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自话题:用学人精的方式怼人
温馨提示
这是一篇充满人文关怀和色彩的文章。作者系知行法学学员,本科在六朝古都南京,2020年初试380+最终被人大法理学专业录取。正如师弟在经验贴末尾说到:“在考研期间,我几乎每天都能心无旁骛地学习,这可能要归功于我良好的心态。很多经验帖重视学习方法,而不太重视人本身,这可能是有所缺损的。在好的心态下学习完全可以让你事半功倍,而坏的心态会摧毁你学习的信心。考研期间我心态也崩过,但当我知道自己不能这样下去的时候,我会主动有意识地调整自己。”,好心态会让人事半功倍。请大家认真阅读并感受到这其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境,在热日炎炎的暑假备考中感受到一份平和和清凉,也祝福师弟将来能够圆梦北京。其它经验贴请戳链接:
1.知行法学丨经验分享:分别总是在六月,从茶山刘到中关村(上)法考篇
2.知行法学丨经验分享:分别总是在六月,从茶山刘到明德楼(下)考研篇
3.知行法学丨经验分享:歌乐山下西政记忆,刑法少女修炼手册
4.知行法学丨刑法学入门笔记:知识体系、学习方法与阶层思维
5.知行法学丨经验分享: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6.知行法学丨经验分享:二战人大法学硕士,初试366分复试逆袭上岸
7.知行法学丨经验分享:取精而用弘,博观而约取——写在法律史的门前
8.知行法学丨经验分享:在职三战388分——以宪法为志业,刻在灵魂深处
9.知行法学丨经验分享:考研英语高分,功夫都在平时
10.知行法学丨经验分享:生命不息,折腾不止——人大知产上岸心得
01 个人情况简介
王泽鉴老师曾经在一个讲座中说,“早起一点,晚睡一点,多勉强自己一点”,这是对我们年轻一代的莫大鼓励。我也曾有一个同学说,我们现在的学习,靠的不全是智商,更多的是努力。当你看到那些神采奕奕的人在讨论你听不懂的问题,而你无法融入他们,可能只是因为那些同学同时看过一些书,懂得一些名词,你恰好不知道而已。这和智商又有什么关系呢?如果你也碰巧读过,并且是很多书,那你也会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坦言之,努力二字,是我考上人大唯一的经验。
我不算一个读过很多书的人。我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本科期间专业成绩还算过得去,没有达到很优秀的程度。保研因为综测成绩不够,只能作罢。大三上学期时我决定考研,大三暑假时正式开始准备法考和考研两场考试。法考主观题没有通过,幸而被人大法理专业录取。回顾过去这一年的跌跌撞撞,兴奋、疲惫、失落、迷茫,种种情感,往日的一幕幕都在我眼前划过。每天早晨六点半起床晨读,晚上十一点复习完单词从教学楼归来,在主观题考试之后,我就没有再休息过一天。这篇经验帖包含了大量的个人和偶然因素。由于我不知道怎么复习,起初制定的很多计划都是错误的,希望后来人以我为鉴,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复习计划并努力执行。
02 关于选择与安排
一、学校的选择
我选择中国人民大学的原因可能有三:第一,我想出去读书,这可能算是我的一个执念。高考填报志愿时我选择了离家很近的学校,但我总是会在某在时候感觉到自己缺乏磨练(其实是缺乏社会的毒打),因此我想出去闯荡一番,开始一段新的冒险。北京无疑是能生活地最精彩的地方之一。第二,人大是我踮起脚尖后能够得到的最高等的学府。我想去中国最厉害的法学院读书。在中国法学院的梯队里,人大无疑处于第一梯队。而出于对自己过于菜的认知,我考上北大和清华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第三,人大招的人多啊。北大清华每年的招生名额大都被保研名额所占,留给统考生的名额太稀少,过于少的名额容不得我们出得一点差错。人大的容错率比较高,即使初试分数较低,还有机会在复试翻盘。虽然考人大也很难很难,但我不再想给自己留下遗憾,所以就选择了人大。
二、专业的选择
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会增加考研的动力,选择考取难度低的专业会减少竞争。我报考的是法学理论专业,选择这个专业的原因有二:第一,法理学是一门非常有意思的学科。大二时因缘际会,我选修了西法史,发现这个东西不像学长学姐们说的那么枯燥,相反实在很有趣。第二,近些年来进入复试的法理学同学,被录取的比例几乎是百分之百。这意味着只要法理的考生努力准备初试,进入复试名单,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相比于民法、刑法残酷的复试淘汰率,法理学的复试实过于友好。我很难想象自己努力这么久之后被复试淘汰的情境。
三、初试科目的选择
人大初试的科目分为理论法学和应用法学两部分。其中理论法学是固定的法理学、中国法制史和宪法学三门;应用法学是从民法、刑法、诉讼法、知识产权法、经济法、环境法、国际法七门科目中任选三门作答(即七选三)。
民法、刑法和知识产权法是我初试科目的选择。民法与刑法无需多言,这二者是法学中最基础的学科。不管我们以后是否选择攻读这两门专业,对于法科生而言,它们也是你以后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再者,民法和刑法可以在准备法考的课程中被顺带复习。即使不准备法考,多数人对它们的知识掌握程度也要高于其他学科。知识产权法虽然包含三门,但都是体系非常明晰的小法,只要掌握一定的逻辑体系,很容易背诵,也很容易解题。但是报取国际法、诉讼法、环境法和经济法的同学,第三门应该选择自己报取的专业。因为这样能减少复试的压力,并且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四、法考和考研
我同时准备了法考与考研。有四个考虑:第一,近些年来人大民法与刑法都会考案例分析题。案例分析在考研过程中是很难被训练的,因为考研的复习只是在背,或者说是在准备理论上的论述题。一旦碰到案例很可能手足无措。但是借助法考的训练可以让我们有解题心得。第二,法考的知识非常基础,近些年来人大初试真题考察的知识往往也比较基础。比如2020年民法初试题考察“合同法定解除权的类型并举例”,如果准备过法考,了解法条并学习过案例,回答起来会轻松很多。第三,法考有视频课。考研中很少有机构准备讲解视频,大部分考生只能单纯看书,这样吸收知识起来就会很慢。知识是相通的,吸收法考的知识对考研有很大帮助。第四点,可能是出于自己的私心,我很难接受毕业离校时一无所有。法考比较容易(虽然我主观题也没过…),而考研很难。如果我法考过了,即使考研失败,毕业时也不至于两手空空。
准备法考是一个需要花费很多时间的大工程。同时准备二者的同学一定要协调时间。今年法考被推迟到十月份,情况又很特殊。但我还是建议大家报一下名,即使没有准备或者没有过,去体验一下考试的氛围也是挺好的。
当时准备这两个考试,我就是把法考客观题(八月底)当成了开学考试,主观题(十月份)当作了期中考试,考研(十二月份)当成了期末考试。一步一步的,学起来有动力也有目标。今天仍打算同时考的同学,在准备客观题时,一定要将二者结合起来复习。尤其是民法、刑法和知识产权法,在客观题阶段打好基础会极大减轻考研这几门的压力。在准备主观题时,主要应该训练案例分析题的答题思路。可以时不时地拿出来往年的初试真题出来做一做。
五、复习安排
1.复习安排的回顾
我开始复习的时间比较晚,整个复习过程显得比较仓促混乱。我在二月份时就买好了所有的复习资料,但一直都没看。大三上学期的事情比较多,当然也是因为自己忒懒,直到五月份才开始看法考。
五月份到六月份,我陆陆续续听完了民法、刑法和知识产权法的精讲,没有做题。但是两个月只看三门,我每门科目研究地都比较细。这真的为我后期考研打下了应用法的基础,以至于我最后都没怎么复习民刑。
七月份结束期末考试后,开始正式复习法考。暑假没有回家,每天都在看视频+做题。同时开始每天背诵考研英语单词,偶尔做一下英语往年真题。
九月初客观题结束后,没出息地回家休息了四天…九月五号回校之后正式准备考研。专业课先看的宪法,艰难地看完《中国宪法》之后自己不高兴了,就去复习了法制史调剂一下。之后整理了法制史全书的笔记,以及法理学前几章的笔记。政治方面开始听徐涛老师的强化班。英语依然是每天雷打不动的背单词,并且在月底前做完了1998-2016年的阅读。
十月份国庆节,我还是非常不争气地回家休息了五天…六号返校后开始全力准备主观题。每天都会拿着我的小平板敲啊敲很多字,直到十三号号主观题结束。十四号之后,重新准备考研,当时只剩下两个多月,十分慌张。我继续整理到了月底,民法总论、宪法、知识产权法三门。政治方面,听完了徐涛的课程,做完了1000题。英语方面,背完了考研英语大纲要求的所有词汇,口译了部分年份的阅读。
十一月之后,我打算开始背诵。但是对于一个只看了一遍最多两遍的人,整理出来的笔记又能好到哪里去…我背了法制史的几章就开始发现自己笔记出现的种种问题:错别字、语句不通顺、和书上表达的意思不一样。痛定思痛之后我想,要不直接背讲义,我发现法律史讲义是我想象中的资料,按蓝皮书上的知识结构梳理整本书的内容,与我整理的笔记十分相似。我转而在讲义的基础上补充书上的内容,大大减少了我的工作量并提高了自己笔记的质量。三周之后,大概11月20日左右,我边背边整理,在那份笔记的基础上整理完了法理学、知识产权法和宪法,并补充了中国法制史。此后直至考前,我每天都在背诵讲义基础上自己整理的笔记以及民刑法考书。政治反复地做题并整理错题,英语反复地翻译阅读并整理笔记。
十二月份主要是政治、英语作文和模拟考试。即背诵肖四、背诵作文、整理自己的作文笔记、以及自己掐点模拟考试(题目来源是历年真题)。此外专业课的复习也在坚持地背了一遍又一遍、一遍又一遍。
可能会有同学觉得我背专业课的时间太短……其实有时候我也这么觉得。但是有两点需要说明:第一,我每天背诵的时间很长。后期的时候几乎整个下午和晚上都在背书。并且喜欢用自己的话再重新表述一遍笔记上的内容,而不是一字一句的原文表述。说不出话的时候就默读。第二,我整理讲义和笔记的时间太长了,可能是理解的比较好,背的时候比较轻松。考试并不是考察谁对书上的内容背的最好,而是考察谁理解的最好、学的最好、重要的地方记得最好。在人大考试中几乎不会碰到一个你背过的题目,答题的过程必然是一个对你的知识体系再加工的过程。因此不要唯背书论,尤其是唯背几遍论,理解和运用同样超级重要。
2.作息
我习惯早上看政治和英语,其中政治两个小时,英语两个半小时。中午午睡后,从两点左右开始看书,保证下午到晚上六小时加的专业课学习时间。图书馆九点四十关门,一般我都会再去自习教室背单词、回顾专业课知识直到十一点。
主观题考试之后,我又给自己增加了晨读。早晨六点半左右起床,去教学楼找空教室背政治与英语。十二月份肖四被寄到,每天早晨政治的时间我会延长,挤压一点英语的时间。但是绝不会减少自己的专业课时间。同时我又给自己每天晚上增加了夜读。晚上背单词到十点半后,接着背肖四到十二点。这大概就是我混乱的作息。
03 公共课复习
一、政治
1.参考资料:徐涛《核心考案》,肖秀荣全套(精讲精练、讲真题、1000题、知识点提要、形势与政策、考点预测背诵版、肖八、肖四)
2.视频课程:B站,百度网盘。
3.学习过程:
(1)9月份。一开始学习政治,我直接看的肖秀荣的《精讲精练》。但看了几天很不开心地发现看不进去。我就跟着徐涛的强化班视频课将政治从头到尾梳理了一遍。学习顺序大概是马原、思修法基、史纲和毛中特,一天两节视频课,大概每天1小时(可以开二倍速)。听视频之后没有做题。
(2)10月中旬左右,我结束了视频课,开始做肖秀荣的1000题。做每章之前,会再简单地回顾一下徐涛《核心考案》上的知识。做完后,会在肖秀荣《知识点提要》上将错题所涉及的知识点用蓝色或者黄色的荧光笔标注出来。如果《知识点提要》上没有,就会在相应的地方写下(不是整理错题,而是整理没掌握的知识点)。每天大概会做100-200题,约3-4章。做题1小时左右,整理1小时左右。10月底时结束了真题。
(3)10月中旬到12月份,我每天早上都会晨读半小时《知识点提要》,回顾昨天学习的知识点。由于上面有自己整理的错题笔记,所以都是非常重要的干货知识。
(4)11月份,我开始看肖秀荣《讲真题》前面的知识点,进行第三遍的知识梳理(第一遍是徐涛视频课,第二遍是做1000题)。虽然没有第一遍学习的全面,但《讲真题》上都是重点中的超重点。此外陆陆续续地做完了后面的往年真题。11月中旬左右翻完了《讲真题》这本书。
(5)11月中旬之后,肖八、考点预测等陆续到货。我抽空将《精讲精练》上最重要的毛中特看了一遍,之后开始做肖八的选择题。肖八选择题偏难,很多知识点是之前自己没有注意到的。错误的、未察觉到的知识点,我都会再整理到《知识点提要》上。此外,形势与政策、考点预测等书,也在肖四到货之前熟读。
(6)12月份肖四到货后,我每天早上阅读的《知识点提要》会替换成肖四的大题。肖四的选择题就没有再整理到《知识点提要》上,它本身就很薄也很容易翻。就这样每天背诵肖四、背诵《知识点提要》直至考试。
教训经验:
(1)肖秀荣精讲精练太大太重了,在我的复习过程中,除了仔细翻阅了最重要的毛中特(尤其是习的部分),其他的部分只当作了资料库。比如在不理解某个知识点时回到书上学习。我最最主要的复习资料是那一小本《知识点提要》,它的干货很多很全。每天早上背半小时,对于选择题水平的提高真的有很大帮助。
(2)大题:肖八的大题我只背诵了前2卷,而且还没怎么背熟…考完试回头去看,其实对于政治大题,背熟肖四真的够。肖四不会压中原题,但背它能积累大量的语料。有时候拿到题目会有点懵,但仔细想想之后,会很开心地发现肖四20道题中总有一份是可以挨上边的。再加上材料中给的信息,写完满满一面并不是很困难。此外,千万不要小瞧肖四的背诵,很难背……十二月份时我每晚上都会背到凌晨12点,就这样还差点没背完。遗忘非常正常,何况还有专业课的背诵。所以一定不要对肖四掉以轻心。有些考研公众号上会有对于肖四的再整理,会把肖老的答案按照一定的逻辑再重新表述,对背诵还是挺有帮助的。
(3)徐涛的其他资料我没有用过。但据说陆寓丰(腿姐)有一套选择题答题的策略非常有用,如果在其他经验帖中看到了,可以关注一下。
(4)如果有时间,肖老考前三小时的课也可以听一下。它有些地方是对肖四的再说明,有些是对考点的预测。我自己觉得比较有用。
二、英语
1.参考资料:张剑黄皮书,王江涛考研阅读高分作文,红宝书。
2.视频课程:唐迟的阅读课,王江涛作文课。
3.学习过程:
(1)7月份,背单词。每天新学和复习100-200个考研英语大纲的词汇,直至考研前一天。如果有经常出现的不认识的单词,我会再整理到笔记本上。最后的阶段主要就是复习这个笔记本不认识的单词。
(2)7-8月份,因为在艰难地准备法考,因此只能偶尔做一篇英语阅读(但背单词不能断!)
(3)9月份,每天1-2篇英语阅读,但没有仔细整理。我做完之后只是标注一些不认识的单词,对照答案看下自己错在哪里。当时因为时间来不及很慌张,所以才这样做。但实际上快速做完真题并没有什么好处。9月底时,写完了1998-2016年除作文以外的所有真题。
(4)10月中旬至11月底,我将2005-2016年的真题又重新做了一遍。每年的真题会花费四天:第一天,掐好时间做4篇阅读;第二天,口译text1和text2,在笔记本上整理出不认识的单词(和平常背的单词放在一起),并在笔记本上整理出难译的语句,词组,单词的一词多义(比如在这个翻译的过程中我才意识到argue有“主张”的意思,整理单词的多义对翻译有帮助)。每篇阅读1个小时;第三天,以同样的方法整理text3和text4;第四天,做完形填空、新题型和翻译,做完之后就简单地一起整理。
(5)10月下旬至12月,每天早上时候还会背诵单词,偶尔会背王江涛的作文。
(6)11月底时,我终于知道还有唐迟的阅读课这种东西……但由于时间不够,我没有再仔细听每年的讲解,而是简单地听了几节做题方法课。
(7)12月份时,遗留下来的2017和2018的真题被我用来模拟,掐好两个半小时的时间做完型、阅读、新题型、翻译和作文。做完之后如法炮制,花3天左右的时间再整理。
(8)12月份最后的时间,整理自己的作文模板,回顾单词。
经验与教训:
(1)阅读:我考研阅读做的超级烂……考完之后对答案,我的阅读应该错了7+,所以我的英语分数比较低(70分)。我没有什么经验可言,有我也不怎么敢说怕误人子弟……不过,如果我重新再来一年:我不会再继续重视翻译,而是会更加注重做题方法。回顾我的学习过程,我从来没有思考过错误的选项错在哪里,错的地方是否有共同点这种问题,而是一昧地在翻译翻译翻译,读懂读懂读懂,从原文中寻找答案。我做题的想法就是,能够找到出处或者能够被推导出来的就是对的,反之就是错的。但是这种阅读的方法太粗糙了,而且即费脑又费时间。唐迟在视频课中讲解了大量的阅读方法,如果大家有时间,一定要先听一下唐迟的视频课。有时候完全根据文章的几句话就可以判断出选择的对错,没有必要搞懂每句话的含义。
(2)完形:考研阅读前几年的完形填空非常之难,但是近几年的题目开始变得简单。我对于完形阅读没有太多心得,最后做的还可以(错3个),完全是因为题目比较简单。完形填空非常重视文章的整体结构,如果拿不准,可以从前后句寻找线索。
(3)新题型:新题型的题目分为三种,排序、选段首句和七选五。王晟有视频课,可以看一下,讲的很详细。
(4)翻译:翻译不用特意训练的。因为我在做完每篇阅读之后都会口头翻译一篇文章。因为写在纸上太麻烦,口头默念就可以,译完一句话就去看一遍参看译文,并反思自己哪里译的不好。翻译阅读的过程中就已经训练了自己的翻译能力了。
(6)作文:第一,王江涛的作文书要多背,但要有意识地背、有意识地记住几个漂亮地句式,这样背熟了自己就能写;第二,一定一定要整理自己的模板。模板的整理方法也有很多。有的是按照专题来整理,比如环保、爱心、文化交流等各准备一个。该种模板注重表达,但是专题太多,整理起来比较繁琐。有的是按照文章的顺序来整理,比如第一段准备两种表达方式,第二段准备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几种论证方式,第三段准备几种结尾等。该种模板比较万能,但是表达上可能没有那么精确。我准备的是后一种模板,考试的时候选择一种合适的套路搭配就可以了。
(7)我英语考的比较差,没有太多的经验了…但还有两点想说明:第一,一定要留下几套真题用作后期模拟,不要一上来全都做。2017、2018的真题都被我用来了模拟考试,2019年的真题直接是在考前前一天做着玩熟悉考场节奏的。第二,英语是很费时间的学科,一定要协调好与专业课复习的关系。英语不好的同学,背单词的事要早点提上日程,后期很难再有时间去做背单词的工作。
04 专业课复习
我专业课复习的思路比较简单,相比于政治和英语的各种弯弯绕要单纯很多。大概就是:梳理、理解、深化、背诵。梳理就是指梳理书上的内容,这个过程是一个理解书本的过程,最好自己亲自做一遍,而不是直接看别人整理好的笔记。对于重点的章节,可以稍微深化一下看一下论文。比如宪法合宪性审查部分,我觉得它实在是太热门了,读了好几篇师兄推荐的论文。最后是要背诵。无论你理解的多么好,但如果在考场上你忘了你是怎么理解的了,那就等于没复习了不是吗…背的时候不一定是要每句话都原封不动的重述,重在含义与精神。
一、法理学
1.参考资料:《法理学》(朱景文主编),《法理学练习题集》,知行法学讲义。
2.学习过程:
(1)9月份,4天时间仔细阅读了《法理学》,整理了前四章。
(2)11月上旬,在讲义的基础上:①重新整理了全书。如果自己感觉比较重要的,会写在笔记旁边;如果感觉整理的不好的,会自己重新整理;②结合《知识体系图构》标注出历年真题,尤其是常考的知识点会着重标注。大概花费了一周左右。
(3)11月中旬至考试之前,重点章节的笔记背诵了2-3遍,往年考的比较少的(法与人权等法社会学部分)过了1遍。背完每章之后会写《法理学练习题集》上的题目。有的题是口头说,有些比较重要的题会在纸上简单地写下自己的思路。
经验教训:
(1)法理学重在理解,理解之后再背诵会容易很多。
(2)法理学还重在整理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对全书的知识结构进行思维导图式的整理,即对目录的再深化整理,这非常有助于整理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且有助于培养自己的答题思路;第二,对书上每章内容的再整理。书上的内容很多很杂,如果不将每章的内容用一条线串起来,零零散散的知识很难背的。
二、宪法学
1.参考资料:《宪法》(许崇德、胡锦光主编),《中国宪法》(胡锦光、韩大元主编),《宪法练习题集》,宪法学讲义。
2.学习过程:
(1)9月上旬,阅读《中国宪法》。
(2)10月中旬,阅读《宪法》,并以书后的思考题以及每章的体系为线索,自己整理笔记。
(3)11月上旬,在讲义的基础上重新整理笔记。由于讲义是以《宪法》和《中国宪法》两本书为基础的,部分地方更加深入。同时也将历年真题标注在笔记上,在背诵时做到有的放矢。
(4)11月中旬至考试前,背诵重点章节2-3遍。
经验教训:(1)对于重点的合宪性审查、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等问题,我反反复复地背诵了很多遍很多遍,尤其是合宪性审查,还翻阅了大量的论文。宪法的知识体系都是一块一块的,重者恒重,常考的知识点一定要多看。
(2)《中国宪法》这本书较难,建议在看完《宪法》之后再看。
(3)宪法的条文可以多看一下。我还曾经背过宪法的总纲,以及国家机构部分人大、人常和国务院的职权。这些知识书上一般都有,但是有时和宪法原文写的不同。自我感觉,如果在宪法答题时引用宪法原文,会是一个加分项。
三、中国法制史
1.参考资料:《中国法制史》(赵晓耕主编),《中国法制史练习题集》,知行法学讲义,汇贤通2019年笔记。
2.学习过程:
(1)9月下旬,以每章之前的常考知识点和每章之后的思考题为线索,整理笔记,从西周到清末变法修律。其中对于常考的章节,西周、唐朝与清末,一定要重点整理;对于常考的知识点,比如法律儒家化、汉代刑罚改革等等,可以在那个章节之后再做专题整理。
(2)11月份中旬后,背诵自己整理的笔记,每背过一章之后都会翻一下《中国法制史练习题集》,做题或者直接看答案积累知识储备。
经验教训:(1)在考研中,法制史属于比较简单的学科。它并非不要求你理解,只是很多理解都在书上有明文,比如法律儒家化的意义等,背就行了。如果想要继续发挥,也要在一个正确的历史观(书上的观点)之上发表自己的看法。总之对于法制史而言,背诵是最重要的,只要肯背,题目就会知道怎么答。
(2)我在整理法制史的时候总喜欢先看一下那个朝代的百度百科,了解一下史实后再去整理。这可能有三个方面的好处。第一,我对历史比较感兴趣,了解这些知识的时候就像是在看小说一样,其实是一种放松的方式。第二,了解一些社会历史经济文化背景,会有助于理解法律条文那样规定的原因。第三,在后期背诵的时候,能够迅速的与一些活灵活现的史实结合起来,容易记忆。
四、民法与刑法
1.参考资料:《民法》(王利明编第七版)、钟秀勇讲民法之精讲、钟秀勇讲民法之精粹、汇贤通民法笔记/《刑法》(王作富编第六版)、《刑法学》(张明楷著第五版)、刘凤科讲刑法之精讲、刘凤科讲刑法之精粹、汇贤通刑法讲义。
2.复习心得:
对于民法和刑法的复习,我真的很难理出一个复习过程。因为我的考研时间比较紧张,在考研后期我没有怎么看民刑,大部分靠的是法考知识。毕竟在准备法考时,民法和刑法是我复习的特别认真的学科,这可能给我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因此对于民法和刑法,我只在法考基础上复习了重点,没有再重新复习一遍。
(1)王利明老师编的民法书有些地方非常基础,几乎是直接援引法条;有些地方比较深入,比较难看懂。由于我本科上民法课时用的就是这本书,对这本书比较熟悉,在6月份看过之后就没再怎么翻。10月下旬时将民法总论部分与债法部分整理了一遍。之后就背了背自己整理的笔记,以及汇贤通的笔记。在考前特别注意了几个热点,比如违约一方是否享有合同解除权,人格权是否应当独立成编等。初试的几个题目是我以前自己思考过的,考到也是我自己运气比较好。我自己民法的复习非常冒险,如果求稳,还是建议大家在法考书的基础上细细地整理一遍民法知识。多听一些师兄学姐的意见。参考如下:
1.知行法学丨经验分享:分别总是在六月,从茶山刘到明德楼(下)考研篇
2.知行法学丨经验分享:在职三战388分——以宪法为志业,刻在灵魂深处
(2)王作富老师的刑法书,我在6月份时候只简单看了刑总部分。在我看了一些刑法的往年真题后,我感觉这本书上的知识完全不能够用来答题。所以我就把这本书雪藏了起来,打算老老实实的用刘凤科讲述的刑法体系来答题。考研的时候,我对于刑法只做了两件事:第一,背刘凤科的精粹书。刘凤科的精讲书体系比较混乱,很久之前我就在想应该怎么整理(因为我想用这本书代替了王作富老师的书…)。但我拿到精粹书才发现,这本书完全就是精讲书的思维导图。我就直接背了。不过背的时候会加一些东西上去,比如抢劫罪的定义这类作答简答题时会用到的基础知识,或者在精讲书上看到的有理论深度的论述;第二,分析重点的罪名。刑法分论部分我重点复习了三块,故意杀人等人身伤害罪名、盗窃抢劫等侵害财产罪名、贪污贿赂罪名。这三块的所有罪名,从构成要件到结果加重要件,相似罪名之间的区别等等,都要烂熟于心。在复习的时候跟着法考精粹书,适当地再往上补充一些知识。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还可以深挖,比如财产犯罪中对于财产的界定,可以再看看张明楷老师书上的观点。
五、知识产权法
1.参考书目:知识产权法(刘春田编第五版)、知识产权法教程(王迁著)、知识产权法讲义、老钟讲知产
2.复习过程:
(1)2-6月份,大三下学期上知识产权法专业课。在准备期末考试时做过很多笔记,整理了一份知识产权法的思维导图。
(2)10月下旬,翻阅了人大的教材,并复习了大三笔记。
(3)11月上旬,对讲义做了一些增添删减,将以往常考的知识点标注了上去。由于知识产权法的讲义非常成体系化,这项工作大概持续了3天。
(4)11月中旬后开始背诵。
经验教训:1.知识产权法的复习一定一定要结合案例。推荐两个微信公众号:知产力和知产库。它们会不定时地发布一些热点案例,并会讨论一些有意思的问题。我在复习的过程中会经常翻他们的微信公众号,也当作是一种休闲方式。
2.知产的体系非常清晰,三门法往往都可以从主体、客体、权利内容、权利转移、权利限制、侵权等来搭建知识结构。专利法和商标法还可能额外包括申请的问题。但总之体系非常清晰,平常在脑海中就可以很快速地过上一遍,讲义这一点很重要。
05 复试
准备复试是一件有些煎熬的事,尤其是今年众所周知的原因,复试时间迟迟不定,导致我们从三月等到五月。但是复习的过程却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因为只需要看自己感兴趣的那门科目即可,不像初试时需要看六门专业课。复试一般会分为四个部分:英语笔试(50分)、英语面试(50分)、专业课笔试(100分)、专业课面试(150分),共350分。如果初试考的比较好,那么300分左右是一个中规中矩的分数。如果初试排名比较低,一定要超过300分。
一、英语
1.笔试
往年的笔试是1小时6篇阅读,据说难度不定,从四六级难度到考研英一难度不等。但今年网络复试,可能是为了方便考试,题目换成了作文(因为作文题目很短,只需要考生阅读视频会议聊天框的题目)。作文题目比较中规中矩,是话题作文,类似高考或者四六级的作文。明年的出题方式说不定会改,而且我没有准备作文,这一部分没有经验可以说。但英语笔试无非包括两个部分:读(阅读)与写(作文和翻译)。无论是哪一个部分都需要长时间的准备,因为唯一的经验可能是:初试之后对于英语千万不要掉以轻心。尤其是像我一样英语比较差的同学……
2.面试(口试)
英语的面试是“听”与“说”。据说往年面试都是小组面试,老师给3人小组一份一张A4纸的英语文章,每个人轮流读完之后,开始互相交流对于这篇文章的见解,一般30分钟左右。有时老师会在小组讨论完之后提一些问题,有的与文章无关,比如家乡来自哪里,有的与文章相关,比如进一步询问考生对文章的看法。但是又有个但是,因为今年网络面试,考察方式又改了。
今年是由两个外国语学院的老师主持英语面试。老师会根据考生现场抽签的序号提供一段英文材料,大概80词左右,一般是关于社会话题,并不一定和法学相关,更不一定会你所报考的专业相关。老师会全程用英文和你交流,这是考察听力;此外会和你交流这段文章的内容,这是考察口语。考察口语一般是:老师提问2-3个关于文章的问题,考生用英语回答,一般不会追问。全程大概10分钟左右。
在准备英语面试的过程中,我与另外两位同学连续一个月每天都在练习口语。大致的流程是:每人每天各自找一篇文章,在晚间的时候我们会一起用英语讨论,每天30分钟,偶尔(后期是经常)休息。起初大家都不太怎么会说,除了有个同学天生话多,……反正我的英语是磕磕绊绊的。但练了一周左右之后,大概总结了一些套路和模板,慢慢地就会越说越流利,你就会找到说英语的那种感觉。如果有时间,还可以锻炼自己的发音,但重心还是在于多说、肯说。不管是对是错,一定要敢于用英语表达自己的看法。我口语最后的成绩不是很好,但是起码以后让我说英语,不会再那么害怕。之后准备出国交换,考雅思托福的时候,想来这段经历应该能给我带来一点帮助。
二、专业课
我报考的专业是法学理论。在人大官网通知的专业目录中,明确要求了法理学专业在复试时需要考察两门科目:法理学和西方法律思想史。法理学的复习资料用初试的教材和课本就已足够。西方法律思想史的复习资料比较多元,我除了购买人大出版社由谷春德和史彤彪老师主编的《西方法律思想史》,还购买了法律出版社严存生老师的《西方法律思想史》,以及清华大学出本社由高鸿钧老师主编的《新编西方法律思想史》。但后两本只是作为资料补充性阅读,重点还是在于反复阅读、并且背诵人大蓝皮课本的重点章节。
1.考察方式
法理学的复试笔试考察为一道论述题,法理学题目与西法史题均有可能。题目难度会与初试题目持平或略有深入。
复试面试,全称是“专业课与综合素质面试”。顾名思义,除了考察专业课知识的掌握水平,还会考察考生的综合素质(无非是看我们的心理水平,尤其是遇到不会的题目,甚至被怼的时候,能不能做到不卑不亢。千万不要心态崩了被怼哭啊!)。首先是自我介绍,其次老师会让考生抽签选题目,考验人品。拿到题目之后,会有1-2分钟的准备时间。
回答完后,老师会往三个方向继续追问:第一,根据你的回答追问。比如你在回答时提到了某个关键词,如果老师感兴趣,就会顺着这条线问下去。第二,围绕原来的问题继续深入发问。这可能是因为你原来的回答没有深入,或者是老师想考察一下你对其他相关问题的看法。比如老师问,“那你对xxx有什么看法?第三,询问个人情况。常规的情形是问读过什么书,本科某门课程的任课老师是谁,诸如此类。被追问时同样有时间思考,但往往10-20秒左右就需要回答(交流性的简单问题除外)。碰到自己不会的题目好像是挺正常,反正我是真不怎么会…就只能把自己知道的多说一说,并一定要说的有条理。
2.复习建议
重新复习法理学的时候,最好再从头至尾地将教材认真阅读一遍。这样可以发现很多很多在初试时被我们遗漏点的知识点。有些小知识不一定全部会考,但是对于丰富我们法理知识、建立整体框架,是有一定好处的。
第二,背诵初试的笔记。这是基本功,一定要认真对待。再次背诵的时候一定要更加熟练,并且能够清晰地说出教材的结构,容不得一点的含糊。
第三,阅读教研室老师的论文。我阅读的是老师们近五年来的论文。有的老师特别勤劳,一年可以发很多篇;有的老师比较内敛,五年下来也没有很多。
阅读论文也可以朝着两个方向进行:一个是以近些年热点话题为线索,比如法治、法治和法治;一个是自已想要报读老师最近研究方向的文章。不过在花费了一定时间,阅读了法理教研室所有老师近年的文章后,我发现对于法理而言,这项工作并不会对考试起到很大作用。但是对于扩大自己的知识面、知道学术界都在关心什么问题,是有一定好处的。学习不会有无用功,只要肯学,未来就可能会派上用场。因此建议大家读,万一老师问道,复试的重点还是放在课本上。
西方法律思想史的复习是一项很艰难,但是很有意思的过程。西法史的跨度很大,从古希腊一直到后现代,因此复习起来,很容易被各种人名、流派和思想弄得眼花缭乱。并且每位思想家的思想绝非一两页纸可以说清,看书很有可能出现看不懂的情况。我先是翻阅了一遍西法史的教材,然后整理重点的章节,之后背诵。同样有几个建议:第一,纵观人大法理学的复试题目,西法史的考察范围一般不会超过近现代。只要重点背诵现代西方的三大法学流派(自然法学派、法律实证主义、社会法学派),并且追溯一定时间的历史(比如从边沁和奥斯丁开始梳理法律实证主义),一般可以回答大部分问题;第二,要有历史和线索意识。西法史的知识有些杂乱,因此建议大家寻找一份西法史的简要笔记,梳理一下从古至今有哪些重要的法律人物。不一定要求明确的知道某位思想家全部的法律思想,但我们起码要了解他是谁,有什么著作,大概做了什么事等。万一老师提到一个人名是你从来没有听过的,那要出大问题;第三,在《法理学》教材后面由一章西方法律思想史,里面提纲挈领地梳理了西方法律思想,一定要看,并且最好要会背诵。第四,对于重点的思想家可以再做深层次地了解,多翻阅一点资料。比如凯尔森、哈特、德沃金等,他们常被考,并且很重要。
最后需要着重说明一点的是,今年是极为特殊的一年。这次的复试我准备了两个多月,并且知行的师兄全程陪伴我们并模拟训练,在此感谢师兄。但是往年的复试都是在出成绩之后1-2个星期后进行的,明年预计也会如此。因此对于我提到的东西,大家没有时间完全可以不去做,比如“深入了解重要的思想家”,没有时间的话还了解什么鬼,多背两遍笔记才更实在。不过如果有同学特别勤奋,可以在初试之后仍不落学习劲头,可以尝试着复习的深入一些。
06 最后,关于心态调整
在考研期间,我几乎每天都能心无旁骛地学习,这可能要归功于我良好的心态。很多经验帖重视学习方法,而不太重视人本身,这可能是有所缺损的。在好的心态下学习完全可以让你事半功倍,而坏的心态会摧毁你学习的信心。考研期间我心态也崩过,但当我知道自己不能这样下去的时候,我会主动有意识地调整自己。
第一,听音乐。我不开心的时候特别喜欢听音乐,因为总感觉音乐能够给人带来共鸣,并且我会找不同的歌单对应不同的场景。比如说,烦躁的时候会听一些白噪音,能让我很快地静下心来;没动力看书的时候会听一些交响乐或者摇滚,整个人就会很兴奋的在图书馆摇头晃脑(虽然很想但是没这样做过);平常的时候会听一些轻音乐或者舒缓的日文歌,能让人安安静静的看书;有时候也会听一些民谣,感觉自己和民谣歌手们都很惨,然后就会乖乖地去学习。但是这种方法可能不适合于每个人,有人会觉得听歌看书太容易走神了。我的建议是:第一,听自己熟悉的歌,并且最好不是流行音乐。流行音乐的旋律感真的很容易让人走神,听着听着就全去听歌了,而且还会从一首找到另一首。熟悉的歌尤其是熟悉的轻音乐不会容易让人走神。第二,听让自己感到舒服的歌。学习才是目的,听音乐不是。让那些舒服的旋律作为自己学习时候的背景音乐,学着学着你就会注意不到它。如果是自己听起来就不想学习会走神的,赶紧丢掉它们,回去的路上再慢慢听。有些人看书的时候真的不喜欢被打扰,而且我不懂音乐,这只是我自己的经验。所以这项经验因人而异啊!
第二,散步或跑步。这种方法可能就是平常我们说的“出去走走”。考研期间,我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出图书馆走在路上的时候。比如出去吃饭,比如晚上回宿舍,一边听着歌一边吹着风。散步的时候我往往会放空自己,并且走的很慢,往往是双手揣进兜里往前踱。如果是特别不高心的时候,出去跑一场真的让人特别开心。如果不高心时坐在那里胡思乱想,可能会干巴巴地坐一整天。但是跑5分钟我就会累,再跑5分钟我就会想要不要继续跑,再5分钟之后满脑子就只剩下坚持的念头。这样只需要15分钟就可以排除不高兴的事情带给自己的干扰。我没有每天跑步的习惯,只是偶尔想放松一下的时候去跑一跑,也算是给自己的一个奖励(虽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自己懒)。
第三,和朋友聊天。考研的时候,我可以一整天不说话,但有时候难免会感觉到自己太孤独了。我有一个每天晚出早归的研友,平常中午出去吃饭的时候和他说说话,吐吐槽,真的是一件很容易让人开心的事。对于研友想说几点:第一,与研友之间的交流越单纯越好,对方不应当是给你带来烦心事的人,而是你学习路上的伙伴。如果与研友之间存在竞争关系,或者不太好相处,那么花在人际关系上的时间可能要比花在学习上的时间更多,未免本末倒置;第二,要认识到研友与自己是两个完全独立的人,生活要有交集,而不是重合。完全没有必要在一起背书,每天在一起吃饭,这太累了,而且两个人出去吃饭完全没有一个人快。第三,研友最好要找一个好朋友。这可能很难,而且有些人不得已只能在网上找研友。但是对方一定要是能和你聊得来的人。
这些东西未免过于琐碎,但是一定要清晰的记住一点:我们的目的是学习,一切都要为我们更好的看书、背书和学习服务。无论是听音乐、跑步还是聊天,如果感觉到这件事对自己的学习没有帮助,那么就不要去做这件事。手段是要为目的服务的,希望大家也能发现调整自己的良好方式。
感谢大家的阅读。
标签组:[英语] [考研] [考研英语] [清华考研] [考研政治] [知行] [2018考研] [法理学] [刑法理论] [法学考研] [翻译专业] [翻译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