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自话题:没见过世面的鲨鱼

你好,欢迎来到【每周读书会】。


今天为您解读的这本书叫做《沈从文的前半生》,本书共计约19.7万字,我会用5期的内容为您来讲解本书的精髓,本期是讲解的第1期。


提到沈从文,或许你会想到小说《边城》;或许你会想到他和张兆和的爱情故事,然后耳边萦绕起那句:“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好年龄的人”;再或许你钟情于历史与文物,想起他撰写的那本考证中国服饰文化的学术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但无论怎样,沈从文对很多人来说都并不陌生。


《沈从文的前半生》一书是由张新颖撰写的沈从文的前半生(1902-1948)的传记,是《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一书的兄弟篇。


书中讲述了在中国历史变动的1902到1948年期间,沈从文生命发展的不同阶段。书中叙述了他的辗转流荡,他的“传奇”与他的平常,他的“人格放光”与他的精神痛苦。


这是沈从文一个人的故事,透过这本传记,我们得以回顾沈从文先生的前半生,看他的生命源自哪里,看他的河流从哪里经过,看他一路经过怎样的转折跌宕。


这也是沈从文与时代密切相连的“对话”,在他的前半生里牵扯着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承载着文学、思想与感情的重量,交织出现代中国的故事,而这也让我们得以窥见中国的文化环境与氛围。


在本期的解读中,我们将一起来寻找沈从文的生命起源。


01


一九〇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农历十一月二十九,湘西小城镇筸,也就是今天的湘西凤凰县,诞生了一个男孩,名叫沈岳焕 。后来这个男孩长大,要一个人自主地去闯荡世界的时候,将自己改名为了沈从文。


凤凰是沈从文的家乡。对于自己的家乡,沈从文却说:“我应当照城市中人的口吻来说,这真是一个古怪地方!”


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地方,让沈从文称之为“古怪”呢?这里是“边疆僻地”,接近“蛮荒”,但此地的风气并非闭塞、落后、保守,反而是湘西的中心,是得风气之先处。


这里有异常美丽而幽静的自然环境,但却极其平常地上演着极端暴虐的人类行为,以至于自然的光、影、声、色,与杀人印象,混合叠加,一并成为沈从文童年、少年记忆的主要部分。


这里一方面是“屠杀政治”,但另一方面,普通的社会生活却规矩、平和,兵卒,土匪,平民,商人,以及由少数读书人和多数军官结合产生的上层阶级,各本其分,各守其道。


这里还是苗族、土家族、汉族杂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日常活动,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


所以,这座“古怪”的小城将许许多多的文化对照、冲突、融合、纠缠、拉扯在了一起,“密度”之大,“质量”之重令人难以想象。而沈从文,幸或不幸,在这个地方长到了十五岁。

02


沈从文出生在一个军人世家。他的父亲沈宗嗣从小就被期望延续军人家世的骄傲,而沈宗嗣也不负众望,成为了一名军人。


母亲黄素英是一位土家族的姑娘,她的父亲黄河清为本地贡生,在文庙官学中当教谕,是当地有名的读书人。


黄素英年纪极小时,就随同哥哥黄镜铭在军营中生活,见事多,读书也较一般人稍多,在军人世家崇尚武功的氛围中长大。因此,黄素英的加入,给沈家带来了另外的因素和气息。


沈从文兄弟姐妹九人,他排行第四,在男孩中排第二。沈从文四岁的时候,母亲便开始教他认字;六岁那年春天,他正式上私塾,因为早就认识不少字,记忆力又好,所以比起其他孩子,沈从文过得轻松很多。


不过,沈从文似乎却不是很喜欢坐在书斋里读书。他更喜欢的是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的一切,到一切生活中去生活。于是,沈从文便常常干一件事——逃学。


当然,逃学就免不了有逃学失败、谎话被识破的时候,一旦被抓住,沈从文往往会被罚跪,不过,这在旁人看了是惩罚的事情,沈从文也生出了乐趣,他曾写道:


“我一面被处罚跪在房中的一隅,一面便记着各种事情,想象恰如生了一对翅膀,凭经验飞到各样动人事物上去。”


从这个时候起,沈从文便开始阅读自然、社会这本大书,开始以一个儿童的视角,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的具体情形。


这颗向宽广世界敞开的小小心灵,从一开始就被这个没有边界的世界带进了没有边界的探寻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小小的心灵变得越来越充实,越来越阔大。


不过,除了下河玩水、上山捉蟋蟀、偷李子枇杷、结伴打架,沈从文儿时还有一项活动——看杀人。这听起来可能是难以想象的。


03


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十二月十七日,凤凰起义,苗族群众是起义军的主力。


沈从文的父亲沈宗嗣参与组织,事先送沈从文的两个姐姐和哥哥、弟弟躲避到苗乡,只留下想看热闹的二儿子。


不过,等沈从文睡过一夜,早晨醒来,起义军已经被杀败了。于是,沈从文所目睹的便是云梯木棍上悬挂许多人头,一串串的耳朵。


辛亥革命,对这个九岁的山城孩子来说,就是看到砍下了这么多人头。不过,这还只是开始,杀戮整整持续了一个月。


私塾暂停,沈从文有大量空闲,于是一有机会,他就常常到城头上去看对河杀头。


这样独特的经历,让沈从文感叹道:“我刚好知道人生时,我知道的原来就是这些事情。”


一九一五年,沈从文入新式学校,先在城内的第二初级小学,半年后转入城外的第一初级小学;一九一六年暑假后升入高小。


新式学校比私塾宽松、活泼得多,沈从文不必再逃学,但心思仍然在课本之外的空气、声音、颜色、味道上,他充分动用“各样官能”来接收、消化各种东西。爬树,泅水,甚至赌色子,给老师起绰号,还学会了粗话野话。


不过,顽野只是少年的一面,在掩藏之处,沈从文还有另外的方面。


一九四九年,沈从文重新回顾生命历程,述及童年少年阶段时说:


“由于家道中落,长时期贫困,体质孱弱无从补救……家道日益贫困,且增加了这个对同年分,同小集团的亲友疏隔……尤其是由之而来的屈辱,抵抗报复既无从,即堆积于小小生命中深处,支配到生命,形成一种生命动力来源。”


就这样,在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之下,一个顽野却内向,不缺少勇气却脆弱、羞怯,倾心人生光景却拙于人际关系、与人疏隔,为现实所拘而富于幻想、郁积屈辱的少年在渐渐成长起来。


04


一九一七年,沈从文在亲戚的帮助下成为了补充兵,随同部队到辰州驻防。这个初次离家的少年,却没有不舍,也没有愁苦一类的阴郁情绪。相反,他内心几乎是雀跃地呼应即将展开的宽广世界和幻想中的自由生活。


而这一切的原因,正如他所写道的一样:我那么欢喜看一切新奇东西,听一切新奇声响,且那么渴慕自由。


不过在部队的日子,似乎没有沈从文想象的那么新奇,他开始重复着一种恐怖的经验——看杀人。


而这一次次看杀人的经验,深刻地“教育”了这个成长过程中的小兵,以显著的方式渗透到他的思想、意识、感情、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之中,成为终生不可消除和磨灭的重要因素。


如果说,过往的生活沈从文是本能地亲近自然和人事,那么,随着司令部一位姓文的秘书官的到来,在自然的世界和人事的世界之外,又有一个世界引起了沈从文的敬畏之感和探究之心。


文秘书白净文雅,在满口野话的官兵中,很是稀奇。他见沈从文年少,但一说话也老子长老子短的,就和气地劝他,应当学好的,世界上有很多好事情可以学。


后来,沈从文和文秘书便不知不觉成为了要好的朋友,进行着知识互换一样的谈话,沈从文学狼嚎、虎吼,告诉他野猪脚迹与山羊脚迹的分别,文秘书讲火车、轮船的声音,以及电灯、电话的样子;沈从文说杀头、开膛,文秘书讲美国兵英国兵的制服,鱼雷艇,氢气球。


就这样,在大自然这本大书之外,文秘书又为沈从文打开了文化和智慧的“大书”。沈从文开始读书,越读便越被这个世界吸引。他开始觉得自己不能再糊涂混下去了,他想要“向更远处走去,向一个生疏世界走去”。


沈从文做出了一个决定:到北京读书。就这样,一卷行李,走出北京前门的车站,坐到一个排车上,拉着沈从文进了北京西河沿的一家小客店。


他在旅客簿上登记:“沈从文年二十岁,学生,湖南凤凰县人。”


带着这个名字,他踏上自己选择的道路,进到一个“无从毕业的学校,来学那课永远学不尽的人生了”。


那么,沈从文的求学之路上又有哪些故事?这个从湘西来的年轻人在北京会遇到哪些人和事呢?敬请期待下一期的解读。


以上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聆听。

标签组:[文学] [读书] [沈从文] [沈从文边城] [边城

上一篇一个女生住青旅男女混住间是什么样的体验?

下一篇为什么防城港会是我在广西印象最好的城市?

相关阅读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