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从被内卷,到心流席卷

首页 > 教育 > 正文
2021-05-13

发表自话题:内卷就该这么卷

这段时间,网络热门词汇除了“打工人”外,有个生僻词出现频率也很高,那就是“内卷”。无论是讨论时事,还是朋友间交谈,只要引用“内卷”,对话仿佛立刻高大上了起来。

这乍听起来,像是花卷、铺盖卷一类的名词让人“不明觉厉”。到底什么是内卷?

“内卷”实际上是一个社会学名词,来自于学者对印度尼西亚农民种植水稻的一项研究,研究者发现当地每个农民整日争相辛苦劳作,但粮食产量增加得却很有限,每个人的生活都十分艰苦。

研究人员便把一个社会或组织既无突变式发展,也无渐进式的增长,只是在一个简单层次上自我重复的现象称为“内卷”。

简单来说就是,低水平低层次的内部竞争,这种竞争越激烈,造成的无谓的损耗越大。

网友纷纷发言“万物皆可卷”,自己无奈“被卷”。那么内卷时代,个人要怎样应对看似无能为力、随波逐流的被动处境呢?

今天这本书,或许能提供一些新的思路。从外部不可控的“内卷化”,转向自我能够掌控的领域。

今日分享:《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

推荐指数:(4/5)

适合人群:希望提高专注力和做事效率的人,希望达到内心平静的人,希望了解积极心理学的人。

心流对抗内卷焦虑

当我们反复提及“内卷”以及“内卷化”时,我们大部分普通人关心的不是艰涩的学术问题,而是接地气的生活,其中的重头戏便是工作,更直接一点,我们关心得最多的问题就是工作制度——996。

“社畜”“搬砖”“打工人”,近年来涌现的一系列新词可以说是都跟“内卷”有关。一开始少部分人想升职便主动加班,紧接着其他人不甘落后也跟着加班,渐渐地加班成了新常态,但公司既没变得更好,工资也没涨上去。

在前几期的文章里,我们分享过《身份的焦虑》,正是社会主流价值判断带来的焦虑助长了内卷的白热化。相比于内卷化带来的风险,对内卷的焦虑才是更大的问题。

即无论在做事之前之中还是之后,你总是在思考某件事是否值得做,在犹豫不决中,被外部的力量裹挟着从众。

与之相反,回想一下你被一场悬念重重的电影吸引时,沉浸于专研一道难题时,你当时有空思考做这件事有什么意义吗?你还记得当时有焦虑和抗拒的感觉吗?

根据本书作者对被试者的采访,无一例外他们对沉浸于某事的描述都带有“仿佛被一股洪流卷着走一样”这类的字眼,这种忘我的愉悦状态便被作者概括为“心流”。

我们一般认为,幸福和快乐是不可捉摸的,几乎全靠运气来实现。但在本书中,作者却通过大量问卷调查实验,得出了一个全新的结论。

幸福是全心全意投入一件事,把自己置之度外时,获得的副产品。这个过程中,你直接追求的其实并不是幸福,而是把自己的精神或能力变得更复杂。

从这一结论里,我们可以找到一条从倦怠工作与生活中追求幸福的途径――创造心流。

心流帮忙,万物有趣

“心流”,又称为“最优体验”,其实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表达,无论是常说的“专心致志”,还是“浑然忘我”,都属于作者这里提到的心流状态。

所谓“心流”,可以概括为当你特别专注地做一件目标明确而又有挑战的事情,而你的能力恰好能接住这个挑战时,你可能会进入的一种状态。

当你进入这种状态时,你着手眼下的事,忘记了自己,忘记了时间流逝,能体察到所有相关的信息,忽略无关的影响,不管工作多复杂你都毫不费力,且有强烈的愉悦感。

心流的产生要求所做之事的复杂性和技巧性相匹配,且一定是动态调整的,并非如一般认为的那样:某件事越容易越能让人们感到愉悦。

作者尤其强调了所做之事对于当前阶段而言的复杂性,可以说对复杂性的追求是支撑人不断前进的内在本能。

你做俯卧撑时是不是也总期望着比昨天多做一两个?那种肌肉拉伸的酸痛不但不会让人退缩,还会给人掌控和提高的快感。

所以,当个人技能远高于某件事的复杂性时,就该果断迎接新的挑战,而当技巧不足以应付其复杂性时,应当做的是提高技能。

但心流存在于娱乐活动中是显而易见的,对于“正事”有什么指导作用呢?

事实上心流能够存在于一切活动之中,决定因素在于不同的实践方式。

我们之所以把这种忘我的感觉视为理所当然,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混淆了乐趣和享乐的界限,另一方面是这种最优体验通常和娱乐活动结合在一起。

然而乐趣和享乐不是一回事。

虽然享乐是高水准生活的重要一环,但享乐本身并不能带来幸福。原因在于享乐的片刻转瞬即逝,并不能带动心灵的成长,不能增加自我的复杂性。

所谓乐趣,是指一个人不仅需求和欲望得到满足,更超越既有结果,向前发展,造成了意料之外的事。乐趣具有创造性

很多人还记得学生时代的体验:专研多日的数学题突然灵光一现找到思路的乐趣并不会比享用一顿山珍海味要差。

所以并非只有享乐才会产生心流,并非只有在娱乐中,我们才会浑然忘我。作者在对几千名被试者进行“心理体验抽样法”(为每位受测者佩戴一个电子呼叫器,为期一周,每当呼叫器一响,受测者就要写下当时的感觉或心情)后得出结论:

工作能带来乐趣,而且往往是人生最有乐趣的一部分。实际上乐趣不在于你做什么,而在于你怎么做。

古往今来,众多文学和艺术作品都在传达一个理念,那就是:物质享乐终会变成过眼云烟,创造价值才会永恒。

本书就通过科学的调查从心理学层面论证了这个道理,还得出了一个令人欣慰的结论,从被迫的工作和学习之中,同样可以获得乐趣。

“工作使我快乐”,“学习使我快乐”都是可能的。

如果能停止内耗

一旦进入心流状态,心理能量就能围绕着同一个主题组织起来,向同一个方向高效率地输出。并且事后回忆起来,感觉良好。

但尽管有了这么多对心流的阐释,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体验到的仍然是心流的反面,一边被迫工作、学习,一边不断怀疑和沮丧。

作者借用热力学的概念,把心流的这种对立面,称为“精神熵”,把人大脑里的念头比作运动的分子。

简单来说,熵指的是一个系统的混乱程度。一个系统越混乱,熵值越高,反之,系统内部越有规律,结构越清晰,熵值越低。

当精神熵较高时,大脑处于一片混乱之中,大脑的做功能力很低,大部分精神能量都用于内耗,也就是各种混乱想法之间的冲突与较量,让人疲惫又迷茫。

比如一个刚毕业的应届大学生,想继续读研但学业成绩一般,想试一试民企的工作但父母要求他考公务员,同学们纷纷找到了自己的去处,他还在一边准备考公一边找工作之中摇摆不定。

这就是典型的精神熵高的人,可怕的是,这种人仿佛就是我们自己,实际上现实中普遍的精神熵偏高已使得大部分人郁郁寡欢。

主观对自我的认识以及社会环境都会影响精神熵的高低或者说进入心流的容易程度。社会环境对自我认识和定位的强大导向作用,是主要原因。

各大网络平台上有着铺天盖地传播焦虑的新闻,每天就连刷刷某音,也会进入层出不穷的焦虑传播链。

那么今天是“内卷”,明天又会是什么新词儿旧焦虑呢?

如果能停止这种精神内耗,进入心流体验,我们大概就能以不变应万变。遗憾的是,作者并没有提供现成的方法,正如大家心知肚明的那样:

任何书不论立意多么善良,都无从传授幸福的秘方。最优体验有赖于时时刻刻用意识控制周遭事物,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唯有靠个人的努力与创意。

但庆幸的是,本书呈现了丰富的幸福人生范例和一套理论架构,可以供读者自我省思和领悟。这也正是这一类书值得信赖和阅读的原因。

将本书中的理论和往期《欲罢不能:刷屏时代如何摆脱行为上瘾》中介绍的方法结合食用更佳。

同时,作者米哈里在本书中提出的最优体验理论正是积极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之一,阅读本书也可以对前几期由《哈佛幸福课》引出的积极心理学做一次深入延伸。

主笔:阿丘

编辑:如沐书单

图片:网络 侵删

希望你看了本书之后,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创意。如果不能,那么关注如沐,下期一起想想办法。

标签组:[心理学

上一篇解决内卷化的一招妙棋!

下一篇美国GDP之谜,世界内卷之谜,人类如何走出内卷?

相关阅读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