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自话题:八卦正确顺序是什么
太极八卦的物质基础及其应用
刘光宇·
摘要:一部《周易》,“简捷明了”。因“象、数、理”寓其中,不需再去说明。《周易》系辞讲得好,“一阴一阳谓之道”,即凡事都一分为二,《周易》之书也一样,因其过于简捷,随着时间变易,语言环境变迁,思辩方式的演变,弄得繁缛末节,反而不能明了了。其实,《周易》有其深化,完善的过程,有其内在规律性。“数、象、理”是其核心内容,“占”是其技术手段及应用。《伏羲八卦次序图》主“数”,《先天八卦图》主“象”,《后天八卦图》主“理”。“占”是以对“数、象、理”之综合应用。《周易》是“数、象、理、占”的提炼、归总和综合应用。
本文论述“数、象、理”是根据日、月、地三者运动关系而来的,具有客观性。日、月、地运动是地上一切能量变化,生命活动之源泉。任何生命活动和社会现象都脱离不了日、月、地天体运动节律及其影响范围,即都超越不了太极八卦规律。也就是任何事物都遵循太极八卦之“数象理”。故太极八卦具有物质基础,具有客观性。致于“占”,则类似于当今的生命“克隆”技术,是一种信息克隆。
关键词:周易 太极 八卦 先天八卦 后天八卦
自古以来,对待《周易》一直有两种态度,一种是肯定。持肯定态度者,倾毕生精力,学习,研究,应用《周易》。历朝历代以来,著书《周易》可谓汗牛充栋。一种是否定。持否定态度者极力歪曲,打压《周易》的研究,应用。尤其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占领思想阵地以后,认为“八卦”的应用,是“无根无据的迷信”。不管是肯定也好,否定也好,《周易》的研究与应用,由过去官方太卜掌握,到后来流入民问,持久不衰,除《易经》之外,世上没有任何一种学问,持续研究,应用几千年而不衰,这不是仅仅用“文化热”现象能解释得了的。那么,“太极八卦”到底蕴含了什么?也就是说“太极八卦”的物质基础是什么?
1、《易》文化渊源及其演变
就象一个运动健将,回顾性观看他蹒跚学步的影像,正确的态度是即不能夸大他蹒跚学步的作用,也不能否定他幼雉行为的存在。今天回顾性总结中《易》文化及其演化过程,未免觉得人类早期的认识是那么幼雉,甚至可笑。但是,否定它,就无从探讨“太极八卦”的物质基础,过分夸大,高推圣境,就又会陷入不能自圆其说的地步,仍被认为是“迷信”。我们今天应用最普遍,最方便的高科技机器莫过于电子计算机(电脑)。它也不是一朝被发明,被应用的。也不是一个人的功劳,这中间有一个复杂的过程。先是人类发明电,继之生产电阻、电容、二极管、三极管等电子原件,经过若干年,组装成收音机,又经若干年,发明集成电路,组装成电视机,后才有计算机。单是计算机也有一个性能优越化,功能多样化,携带便捷化的过程。《易》文化也是如此。它是在人类蒙昧无知的基础上建立起的对天体简单的认识,后历经“三圣”,再到无数实践,探索,补充,发展起来的。是有其物质基础和内在规律的。《系辞》云“古者包羲氏仰观天文……”,那么,他仰观的什么天文?有什么样的天文反复出现,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而亘古不变?人类从野蛮的动物状态进化到文明状态的人时,应当说还不知日、月周期及规律。但是日、月又是反复出现和可以感知的存在。于是就有了种种关于日月的崇和拜神话传说。在种种的神话传说中,现在已经分不清哪些是想象的结果,哪些是认识的过程。而中华人文始祖伏羲既使称不上一个“科学家”,也能被称为上古时期的一个伟大的“观测家”。是他最早观测日月,创立“太极、八卦”图画。
1.1 太极图的形成过程.
从伏羲氏起就已经有了对日月的观测及记录.古人最早观测日影的工具是土圭,用土筑成,上圆下方,分三点设立(立着的叫圭或立圭,卧着的叫表或叫圭表)。见上图1。以日出、日入两点定东、西,平分两半,中间一垂线为子午线定南北。(把圭表放在南北线上,有立表的一端在南)。后来把立圭改成立八尺标杆,操作一样,记录每天(重点在二
十四节气)中午时的日影长度。以一年之中,立柱的阴影在圭表上最大距离者为冬至节,最小者为夏至节。把圭表划成十二段(分二十四节气),如图2所示。记录日影的数据,某地观测台记录数据如表1。(摘自《周易全书》P2338。团结出版社)
上图2圭表本是一个直尺表,上顶端为“夏至”点,下顶端为“冬至”点。另二十二个节气共用十一个刻度。即小寒=大雪;大寒=小雪;立春=立冬;雨水=霜降;惊蛰=寒露;春分=秋分;清明=白露;谷雨=处暑;立夏=立冬;小满=大暑;芒种=小暑。见图2。那么,把图2圭表标尺刻度作一个等变量处理,使之成为一个圆形。如图3所示。
这样,把24节气均匀分布在一个圆图上,再把表1的数据分别填上,得出一个实测数据图。见下图4。
从表1和图4中我们都可以看出,夏至日影长为1尺6寸。留有一个“小尾巴”。假设某观测点,夏至点日影为“0”,也就是说,为作图方便,我们把每一个节气的数据都减去1尺6寸。那么,修正以后的图形如图5。如图5为图4中每一个向量都减去1尺6寸后修正桃心图。
古人观测日影,不是单纯为观测而观测。观测的目的在于弄明白日月运行规律。在修正数据图中(图5),圆中的桃心形每一条线段,可以理解为某地理位置在24节气的日影实际长度,而桃心形外与之对应的空白部分,表示白天增加的部分。更进一步分析和观察得出结论,从冬至到夏至,日影虽在缩短,白天实际是在延长,只到夏至白天达到最长。那么,过夏至点以后,日影又在延长,白天实际在缩短,只到冬至日白天最短,夜晚最长。昼夜时间总量不变。这里只要换个角度看问题,上半年看白天,白天在增加。下半年看夜晚,夜晚在延长。把从夏至到冬至逐渐延长的阴影看作夜晚的一部分,平移到大圆圈的边上,而昼夜时间问题不会改变。图象却出现了奇妙的变化。具备了“太极图”的雏形。
图6中阳影和阴影分别表示:上半年白天在延长的同时,仍有夜晚的存在,故“阳鱼”中有阴眼。下半年黑夜在延长的同时,仍有白天的存在,故“阴鱼”中有阳眼。于是把图6修改成图7。
以上为太极图的演化过程,没有人为的因素,完全是根据实际数据而来。只是在作图时,按比例缩小而已。所以说,太极图是有物质基础的。
1.2 八卦的由来
以上推演了太极图的形成,具有客观性。是先民观测、记录、提炼的结果。那么,八卦是何意?由何而来?为何只有八经卦,每卦三爻,而不是十六卦,每卦四爻或其他的形式?也就是说,“八卦”,“六十四卦”是由什么决定的?
“卦”者挂也。“县(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卦”字由古人观测工具“土圭”而来。所以“卦”仍与观测“日月”这两个“象”有关。
1.2.1 太极概念出现
从以上推演太极图我们可知,太阳循环一周,这么一个抽象的过程,是谓太极。同理,月亮循环一周,这么一个抽象的过程,也视为一个太极。广义的讲,凡以一点为中心作圆周运动,或者以一点为中心,向外扩布的一定的空间范围都视作一个太极。用一个圆圈表示。如图8。后来演变成一个哲学概念,表示任何事物,或者发展变化着的事物的任何阶段,都可视见为太极。太极,一般可以理解为中心点,初始点,原始状态等。所以太极圈又有零的含义,相当于“无”的概念。所以,《老子》曰“有生于无”。
1.2.2 两仪的产生
由上推演太极图可以看出,太极图是根据对太阳年运动日昝变化观测而得。从冬至到夏至,白天在延长,视为阳。从夏至到冬至,夜晚在延长,视为阴。那么,也就是说,我们把太极圈“一分为二”,一半阳,一半阴。这一阴一阳就为两仪。它与太极概念一样,演变成一个哲学概念:如以大地为中心,以一定的太间范围为太极的话,那么,两仪就是太阳为阳,月亮为阴(系辞:阴阳二仪配日月)。以人类为太极,则男人为阳,女人为阴。雄性动物为阳,雌性动物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刚为阳,柔为阴;……。阴阳是普遍的现象,阴阳概念也是最重要的哲学概念。古人取象于男女生殖器官的不同,规定阳爻用表示,阴爻用表示。
1.2.3 两仪生四象
由太极一分为二以后,还不能足以说明问题。如上、下半年各有160天,还不能细化。太极生两仪这种二分法的规则不打破的话,应当以此办法继续划分上、下半年。恰好在上半年有一个春分点,下半年有一个秋分点处于各自的中点。这样,一年就分出春、夏、秋、冬四季。同理,一月分出逆、望、既望、晦四象。一昼夜也分出上半天,下半天,上半夜、下半夜来。四象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分别用符号“、、、”表示。
1.2.4 四象生八卦
按“一分为二”的数学规则,把图10中的每一部分再按先阳后阴的顺序划分原有的四象,就可以得出图11的形式,即八个部分。从图11我们可以看出,每一步都可以用一个阴、阳爻符号表示。那么,这八个部分,实际就是八个卦。图中阳影用阳爻表示,图中阴影用阴爻表示,从内向外排列阴()阳(),就会得出如图12的八卦来。
我们可以看出,图12不同于任何一种八卦形式。如此的分法,只是严格按照“一分为二的数学法则”,表示的是一种“数”的关系。《黄帝内经》曰:“阴阳之数各有多少者,曰三阴三阳也”。这里的“三阴三阳”指另外的数字系统——太阳、阳明、少阳,少阴,太阴、厥阴,和本八卦系统意思很接近。那么,本八卦各卦数是多少呢?以二进制规则,=0,=1,与八卦自然数(十进制)对应关系如下表。
1.2.5 伏羲八卦次序图
图12这种八卦图不同于任何八卦图,它只是推理的一个过程。从图12可以看出,由、、、、、、、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量变过程。从表2二进制数,十进制数和八卦次序数都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但是,从到,或者从反向直接到,虽然相邻,却不能衔接,不能过度,也就是说,图12虽是圆形,却不能流通,不能表示日、月圆周运动,不符合日月循环运行的事实。因为它代表的是直线型变量,而非曲线型变量。但是,由这八卦所产生的数,相重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共讲384爻,正合闰年384天。这种即能表示一年之天数,又不能描述日、月循环运行的矛盾情形,在古代一段很长的时间内,制约着古人对于问题的认识。当时古人为了克服这个矛盾,设想“生十个太阳,十二个月亮”轮流值班的办法,来解决不能循环运行的问题。这样,单纯把图12中八卦次序数解放出来,,先圣伏羲对此图作了等量变形处理,以直线型变量表示。借盘古开天辟地之说,把“天”和“地”(为天,为地)分开,把圆形图示等量改变成直线形,保持八卦次序不变。这样,图13就演变成图14“伏羲八卦次序图”了。伏羲八卦次序也叫先天八卦数。所以,八卦推导出来以后,我们可以看出,它最早的基本的含义之一就是“数”。
事实上,按照“一分为二”的数学规则,由八卦可以再继续分成十六卦,为什么不分了呢?为什么所说只有八卦呢?
从以上的推导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我们都是以太阳为分析对象的,月亮的运行具有同样的道理。太阳是一个大太极(大周期),在这个大的周期过程中,又包含了12(或13)个月周期(小太极),同时,还包含一年365(闰年384)个日周期。这样,太阳八卦与月亮八卦相荡为六十四卦,每卦六爻,384爻正好合闰年384天。所以说384爻封顶,限定了一个太阳周期(太极)为八卦,一个月亮周期(月太极)也是八卦。而不能有其它的形式。再回过头来看,为什么每卦只有三爻。道理很简单,从八卦的形成过程上看,是因为太极被分割了三次,而本质上讲,每卦三爻代表着日、月、地有直接关联的三大星体。
八卦及其数推导出来以后,我们提出一个基本的问题:为什么是八卦?两仪生四象后,四象也可以表示事物运动周期,为何不用四象?如果说用四象表示事物运动周期过于简单,那么,“十六卦”应当很“准确”,按一分为二之分法,八卦很简单地分成“十六卦”,为何没有“十六卦”之说?
“卦”者由古人观测日影工具土圭(圭表)的意义引伸而来,是天体测量的工具,目的在于观测日月运行,所以有人讲八卦是无字天书,是有道理的。古人长期观测,发现从冬至到夏至再回到冬至,寒、暑往来是一个大周期,它里面包含了12个月象周期,以及365个日周期。以、、、、、、、为一个大的周期,象太阳年周期运运动(如图15)。在太阳年周期这样一个大的循环过程中,蕴含着12个月周期。每一个月周期仍以、、、、、、、顺序排列。也就是说,内八卦(大周期)象太阳年运动,外八个八卦象多个月周期(中周期)。年、月周期又都包含着日周期,就是如上图中的六十四卦(谓之小周期)。小周期由内八卦三爻和外八卦三爻共六爻组成。见上图所标记。这样,一爻象一天,六十四卦共三百八十四爻。象一年(闰年)之全数。
1.3 先天八卦图及其意义
《伏羲八卦次序图》和《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的精髓在于“数”。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有一个过程,对日月的观测也一样。《伏羲八卦次序图》从数学上讲,它是直线型的,不能循环流通,被阻碍在由向流通的这一步。古人为解决这个问题,创造了“十个太阳”和“十二个月亮”轮流值班的神话。这个神话流传了许多年,一直到舜帝时代,经过长期观测才得出结论:天上只有一个太阳,它是连续运行、循环无端的(《乾》用九:见群龙无首)。同样,也只有一个月亮,永不停息的运行着。(《坤》用六:利永贞)。于是“舜命后羿射日”——修改历法,减去九个太阳,留一个太阳及一个月亮。通过对月亮象的变化观测,先发现了天体运行八卦图——月亮象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即“先天八卦图”。
1.3.1 先天八卦的由来
《伏羲八卦次序图》具有积极的意义:确定了八卦符号具有“数”的含义(见表2),并且由此演变了《伏羲六十四次序图》,其384爻数与闰年周天数相吻合。但是,它是对事物现象表述的一个侧面,还不能完整的表述事物的整体活动现象及实质。例如,利用《伏羲八卦次序图》就不能描述日、月的循环运行的问题。所以说,它与日月“连续运行”现象不相符。古人观测得出结论:日月运行,不仅有“数”的内在关系,还有“象”外在变化。尤其是月亮有明显的形象变规律可循。通过观测月象的变化和正确表述这种变化规律,就得出《月象八卦图》。 “古者包羲氏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观的什么天文?“在天成象”及其形象变化最明显,而又恒久不变者,莫过于月亮。月亮变化现象,三十而晦,完全消失,为阴(),初三傍晚,庚方出现弯弯勾月,其象为;初八傍晚,在丁方出现上弦月,其象为,十五傍晚,甲方出现满月,其象为,这时月亮又大又圆;十六清晨,辛方望月开始亏,其象为;二十三清晨,丙方出现下弦月,其象;三十清晨,月亮又消失在东北(癸)上空(《坤》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其象为。
上左图中,、、、、、六卦已经有了“位置”,还差、二卦。在月亮象中,没有一个“象”是周围亮,中间暗的离象(),也没有出现中间亮四周暗的坎象(),怎么办?根据“伏羲八卦次序数”的大小关系,离卦的大小,实际介于与之间,坎卦的大小,实际介于与之间,于是将、二卦补上,得图16。
这种“象”的变化过程,本是均匀的,为什么作此图时,有间隔呢?因为这是在“同一地点,不同时间”观测到的象。本图只表示月亮形象的连续变化,“没有绝对的时空意义”,把它们均匀地分布,得出如下图17。
月象的变化是这样的。那么,太阳的循环运动是否也可以如此表示呢?太阳虽然没有形状的改变。但是太阳在“南回北归连续运行”过程中,其晷影的长短(形状)是有变化的。冬至节气:日晷最长,全阴无阳,其象为;立春节:阳初长,其象;春分气:阴阳各半;其象;立夏节:阳盛阴衰,其象;夏至节气:阳壮阴绝,其象。立秋节气:阴初生,其象。秋分节气:阴阳各半,其象。立冬节气:阴盛阳衰,其象。冬至节气:阴盛阳死,其象回到。同样的道理,根据这种晷影的长短变化,画出同样的《太阳晷象八卦图》,以此来表示太阳的连续循环运动。图18。
古人对天体认识的理论基础是“大地中心论”和“日月顺行”。古时,人们在观测日月运行时,以大地为中心,又以大地为参照系,发现太阳东升西落。更为重要的是认为月亮也是西落的,只是每次升起位置不同而已。这样图17月亮象八卦图也应和图18日晷象八卦图有同样的运转方向。又因为这两个图都是表示“形状”变化的,所以,具有同等意义,于是把这两个图合二为一,是为《先天八卦图》
1.3.2 先天八卦图的意义
《先天八卦图》者,乃先发现的天体运行八卦规律图。它的主要内涵是以日和月“形状”变化规律来展示日和月的循环运动并且与之相合。
首先,标示了日月运行的循环性,克服了“伏羲八卦次序图”日月直线型运动,不能循环的问题。天上十个太阳轮流值日的想象,以“后羿射日”宣告结束。
其二:《先天八卦图》包含了《伏羲八卦次序图》“数”的意义。或者说,《先天八卦图》的绘成有赖于“伏羲八卦次序数”在离卦和坎卦中的过度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伏羲八卦次序数图》为体,《先天八卦图》为用。这二者的结合,更好的解决了年周期,月周期和日周期三者的关系问题。用现代科学来讲: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同时还在自转,并且,月球还在绕地球公转。这三个周期运动关系在《伏羲六十卦方位圆图》一目了然。较《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更能说明问题。《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圆图》内八卦(每卦三爻)是一个“先天八卦图”,表示年周期循环运动。外八卦以内八卦为依托,分八个中周期。表示月周期多次循环运动。由内向外,每一个六爻卦也是一个小周期,表示六个日循环运动(六爻代表六天)。总计384爻,又与置闰年384天相合。
第三:《先天八卦图》只表示形状改变,没有方位的意义。《伏羲八卦次序图》有叫《伏羲八卦方位图》和《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其中的“方位”的意思是指某一个卦与左右卦之间的位置关系,不具有空间东、南、西、北方的意义。也就是说,《先天八卦图》中的八卦不具有五行的属性。把《先天八卦图》配五行,是把它繁杂化了。
1.3.3 先天八卦的数学模型
人类对日月认知有一个过程。由对日月崇拜到对日月观测,由十日轮流值日及十二月轮流值月不能循环到一日一月循环运行;由一日一月顺行再到日月交叉运行,这样一个基本的认识过程。在完成了《先天八卦图》的绘制以后,古人为了从理论上更好的阐述天体运动,建立了天体运行的数学模型——《河图》,欲从日月分运动及日月合运动两个方面阐述天体运动。《河图》这个天体运动数学模型是建立在以大地为观测点,以大地为观测背景的“大地中心论”的认识基础上的。在这个基本认识的基础之上观测所得出的结论必然是“日月顺行”。《系辞、第九章》“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这里的“天”为乾卦,为太阳。这里的“地”为坤卦,为月亮。系辞所讲的天一、三、(五)、七、九表示太阳一个周期(太极)四个特征点。地二、四、六、八、(十)表示月亮一个周期(太极)四个特征点。因为有字无图,后来根据“日月顺行”的认识和对这一段文字的理解,就把它作成图20的样子。图20又可转化成图21简洁的表达形式。这样把图中阳数依次相连视为太阳一周的运行,把阴数相连表示月亮一周的运行。总的结论是:日月顺行。这不仅在今天看来是错误的,而且在《洛书》时就得到纠正。本文为了探讨八卦图的形成过程,所以也对“错误”的认识也进行分析。今天看来虽是错误的,但在当时却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日月循环运行。
因为《河图》是一个错误的图示,不能表示日月的真实运动,所以,《河图》虽为《先天八卦图》而建立的数学模型,却不能由此指导出《先天八卦图》来。后来在《洛书》出现以后,纠正了《河图》中的错误。根据《系辞》“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推断,也许最早时《河图》不是现在这个样子。由于《易》无图,或图失传,导致后人在绘《河图》时,出现错误。今人史力生发现这个错误,把2、7和4、9的位置对调,得《真河图》。
仅有“数”和“象”还不能清楚表达对一个事物的描述。《列子篇、两小儿辨日》有这么一个故事:甲小儿说太阳初出时大,日中时小。因为初出时太阳大如车盖,中午时小如铜锣。乙小儿说太阳初出时小,日中时大。因为太阳初出时其温……。这里,甲小儿用的是“象”的表述,即用“大、小”来描述的。乙小儿在这里引入了一个新的概念——用“理”的表述。即用“冷、热”表描述。笔者所讲的“理”非《周易》书中卦爻辞的义理。笔者把它定义为“五行”概念。五行概念一出,和它相关系的四方,四季就密不可分。五行之中又有生、克、制、化等关系,都可归为“理”的内含。理——是对事物表述的又一个重要的因素。或者说,理——主要是对事物功能、功用,能量变化的表达。《先天八卦图》主要是对事物“象”的表达,是以月亮象为主要表达对象的。《后天八卦图》主要是对事物理的表达,是以太阳功能(能量变化)为主要表达对象的。那么,《后天八卦图》是怎样得来的呢?
由《先天八卦图》上升到数学模型——《河图》(《河图》改为《真河图》)。由《真河图》而得《洛书》。再由《真河图》和《洛书》更高一层次地分别推导出《先天八卦图》和《后天八卦图》。
下面摘抄史力生《易经科学新解》一书中P78关于《先天八卦图》和《后天八卦图》的推导过程。
一、先天八卦图来自真河图
证明过程:
1. 四象由两仪生成:两仪为阴、阳。阴又生出阴和阳,阳也又生出阴和阳,这样就构成了四象。排列顺序为:老阳1,少阴2,少阳3,老阴4。
2. 我们知道,在真河图中:1、2、3、4、5为生数,6、7、8、9、10为成数。用真河图中央的成数10减去四周的成数,再用中央的生数5分别减去四周的生数。其结果是:东:10-8=2,5-3=2;南:10-9=1,5-4=1;西:10-7=3,5-2=3;北:10-6=4,5-1=4。参见下图。
3. 将各侧所得1、2、3、4看作是四象。按四象的生成顺序可得到:南1为老阳,东2为少阴,西3为少阳,北4为老阴。
4.在真河图中,每侧都有奇偶一对数。偶数为阴,奇数为阳。根据真河图各侧的奇数和偶数,在四方所得到的四象上分别一阴一阳。为偶数的在看得到的四象上生一阴爻,为奇数的在所得到的四象上生一阳爻。这样每侧就得到两个卦:在南方(9、4)的老阳上加一阳爻(9为阳数)构成乾,加一阴爻(4为阴数)构成兑;在西方(7、2)所得少阳上加一阳爻(7为阳数)构成兑,加一阴爻(2为阴数)构成坎;在北方(1、6)老阴上加一阴爻(6为阴数)构成坤,加一阳爻(1为阳数)构成艮;在东方(3、8)所得的少阴上加一阴爻(8为阴数)构成震,加一阳爻(3为阳数)构成离。见上图。
5.将每侧所得到的两个卦按顺序排好,得到左下图。
6.将东、南侧偶数8、4所对应的震、兑卦分别逆时针旋转45度,财时将西、北侧奇数7、1所对应的巽、艮卦分别逆旋转45度,就得到先天八卦图,见右上图。做这样的旋转是因为:按照真河图所表示的方位和季节,从南(夏)向北(冬)阴气逐渐增加;从北(冬)到南(夏)阳气逐渐增加。
7.此结果说明,先天八卦图来自真河图和四象,《易传上》的有关描述是正确的。同时也再一次证明了真河图的正确性,而宁朝人所得河图为俣传。
8.证毕。
二、后天八卦图来自洛书
证明过程
1.还从两仪生四象证起。两仪为一阳一阴,一阳生出一阳一阴,一阴生出一阴一阳,构成四象。四象为春、夏、秋、冬。按夏秋冬春的循环顺序,老阳为夏为1,少阴为秋为2,老阴为冬为3,少阳为春为4。见下图。
2.将洛书中八方之数分别与中央5相减后得到:四宫得1,九宫得4,二宫得3,三宫得2,七宫得2,八宫得3,一宫得4,六宫得1。1对应老阳,2对应少阴,3对应老阴,4对应少阳。将四象填入各宫中,见下图。
3.洛书四、九宫与真河图的夏天(南)对应,二、七宫与真河图的秋天(西)对应。在夏、秋四宫所得四象的下面分别加上阴爻或阳爻,表示夏、秋季节(或南、西方)阴、阳由天而降。四、二宫为偶数,下加阴爻,分另得到巽和坤。九、七宫为奇数,下加阳爻,分别得到离和兑。
4.洛书六、一宫与真河图的冬天(北)对应,八、三宫与真河图的春天(东)对应。在冬、春四宫所得四象上上面分别加上阴爻或阳爻,表示冬、春季节(或北、东方)阴、阳由地而升。真河图的中宫五代表土,也代表地。六、八宫与中宫五(地)相互作用,其洛书之数的差为奇数(6-5=1,8-5=3),所以分别在六宫所得的老阳上与八宫所得的老阴上加阳爻,得到乾和艮。一、三宫与中宫五(地)的差为偶数,分别在少阳与少阴上加阴爻,得到坎和震。
5.这就得到后天八卦图,见下图。
6:证毕。
以上完整摘录史力生有关证明《先天八卦图》和《后天八卦图》的全过程。比较有趣的是,笔者根据月象推导《先天八卦图》时,借用了《伏羲八卦次序数》把坎卦和离卦分别按在适当的位置。而史力生用《真河图》证明《先天八卦图》时,应用了《伏羲八卦次序数》直线型思维方法,具体的说,在证明《先天八卦图》第1步,关于四象的顺序是,这是以阳、阴爻顺序各自再一分为二,化分阳、阴的直线型思维方法。照这个方法,再分一步就是《伏羲八卦次序图》。从这个意义上讲,《伏羲八卦次序图》为体,《先天八卦图》为用。在推导《后天八卦图》时,笔者认为要有“理”的因素,即要考虑四季,五行方位因素。而史力生在用《洛书》证明《后天八卦图》的过程中,直接考虑四季因素。如“在夏、秋四宫所得四象的下面分别加上阴爻或阳爻,表示夏、秋季节(或南、西方)阴、阳由天而降”。“ 在冬、春四宫所得四象上上面分别加上阴爻或阳爻,表示冬、春季节(或北、东方)阴、阳由地而升”。更为有趣的是,史力生在证明《后天八卦图》时,应用了《先天八卦图》曲线型(循环性)思维方法。具体的说,在证明《后天八卦图》第1步,关于四象的顺序是,这是日(或月)作循环运动的四象,如果按这个思路再分一步,(、分别再按阳、阴的顺序,、分别再按阴、阳的顺序分下去)就得到《先天八卦图》。从这个意义上讲,《先天八卦图》为体,《后天八卦图》为用。所不同的是,史力生是根据《真河图》和《洛书》两个有关日月合运动的数学模型来证明先、后天八卦的。
总之,从数、象、理多层次,多角度证明,得到先、后天八卦图,并且,只有这两个图式。一切对先、后天八卦图合理性产生怀疑和对先、后天八卦图画蛇添足都可以休矣!
1.4 《洛书》及其意义
从日月的运行的数学模型,按一定的规则得到《先天八卦图》和《后天八卦图》。这个数学模型就是《真河图》和《洛书》。再仔细观察《真河图》发现,只要把四方的四个阴数逆时针旋转45度,就得到《洛书》。这一动作说明,《真河图》和《洛书》是对日月运行这个问题的两个不同方面的描述。《洛书》来源于《真河图》。与日月运行的真实情况相符,表述的是一种自然规律。也就是说,《先天八卦》《后天八卦》表述的是一种客观规律,并非主观臆造。
1.4.1 后天八卦数学模型
后天八卦数学模型即《洛书》,是一个九格数表.如图24。是在发现日月逆行以后,由《真河图》转化而来。数表虽然很简吉,但其内涵却很丰富.与日月的实际运行又是非常吻合.具有客观性,非人为臆造.
1.4.2 《洛书》的稳定性。
《洛书》具有超稳定性,其任意一边三数之和等于15。这样的结果,一方面说明这个数表不是人为填写,具有客观性,与一个节气之数相吻合。另一方面说明日月运行的稳定性,非人力可以操纵,可以控制。
1.4.3 《洛书》数列的意义
《洛书》数列之数360,为周天度数,正好为一年之天数。古以360天为一年。虽后以365天为一年,但周天度数360仍是客观之数。这也说明《洛书》是表示日月运行的客观数据,非人为臆造。
1.4.4 《洛书》配八卦,体现日月逆向分运动。
由日月顺行到日月逆行,这是人类认识自然过程中,逐渐深化、提高的结果。《河图》有可能就是当时认识的真实记录,只是流传有误。但是,日月运行的方向事实只有一个。今人史力生在《河图》基础上提出《真河图》,并由《真河图》得《洛书》,很好地解决了“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的千古疑案。先天八卦图的“象”系统,不能承载日月合运动及能量转换,即五行变化,而《洛书》和由《洛书》推导出来的《后天八卦图》则可以很好地体现出。
古人仍是“大地中心论”,但“是以大地为中心,以星宿为参照系”时,发现日月逆向运动。《洛书》四阳数一、三、九、七居外,象太阳运行的“四象”。四阴数二、四、八、六居内,象月亮运行的“四象”。五居中,为土,为大地,为地球。这样,《洛书》配《后天八卦图》实际表述的是以大地为中心的立体空间图。这也许是“大地中心论”的理论依据。从图上看去,地球位于中心,人仍然在大地之看问题,把这个中心视为第一个星体,×1。1乘任何数得1。从图上看,月亮是去地球的第二个星体,视为2,用“2”乘以四个阴数象,即位:2×2=4,到位。2×4=8,到位。2×8=16,取个位6,到位。2×6=12,取个位2,回到位,得月亮逆行,循环不已。从图上看,太阳是去地球的第三个星体,视为3,用“3”分别乘以四个阳数象,即位:3×1=3,到位。3×3=9,到位;3×9=27,取个位7。到位。3×7=21,取个位1,回到位,太阳顺行,循环不已。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日月是逆向运动的。
5.5.5 《洛书》数学模型体现日月逆向合运动
从上图看,日、月运行,可以分别看作是两个封闭的圆周运动。而我们都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和自转,月亮围着地球转。在地上看日月运行,虽然还是逆向运动,但是,因为有南北回归的存在,每天太阳升起并不是在同一个位置,月亮也一样。换一句话说,日月虽然作循环运动,但是它不是完全封闭的,而是一种螺旋性的。一张简单的《洛书》表格,完整地表达了这种日月交叉运行,螺旋型变化的过程。请看以下的分析。
1.4.5.1 太阳运动在《洛书》中的体现
太阳实际的运动是东升西落。在《洛书》中的体现是沿阳数“1、3、(5)、7、9”顺向运动。图27显示了由直线连结,到曲线变化,再到坐标曲线的演化过程。图27中的《洛书》是平面图,其曲线也为平面曲线。
1.4.5.2 月亮运动在《洛书》中的体现
把《洛书》中阴数按2、4、6、8顺序连接,可视为月亮的逆向运行路线。图28显示了由直线连结,到曲线变化,再到坐标曲线演化这样的过程。
3.3.3.3 由曲线到圆周运动再到右旋双螺旋结构
图29是正弦函数曲线图.从图29可以看出,圆周运动可以用正弦或余弦曲线表示。反过来讲,一个正弦或余弦曲线也可以表示圆周运动。
所以,图27、图28由阳数1、3、7、9和由阴数2、4、6、8所连接的曲线完全可以表示日月的圆周运动。同样的道理,我们完全可以把日月的圆周运动用《洛书》曲线的表现形式来表达。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这样我们就能看出,《洛书》实际是由两条曲线构成。这两条曲线所代表的是一个空间结构,看似都穿过中央五(五代表大地),实际是“绕”大地的,所以。这两条曲线应当看作是象弹簧一样的立体结构。把这两个立体的曲线一合并,就发现它是一个右旋双螺旋结构。和DNA右旋双螺旋结构完全一致。
2.太极八卦的应用
以上系统、完整地论证了“太极”,“八卦”的来历。使我们明白太极八卦是研究日、月规律的学问。所谓“日、月之谓易”正是这个道理。有人说“八卦是无字天书”是有根据的。“数、象、理”是八卦的核心内容,那么,八卦又是怎样和“占”扯上关系呢?即:八卦是怎样被应用的?
2.1 八卦是怎样被应用的?
首先,是实用性的需要。研究日月运行规律(即太极八卦)是为了正确向天下发布节气,天气变化。只有正确地发布了天气、节令变化,才能“替天行道”,传达上天的旨意。最高统治者“受命于天”的“天子”地位才有“合法性”。所以,在上古,中古时期,太卜所掌握的观测数据和观测方法,是国家的最高机密。
其二,是其规律性的使然。《系辞》“……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是讲古人发规了自然界可以归纳,可以类比的规律性。古人用一句“天人合一”给予高度概括。“一”为何?,《老子》曰:“道生一”。一既是规律性。又有一句古语“天人相应”,即是人与自然现象,天体运行相适应,相对应。这本是在古代极易理解的一句话。但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似乎是太笼统了。张颖清提出“生物全息律”,即生物任何局部都是整体的缩影,含有个体生物的全部信息。这为后来生物克隆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据此,有人提出“宇宙全息律”。认为八卦(六十四卦)是宇宙全息之密码。任何一个卦(局部的信息),都可以“克隆”出整体的信息来。黄鉴老师悟创的《易魂》系列,更加形象的比喻为“时空网络学”,即由八卦系统和干支系统单独使用或联合使用,抓住时空网络中的任意一点,就可以连带起整个网络。那么,这个网络是由谁编织的呢?本论文的第一部分,论述的八卦的来历,实际论述的是日月的运行规律。所以说,八卦这张“网”实际是由日月运行编织的。而《黄帝内经》讲得也很明白,干支系统,实际也是记录日月运行的。简单一句话,干支系统这张网也是由日月运行编织的。那么,为什么时空网络就可以用于“占”呢?
实际上,在应用八卦“数、象、理”进行“占”的问题上,古老的《易》学与现代的《生物遗传学》,在这个问题上已经殊途同归了。所不同的是,《易》文化是从宏观讲日月地的运行对万物的影响;而现代《生物遗传学》是从微观讲遗传与变异的规律,万物都受日月运律的影响。日、月运行是万物之纲纪,统领世间万物。太阳是大地万物之父,月亮是大地万物之母。日月(地)的运行,孕育世间万物,并且,日月运行的节律,深刻时络印在每一种生物,每一个细胞的分裂、生长过程中。没有任何一种生物能够游离于日、月、地“三界”之外不受日月的孕育而生长。假设虽有“日月地”三星体,但“日月地”的运行规律不符合太极八卦,六十四卦和《洛书》右螺旋双螺旋结构,也不会有地上生物。至少不是象现在这样的生物。(研究外星生命者应当注意到这一点,而主张炸毁月球的观念是绝对错误的,是要将人类和一切生物彻底毁灭,不可想象的。将来开发月球,也应提前想到月球的轨道的改变对地球生物破坏的严重问题)。现代《生物遗传学》,从微观讲遗传与变异的规律,最后与八卦,六十四卦,《洛书》双螺旋结构完全一致了。比如人的胚胎发育:一个精子和一个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这是新个体生命之始,受精后大约三十六小时,开始第一次分裂,形成两个细胞。一边分裂,一边从输卵管向子宫移动。而后两个分裂成四个,四个分裂成八个细胞。……这一段“生命”的过程用易学的语言讲则是:“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八个细胞后来发育成人体八大系统。这样可以把这八个细胞之一看作新的发育点(太极点)。生物的克隆技术就是用任何一个体细胞(与精细胞不同)发育成一个全新的,与原体拥有相同遗传信息的个体。那么,据此,我们可以认为,太极八卦的每一步都是生命的过程。克隆技术实则是生命信息的重复再现。据此,我们又可以认为,生命的每一步又都是新的太极点,所以,黄鉴老师利用太极点置换,可以发掘无限量的信息。分子生物学研究认为,染色体内有四对碱基,组成64个遗传密码。由64个遗传密码组合成长链,为DNA或RNA,其空间结构恬为右旋又螺旋结构。这就归结到太极,四象,八卦,六十四,和洛书上来了。因为任何人,任何事,不能脱离日月地运行总规律,总范畴,所以,可以用太极八卦进行“占”。
总之一句话:地上万事万物都有同一个信息原,即日月地运行节律。在这同一信息原中的任何一个分支点(即任何人,事),又都可以视作一个新的太极点(信息原),进行信息克隆。所以,太极八卦之“数、象、理”可用于“占”。
2.2 八卦应用的误区
基于以上的结论,易学的应用非常广泛。黄鉴老师讲得好,《易经》讲的是认识论和方法论。笔者认为,在易学的领域里,有一些概念被混淆了。一是认为《后天八卦图》用得多,《先天八卦图》用得少。其实不然。《后天八卦图》主“理”,主要的内涵是配五行、方位。体现在木、火、土、金、水五行的生、克、制、合、化上。《先天八卦图》主“象”,应用范围同样广泛,主要的内涵是卦象,爻象。如一个卦由下往上读为:由内而外,由近及远,由低到高,由下往上,前后、左右之分,上圆下方,内圆外方,上白下黑……等之应用。二是把《先天八卦图》的范畴和《后天八卦图》的范畴搅和着,说不明,理不清。那种认为乾为南(先天),为西北(后天),其数为2、7(河图),又为6(洛书),还为1,属性为火(先天),又属金(后天)是错误的。应当讲,《先天八卦图》主静,为立体的、空间性的。《后天八卦图》主动,为平面的,时间性的。《先天八卦图》表形态,《系辞》第一章讲得好:“天尊地卑,山泽以能气,雷风相博,水火不相射”。《后天八卦图》配五行,方位,表时间流动。《系辞》讲得好:“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这里乾卦主西北,秋冬之时。其数就是《八卦次序数》。
标签组:[太极]
下一篇:文王八卦和伏羲八卦有何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