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自话题:六十四卦详解通俗易懂
《中国智慧》是一本由易中天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0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智慧》读后感(一):在传统文化的海洋中徜徉
在去西藏之前,逛书店,忽然发现易中天老师又出新书了——《中国智慧》,二话不说,赶快买来。
有一些人的书基本上只要出来我就可以买,不用犹豫,比如梁爷(梁漱溟)、冯爷(冯友兰)、易中天、傅佩荣等等,这几位的思想是我比较喜欢和欣赏的,他们的书都比较有技术含量,属于每一本书都能让我受益匪浅的类型。
正好出门西藏,随手把这本书带上,回来的时候已经读完,深觉过瘾。
去西藏之前,在书店见到易中天老师的新书《中国智慧》,买回来,正好去西藏会有一些时间,就顺便带上,来回的路上加上在西藏晒太阳的时候就读完了。
在西藏读了两本书,一本是易中天老师的《中国智慧》,一本是石田裕辅《最危险的厕所和最美丽的天空》。第二本是在风马的小书架上拿的,里面是石田骑车周游世界后的一些见闻和感想,非常的有趣。
主要说说《中国智慧》吧。
这本书是易中天老师在09年底给中国移动做的几次演讲的主要内容,分为六部分: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晋的风度;禅宗的境界。
诚如本书封底所言:智慧与知识不同,知识属于社会,智慧属于个人;知识可以收受,智慧只能启迪。读易中天老师的书总能学到很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至于说智慧,还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根据一个人的人生经历、个人修养、社会环境等因素会受有不同的感受,受到不同的启发,有不同的收获,但是我相信开卷有益,尤其是易中天老师的书。
在《中庸的原则》中很讲到中庸“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的时候说即坚持原则,又灵活很难。这话说的没错。我们是要么一点原则都没有,人云亦云,要么就是认死理,刻板死性。儒家认为“有经有权,需要很高的修养”,非常正确,没有修养的人就是盲目的改变,根本没有原则。甚至把自己不坚持原则认为是自己的原则。后面讲到要“守住底线”,这也是我们现在很多人做不到的!我们已经为了眼前的利益、为了金钱等诱惑,根本就没有底线可言。而易中天老师建议我们怎么守住底线呢?一是不说假话。不说假话就可以守住底线,避免很多错误;如果做不到不说假话,那就做到不说话。其实很多时候不说话比滔滔不绝、侃侃而谈要成熟、稳重,并且那些假大空的话语说很多一点意义也没有,反而会对其他人、社会产生危害,因此我们自己要时刻提醒自己,如果自己说出的话都是废话、一点信息量也没有、都是闲话,那我们还是闭嘴的好。
在《中庸的原则》里面《中庸与和谐》一节,易中天老师谈到了如何做到和谐里面第二条讲到要“唱反调”,看了很有感悟。其实在企业中,你的员工是否有和你唱反调的很重要,如果大家千篇一律、千口一律,全部是大唱赞歌,全部是歌功颂德,那你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就应该反思了,你就快了,估计很快就要出事了。因为没人敢跟你唱反调,没人敢说你的不对,没人敢于指出你的错误,那你和你的企业不是很快就要完蛋了吗?其实君臣关系、领导和下属的关系应该是“济其不及,以泻其过”。具体做法就是:一件事情,领导认为可行,下属发现还有问题,就提出问题来,作为补充,使这件事真正能够做成。这叫做“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相反,领导认为不行的事情,下属发现还有可行的部分,就提出可行的部分来,以便去掉那些“不行”,这叫“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这叫唱反调。我想这一点对于现代企业管理非常重要,我们有太多的人只愿意听、只能听那些好听的、顺耳的,而对于那些不好听的、提出意见的都斥之以鼻,甚至打击报复,真的忘记了“忠言逆耳”了!
在《禅宗的境界》里,易中天老师的一句话我深以为是:“印度人是最耐烦的,中国人是不耐烦的,中国人从来就认为,一件事差不多就行了。所以,佛教要中国化,就必须简易化。”的确如此。尤其是21世纪的今天,我们还有几个人能有耐心读完一篇长一点的文章呢?我们已经越发的不耐烦了,我们不能给予亲人更多的关心与呵护,心绪烦乱是我们的通病。看来在这一点上我们要好好的向印度人学习了。
《中国智慧》读后感(二):《中国智慧》观其大略者的快乐
《中国智慧》读书笔记
非常好读的一本书,取材于易中天教授的六场演讲,分别是“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晋的风度”“禅宗的境界”,将中国智慧的精华走马观花浏览一番,尤其适合“观其大略”读者的阅读。摘录一些比较有体会的内容。
一、周易中的忧患意识。八八六十四卦,63卦是既济,64卦是未济,“已经成功”了,最后还是“没成功”,重新开始,从头再来,而不是圆圆满满大团圆,像童话故事的结尾“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充分体现了古老的中国智慧,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二、中庸不是老好人、不是和稀泥、不是没原则,中庸本身就是原则,是最高的原则,中就是不走极端,庸就是不唱高调。“有经有权”,才是中庸,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君臣之道的“唱反调”―“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唱反调是“和”,拍马屁是“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样的“唱反调”已经很稀有了,现在强调的是“高度统一”。
三、兵家的思考。春秋时代的战争真是“费厄泼赖”,很讲究游戏规则,包括不斩来使、不鼓不成列、不重伤、不擒二毛、不逐北(追逃兵不能超过50步),而到了战国时代就开始杀人灭国,不那么温良恭俭让了。“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败不败在自己,胜不胜在别人,所有人都是被自己打败的,善战者就要“为自己做准备,让敌人犯错误”。
四、老子的方法。老子的价值取向就是求下、贵柔、崇阴、尚无、喜欢原生态。易教授以古代房中术做比喻,“女人比男人好,下面比上面好,不动比乱动好”。“善用人者为之下”。
五、魏晋的风度。魏晋人物的传奇故事体现了一种价值观-真性情,高智商,美仪容;真性情而有雅量,美仪容而有风采,则是因为智慧。“魏晋风度是逼出来的”,它是一个转折点,也是一个里程碑,从有用到无用,从人格到性情,从社会到自然。道家求真,儒家求善,魏晋求美。
六、禅宗的境界。禅宗抓住了佛教的根本,佛就是“觉悟者”,觉悟是成佛的关键,觉悟的关键是自我。佛与众生,只有一念之差,迷还是悟?为什么迷,因为执,这就是“执迷不悟”的正解。禅宗所谓开悟就是找回自己。否定的是执著,肯定的是自由;否定的是教条,肯定的是自我。
《中国智慧》读后感(三):亟待普及的经典,无人深入的国学
至今为止,易中天先生有两本书,是我看过两遍之后还想一再重读的:一本是《帝国的终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批判》;另一本,就是这本《中国智慧》。
书评这个东西,就是一时兴起而作。
第一次读到《中国智慧》这本书,是在高考之后,“当代科举”给我传授的世界观还持久弥漫在头脑之中不肯散去。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大一那年的寒假。文笔幼稚,如今竟不忍猝读。
而《帝国的终结》第一次读是在5·12地震之后躲在帐篷里看的;第二次读,是在初次来大学的火车上。《帝国》的书评,等将来有机会重读之时再写吧。
现在看来,本书评部分描写像是广告语……对原书的批判没有相应篇幅来展开,这也是以后做书评需要改进的地方(将来有机会重读的话,就得另起炉灶再来一篇了)。(注:【《中国智慧》原文引用】)
但为保证原汁原味,对当时的文笔原封不动。希望有不严谨之处,能得到诸位评价的真诚指正。
==========正文如下==========
近日拜读了易中天教授的《中国智慧》一书,这本书是易老师今年才出版的新书。这是一本关于智慧的书,而且是中国特色的智慧。
当然我读这本书感觉很不过瘾,总觉得这本书“不全”,是个“半拉子”!后来看了作者的《后记》,才知道本书论述的主要内容是作为易老师自己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和《我山之石》两本书的补充——其中内容很重要,但是在这两本书中由于主题和结构无法涉及或是展开。所以作为通读过易教授《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这本书的读者,我自然感到求之不得,甚至觉得是意外收获。
本是一共六章,分别是: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晋的风度、禅宗的境界。腰封上写的“精妙解析了中国原典的精髓”就是对本书主旨的集中概括。我认为“缺失”的部分,就是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而这些内容,正好是《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和《我山之石》两书的核心内容。这几本书放到一起,易中天教授的“中国智慧”大知识体系才充分建立起来。(为了论述方便,节省字数,后面有些观点直接引用了作者的原文,以仿宋字体的段落标出。)
先秦诸子的智慧源头、乃至中国智慧的源头,其实就是《周易》(分为《易经》《易传》两部分)。“周易”,现在看来,有的人就会认为是“迷信”,是用来算卦的。其实当初《易经》的功用,就是“卜筮”,是占卜的法则的总结;而《易传》是用来注释《易经》的,是哲学书。但是要强调的一点,是“《周易》是巫术当中有哲学,至少有哲学精神”。
《易经》是源头、起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金字塔”。以它为起点,发展出的支流(按时间发展来看)首先就是道家的《老子》,之后是儒家和墨家、法家等等。台湾师范大学的曾仕强教授表达过这么一种观点:最最玄妙的道家思想是给智慧高深者讲解《易》的;儒家是给中等智慧的人讲解《易》的;墨家是给最底层的劳苦大众讲解《易》的。
但是根据易中天教授的观点来看:孔子(儒家)开风气之先,随后出现的墨、道、法三家是为批判儒家而诞生的;继承老子思想的是庄子和韩非子。老子冷冰冰,韩非就冷眼旁观;老子用辩证,庄子就哲学思辩;老子无为,韩非就假无为,而庄子真无为。
根据易老师《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一书,儒墨道法这几家还有个逻辑关系:孔子想要回到周代(弘扬西周等级礼法);墨子就更进一步,取消人们之间的等级差别(“兼爱”);老子更狠,干脆回到原始社会(“鸡犬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韩非子代表的法家,全盘否定前面几家,直面现实,关注当下(“祖宗之法不可法”)。
再回到《中国智慧》,易教授为我们补充了两节很重要的、以前没有讲到过的关于先秦诸子的内容: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
中庸,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因为绝大多数人对“中庸”没有正确的认识。为什么要讲中庸?因为《易》需要中庸,需要“执中”。《易》是变化,是动态地认识世界。宇宙中一切都在变,唯有“变”是不变的。但是变化需要讲求“度”,必须要变,但不能毫无章法地乱变,要变得恰到好处才对。那怎么才恰到好处?子曰“过犹不及”者是也。
【而中庸就是无过无不及,就是恰到好处。但中庸不是没有原则的老好人、不是和稀泥,更不是没原则。其实,中庸本身就是原则,而且还是最高原则。】
把易教授的观点总结一下,就是以下四句:中庸是道德境界,中庸是思想方法,中庸是处世哲学,中庸是做人艺术。
中庸是中国智慧,但不是唯一的中国智慧。有中庸,就有“非中庸”,法家和道家就不主张中庸。法家(韩非)的智慧是斗争的智慧,老子的智慧是转化的智慧。而兵家的孙子和道家的老子思想中有相类似的地方,所以讲老子思维的之前先要了解孙子的思想。
孙子(孙武)讲过“不战而屈人之兵”。但是这说明了孙子的“反战”吗?根据易老师书中所讲,不是的。孙子的真实意思应该是“在(攻城)战争进行之前,就使敌人的军事力量(包括指挥能力和作战能力)严重短缺以致无力抵抗”,从而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详细的论述请参见这本《中国智慧》)。其实孙子不是慈善家,是战争经济学家,一切都以战争所付出的成本为思考的核心。正因为打仗成本太过高昂,所以要“慎战”,因此要尽可能地降低作战成本。所以“不战而胜”最是理想,也是战略学家要达到的终极目标。
作为一名优秀的军事家,孙子的学说中充斥着理性思维,冷静分析和理性思考战场上一切可能的状况。理性,就需要冷眼旁观。而冷眼旁观最知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在我看来,仅仅只有老子和韩非两人而已。在易教授看来,韩非一定程度上继承了老子的“冷酷”这一点。
但是,虽然表面上冷若冰霜,但老子却是悲天悯人、慈悲为怀。虽然《老子》一书中讲到过战争场面,但老爷子本质上是“人道主义”的,是真正的“反战”。跟只讲求利益的孙子比起来,老子更有一种境界,一种为天下苍生而思考的精神。
先把易老师于后文中总结的句子放出来,我们先入为主地看一下易老师对老子的态度:
【《周易》是变革的哲学,《老子》是不变的哲学;孔子是中庸的哲学,老子是否定的哲学(老子喜欢“唱反调”)。对于继承了老子思想的人来说:庄子是“真无为”,韩非是“假无为”;真无为和假无为,是老子思想这枚“硬币”的两面,庄子和韩非只分别看到了其中一面。】
老子给我们提供了“真无为”(无为)和“假无为”(有为)两个元素。我们将这两个元素两两组合,有四种情况:以有为求有为,是墨子;以无为求有为,是韩非;以无为求无为,是庄子;以有为求无为,是谁呢?禅宗!而在庄子和禅宗之间的、起桥梁作用的,是魏晋风度。
所以先秦诸子过后,就要讲魏晋时代了。春秋战国和魏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两次“思想解放”的伟大时代,是真正的“百家争鸣”的时代。魏晋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是仅次于春秋战国的,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智力大开发、智慧大闪光的时代。
所谓“魏晋时代”,看似荒诞或者匪夷所思,其实体现了一种价值观,一种崇尚和追求,那就是:真性情,高智商,美仪容。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仅仅爱美是不够的,没有很美的外表而“放浪形骸”也未尝不可,只要智商差不多;而如果智商不够,也不是大问题,最重要、也最核心的,是要有真性情。为了真性情,不惜牺牲生命,是魏晋风度的一个闪光点。以下引用作者的一段话,很能说明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美仪容的魏晋风度,是中国智慧艺术化和人间化的一个里程碑。魏晋风度,其实还要包括风采和雅量。风采与仪容有关,雅量与性情有关。真性情而有雅量,美仪容而有风采,则是因为智慧。因为有风采,仪容才美丽;有雅量,性情才可贵。但是长得漂亮可能徒有其表;性情耿直有可能难以包容。这就要有智慧。大智若愚,表现出来就是雅量。智者乐水,表现出来就是风采。】
魏晋时代社会的主要风气,就是探讨玄学。坐而论道,头脑风暴,是我个人非常向往的生活。但魏晋时期清谈成风,大家聊的谝的概括起来就是“莫谈国事”。
【易、老、庄、玄、佛等学问,在当时属于显学。知识界趋之若鹜,崇尚学问就变成了崇尚智慧。智慧本身也是有魅力的,它会变成风采和风度。】
那么魏晋时代的价值取向是什么呢?概括起来就是:向往自由,渴望真情,蔑视世俗,服从内心,热爱自然。造成这种特点的主要原因就是政治黑暗。政治黑暗,美就只在自然。礼教虚伪,美就只在天际。前途无量,美就只在当下。人生无常,美就只在今世。魏晋时代也有其意义,就是中国智慧的转折:从有用向无用的转折,从人格到人情的转折,从社会到自然的转折。这样的转折,正是禅宗产生的契机。
禅宗,就是很接近魏晋风度的一种中国智慧,是从魏晋风度发展而来的、较为成熟的智慧。禅宗有三大特点:天国人间化,佛法内心化,智慧艺术化。实际,它就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对儒道两家的思想进行吸纳之后,经过魏晋风度和魏晋玄学的洗礼,而产生的另一种智慧。
但是佛教的戒律繁琐至极,当一名合格的比丘需要记住250条戒律,而比丘尼需要记住348条戒律。中国人嫌麻烦,这么多谁记得住?虽然印度人不怕麻烦,但佛教要想在中国生存,就要开辟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教义、教规以及教条。所以,佛教要中国化,就必须简易化。简易后,在中国就产生了禅宗和净土宗。
【这就是禅宗革命:宣布净土无理,佛也是人,创立“人间佛法”;主张读经无用,坐禅无功,创立“简易佛法”。前者去神秘化,后者去繁琐化。人间佛法解决了理论问题,简易佛法解决了操作问题。从此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不再冲突,因为他已经中国化了。】
禅宗的产生来源于传说。从佛祖拈花、摩诃迦叶微笑,到达摩来中国一苇渡江、面壁九年,直到六祖慧能的传奇,这其间经历了好几代,都是以传说的方式流传下来的,记载在禅宗经典《五灯会元》与《六祖坛经》、《景德传灯录》等书之中的。那么,禅宗是干什么的?
一句话,以有为求无为。其方法就是,打破神秘感,回到人世间。禅宗抓住了佛教的根本,教人如何快捷地领悟佛法,说白了就是如何“觉悟”。主流的这一支禅宗,讲求“顿悟”,一刹那(换算过来就是七十五分之一秒)之中领悟。但领悟是目的,什么是手段?有温和的如赵州从稔禅师,答非所问,此道被称为“机锋”;有暴力的如临济义玄和德山宣鉴,当头棒喝,号称“临济喝,德山棒”。引用易老师的原话就是:
【成佛,是为了每个人自己,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成佛的关键在觉悟,觉悟的关键在自己。破我执,才能知真佛。学佛的人固然要有慧根,开悟的人也必须有机智。因此,禅宗不仅是人间的佛法,简易的佛法,自我的佛法,也是智慧的佛法。智慧与知识不同:知识属于社会,智慧属于个人;知识可以授受,智慧只能启迪。唯其如此,禅宗才会有那么多层出不穷又千奇百怪的公案。】
我曾经看过一本书,叫《公案百则》,记载的就是各种智慧的“机锋”和“棒喝”。那这么多公案,你禅宗号称“不立文字”,那还写成书,着于笔墨,当做何解?如果我们这么想,就走入了另一误区:落入了“执著于无文字”的窠臼。只要不执著,什么都可说。所以,要紧的不是“不立文字”,而是不执著于文字。禅宗讲否定,但不是单纯的否定,而是否定之否定,即肯定。事实上,他们否定的是执著,肯定的是自由;否定的是教条,肯定的是自我。
禅宗,我们看到的公案,其方法就是“启发式教学”,是比孔子的“因材施教”更深入、也更加极端的教育方法。因为他们教的不是知识,而是智慧。而智慧,只能由启发得到。
从《易经》开始,到“禅宗”为止,《中国智慧》一书就算大功告成了。但作为读者的我,思考却才刚刚开始:
诸子百家互相之间的关联是什么?有何继承关系或者批判与反对关系?诸子百家的思想哪些源于《易经》?又有没有超越《易经》的深刻理论?魏晋时代的哪些思想直接源于先秦诸子?禅宗能否在现代的生活中,起到对心灵的净化与智慧的启迪作用?
……
所以我在文章一开始就说,读本书感觉很不过瘾。虽然涉及的面很广,但都是浅尝辄止。而对于一般读者而言,这些也就够了,对我们阅读经典扫除了一些基础知识上的障碍。
因此,如果你对中国传统知识了解不够多,这本书可以作为一本入门读物,一本中国式智慧的普及读物。而如果你饱读诗书,却不善于思考和总结古人的思想方法,这本书就更值得一看了。对于那些对自己的历史掌故很自信的读者朋友,我也强烈推荐这本书,可以将其作为对历史知识的温习之用——“温故而知新”,势在必得!
《中国智慧》读后感(四):看这篇文章就知道“屈”不单纯是那个意思,不要完全的相信权威!因为权威也会有错的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1/1/406487.shtml
看这篇文章就知道“屈”不单纯是那个意思,不要完全的相信权威!因为权威也会有错的,毕竟也是人!
***********************************************************
桂林(我首先是个木头人其次是个土人)
2011-05-27
我拿易中天老师的书和那些不靠谱的人比较,实在是有辱易中天老师,但是为了表达我的感受,我不得不做一下比较了。
学习国学,没个好老师,就会学到一脑袋的屎。有了易中天老师的《中国智慧》我再也不用担心学到一脑袋的屎了。既通俗,又有哲理,嘿,还有说文解字呢。
说《易》的时候,不像那些跳大神的,搞传销的,玩风水的,说一堆不着边际牵强附会的话。
说《中庸》的时候,以前听过2类声音,一类是装孙子的人,一类是冥顽不灵的人,易中天老师说出了《中庸》的真谛。
现在在看《兵家》,易中天老师把在天涯社区,启发他的网友文章引用了过来,并且祥述了转载信息。海纳百川啊。“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屈字原来是“亏损/消耗/削弱”的意思。学国学,没个好老师,怎么行呢。
《中国智慧》读后感(五):中国的智慧一本书永远道不尽
易教授那种通俗易懂且并带幽默的解说风格,一直是我这个国学门外汉所喜爱和推崇的。之前读过《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完以后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的感觉,而且我居然连续读了两遍,这在我的读书史里是从来没有过的。可惜新出的这本《中国智慧》确实让我失望之极。确实,我其实早就应该有心理准备的,因为仅看题目就能猜测出这本书只能是走马观花般地隔靴搔痒一翻,要知道一本书要囊括易经、儒家、道家、魏晋风度和禅宗那是需要多么简练的语言,一旦简练和概括,一本书就失去了应有的深度,而且书中魏晋风度时期的小故事是在太多,简直可以编纂一本《故事会》,的确让花钱买书来看的人扼腕叹息啊!易教授的书居然和安妮宝贝的小说排版相似,大片大片的空白,不得不说是一个倒退。
《中国智慧》读后感(六):国学导读
我拿易中天老师的书和那些不靠谱的人比较,实在是有辱易中天老师,但是为了表达我的感受,我不得不做一下比较了。
学习国学,没个好老师,就会学到一脑袋的屎。有了易中天老师的《中国智慧》我再也不用担心学到一脑袋的屎了。既通俗,又有哲理,嘿,还有说文解字呢。
说《易》的时候,不像那些跳大神的,搞传销的,玩风水的,说一堆不着边际牵强附会的话。
说《中庸》的时候,以前听过2类声音,一类是装孙子的人,一类是冥顽不灵的人,易中天老师说出了《中庸》的真谛。
现在在看《兵家》,易中天老师把在天涯社区,启发他的网友文章引用了过来,并且祥述了转载信息。海纳百川啊。“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屈字原来是“亏损/消耗/削弱”的意思。学国学,没个好老师,怎么行呢。
《中国智慧》读后感(七):中国智慧
三天就读完易中天老师这本书。但以俺看书慢的习惯,俺就想当然以为这本书至多也就七八万字?虽然这本书基本没啥插图,全是字儿,而且排版稀疏,装帧尤其裁切的书边都挺粗糙,所以对字数的判断我想最多最多七八万字到头。何况我是三天时间读完,三天时间中还要除去按时正点吃饭、散步、工作、上网、娱乐、开车往返,睡觉等等的非读书时间,真正看书时间有十小时?最多也就一白天,最多一白天的时间。。。
所以啊,俺最后还是不怎么能确定这书的字数,包含俺读这书的速度,能在这么短时间读完?字数“一定”不会超过十万字?
所以啊,又最后,俺还是翻看了一下书最后面一页的版权及印刷信息(摘录部分):
《中国智慧》,易中天著,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新华书店经销,上海交大印务有限公司印刷,印张13,插页2,字数163000,2011年1月第1版,2011年1月第1次印刷,定价25元。
十六万字?有点不可想象的字数,俺从没这么短时间可以读完十六万字,统计错误了,这是俺第一反应,一定出版社印刷部门瞎编的统计字数。然后呢,第二反应,如果不按大跃进那种统计方法,以俺这次读书的例子,即使把字数打个对折,读者一天时间即使每天读个两三个小时,一天读书的字数也能达到三万字以上,那如果,那如果读者一天,专心读书的一天时间大致计算为五个六个小时,一天读书的字数也可以达到四五万字以上?当然,任何的计算都不会是想当然,不会是那种的比喻,例如,中国人13亿人,每人每天消费1块钱,一共消费13亿元。。。计算是正确,计算也没错误,但现实实际中这种计算的方式与方法和同时被雷霹中两次有差不多的概率?
还是回到字数,回到阅读的速度与阅读字数统计上来。我们取平均计算方法吧。一不专业的读者,一个一天不用多少时间看书的时间的读者,一天读书可以“轻松”读到两万字以上。。。当然,这速度要取决于被读书目的内容,取决于您认字识字的总量,甚至还取决于您心情和睡眠的时间。。。
其实啊,不碎嘴罗嗦不意识流了,就是想说易老师这本书写得好,写得使人有一口气就读下去的那种好,是说易老师写得“通俗易懂”,说易老师将深刻内容用让人看懂读明白的语言说出来的那种好,是说易老师分析介绍的“中国智慧”让读者知道了“我们从哪里来”,我们为什么会如此,我们为什么会有如此思维与方式,我们为什么会成为这样(一个样)的人。。。既不自大,也不菲薄,既弘扬骄傲,也不全盘接收,既有趣好玩又显白通俗,甚至易老还说到”房中术“,说到了细节的细节,说到体位,说到了男上女下女前男后,让男人们大呼过瘾了,难得啊,太难得了。。。
标签组:[中国智慧]
上一篇:上古真人老师讲座系列-语音讲堂
下一篇:感受到中华文化的什么魅力