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自话题: 内卷和努力有什么区别
原标题:“内卷化”和家庭问题的关联,以及如何破?
内家心理学“ 设为星标”
1
内卷化的概念
近期,重新学习了一个词,叫“内卷化”。
为方便大家理解“内卷化”的概念,我引用九边《向上生长》这本书上的解释原文。书中讲到清朝为何没有发生工业革命的现象时,有学者提出内卷化的概念。
——清朝人口太多,人力成本非常低,所以,不管人们做什么,都不需要改进技术,通过增加人力就可以解决。比如在当时,生产丝绸和瓷器有利可图,作坊的所有者如果需要扩大再生产,只要多招一些手工业者就行了。如果同样的事情在英国,情况就完全不同了。由于人力太贵,作坊主想扩大生产,增加一百个人的花费还不如搞一台机器来解决节省成本问题。于是,英国人开始研究改进机器。
——清朝的时候,因为作坊主不研究开发机器,就不会有工业来吸收多余的人口就业。
——因为农业社会对过剩人口的吸收能力很弱,过剩的人力进一步导致人力成本低,于是形成恶性循环。
清朝在这种恶性循环的逻辑之下,很难突破工业和农业的“结界”,就像一面无形的玻璃似的,挡在清朝的前边。
定义:所谓“内卷化”,指一种社会(文化模式)某一发展阶段达到某种确定的形式之后,这种形式便停滞不前,难以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从而 把自我锁死在低水平状态上,周而复始的循环。
2
内卷化的表现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想到了我们这几年大量接触的休学家庭,以及在协助休学家庭的过程中,老师提出的“家庭的老鼠圈”的这个概念。
一个家庭,陷入老鼠圈之后,就会在一个一个的问题中反复循环,无论怎么努力,似乎都没有质的转变,甚至还越来越差,全家也筋疲力尽。
举例1:
老师《札记》中讲“老鼠圈”概念时,举过的案例。
妈妈因为自己几十年的成长经历,受了很多的苦,内心也很没有安全感,有了孩子之后,会非常不忍孩子受苦,下意识的想给到这个孩子最好的爱,会非常害怕孩子受伤——不管是身体的受伤还是心里的受伤。因而,
——一定会非常注意保护孩子,除了物质上的关心,也特别关注孩子的情绪,在意孩子开不开心、快不快乐。
——传导给孩子的,就是自己的情绪很重要,开心、快乐是第一位的
——情绪第一位,那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就自然是次要的了。并且因为妈妈的不忍孩子受苦,解决问题的能力、抗压能力、受挫能力,也本来就弱
——小时候一般不会显现出问题,但中学之后,开始学习压力增大、人际关系变复杂,她如何适应?
——适应不了,更多的痛苦,更不知道怎么办,只能退缩回家。
——回到家,没有同学,没有同龄的朋友,每天在家里“养伤”,孩子怎么可能有价值感?
——没有价值感,更痛苦,又因为每天没有事情可做,又本来就很重视自己的心情好不好,那内心的焦点,就是每天都关注着自己的“痛苦”。
——痛苦情绪进一步放大
——妈妈更担心、焦虑,更关注、关心、体贴孩子
——孩子的情绪更敏感,各种痛苦更多,也更脆弱
——即便想复学,成功的概率也更低了
——再受打击,情绪更不好,父母更关注
……
这个家庭关于孩子休学——复学——再次休学——的老鼠圈就彻底形成了。
随着在这个老鼠圈里转的越久,这个家会陷入越深的绝望。
举例2
妈妈因为自己的成长经历,比如,高考失利而没有上大学的遗憾,或者因为高考而改变了非常穷苦的命运,若当时是很刻骨铭心的,基本这个影响是会一直伴随着她的,尤其是自己有了孩子后。那面对孩子的学习,她如何能对孩子的学习不过度紧张?
——因为太过在意、太多紧张,很容易将教育孩子的所有焦点都放在学习成绩上,甚至只要成绩好,别的都被自动忽略。
比如,孩子学习很好,但他是否踏实、是否尊重老师、是否能承受挫折、是否能迎难而上、是否能做事有始有终……这些相比于成绩,对孩子的一生更重要的品质,都被自动忽略了。
——然后,因为对孩子学习成绩的重视,孩子也能一路成绩不错,甚至全校拔尖,这更加坚信了妈妈“我的孩子就是清北的苗子”,更不会去怀疑自己的教育是否有什么问题。
——然后,中考或者高考之前,随着压力的增大、竞争的增强,孩子可能会遇到一些意外,比如,某次考差了、某段时间状态不好了、和哪个同学发生冲突了等等,在一般的孩子那里属于正常波动的事情,在这个孩子这里,却成了压力大到在学校根本没法呆下去的情况。这时,父母会非常着急,想尽一切办法给孩子、老师做工作,甚至换班级、换学校。
——但往往不解决问题,过不了多久,孩子又会因为一些小的“意外”而痛苦到呆不下去,这时,不得不休学回家。
——因为父母从小对孩子的期待就是“成绩好”“清北的苗子”“爸爸妈妈的骄傲”,孩子对自己的期待也是非常高的。所以,他不会自暴自弃,而是会调整一段时间再次想复学。
——因为落下一段时间没上课,当时差不多水平的同学已经远远跑在前面,自己回去学校没法再成为那个数一数二的焦点了,接受不了自己,压力更大,压力越大,越学不好,越接受不了自己......
——再次不得不休学回家
——再调整,再决定上学……上面的过程再次发生
......
如此反复,随着每一次的休学——复学的失败,妈妈对孩子、孩子对自己,都更接受不了,压力更大,更想努力。每失败多一次,妈妈和孩子都离绝望、崩溃的边缘更进一次
.........
这都是我们经历过的真实案例, 家庭困在其中几年出不来。
只是为便于读者理解,做了简化处理,只呈现某一个点及单一的一条线,实际家庭系统的问题及变数比这复杂的多。
但就呈现出的这个点而言,能看出这两个家庭都在一个圈圈里转着吧?
我这样一层层剖开后,大家一看就懂。但轮到我们自己的“老鼠圈”时,其实作为当事人,很难意识到。
比如 :
对于案例1中,一方面,对于妈妈来说,关心孩子是否开心、是否快乐,孩子不能受伤,已经是深入骨髓的了,她所有关于孩子的努力,都是:如何才能让孩子情绪好一点?如何孩子才能不每天抑郁、焦虑、崩溃?她情绪好了她就一切都好了。她从来不会有一丁点的质疑,孩子这么容易抑郁、焦虑、崩溃,是不是不对劲? 那她无论怎么努力,都是在一个错误的航道上在努力,如何能解决问题?
再说,她的这个特质,会导致她做事很细心、严谨、有条理,而她的工作正好需要这样的特质,所以,她的工作非常得心应手,也即, 她是因此而事业成功的!那她哪里会怀疑这里隐藏着问题?
就算是有了一些的质疑, 如何能深入潜意识的看到、乃至改变?对于未经专业训练的,也很难。
再比如:
对于案例2中,妈妈自己的生命经历证明了高考对人生的重要,孩子休学前的一路高歌似乎也更加验证了她没有错。当孩子休学之后,妈妈和孩子共同的努力,都是围绕着:孩子怎么尽快回到学校?尽快调整状态?尽快再次回到尖子生的位置?
在她的世界中,她从来不曾怀疑过,孩子休学真正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同样的挫折别的孩子没事,我的孩子就不行?甚至她都不知道,在她的潜意识中,高考是重过一切的。就算意识到了是这样,她也不愿去质疑,这是不是有问题?我是不是忽略了其他同样重要的东西? 因为于她,质疑这个,就是质疑自己人生走到今天的基石了,还如何生活?
所以,同样的,不管妈妈和孩子怎么努力,都在错误航道上在努力,问题如何有解?
这两个案例中的妈妈,且即便是透过知识的学习,透过生活中的观察、觉察,她们发现了孩子缺解决问题的能力,缺迎难而上、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等核心品质,或者说发现了孩子承受不了失败、承受不了不在尖子生的位置,往往也无能为力。
她们可能会从头脑层面说服自己,比如后者,她会说服自己,只要孩子能去到学校就行,我对他要求没那么高了...... 但因为支撑她信念的底层生命动力是没有转换过的,她由此形成的潜意识的焦点就不可能真的转换,所以,也做不到带动孩子转换卡住的这个点。
还因为潜意识焦点没有真的转换, 她不知道:如果内心的焦点不是这个,是什么样的感觉?遇事会怎么反应?所以,她没法在事情来的时候,下意识的做对。即便求得一些“术”,但因为心没到位,而生活互动永远在变,她会没法灵活应变,只能僵化操作,效果可想而知了!自然,也就不可能做到透过日常互动,把孩子悄无声息的带至想要的方向。这也是老师常说的,“心调到位了,怎么做都对,心没到位,怎么做都错”的意思。
3
内卷化后,怎么办?
每个家庭的“老鼠圈”可能不同,但若努力了很久,甚至学习了很多,尝试了各种各样的家教理念,问题依然无解。毫无疑问,一定是掉入自己家的“老鼠圈”里了。并且似乎怎么努力都无解,为什么?
用老师常用的话说,就是 “我们按着自己的思维路径养育孩子,出了问题,而我们怎么反思、改进,也还是在我们原有思维路径内的反思、改进啊,问题如何有解?”
也即,答案是 一定得跳脱我们原有的思维路径才能找到的。但我们自己思考,如何跳脱我们自己的思维路径?是不是有点像谬论?
那此时,该怎么办?
我上文提到的书中,作者在关于“内卷化”问题的解决方案时讲到,“首先,解决内卷化陷阱的问题,就是 注入外界的资源”。
他以我国为何从农业社会的内卷化过程中解脱出来为例,来讲解。
一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初代领导人的带领下,我国被深层次改革了一遍,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平等意识、妇女解放、全民识字……在全民的努力下,社会的软、硬件方面都有了初步的奠基,这算作自身的努力。
其次是苏联的援助,在苏联的援助下,我们获得了很多的技术,有了初步的工业能力。不仅埋藏在我国地底的财富被挖掘了出来,而且各种各样的物质也被加工成了有价值的产品。
后来,加入WTO之后,出现了大海一样的市场,我们的工厂和设备有机会生产、升级,再生产、再升级......而工业又带动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人民收入提高,内需也被带动,进一步带动经济
……
那对于个人呢?作者讲到,
——对于个人来讲,一个人要解决“内卷化”的难题,是 需要外力来帮助的,即需要外界拉一把,也就是我们民间说的贵人。所谓贵人, 其实是至少比你高出一个段位的人,你的问题在他那里不算做什么问题,他可以把你从底层拉上去,当你有能力形成正反馈,你就能在高层次进行正循环了。
那很多休学家庭,出现问题后,也到处学习了,去找答案了,为何还是走不出来?上面中的案例1 ,妈妈更是走过N多个平台,尝试了不同的教育理念。案例2中的妈妈,也是曾经努力到绝望。
透过我上面的层层剖析,大家能看到, 核心的问题点,是我们过往几十年的生命经历支撑起的,我们的思维逻辑,也是在这几十年的生命经历中形成的,早就已经能自圆其说。只要没有撼动我们这个生命支撑的学习,不管是纯粹的知识性学习、还是侧重观念的改变、情绪的释放,其实,都还是在表层打转转。无法触及这个“老鼠圈”的核心。
4
我们如何打破内卷化?
上面讲的所有这些,对于督导小组的同学们来讲,都非常好理解。
于我们来讲,因为老师大量的接触一线案例,又常年如一日的对心灵机制做持续的研究,看问题的视野、格局,也比我们更广。
一般第一次课堂汇报时,就能看懂孩子的问题在哪里、缺失的是哪个部分了。
但知道这个还不够,更大的难点是:我们还得知道孩子的问题,和妈妈的内心潜意识、心灵状态、观念、思维、思想等有何关联?找到那个具体的关联点,才能经由妈妈的改变而破孩子的问题,永久性的改变孩子这个问题。
这个部分,透过一次次的课堂互动、发问、回答,再更深层的发问、引导、潜意识信息的呈现,老师就能慢慢找到那个环扣。
这两部分,若让当事人自己去发掘,非常难,难的部分原因,我前面已有提及。
但因为老师把理论部分已经无保留的放在公众号上了,对于一些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妈妈,有时透过看文章就能明白孩子的问题所在。甚至有些本就有一定反省能力的,透过文章、微课等的学习,还能看到自己的偏差在哪里。这能助于这个家庭至少不继续向下掉的太厉害。也即,不再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
但要破这个问题,也即,解决掉,甚至扭转局势,将向下的螺旋,转换为向上的螺旋,则几乎必须借助外力了。
依然是案例1中的妈妈为例。
她这些深层的不安、自己曾经受的苦,因为埋藏已深,所形成的她的思维、信念,早已根深蒂固,逻辑自洽。让她产生一丁点的质疑,都很难。若直接指出来,一定会下意识的防御、反弹,需要不断的被周边环境温和的刺激着。
(督导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就有这个用意考虑,别的同学的问题点,会一次次的冲击到我们,让我们对自己坚固的非理性信念开始产生一些些的动摇。)
另外,需要透过引导式内省技术,协助她从表层的困扰,进入潜意识深层,看到哪些生命经历在影响着自己,如何在影响?到底形成了什么样的不为她日常所觉察的信念、想法等。
甚至更深、更广的看到,这些如何在进一步延伸,影响到她的思维、反应模式、乃至思想三观,也即,其实是影响在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看的够清楚、透彻,她才会升起要改变这个问题的决心。
因为在生活的很多方面,像前面提到的工作,甚至她对幸福的追求,这个点上,她都是受益者。并且这种心灵状态,是她几十年都熟悉的。虽说会给生活带来一些困扰、问题,但这感觉如此熟悉, 熟悉到,这已经成了她最安全的感觉。
要到打破这个熟悉的感觉,才是进入最大的未知,最深的恐惧,就真的是“跳悬崖”的感觉。于绝大部分人,是无论如何,不愿自觉主动的跳下去的。
但老师知道, 唯一的解决之道,其实反而是“跳下去”,就如王琳在前几天的微课中分享的 “勇敢跳进诛仙台,会找到我们自己的上神”。但未跳之前,我们都以为自己会死。
所以,能自己主动“跳”的,非具大勇气、大决心不可,于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不具备这特质的,否则,生活也不会到这地步。
所以,“破”是需要外力的,且需要时机合适,我们的心灵状态合适,对方掌握的力度合适,还要我们对对方的信任度已经到位,才能起到“死而后生”的作用,而不是“粉身碎骨”。
在督导小组,就是在我们这个点已经充分显现出来,并且我们已经从理性、从内心都意识到这个点如何在障碍我们的时候,老师会做那个被迫让你“跳”的动作。
这个时机点,老师做的方式,因人而异。对有的同学,只是轻轻的一句话足矣,对有的同学,则需用重力,老师会根据情况把握。
这一刻,不管是什么形式,因为于我们来讲,太难以接受。不愿接受,或者觉得羞愧、尴尬、丢人是难免的,甚至会觉得自己快死了,一定会下意识的反弹、挣扎,甚至转而攻击老师。这时,残存的一点理智,这么长时间和老师建立的信任度、一起学习的同学们的无私帮助,就非常重要了。会助我们渡过这一关。
后面,自己的改变、乃至家庭的改变,在老师的带领下,跟上节奏,其实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但我们的孩子会不会从问题孩子,变得成才、优秀?又是另一个需要老师手把手带领的版块了。
依然以案例1的妈妈为例,
——她不安全感的点破掉之后,同步伴随的,是安全感的建立。整个家庭的幸福度、对孩子情绪的不知所措,都会改变。但孩子之前的教育中缺失的品格磨砺,比如:脚踏实地、不怕困难、迎难而上、不畏挫折等,如何在生活中的日常互动中,磨砺出来?这个妈妈过往从没这么做过,也没人这么教过,也是她缺失的,所以,同样 需要老师手把手的教,教至她磨出自己的一套手感来。
——还因为对情绪的过渡关注,使得她们一家的格局,必然会停留在小情小爱、小确幸的幸福这个层次。但我们想要让孩子有理想、有追求、有梦想,我们妈妈的格局得先提上来,而这部分,也是老师后续会有意识的塑造的。老师协助她重塑了自己的 三观、格局之后,她会知道如何无声的传递给孩子这些。
所以,在督导小组,老师是要协助我们做到这么多的。
——从看懂孩子的问题,到看懂孩子的问题和我们的问题的关联、层层引导我们看到这个是我们的核心点、看到这个点如何在方方面面障碍我们,甚至影响到我们的思维、格局等,让我们生起破除这个点的决心和勇气。
——然后才有老师时机合适时的“推下悬崖”,陪伴“破除”时的痛苦和恐慌,协助与破除相伴而生的重建。
——重建包括对情绪的处理、对事情的认知、关系互动模式、乃至思维模式的改变,思想观念的塑造,格局的提升等。
这样,我们个人、乃至整个家庭的命运,其实转折就发生了。会从曾经向下的螺旋,进入向上螺旋的通道。
且不仅仅是孩子问题, 因为这些最内核的点,她是我们整个人的核心,其影响,对于个人、夫妻、孩子,都是同步的。那向上的螺旋,就是在这方方面面同步开启。
这个向上螺旋的生命体验过程中,又直接重塑了我们过往几十年的生命体验,也即顺便开始完成我们常说的“生命重塑”。若用心灵的术语,这才叫完整的“疗愈”“重建”。
老师要做的有这么多,显然需要时间,所以,督导小组是以一年为单位。也因为需要做这么多,对每个学生需要付出的心血非常多,所以,是严格控制人数的。
但对于有些朋友来讲,她想要的可能就没有这么多,她只是想让孩子复学,想让夫妻关系更好一点,个人职业更清晰一点。所以,就有了去年9月开始的每月单期课对外开放。
只一期的课程,老师协助您看明白问题点,看明白和自己的关联,甚至看到自己最内核的那个点。回到家后,对于绝大部分单期课同学,会明白后续该努力的方向,不至于在错误的方向上越走越远,家庭会开始改善。但距离从根本上逆转,尚有距离。
对于问题本来就不严重的家庭,家庭关系的根基也还在的(夫妻关系不错),尤其是行动力强的,甚至够解决眼前的问题了。比如,单期课结束后一段时间,孩子就复学的,不在少数。
也曾有同学,只上过一次单期暑期课,但一年后的反馈,她自己和孩子的改变,让人很惊叹,远不是一般的单期课同学达到的。
问其原因,原来,她看懂了老师课堂上在做的核心部分,回家后,反复消化老师讲过的内容,沿着老师点出来的她自己的的问题点,顺着课堂上体验过的感觉,持续的在这个点上对自己用力,在生活中跳入恐惧、一次次的突破自己。同时,反复看文章,领会老师想传达的,不断去实践、改进。所以,改变就持续发生了。
当然,这个做到很不容易,和她自己本有的一些优秀品质密切相关的。
5
小结
借助最近看的一本书,关于“内卷化”的概念,和真实的案例,进一步让大家理解“老鼠圈”是如何在影响我们的?以及,为何难以破除?该如何破除?
——破除老鼠圈,需要外力的协助——即,我们常说的“贵人”。因为他能轻易看懂我们的问题,还能知道该如何破除,再如何带领我们走出来, 将我们从向下的恶性循环,带入一个向上的良性循环通道。
- END -
督导小组近期学习时间
月份 上课时间 剩余名额 6月 11~21日 已满员 7月 9~19日 余2个单期名额 8月 11~21日 提前预定中从2019年9月起,每月开放少数单期课名额,满额即止。
了解督导小组,请点击 《督导小组简介》
为了防止失联请关注:
“青稞家庭教育”公众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