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

首页 > 时事 > 时政 > 正文
2021-06-01

发表自话题:闲淡抄人

  【基本信息】

  作者:习近平

  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10月

  【内容简介】

  《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一书辑录了习近平同志2002年至2006年担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期间的重要报告、讲话、文章和批示。集中彰显了习近平同志的执政风格、领导艺术、工作作风和家国情怀。

  【目录】

  自序

  一、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二、深人实施“八八战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三、全面建设“平安浙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四、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增强浙江的文化软实力

  五、建设“法治浙江”,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七、发挥各地特色和优势,增强浙江综合竞争力

  八、提高领导艺术,创新工作方法

  后记

  【章节选读】

  提高领导艺术 创新工作方法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党的领导人都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转化为指导实践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在这方面有许多精辟论述。胡锦涛总书记在关于浙江工作的重要讲话中也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心系人民群众,尊重客观规律,坚持真抓实干。这三个方面既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具体要求,也是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方法。对此,我们应“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结合工作实践不断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这里,我就尊重客观规律、调动和保护各方面积极性以及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讲点意见。

  认识规律、把握规律,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也是提高领导水平和工作能力的必然要求。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领导干部要开展调查研究,善于了解真实情况,努力把握工作的主动权。当前,各级领导干部工作热情比较高,但一些同志在具体工作中存在着违背规律的倾向和做法。比较突出的是:不善于把握“度”,有时工作的节奏和分寸失当,或者过了没有余地,或者不及没做到位。实际中常常有两种倾向:一种是求成心切,求急图快,企图走捷径、抄便道,结果欲速则不达,事与愿违、适得其反;另一种是在关键阶段,缺乏狠劲韧劲,不愿意下苦功夫、硬功夫、实功夫,遇到矛盾和挫折畏缩不前,犹豫动摇,以致坐失良机,前功尽弃。还有的同志工作抓不住中心和重点,事必躬亲,不分轻重,平均使用力量,结果顾此失彼,影响全局。这些问题,既是一个思想观念问题,也是一个方式方法问题,从根本上讲,还是缺乏按客观规律办事的精神。胡锦涛总书记在谈到这个问题时强调,抓工作、谋发展、干事业,不仅要有满腔热情,而且要有科学精神。这是很有针对性的。我们只有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严格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真正抓住机遇,办成一些事情,不断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推向前进。

  注重调动和保护各方面积极性,是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的重要内容。尽管现在我们在发展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但各级干部在发展上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同时,他们也不同程度地感到一些压力,比如,转变传统思维定势的压力,落实领导责任制的压力,基层工作难做的压力,上级机关检查和督导的压力,甚至还有一些遭受非难和责怪的压力。有压力是事业心和责任感的体现。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把压力转化为动力,可以促进工作,提高质量。但压力过大,超过承受程度,也会影响情绪,走向反面。领导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发挥“调压器”的作用,适时给基层“增压”和“减压”,使其始终保持在一种“常压”的工作状态。“调压”的目的就在于更好地调动和保护各方的积极性。气可鼓而不可泄。各方尤其是基层干部的积极性,是推进发展的动力。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加以珍惜,给予保护,这也是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要职责。特别是对基层干部,要全面落实“三真”要求,多予一些指导,多教一些方法,多给一些鼓励。对基层,既要下达“过河”的任务,更要切实指导帮助其解决"桥"和"船"的问题。特别是在发生问题时,要敢于为基层干部担责任,积极支持基层干部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全省上下齐心协力,就必定能做好我们的各项工作。

  人民群众是共产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力量和智慧的源泉,共产党最基本的一条是一刻也不能脱离人民群众。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深入群众、服务群众,又要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当前,这方面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不能妥善处理领导与群众的关系,对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缺乏正确的方法和手段。领导和群众在某种意义上是一对矛盾统一体。特别是解决当前社会存在的一些矛盾和冲突,往往都会涉及领导与群众的关系。比如,在出现群体性事件时,领导有可能成为矛盾的焦点。我们常讲,群众在我们心里的分量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这话从工作方法上讲,就是要求我们同群众打成一片,努力提高群众对我们领导干部的信任度。群众对领导干部越信任,一些矛盾和问题就越容易解决。要群众信任领导决不仅仅是靠权力,更主要的是靠你的人格魅力和工作能力,靠你做群众工作的方法和本领。我过去讲跟着群众跳火坑,讲西门豹治邺,都是为了说明同样的道理。宋鱼水同志说得好:“鲜花和掌声固然是一种激励,但更重要的是人民群众的信任。胜败是法律的尺度,而信任是无言的丰碑。”现在,在开展群众工作方面,我们有的领导干部确实比较欠缺,不懂得如何积极主动地维护好群众的合法权益,切实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甚至不会说话,连语言表达都苍白无力,这怎么能使群众信服呢?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情况、新特点,善于掌握“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工作方法,因地、因时、因事、因人而异地开展工作,努力把党的群众工作做实、做细、做深、做好,切实增强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不断提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真正干出有益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实事,真正建立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实绩。

  [摘自2005年4月29日在省委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专题学习会上的讲话]

  干在实处之一:坚持走群众路线

  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尤其要正确看待和运用手中的权力,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当前,有的党员干部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腐蚀,淡化、忘记甚至背离了执政为民的宗旨;有的党员干部与群众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对群众的感情越来越淡薄,对老百姓的疾苦视而不见;有的热衷于“四个轮子转,隔着玻璃看”,摸不到基层的实情,听不到群众的呼声,与基层和群众的心理距离越拉越大;有的看不到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和创造历史的作用,以为党的群众路线过时了,不善于做群众工作,工作作风粗暴、方法简单;甚至于一些地方打着为群众谋利益的旗号,在征地、拆迁等方面与民争利,引起群众的上访和不满。这里面既有一个如何做群众工作的问题,更有一个为什么人执政的问题。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宗旨意识,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凡是为民造福的事情就一定要办好,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事情就坚决不能办,把党的宗旨切实落实到各项工作中,落实到基层建设中,落实到广大群众身上,真正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

  [摘自2006年1月13日在省纪委第九次全会上的讲话]

  不要以为坚持群众路线是老生常谈,现在基层出现的问题很多都是因为没有重视群众工作,没有做好群众工作,不会做群众工作,甚至不去做群众工作。前段时间我曾批评个别干部不会说话,处于失语状态。语言的背后是感情、是思想、是知识、是素质。不会说话是表象,本质还是严重疏离群众,或是目中无人,对群众缺乏感情;或是身无才干,做工作缺乏底蕴;或是手脚不净,形象不好缺乏正气。我们各级领导干 部都要经常想一想这样几个基本问题:第一,共产党是干什么的?共产党就是要做到“三个代表”,其中归根结底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二,共产党是怎么执政的?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第三,领导干部是干什么的?领导干部是人民公仆,不是当官做老爷。现在有的领导干部,很会做领导工作,但不会做群众工作。第四,基层组织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基层组织直接同群众打交道,基层组织的全部工作归结到一点,就是做群众工作,包括做群众的服务工作、做群众的思想工作,把群众的要求集中起来,把上级的任务落实到群众中去。这些问题想清楚了,也就明白了我们工作的定位和方向,就明白了我们应该挑选什么样的干部,就明白了我们应该分出多少精力来做群众工作。有的同志可能会说,现在的群众工作难做,花了不少精力,否则可以把其他工作做得更好,等等。我倒要反问一句,如果不需要做群众工作了,那党组织要你这个干部干什么,要这么多干部干什么?

  [摘自2005年6月17日在金华市调研时的讲话]

  “群众利益无小事”。群众的一桩桩“小事”,是构成国家、集体“大事”的“细胞”,小的“细胞”健康,大的“肌体”才会充满生机与 活力。对老百姓来说,他们身边每一件琐碎的小事,都是实实在在的大事,有的甚至还是急事、难事。如果这些“小事”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就会牵动他们的思想情绪,影响他们的生产生活。古往今来,许多有作为的“官”,都以关心百姓的疾苦为己任。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郑板桥的“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 总关情”;从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倶欢颜”,到于谦的“但愿苍生倶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都充分说明心无百姓莫为官。我们是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思想境界应该比封建士大夫高得多, 一定要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以“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态度,抓实做细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每项工作,努力办实每件事,赢得万人心。

  [摘自2003年12月30日在检查节日市场供应和物价 情况时的讲话]

  胡锦涛同志多次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是基础,不能做到情为民所系,手中的权就难 以真正为民所用,也就难以真正做到利为民所谋。

  要做到情为民所系,就要以党的先进人物为榜样,培养和增强对 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学习和树立五种崇高的情感。一要学习邓小平同志的情怀感。他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二要学习雷锋同志的幸福感。他虽然只活了22年,但他说:“什么是幸福?为人民服务是最大的幸福。”三要学习孔繁森同志的境界感。他有一句名言:“爱的最高境界就是爱人民。”四要学习郑培民同志的责任感。他始终把“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五要学习钱学森同志的光荣感。他把群众的口碑当作自己无上的光荣。只有学习和树立这五种崇高的情感,才能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切实解决好“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的根本政治问题,努力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摘自2003年7月17日《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文章]

  从这次调研情况看,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

  1.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思想。胡锦涛总书记在去年“七一”讲话中告诫全党:“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和群众观,坚持以人为本的 执政理念,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始终把群众利益作为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依据。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为民办实事不能停留在口号和一般要求上,必须具体地、深入地落实到关心 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工作中去,带着深厚的感情帮助群众解决具体问题和实际困难,使广大群众真正成为现代文明成果的创造者和享有者。

  2.从群众最关心的具体事项入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 的根本宗旨,千方百计为人民谋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党和政府的所有工作都属于为民办实事范畴。近几年来,中央反复要求各地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办实事。为民办实事,主要是办好一批与群众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具体事项,群众要求党和政府解决的事项,群众自旨看到实效、得到实惠的事项。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利益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要根据群众需求的新变化、新特点,不断拓展实事领域,丰富实事内容,细化实事项目,努力提高为民办实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就全省面上而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为民办实事重点要放在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城乡住房、生态环境、 扶贫开发、科教文化、权益保障和社会稳定等十大领域。这十大领域集中了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反映了群众最直接的呼声,代表了群众最现实的利益。各地要紧紧围绕这十大领域,从实际情况出发,把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阶段性任务统一起来,每年排出一批具体的实事项目,认认真真办好每一件实事,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3. 建立健全工作运行机制。制度是带根本性的。要使为民办实事工作长期坚持下去并不断深化提高,关键在于把制度建设贯穿到实事项目选择、决策、实施和督查考核等各个环节,形成一整套比较完善的工作运行机制。要建立健全民情反映机制,加强和改进调查研究工作,完善人大代表走访选民、政协委员社情民意调查制度,拓宽人民来信来电来访渠道。要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机制,采取社会公示、公众听证、专家咨询等形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要建立健全责任落实机制,明确实事项目的分管领导、承担单位、完成时间和工作要求,承担单位要落实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要建立健全投入保障机制,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和勤俭办事,进一步增加财政性投入,积极引导社会资金积极参与各项实事项目建设,力争花小钱、办大事。要建立健全督查考核机制,督促检查实事项目的落实情况,真正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

  4. 切实加强对为民办实事的领导。实现群众的愿望、满足群众的需要、办好群众的事情,是党和政府的重大政治责任。各级各部门和领导干部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为民办实事工作,努力提高为民办实事的自觉性和本领。要加强组织协调,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上下联动,条块结合,齐抓共管,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各级领导干部要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尽快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从繁杂的应酬中摆脱出来,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同那里的干部和群众一道,努力排忧解难,多办实事,切实把关心群众的工作做深做细。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积极探索并掌握为民办实事的规律,坚持具体抓、抓具体,抓住不放,一抓到底。要加大思想宣传力度,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为民办实事工作,着力营造实事实办的良好氛围,真正使为民办实事成为一种自觉、一种风尚、一种传统。

  [摘自2004年6月3日在湖州市调研时的讲话]

  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

  在困难面前,是束手无策、畏缩不前,还是克难攻坚、奋然前行?作为领导干部理所应当选择后者,应该千方百计采取切实可行的好措施、好办法,努力解决困难。好措施、好办法哪里来?答案是:从群众中来。

  群众的实践是最丰富最生动的实践,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要解决矛盾和问题,就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拜群众为师,深入调查研究。省委作出的实施“八八战略”和建设“平安浙江”的决策部署,都是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调查研究多了,情况了然于胸,才能够找出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办法,作出正确决策,推进工作落实,才能够不断增进与群众的感情,多干群众急需的事,多干群众受益的事,多干打基础的事,多干长远起作用的事,扎扎实实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

  [摘自2004年6月21日《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文章]

  在为群众排忧解难的过程中解开群众的思想疙瘩,这是我们党做好群众工作的一条基本经验,也是一种最实际、最普遍、最有效的群众工作。党员、干部要自觉地把党的群众工作体现在为群众多办事、办好事、办实事的具体行动中,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到群众需要的地方去问寒问暖,到群众困难的地方去排忧解难,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理顺情绪,到出现新情况新变化的地方去总结经验,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打开局面,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看得见的利益。各级党组织要坚持从具体事情抓起,每年办几件作用大、影响大、群众欢迎的实事,增强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摘自在《求是》杂志2005年第17期发表的《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委、政府抓工作,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既要发挥“有形的手”的作用,更要发挥“无形的手”的作用。有为与无为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有为不是包办代替,无为也不是放任自流,无为是为了更好地有为,做到不该管的事情放手不管,该管的事情集中精力坚决管好。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个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省份,更应注意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公权与私权、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更加充分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力求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浙江经济从一定意义上讲是“老百姓经济”。党委、政府抓经 济工作,关键是把方向、抓大事,抓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在改善环境、加强服务等方面积极有为。在企业微观经济活动方面,则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尊重企业经营自主权,做到“无为而治”。要依靠群众,相信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及时对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加以总结推广,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摘自2003年7月11日在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结束时的讲话]

  跟着群众跳火坑

  最近我听到一种说法,就是群众看我们党和党的干部,不看历史看现实,不看说的看做的,不看政绩看“败笔”,不看上面看基层。 这虽然不很全面,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基层干部在群众心目中的分量,反映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在整个党的建设中的分量。党的正确的方针政策只有被群众理解、为群众接受,才能变成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力量。我们的方针再正确,如果不被群众理解,也难以贯彻施行。如果群众不听,你就先跟着群众走,群众跳火坑,你也跟着跳下去。群众觉悟了,从火坑里爬出来,最终还是要跟你走。群众跳,你不跳,干群关系就疏远了。你一起跳,感情上拉近了,工作就好做了。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是什么?一个重要特点是,群众的民主意识、自我维权意识增强了。

  对此,我们要讲两句话:第一句话,干部要相信和依靠群众,但又不能做群众的尾巴;第二句话,干部要教育和引导群众,但千万不能站到群众的对立面。

  [摘自2005年1月13日《人民日报》“声音”专栏]

  要解决好领导与群众关系的问题,我认为尤其要强调两点:

  一是要明确责任,主动工作。领导在与群众的矛盾中始终处于主要方面。在领导和群众的矛盾中,如果领导方面是错误的,群众方面是正确的,毫无疑问,领导是主要矛盾方面;如果群众方面是错误的,领导方面是正确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也在领导,在于领导对群众的说服教育工作没有到位,在于领导的工作措施不适应于群众。因此,领导与群众产生矛盾时,领导要想方设法去做好教育和转化工作,而不能因为群众错了,你就站到群众的对立面去,把人民内部矛盾当作敌我矛盾。

  二是要将心比心,换取真心,而不要掉以轻心。群众也好,领导也好,人的感情都是一样的,并不是群众的感情可以简单一点、群众的需求可以降低一点,要将心比心。要获得群众的信任,主要靠平时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做好群众工作,临时抱佛脚,佛也不会慈悲。

  [摘自在《求是》杂志2005年第17期发表的《做好 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

  领导干部要想真正在群众心目中留下一点“影”、留下一点“声”、 留下一点印象,就要精心谋事、潜心干事,努力为人民多作贡献,而绝不能靠作秀、取宠、讨巧,博取一些廉价的掌声。

  作为领导干部,就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党和人民把我们放在这个岗位上,这是对我们的信任,是赋予我们的责任,是给我们为党分忧、为国效力、为民尽责的机会。“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为“官”一任,就要尽到造福一方的责任,要时时刻刻为百姓谋,不能为自己个人谋。我们要坚持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的统一,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恪尽职守,尽心竭力,讲奉献,有作为。既要多办一些近期能见效的大事、好事,又要着眼长远、着眼根本,多做一些打基础、做铺垫的事,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事,创造实实在在的业绩,赢得广大人 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摘自2003年11月24日《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文章]

  我们做的大量是铺垫的工作,不要只想拿军功章、立凯旋柱。社会主义事业是前赴后继的事业,如果每个人都想挂功勋章,成为名垂青史的英雄,那也是不现实的。历史上皇帝这么多,人们能记得的也只有十几个。功名如浮云。要扎扎实实工作,自己感到无怨无悔就可以了。所以不要急功近利,不要去争虚名。

  [摘自2002年12月31日在全省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干在实处之二: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科学决策的过程

  调查研究是一个了解情况的过程。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头脑里固有的,而是从实践中来的。“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儿”。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无论是制定决策、还是实施决策,都离不开调查研究。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才能了解实际情况,总结基层经验,为作出正确决策创造条件,为检查决策的偏差和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提供第一手材料。同时,在调查研究中还可以考核干部,实地了解干部的思想水平、工作能力和作风状况,发现人才,用好干部。

  调查研究是一个推动工作的过程。一项决策作出后,光靠从会议到会议、从文件到文件,是不行的,也是解决不了问题的。领导干部要在作风上作示范,方法上搞帮带,落实上抓督查,必须沉下去加强调查研究。通过营造一定的督查氛围形成推动工作的声势,通过培养和总结先进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全盘,通过检查工作和批评问题敦促整改,从而使大家有压力、添动力、增活力。

  调查研究是一个联系群众、为民办事的过程。通过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我们可以了解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最需要我们党委、政府干什么。从而,使我们的各项决策和工作部署,集中民智,体现民意,反映民情,做实一件事,赢得万人心,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

  调查研究也是一个自我学习提高的过程。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是浙江人民创造的,历届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来自于基层和群众的生动实践。所以,在调查研究中,我们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虚心求教,做群众的学生,做群众的朋友。

  学会搞调查研究非常重要。领导干部要身入心入,不要蜻蜓点水,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全面分析情况,见一斑而窥全豹,不要盲人摸象;要轻车简从,不要虚张声势,造成扰民现象。调查研究多了,基层跑遍、跑深、跑透了,我们的本领就会大起来,我们的认识就会产生飞跃,我们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

  [摘自2004年4月9日在富阳市调研时的讲话]

  陈云同志曾经说过:“领导机关制定政策,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时间作调查研究工作,最后讨论作决定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就够了。”又说:“片面性总是来自忙于决定政策而不研究实际情况。”为什么我们现在有些决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说到底,根子还是在于调查研究少了一点儿,“情况不明决心大,心中无数点子多”。

  正确的决策,绝对不是一个人或者一堆人,不作调查研究,坐在房子里苦思冥想就能产生的,它要在人民群众改革发展的实际中才能产生。我们担负领导工作的干部,在对重大问题进行决策之前,一定要有眼睛向下的决心和甘当小学生的精神,迈开步子,走出院子,去车间码头,到田间地头,进行实地调研,同真正明了实情的各方面人士沟通讨论,通过“交换、比较、反复”,取得真实可信、扎实有效的调研成果, 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决策就像“一朝分娩”。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科学决策的过程,千万省略不得、马虎不得。

  [摘自2005年8月26日《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 文章]

  调研工作务求“深、实、细、准、效”

  调查研究是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切入点和重要环节。全省各级领导干部在调查研究工作中,一定要保持求真务实的作风,努力在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上下功夫。求“深”,就是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善于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社 会各界人士交朋友,到田间、厂矿、群众和各社会层面中去解决问题。求“实”,就是要调查研究的作风要实,做到轻车简从,简化公务接待,不搞层层陪同,不给基层增加额外负担,真正做到听实话、摸实情、办实事。求“细”,就是要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既听取干部汇报,又听取群众反映,既听取正面意见,又听取反面意见,深入分析问题,掌握全面情况。求“准”,就是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要科学、准确,不仅要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实际情况,更要善于分析矛盾发现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规律性的东西,提高调研结论的科学性。求“效”,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要切实可行,制定的政策措施要有较强操作性,做到出实招,见实效。

  [摘自2003年2月10日在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 上的讲话]

  调查研究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当前,我们所处的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一个开放的社会、一个各方面转型的阶段。加强调查研究工作,必须积极探索新时期调查研究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努力在提高调查研究对象的广泛性上下功夫,在提高调查研究内容的针对性上下功夫,在提高调查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上下功夫,在提高调查研究成果的有效性上下功夫,不断提高调查研究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从而真正把调查研究作为我们了解情况的过程,推动工作的过程,联系群众、为民办事的过程和自我学习提高的过程。

  一要提高调查研究对象的广泛性。现代社会是一个多样化的社会,由于社会分工日益精细,社会各方面的差异日益突出,不同部门、不同 地区的发展情况和重点各自不同。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党委、政府 进行决策所需要的信息量大量增加,另一方面,局部和个体所具有的代表性有所下降,这就要求我们掌握尽可能多的情况,善于从大量的个体情况中找到一般规律,从整体上把握客观事物,从而作出正确的决策。过去有在下面蹲点一周半月的做法,“解剖麻雀”等典型调查的方法曾被广泛运用,这种精神要学习、要弘扬,但现在工作节奏这么快,信息渠道那么宽,通讯工具那么发达,又要照顾面上的情况,改进方法和手段也是应该的,不宜妄自菲薄。我们既要抓点、搞好典型调查,同时也要注重提高调查研究对象的广泛性,不能以点盖面,以偏概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毛泽东同志很重视典型调查,是进行典型调查的行家里手,但是他也审慎地看到典型调查成果适用范围有限,告诫我们“不要陷于狭隘的经验论”。对于领导干部特别是省级领导干部来说,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即使花再多的时间亲力亲为,也难免有其局限性,难以保证调查研究的对象有足够的广泛性和代表性。要解决这个矛盾,就要充分发挥各地各部门特别是综合调研部门的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研究力量,充分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做到点面结合、上下结合、 内外结合,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地了解情况,使决策有更多的事实依据。古语“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要提高调查研究内容的针对性。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要求我们,“要勇于探索、敢于攻坚、善于创新,分析新情况,把握新特点,提出新思路,既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又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贯彻这一要求,必须把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研究放在重要位置。实践表明,我们的调查研究要围绕中心工作,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决策,忙在点子上,谋在关键处,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富有成效。如果脱离中心工作,远离决策需要,其调研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当前的经济社会生活极其复杂,政策研究部门开展调查研究,提出的对策建议不能笼统含糊和空发议论,务必做到符合实际、思路正确、措施具体。特别是要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为指导,深入研究实施“八八战略”、建设“平安浙江”和文化大省实践中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提出“对症管用”的真知灼见。对多数调研成果而言,提高针对性也就意味着时效性,对热点问题以及领 导关注的重要问题,必须集中力量,快速反应,及时调查,积极为领导 谋思路、出点子、想对策、拿建议、解难题,满足领导的决策之需。“文当其时,一字千金”,“生逢其时”才能“谋当其用”,倘若时过境迁,工作重心转移,才慢腾腾地拿出调研成果,即使写得全面、正确、深刻、也为时已晚,难有大用。

  三要提高调查研究方法的多样性。我们党有着丰富的调查研究经验,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调查研究方法,如召开调查会、研讨会、走访调查、蹲点调查、典型调查、实地考察等,我们要在新时期加以继承和完善。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新情况,善于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综合运用经济学、社会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多学科理论,为正确决策提供全面、翔实、可靠的信息和数据。在具体实践中,我们要根据调查任务和要求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调查方法,把微观调查和宏观调查结合起来,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起来,大胆创新,多管齐下,提高调研工作的效率和调研成果的质量。

  四要提高调查研究成果的有效性。一般的调查研究,是为了了解基层的实情,增进同群众的感情,但政策研究部门要求要更高一点,不仅要重调查,更要重研究,我曾经说过“关键是调查后要善于研究,抓点时要善于管窥全豹,跑面中要能够见微知著,综合提炼”。政策研究部门的同志就是要有抓住重点、找准典型的敏感性,发扬锲而不舍、刨根问底的钻研精神。同时,政策研究部门的调查研究,既不是纯粹的理论研究,也有别于具体的工作部署,而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对策性应用研究,必须强调“研以致用”。正所谓“文可载道,以用为贵”。具体来说,调研的选题必须紧扣现实工作需要,出发点是为党委、政府工作提供所需的对策建议,落脚点是解决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调研的视野必须宽广开阔,既要预见潮流所在和大势所趋,又能看到“风起于青萍之末”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调研的过程必须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精心分析和研究的过程,要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和症结所在,反映事物的全貌和特征,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和途径,切忌浮光掠影,主观臆断,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观察事物、研究问题;调研形成的建议必须兼顾需要和可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有些对策建议看似正确,却因难以实际操作,只能束之高阁。

  [摘自2005年11月2日在省委政策研究室调研时的讲话]

  搞试点要“大胆设想、小心求证”

  我们在各项改革中,经常通过试点的方法,取得若干经验后再推广。既然是做试点工作,前人没有做过,就要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解放思想,大胆地闯,大胆地试,怎么有利于发展就怎么改革;就是要超越原有的体制,从根本上冲破束缚发展的桎梏。

  做好试点工作,在“大胆设想”的同时,还要“小心求证”。要讲究策略,注意方法,力求水到渠成。要坚持点上试验,面上推广,先易后难,先浅后深,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不求齐步走。在先行的试点中要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纠正失误,注意保护好干部群众的改革热情;在全面推进时则要以成熟的经验引路,避免反复,减少失误,尽可能把改革的风险和代价降到最低限度。同时,要注意把改革的力度与人民群众可承受的程度结合起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完善各项配套措施,做到积极稳妥,统筹兼顾,保证改革顺利进行。

  [摘自2003年9月10日《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文章]

  干在实处之三: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

  求“四真”、务“四实”

  我们中国人有个传统,逢年过节都要写春联。正所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期间,我学习领会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会讲话中关于坚持求真务实的重要论述,深入思考如何结合浙江实际贯彻落实这一重要讲话精神,情之所至,忽发奇想,写了四副春联,权且作为我的一点学习心得,与同志们共勉互励。

  这四副春联的横批都是“求真务实”。

  第一副春联讲的是求真务实的深刻内涵,就是求什么真、务什么实的问题。上联是:求客观实际之真;下联是:务执政为民之实。

  第二副春联讲的是求真务实的主要途径,就是怎么求真、怎么务实的问题。上联是:深化理论武装求真谛;下联是:深入调查研究重实际。

  第三副春联讲的是求真务实的基本要求,就是如何做到求真、做到务实问题。上联是:狠抓工作落实动真格;下联是:加快浙江发展务实效。

  第四副春联讲的是求真务实的根本目的,就是求真为了谁、务实为了谁的问题。上联是:高度关注民生系真情;下联是:坚持为民谋利出实招。

  [摘自2004年1月29日在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 学习会上的发言]

  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准则。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我们思考问题和开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群众在我们心里的分量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在正确对待群众的问题上,来不得半点含糊。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真正了解广大人民群众在想什么、 盼什么,有什么困难需要解决,主动地急民之所急、办民之所想、解民之所忧。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尤其要深入到困难多、群 众意见多、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同当地干部群众一道分析矛盾、解决问题,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正确认识国情和省情,按照国情和省情制定政策和开展工作,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依据。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将长期存在。13亿人口是个大数字,我国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第6位,但人均水平还很靠后。我省虽属沿海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处于相对领先地位,但我省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我们没有理由骄傲自满,更不能故步自封。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一定要坚持从基本国情和浙江省情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既增强工作的紧迫感,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抓住机遇加快浙江各项事业发展,又充分考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做好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踏踏实实地艰苦创业,扎扎实实地推进发展。

  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要求。我们党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了重大成果。这些成果深刻地体现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中,体现在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之中,体现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之中,体现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科学决策和领导实践之中。我们要坚持用这些宝贵成 果教育党员干部,使大家在推进各项工作时,能够更好地把握规律性、增强主动性、减少盲目性、克服片面性,避免交不必要的学费。当前,特别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办实事、务实效、求实绩的政绩观,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人人可以成才、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的人才观,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群众观,努力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全面推进浙江的各项事业。

  推进制度建设和创新,是坚持求真务实的体制保证。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坚持求真务实,不仅要从思想上强调,而且要从制度上落实,以制度建设和创新来保证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我们要坚持和完善各项学习制度、调查研究制度、联系群众制度、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民主决策制度和各项公开办事制度,特别是要认真执行并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制度。要通过建立健全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制度、标准和方法,形成科学评价体系,全面准确地评价干部的工作成绩,为正确识别和使用干部提供科学依据;按照德才兼备原则和干部的工作实绩选拔使用干部,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使勤政为民、求真务实的干部得到褒奖和重用,使好大喜功、弄虚作假的干部受到批评和惩戒;加强对干部的监督,及时发现并坚决纠正违背求真务实精神的各种不正之风和错误做法,保证干部全面准确地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保证领导干部对自己的决策和各项职务行为负责。要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各项行之有效的制度,激励干部做到求真务实。要建立一套有效的组织机制,把那些默默无闻干工作、勤勤恳恳做事情、认认真真抓落实的干部提起来、用起来,努力形成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的良好风气。

  [摘自2004年2月6日在省纪委第五次全会上的讲话]

  说真话是水平,干实事是能力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倶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求真务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现在一些地方形式主义严重,浮躁风气盛行。有的干部作风飘浮,不深入实际,不了解实情,习惯于做表面文章,空喊口号,说大话套话,不干实事;有的地方平庸懒散的作风突出,不思进取,不敢创新,怕担风险、怕负责任,工作标准不高,工作要求不严;有的热衷于沽名钓誉,哗众取宠,应付上级,应付群众;有的好大喜功、急功近利,不按客观规律办事;有的报喜不报忧,掩盖矛盾和问题,以致酿成恶果。现在发生的一些严重的突发性事件和群体性事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工作不落实、不扎实、不切实。这种风气如果不下大力气纠正,不仅会导致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无法落实, 而且必然会出乱子,甚至出大乱子。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是党员干部的必备品质,从一定程度上讲,说真话就是水平,干实事就是能力。这也就是省委提出“干在实处”的本意所在。每一名党员领导干部都要时时处处重实际、说实话、务实事、求实效,做到理论与实际、学习与运用、言论与行动相统一,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摘自2006年1月13日在省纪委第九次全会上的讲话]

  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按照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谋划发展,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当 前,着眼长远,积极进取,量力而行,不搞主观臆断、违背客观规律的“拍脑袋”决策,不追求脱离实际的高指标和盲目攀比,不喊哗众取宠的空口号;察实情、讲实话、办实事,不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必须狠抓各项决策部署落实, 坚决杜绝抓而不紧、抓而不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弄虚作假的不良现象。必须模范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 本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把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创造政绩的基本内容,把重实效、求实绩作为实现政绩的根本途径,真正从思想上解决什么是政绩,为什么要创造政绩和怎样创造政绩的问题,自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摘自2005年4月29日在省委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 重要讲话精神专题学习会结束时的讲话]

  重政绩须积极进取、奋发有为;出政绩须讲求科学,尊重规律。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既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切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以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精神创造业绩,又要强化规律意识,老老实实按客观规律办事。毛泽东同志指出:“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产党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我们所犯的错误,研究其发生的原因,都是由于我们离开了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主观地决定自己的工作方针。 这一点,应当引为全体同志的教训。”领导干部追求和创造政绩的实践, 应该是符合实际、遵循规律的实践。为此,必须学会运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努力在吃透上情、摸清下情、把握内情、了解外情上下功夫,真正把人民群众的所想、所盼、所急,贯注于科学决策、科学规划、科学发展的领导工作实践中,真正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一致起来。在研究方针政策、推出改革举措时,应深入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充分考虑社会影响和社会承受程度;在决定重大立项、推进重 点建设时,应审慎考察市场前景、资金来源、技术条件和人才状况。那种违反客观规律的“新官上任三把火”,那种乱铺摊子、乱上项目、蛮干乱干的“政绩”,只能是急功近利的“政绩”、不切实际的“政绩”、 违反规律的“政绩”,结果往往事与愿违,甚至劳民伤财,造成“上届班子的政绩、下届班子的包袱”。

  [摘自2004年9月7日在省委党校2004年秋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下访是考验领导干部能力和水平的大考场

  下访接待群众是考验领导干部能力和水平的大考场,来访群众是考官,信访案件是考题,群众满意是答案。各级党委、政府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从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领导下访接待群众 工作的重要性,长期坚持,抓紧抓好,抓出成效。要把领导下访活动作为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和落实先进性教育整改措施的一个有效 途径和有利契机,努力在思想认识上再深化,方式方法上再完善,工作作风上再转变,切实解决好当前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信访热点、难点问题,使群众带着问题而来,怀着满意而归,真正把服务人民群众的目 标要求落到实处。

  [摘自2005年8月15日在德清县下访接待群众结束时的讲话]

  领导下访,是新时期开展群众工作的一种有效形式,是信访工作的一种新探索和新思路,也是从源头做好信访工作的一项有力措施。我提出了三句话的总要求,即:做好领导下访接待群众工作,重在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贵在健全制度、长期坚持,难在解决问题、化解矛盾。 我们要在现有基础上,紧密结合浙江实际,继续积极探索,全面推行,不断创新,把认识的升华见诸于具体的行动,把有效的做法总结为成功的经验,把实践的成果确立为规范的制度,一级带着一级抓下去,一年 接着一年干下去,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一要端正态度。“群众利益无小事,首先讲的是对群众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就是对人民群众的感情问题。 衡量领导干部对人民群众的感情,最基本的标准就是看你为人民群众做了多少好事,办了多少实事,解了多少难题。来访的群众绝大多数是通情达理的。从昨天我接待的情况看,群众信访反映的问题都涉及切身利益,许多是改革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好的问题。对此,我们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把领导干部下访,作为从源头上解决信访问题的有力抓手,怀着对人民群众深厚的感情,认真做好下访工作。

  二要广泛宣传。信访问题宜疏不宜堵,宜顺不宜激,宜散不宜聚,宜解不宜积。领导下访一定要让广大群众知情,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积极引导群众从大局高度认识和处理问题。这就要充分发挥我们党善于宣传和组织群众的政治优势,加强宣传教育,开展群众工作,有的放矢地向群众讲清基本道理,以更好地求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要广泛宣传党的大政方针和有关政策,广泛宣传有关的法律法规,广泛宣传党委、政府推进改革与发展和为民办事的具体举措,广泛宣传维护改 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要意义。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搞通了,认识提高了,群众的信访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三要健全制度。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将领导下访接待群众工作,列入党政领导的日常活动安排,统一协调,抓好落实。这次回去后,省委办公厅要会同有关部门,迅速排出近期所有省级领导干部下访接待群众的具体计划,以省级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推进各级领导干部开展下访,接待群众。各地要按照省委的部署和要求,高起点、高标准地开展这项工作,尽快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制度。省、市、县(市、 区)、乡镇要抓紧完善和规范领导下访的工作程序和规定,特别是要把制定完善领导干部下访制度,与规范和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有机结合起来。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信访,带头搞下访,主动开展群众工作,积极化解矛盾和问题。

  四要注重实效。领导干部下访关键是为群众解决问题,化解矛盾。 如果下访一趟,实际问题什么都没解决,只是搞形式,做表面文章,反而会产生更大的负面影响,甚至引发更多的越级上访。衡量下访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去京来省的上访量降下来。对此,一定要上下共同努力,积极疏导,主动工作,力争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当地。对下访接访的问题要实行包案办理,按照“谁下访,谁接待,谁负责处理”的原则做好工作。领导干部下访群众,各级机关部门要密切协作,主动配合。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当场研究和“会审”,该由哪个部门办的事,那个部门就要迅速办理,不能推诿;对涉及几个部门的问题,下访的领导要有明确的意见和态度,亲自协调和督促,及时处理,有关单位和部门要及时反馈办理结果。通过各方面的努力,确保信访问题,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结果。

  五要加强督查。各级党委、政府要建立督促检查制度,主要领导要亲自检查这项工作的开展情况。对不认真接待群众,或只接待不解决问题的不良现象,要通报批评,纳入对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各地要对领导下访接待群众制度落实情况进行年度考核,纳入到当地信访工作的考核之中。凡领导下访制度坚持不好的,信访工作不能评先进。对只接待不解决问题而导致越级集体上访,造成很坏影响的人和单位,要追究有 关领导的责任。对那些因工作失职,无视群众疾苦,激化矛盾,给社会 稳定造成不良影响,损害党和政府形象的,要依照党纪国法认真追究,严肃处理。

  [摘自2003年9月19日在浦江县、兰溪市调研时的讲话]

  我省自2003年实施领导下访制度以来,各级领导干部纷纷下访接待群众,解决一大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有力推动了全省信访工作责任制的落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了信访工作。实践证明,我省开展的领导干部下访接待群众活动是十分有效的,不仅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欢迎和好评,也引起了兄弟省区市的关注,得到了中央有关部门和领导的充分肯定。其成效尤其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从源头上减少了信访问题的产生。领导下访中,向来访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帮助群众解惑释疑,减少了因政策不熟悉、不理解而引发信访问题。同时,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最大程度地集中民智,更好地推进了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从决策上把好了社会矛盾的产生关。

  二是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这项制度促使领导干部转变作风,深入基层,面对面地开展群众工作,实打实地解决信访问题,拉近了干部与群众的距离,畅达了干部与群众的交流,使干部增进对群众的感情,也使群众更加信任干部,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三是有效地维护了群众利益。领导下访能够及时协调或会同有关方面协商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基层贯彻落实上级工作部署的情况,从中分析问题、总结经验,并及时给予指导帮助和督促纠正,以改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这样就更好地维护了群众的切身利益。

  [摘自2005年8月15日在德清县下访接待群众结束时的讲话]

  实践证明,领导干部下访不仅有利于检查指导基层工作,还有利于促进基层工作的开展与落实;不仅有利于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还有利于培养干部执政为民的思想作风;不仅有利于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还有利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不仅有利于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还有利于培养干部把握全局、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这是一项一举多得的有益创举。这一做法,已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国家信访局也到我省作了调研,准备在全国推广。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这项工作的探索研究,不断深化这项工作,切实把这件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大事做实、做细、做好。

  一是思想认识上要再深化。要充分认识到,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主动下访,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每个领导干部对此都有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的责任,就是向人民负责,为群众解难。既然群众有信访诉求,我们就应该扑下身子去解决,千方百计为其排忧解难,切实履行“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庄严承诺。我们历来强调,解决信访问题应该按级负责,严格落实责任制。基层是群众信访的源头,又是解决信访反映问 题的关键。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广大基层干部长期处于一线工作,为人民群众解决了大量的实际问题。在信访工作中,基层干部应该把好第一道岗。但同时也不可否认,现在确实有相当部分基层干部,或是思想方法不当,或是掌握政策不够,或是工作本领不强,或是自身作风不正,没有能力解决有些群众的来信来访问题。这就迫切需要各级领导干部身入心入,亲自讲政策、教方法,作示范、抓督查,以自身的传帮带,来指导基层工作,推进责任落实,带领基层干部共同处理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促进把这些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否则,源头发生的问题不能在源头得到切实解决,就必然会酿成越级访、重复访、群体访和异常访等问题。这是一个已被当前严峻的信访形势所证实的最基本的道理。对于这个道理,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在思想上不断深化认识。

  二是方式方法上要再深化。要把领导下访与常年接访、定期约访和批阅信访件等有机结合起来,把敞开式下访与专题约访或调研有机结合起来。也就是说除了事先公告、敞开接待形式外,也可选择一些涉及全省性的问题进行约访或调研,然后出台政策,或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对不完善的政策进行修改调整,推动成批性问题的解决,以减少群体性上访问题;也可就一些当地解决不了的跨地区、跨部门的信访案件进行协调;也可以分类指导,根据当地情况选出一两个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约访。具体哪种形式好,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而定,目的是要提高接访的 。

  三是工作作风上要再深化。信访工作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必须坚持求真务实的作风,坚决杜绝作风漂浮、工作不实的现象。从省信访局今年3月份进行督查的情况看,各地还有少部分信访件没有办结,群众的满意率还不是很高。究其原因,除了由于部分群众提出过高要求或个别人无理要求造成的问题无法解决,或限于现行政策无法解决外,也有的是由于责任单位调处不到位所致。因此,深化领导下访,必须注重实效,着力在解决问题,提高接访质量上下功夫。对领导下访接待的信访件,要加大交办督办力度,加大协调力度,加大包案化解力度,对其中一些涉及成批性的信访问题,有关部门要及时调查研究,提出治本之策,努力在切实解决问题上下功夫,在真正化解矛盾上做文章。

  [摘自2004年9月9日在临安市下访接待群众情况碰头会上的讲话]

  干在实处之四:力求领导艺术的更高境界

  方法对头,事半功倍

  这里,我就如何整体谋划明年的工作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上强调三对关系:

  一要善作善成,处理好部署与落实的关系。胡锦涛总书记对我省建设“平安浙江”工作提出的要求,为我们抓各方面工作都指明了方向,传授了方法。善作者还需善成,善始者还要善终,千万不要有作无成! 有始无终。无论是贯彻上级的决策,还是抓好本级的部署,都要做到既 抓部署、又抓落实,在部署中出实招,在落实中求实效。

  二要再接再厉,处理好坚持与深化的关系。有了部署,要抓成效; 有了成效,更要加以深化。宏观调控是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目前正处 于关键时刻,必须毫不犹豫地坚决贯彻落实下去。省委提出的“八八战略”、“平安浙江”等决策部署,实践证明是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也 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千万不能浅尝辄止、朝三暮四。同时,要从发 展的实际出发,把当前存在的薄弱点作为今后工作的着力点,根据省委 常委会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改进工作的设想,不断深化既定的有效部署, 做到在坚持中深化,在深化中更好地坚持,咬定目标,坚定信念,努力 取得更大的成效。

  三要统筹兼顾,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科学发展观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深刻揭示并凝聚了统筹兼顾的辩证法,是指导 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指南。我们做一切工作,都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我们强调求实效、谋长远,求的不仅是一时之效,更有意义的是求 得长远之效。当前有成效、长远可持续的事要放胆去做,当前不见效、 长远打基础的事也要努力去做。千万不要“空前绝后”,出现“前任的 政绩,后任的包袱”,甚至犯下不可补救的过失,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这三对关系,前面我主要从空间的角度来阐述,从时间的传递来说,第一对关系是要处理好昨天与今天的关系:昨天有部署,今天要抓 落实;第二对关系是要处理好昨天、今天、明天三者的关系,昨天的要坚持下去,今天的要有所深化,明天的要取得更大成效;第三对关系是处理好今天

标签组:[时政] [农业

上一篇闲淡超人_新浪博客

下一篇闲谈“晒经石”,再现取经史

相关阅读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