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自话题:觉醒年代的选角
电视剧《觉醒年代》正在央视热播,收视率稳居播出时间段第一,目前豆瓣评分8.8分,仍在呈上升趋势。在爱奇艺平台播出,其热度超过了《山海情》,荣登年代剧热度榜第一。
热度高、评价高,说明这部剧质量高,好看!
连追十几集,笔者同样欲罢不能。毕竟是语文、历史课本中那些再熟悉不过的面孔。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这些课堂上的“老朋友”集体出现在了电视剧中,不免勾起自己少年求学时的回忆。
而这部剧成功,绝不仅仅是“故人重逢”这么简单,至少还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科学的历史观
笔者印象中,这是第一部以陈独秀为绝对第一男主角的影视作品。
长期以来,关于陈独秀的评价,无论是我党内部还是整个社会都是褒贬不一,甚至贬大于褒。鉴于其后期由于思想决策错误,给中国革命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以往影视作品,在展现这一历史人物时,往往束手束脚,有的还戴上了有色眼镜。
《觉醒年代》要展现的是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再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这段历史中,陈独秀是主角担当。他是那个时代站在中华民族和世界进步潮流前列的人物。
毛泽东曾多次评价,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统帅,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是他领导的”。“其人者,魄力颇雄大,诚非今日俗学所可比拟”。
《觉醒年代》很好地将陈独秀置于历史场景中,以事件诠释人物个性。剧中的他,思想超前,认为改朝换代于当时的中国无益;他信念鉴定,誓要改造国民思想,让国家换脑子;他追求真理,重国家轻家庭,一心想找出新的路子来拯救国家;他摒弃资历、声望,唯才是举,为新文化运动发掘了一大批才干之士。
同时,从他在归国的船上结识邹永成,对待两个儿子的态度,对待汪孟邹的态度,拒绝蔡元培再到就《新青年》进北大、聘任新教授等向蔡元培提要求,也能看出他身上傲慢、固执、事事唯我独尊的性格缺陷。他过度相信改造思想救国,时时不忘数次暴力革命失败经历,和信奉暴力革命的易白沙分道扬镳。剧中陈独秀的这些局限性,都印证了后来他为何会带领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中由妥协走向失败。
这是一个立体、复杂、多面的陈独秀,而非简单、扁平、脸谱化的陈独秀;导演、编剧在主角身上绝对是花了大功夫的。
而只要陈独秀这个角色能立得住,这剧就成功了一大半。
此外,《觉醒年代》很好地还原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百姓性命如同草芥,生活没有尊严。卖儿卖女、跪地求人施舍救命钱,普罗大众面黄肌瘦,走在街上抬不起头,洋大人在租界横行……剧中展现的这些情景,正是北洋政府乃至后来民国政府统治下,中国国情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不少公知、大V粉饰北洋政府、民国政府治下名士风流,思想自由;真是其行可鄙,其心可诛。除开十里洋场、宫廷内院那方寸繁华之地,敲骨吸髓特权阶层莺莺燕燕、才子佳人之外;举国上下皆是山河破碎,主权沦陷;普通群众连最基本的生存权都没有。
《觉醒年代》的写实镜头,恰恰衬托出公知、大V的丑恶嘴脸。
历史观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有科学与非科学。既能站在今天的时代背景回顾当时那段历史,又能站在当时时代背景来看当时发生的历史事件;尊重史实,直面历史人物的局限性,以历史的眼光和时代的眼光看问题;这就是科学的历史观。
《觉醒年代》在这一点上,处理得相当不错,不愧为建党100周年的献礼剧。
二、剧情不注水
《觉醒年代》剧情紧凑,不罗嗦,主线明晰,这是它的第二个亮点。
对比现在大多数流量网红剧,情情爱爱、各种支线,把剧情扯个七零八碎,一条条重复拍,反复拍,生怕观众看不懂;二三十集就能讲清楚的故事,硬是拍出七八十集,啰啰嗦嗦,令人恶心;《觉醒年代》流畅、舒服太多。在剧情推进方面,《觉醒年代》碾压一切注水渣剧。
实际上,《觉醒年代》完全有大量的注水空间,而且不会影响整个故事。要知道,剧集开始于1915年、1916年,当时的中国发生多少大事,袁世凯复辟,孙中山、蔡锷倒袁,黎元洪上台,府院之争……这些本可大书特书且与剧中情节紧密相关的历史事件,剧中只以主角的对白一笔带过,连一句旁白都没有。
要是换作其他注水剧导演来处理,光这些情节就能够增加个十集八集。
同时,剧中的感情线也处理得相当到位。
例如,剧中李大钊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中,见到两个已经不认识自己的孩子;农家妻子赵韧兰听到叫喊,拎着棍子嚷着出来要赶黄鼠狼,看到丈夫又惊又喜,声音略带颤抖地解释为什么要赶黄鼠狼,几句寒暄过后,马上带着女儿去捉鸡,杀鸡吃……
多么生活化的场景啊,看得笔者都热泪盈眶。没有一句多余的话,没有一个多余的动作,就将夫妻情深、人物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要是换做某些导演编剧来,那画面简直不可想象。
三、人物还原度高
剧中角色和现实人物的照片有多相似,看一组对比图就明白了。
有此效果,说明剧组在选角及造型方面是下了大功夫的。
同时,剧中各位演员的演技高超,对角色特点诠释、把握到位。
前文所说于和伟扮演的陈独秀,马少骅扮演的胸有丘壑、谦谦君子的蔡元培,曹磊扮演的冷峻严肃、思想深邃的鲁迅……最让笔者印象深刻的是张桐扮演的男二号李大钊。
张桐此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角色是老版《亮剑》中的魏和尚。
李大钊和魏和尚,两个角色的跨度之大,可谓云泥之别。
诸如《建党伟业》等影视作品中,都倾向于把李大钊塑造成陈独秀身边的那个人。历史上,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他二人的关系更像是双杰。
李大钊较陈独秀年轻10岁,是中国第一位竖起马克思主义大旗,广泛传播马列主义的重要人物。从他发表的一系列文章,以及他敢于批评北洋军阀、针砭时弊的言行来看,他的思想更加超前、激进。
剧中的李大钊,既学识渊博,又乐于和工人阶级、学生交朋友,打成一片;眼神坚毅,充满革命激情。和陈独秀一样,李大钊这一角色的塑造相较于以往也有重大的突破。
四、艺术手法到位
剧中的服化道偏写实风格,场景布置一看就是那个年代的样子。满清遗老遗少见面请安,民国国民见面、道别鞠躬,跟流传至今的当时拍摄的纪录片里完全一致。
辫子军入京后,满清遗老遗少抢顶戴和马尾辫子,龙旗四处悬挂……历史书中记载的这些滑稽丑态,剧中很好地进行呈现。
更重要的是一些情节的设定,很见功力。
比如,陈独秀、蔡元培二人在剧中第一次见面时的场景,拍的十分写意。
正值大冬天,筹集股份成功,志得意满的陈独秀哼着小曲,小跑上楼回住处,在拐角处见到了在门外久候的蔡元培。剪辑特地用了慢镜头,大雪纷飞的天气里,当时中国最杰出的两位思想者久别重逢……
剧中着力体现的这一幕是有划时代意义的。虽然历史真实场景中的蔡陈二人会面未必如此,但是导演、编剧写意地展现,符合观众心里的预期,大人物的会面,本就该营造点不一样的氛围。
而真实的历史中,蔡元培就亲自到中西旅馆去请陈独秀的场景,和剧中一样,十分感人。
汪孟邹在日记中曾做了如下记载:“蔡先生差不多天天来看仲甫(陈独秀),有时来得很早,我们还没有起来。他招呼茶房,不要叫醒,只要拿凳子给他坐在房门口等候。”这些细节说明蔡元培十分看重陈独秀,是真心想请他到北大做文科学长。作为堂堂的北大校长,能几次三番屈驾到小旅馆去请陈独秀,可以看出蔡元培的确是一位礼贤下士的谦谦君子。
而陈独秀推却的理由,也和剧中完全一致。他曾说:“我从来没有在大学教过书,又没有什么头衔,能否胜任,不得而知。”
足见《觉醒年代》的编剧、导演在还原史实上所作出的巨大努力。
诚然,《觉醒年代》也有一定瑕疵,譬如《新青年》杂志,当时的发行量并不大,很多期只有2000份左右,而且一度被当局列为“违禁刊物”,并不像剧中所说的那样,在工人队伍、普罗大众中有广泛影响,它真正影响的还是当时的青年学生和进步团体。而这,恰恰也是《新青年》真正的价值所在,受它影响的毛泽东、周恩来、蔡和森、李立三等青年学子,从此走上了追求真理,改造国家的光荣道路。
此外,为了剧情需要,剧中对有些人物的设定,进行了一些处理。实际上,保守派不似剧中那般泥古不化,例如辜鸿铭,现实中的他学贯中西,曾大力向国内介绍西学,向国外传播中国文化;革新者要远比剧中人物激进,例如钱玄同等多位学者曾大力鼓吹废除汉字,得到很多新文化运动同仁响应,多位学者还主张全面废除传统儒家文化,要求全盘西化;对此,鲁迅先生曾撰写《拿来主义》一文,予以驳斥。
对比前面的诸多闪光点,因为剧情需要(或者是为了过审)而出现的这些小问题,都称得上是瑕不掩瑜。因为,《觉醒时代》所表达的主旨思想,所传递的历史观,大方向都是科学的、积极向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