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有点低调,但豆瓣8.7分的《觉醒年代》你真不该错过

首页 > 娱乐 > 正文
2021-05-14

发表自话题:觉醒年代的选角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陈宇浩

这阵子最火的电视剧是哪部?可能不少人会说《赘婿》。确实,穿越的题材、轻松的情节、诙谐的台词,让它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一部精良的合家欢电视剧。

豆瓣上,《赘婿》的评分是中规中矩的7.1分,但相关评论已经近10万。相反,有一部剧,虽然评论人数只有7000多,评分却高达8.7分(跟当时的《山海情》同分),那就是央视一套正在播出的《觉醒年代》。

有意思的是,记者询问了身边几位朋友,他们都表示没听说这部剧。但根据数据显示,《觉醒年代》已经播出的前16集,累计播放量已经超过3亿,有超过半数网友都给了五星好评。

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暗香”?

《觉醒年代》以“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革命故事为线索,以1915年《青年杂志》(1916年改名为《新青年》)问世为始,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段风云激荡的伟大历史进程,可以说是“全景式”地呈现了建党历程。

有一说一,只要真正追过这部剧的人,都会有一种感觉——自己挖到了宝藏。

虽然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电视剧展播剧目”,但厚重的历史题材非但没有晦涩感,还会让人有种感觉:以前语文课本、历史课本上那些熟悉的“老朋友”都回来了,满满的回忆。

当然,《觉醒年代》能成为低调的“剧王”,也绝非“故人重逢”这么简单。

【1】

你以为红色“命题作文”,就是老古董的拍摄风格?

别闹了,看看《觉醒年代》的开场,直接就是洋气的多线叙事——

刚回国的陈独秀四处筹谋决定办《青年杂志》以“启民智”;在日留学的李大钊、章士钊等人纷纷撰文探寻救国之道;

镜头一转,长沙,青年毛泽东在雨中市集亮相,以笔名“二十八画生”书写志向;天津,南开中学的小礼堂里,一身白衣的青年周恩来正大声朗读《敬告青年》……

相比有些从第一集就开始注水的网红剧,《觉醒年代》的每一分钟都紧攥着观众的神经。

包括对人物的刻画,同样让观者印象深刻。

比如陈独秀和毛泽东的出场形象,前者披散长发,在一群激昂的学生中淡定吃饭;而后者则在蒙太奇的画面中登场,于飘摇风雨中狂奔,寓意只有跑得再快些,才能守护好怀里珍贵的理想和信念。

之前一些主旋律剧,动不动就喜欢大场面,但共鸣感往往匮乏。《觉醒年代》讲故事的方式,却擅长从个人角度切入,像陈独秀在家高谈阔论,最后被家里两个儿子用青蛙捉弄;李大钊刚从日本回国,到报馆第一天就是为了接济穷苦人借钱。

几年前,《军师联盟之虎啸龙吟》一度热播,《觉醒年代》用的就是同一套班底,导演张永新、摄影张文杰、美术设计韩忠……这个团队,尤其擅长人物的刻画,并通过真实的环境和细节,来还原时代背景。

有一个细节,在前期做功课时,张永新得知,一百年前的北京城几乎整天都是黄沙飞扬。为了呈现当年漫天黄沙的实景,剧组专门从外地找了一种细沙,拍摄时用鼓风机对着吹,演员们演下来都是真实的吃了一嘴沙。

而像“当时有没有塑料”、“市民扣子是黄铜的吗”等细节,导演组也都经过了严格的考据,再按照历史去还原。

【2】

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蔡元培、胡适、鲁迅……《觉醒年代》全剧,共涉及真名真姓的历史人物上千位。其中一些人,更是我们学生时代语文书、历史书上的“老朋友”。

这是好事,也是坏事。好的是观众熟悉,坏的也是观众太熟悉了,怎样才能让他们觉得“对,就是他”。

先来看一组剧中角色和历史人物的照片对比,相似度有多高——

在前期选角和造型方面,剧组下了狠功夫。

主要人物比如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等,追求的是神似,靠演员的表演立住人物。 

之前还有人质疑于和伟的外形,跟陈独秀相差太大,但看了剧后才发现,陈独秀身上的气质,包括坚毅的眼神,被于和伟刻画得入木三分。

而鲁迅、毛泽东、周恩来、辜鸿铭、胡适等人物,则追求形似,做到一亮相就“以形服人”,再加上演员传神的二次表演,那种大时代下的气质丝毫没有违和感。

我们从小熟悉的那些名场面,在剧中也都一个不少,成为《觉醒年代》稳稳的破圈利器。

像鲁迅《狂人日记》的写作和发表、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时的演说、辜鸿铭做《中国人的精神》演讲……最经典的,莫过于第八集鲁迅的出场——

闹市街头围观斩首的人群,刽子手手起刀落,年轻的生命终结。随后,百姓们争先恐后给监斩的士兵递铜板,希望拿到新鲜的人血馒头救治家人,还嚷着“蘸血要趁热”。而旁边两个晚清遗老还在感慨着“哎,刀法不如以前了”。

在闹哄哄的荒诞场景中,鲁迅全程背对人群,旁若无人地看着手中的字报。借用鲁迅写的《药》来衬托他的出场,巧妙而又令人震撼,也在镜头语言外传递出更深层次的含义。

【3】

对于一些历史迷来说,导演在还原史实上所作出的巨大努力,同样值得点赞。还有网友说:“赶紧让自家娃也看看,都是高考知识点!”

比如蔡元培邀请陈独秀去北大任教的“陈门立雪”,最早其实记载于汪孟邹的日记——

“蔡先生差不多天天来看仲甫,有时来得很早,我们还沒有起來。他招呼茶房,不要叫醒,只要拿凳子给他坐在房门口等候。——1916年12月26日”

因为蔡元培和陈独秀都属兔,加上后来陈独秀推荐来北大的胡适之也属兔,三人各差12岁,后来还被外界称为“三兔闹北大”。

类似普通人并不太知晓的历史细节,在《觉醒年代》中还有很多。

大家都曾听说,陈独秀去北大任职当天,曾遭遇辜鸿铭的嘲讽。但真实的历史是,当天带头反陈的是黄侃,撂下狠话:“好热闹,区区一个桐城秀才,也需要如此兴师动众?”

而如剧中所拍,黄侃每次上课前,都要先骂一通胡适和白话文,也是真的。

至于辜鸿铭,确实羞辱过胡适的英语发音是“下等人”,剧中这场戏,也是冲突感很强、全程无尿点。

《觉醒年代》重新提到的一些历史知识点,甚至还引发了网友在豆瓣、微博上的热烈讨论。

有人质疑,北京当时不应该叫“北平”吗?很快有人摆出史料,称北平是1928年国民革命军北伐之后才改的名字,所以剧中的叫法没错。

还有一个吃火锅的细节,陈独秀到北京之后,请汪孟邹一起吃火锅。但等不到位子,只好跟另外一个车夫“拼锅”。

据记载,民国时北平的涮肉馆子里确实有一种“共和锅”,比普通锅大三四倍,里面分为很多个格子,大家各吃各的,“自涮自吃互不侵犯,各得其乐”。

而这个“共和锅”,剧组也专门找了资深道具师来打造,对细节的追求度可见一斑。

春节期间,《觉醒年代》的更新并不定时,导致有网友还去剧组微博下催更。从上周开始,更新已经恢复常态,对历史感兴趣、对时代情怀有共鸣的你,不如去追追看?

本文为钱江晚报新闻资讯客户端“小时新闻”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客户端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包括但不限于要求删除稿件、赔礼道歉、赔偿本文采编成本及维权支出等。侵权举报、版权合作请联系:

标签组:[中国近代史] [李大钊] [陈独秀] [鲁迅] [蔡元培] [胡适] [辜鸿铭

上一篇《觉醒年代》好看,不外乎是这几个原因

下一篇觉醒年代:剧中有哪些不符合历史的剧情及时间线呢?

相关阅读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