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末年,吴国在阖闾的统治下崛起为东南强国,而一位来自楚国的流亡贵族伯嚭,却在这段历史中扮演了复杂而关键的角色。他的故事,既是一部个人命运的沉浮录,更折射出权力、贪婪与忠诚的激烈碰撞。
一、流亡者的投奔:同病相怜的相遇
伯嚭出身楚国名门,祖父伯州犁曾任楚国大夫,父亲伯郤宛更是楚国左尹(副宰相),以正直贤明著称。然而,楚国少傅费无忌因忌恨伯郤宛,在令尹子常面前进谗言,导致伯氏全族被诛杀。唯有伯嚭侥幸逃亡,听闻同病相怜的伍子胥在吴国受重用,便千里迢迢投奔阖闾。
阖闾初见伯嚭时,被其“鹰眼虎步”的气势所吸引,更因他痛哭流涕的复仇誓言而动容。尽管大夫被离曾警告:“伯嚭本性贪婪,日后必为祸患”,但伍子胥以“同病相怜”为由力荐,阖闾最终任命伯嚭为大夫,与伍子胥共同辅政。
二、伐楚之战:短暂的辉煌与隐患
公元前506年,阖闾以孙武为大将,伍子胥、伯嚭为副将,发动对楚国的致命一击。吴军五战五捷,攻入楚都郢城,鞭尸楚平王,几乎灭掉楚国。然而,秦国出兵救楚,在稷地击败吴军。此时,孙武与伍子胥劝阖闾退兵,伯嚭却自告奋勇请战,声称“愿领兵一万,杀得秦兵片甲不回”。
阖闾竟同意其冒进之举,结果伯嚭被秦军截为三段,若非伍子胥及时救援,几乎丧命。孙武怒斥伯嚭“刚愎自用,必为吴国祸患”,但伍子胥念其复仇心切,仍为其求情。这一事件,既暴露了伯嚭的贪婪与短视,也为吴国埋下了内乱的种子。
三、权力更迭:从隐忍到谗佞的蜕变
阖闾死后,夫差继位,伯嚭因阿谀奉承迅速升任太宰,掌管王室内外事务。此时,他的本性彻底暴露:
贪财好色,通敌卖国
公元前494年,夫椒之战后,越王勾践派文种求和。伍子胥力主灭越,伯嚭却因收受越国重贿(美女八名、白璧二十双、黄金千镒),在夫差面前力劝议和。他引用古训“诛降杀服,祸及三世”,声称越国已臣服,无需赶尽杀绝。夫差被其花言巧语迷惑,最终放勾践归国,为吴国灭亡埋下伏笔。
谗杀忠臣,独揽大权
伍子胥多次警告夫差“越国是心腹之患”,伯嚭却反诬伍子胥“猜忌狠毒,谋反作乱”。他甚至捏造伍子胥将儿子托付齐国的“叛国证据”,最终导致夫差赐剑自尽。伍子胥临死前悲愤预言:“必取吾眼置吴东门,以观越兵入地”,一语成谶。
耽于享乐,祸国殃民
伯嚭为讨好夫差,建议重建姑苏台,聚集歌女舞伎;又助纣为虐,将西施、郑旦献给夫差,使其沉迷酒色。同时,他勾结越国,以“蒸粟还粮”之计抽空吴国粮仓,导致民怨沸腾。
四、历史的审判:从宰辅到阶下囚
公元前473年,越国攻灭吴国,夫差自刎前叹道:“吾悔不用伍子胥之言!”而伯嚭则厚颜无耻地向勾践拜贺,妄图继续苟活。然而,勾践以“不忠其君,外受重赂”为由,当众斩杀伯嚭,结束了其卑劣的一生。
五、历史启示:权力与人性的警示
伯嚭的故事,是春秋时期权力斗争的缩影。他的堕落轨迹揭示了三个深刻教训:
贪婪毁国:伯嚭为私利出卖国家,最终导致吴国灭亡,印证了“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历史规律。
谗言误君:夫差因偏信伯嚭而疏远伍子胥,暴露了君主独断专行的致命弱点。
同僚相残:伍子胥与伯嚭的同门相煎,折射出权力场中人性扭曲的悲剧。
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伯嚭:“太宰嚭奉命受辱,其贪佞如此,安能不亡?”这段历史,至今仍如黄钟大吕,警醒着后人:忠诚与贪婪的抉择,往往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
标签组:
上一篇:窃符救赵:信陵君魏无忌的智勇传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