流(物质)的波浪起伏运动,体现了双螺旋交感作用。与河图表象相比,洛书表象有逆行的特征,此乃“河图以顺主生,洛书以逆主克”的出处。其实,宇宙双旋臂的逆行特征,在洛书里象中更为直观(见图1-23洛书八卦中两个箭头方向)。它是文王将洛书本数展开成的洛书八卦。
在古代,洛书本数的排列形式称为九宫八卦。前人编有取象歌词: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宫(见图1-22)。
图左所示,洛书九宫本数纵、横、斜各向之和等于15,奇偶数之和等于45。即:
纵向,4+3+8=9+5+1=2+7+6=15
横向,4+9+2=3+5+7=8+1+6=15
斜向,4+5+6=2+5+8=15
奇数和,1+3+5+7+9=25
偶数和,2+4+6+8=20
本数和,25+20=45
图右所示,洛书本数与八卦对应,其象数结合之操作与河图本数展开成八卦是一致的,故不赘述。问题在于,洛书本数为何按九宫八卦排列并缺少10数,有什么奥妙呢?
(5)洛书是另一个视角的河图
从逻辑上讲,宇宙不会接受两种数学模型的支配。事实正是如此,河图是唯一的宇宙数学模型!如前所述,要有一个特定的视角 —— 从宇宙的轴向去看宇
标签组:[八卦图] [天文] [先天八卦] [科学] [太极八卦] [地球质量] [太阳系] [河图] [伏羲八卦] [宇宙起源] [阴阳学] [太极中国] [物理] [宇宙模型] [宇宙学] [宇宙结构]
上一篇:正宗太极八卦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